西西河

主题:【原创】杜鹏程和他的《在和平的日子里》 -- 老成都

共:💬16 🌺1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杜鹏程和他的《在和平的日子里》

论坛里有人谈论夜走灵官峡那个短篇,论坛里中年以上的人一般都读过,因为八几年曾经选入初中课本。他有一个中短篇小说集《在和平的日子里》,他的关于工业建设的小说基本上都在这个集子里。

老杜是红小鬼,心中是一直澎湃着激情的。他最出名的小说是《保卫延安》和《在和平的日子里》,现在看来,虽然前者更出名,但后者在文学上更站得住一些。

《和》里写的一个以转业军人为主体的建筑队在铁路线上修桥的故事(我看不出是宝成还是成渝,那位高手给说说),里面梁建,队长,常总工,韦珍等人的形象都很出色。读后的感想是在那时候搞建设真的不容易啊,我们的父辈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我很奇怪的一点是,中国九十年代后修桥搭路啥的好象容易得和喝凉水差不多,那些跨海大桥好多都比北美的长多了。是工程技术进步了(那玩艺不会一摩尔定律进步吧?)还是预算够了?

家园 这篇课文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还在课本上

本来想写中铁××局(裁军后的亥老二们)的事呢。老爸不让

家园 铁二局?为啥不让?这应该不保密吧?

铁二局?为啥不让?这应该不保密吧?要不就是工程兵还建过基地啥的。

家园 各种原因都有。

  直到七十年代我国搞工程还主要靠人海战术,那时在哪个工地上能看见挖掘机是很稀罕的。我所在的工程队所用的动力机械只有个卷扬机,基本上全靠人力。几千方土工人自己用独轮小车推,上万方就招民工挑。现在有几个土方的工程就把挖掘机开来。

  技术也有很大进步,这方面不大懂。

家园 我一直很关心那小说里的人物的结局

我一直很关心那小说里的人物的结局,八十年代后期我一度听说老杜正在写个续集,心里大为高兴,但紧接着就听到了老杜过世的消息......

家园 施工机械化是主要原因

不过在劳动力成本太低的中国,适当使用人力无可厚非。

英国这边做的有点过了,修补一条人行道居然动用了微型挖掘机,那挖斗也就簸箕大小。我看见都嘀咕。这要在国内,雇三个民工也就半天的活。

家园 卷扬机是啥?晨枫大侠给科普一下,

卷扬机是啥?晨枫大侠给科普一下。说来惭愧,我十年前还经常往成都工程机器厂跑,在那里看见过不少挖掘机(好像是和日本神钢合资的),可惜一点东西都没有学会。俺只记得他们告诉过我美国卡特皮勒是这行的老大。俺要有萨老大那本事,几笼包子都甑出来了。

家园 工会的原因

在英国的建筑工地打过工,问过这样的问题.

一方面是health and safety,一方面是工会的压力.让人手工挖沟太不人道.劳动强度过大.

何况劳动力成本很高!同样的工作,临时工比正式工便宜,机器比临时工便宜,用机器是唯一的选择了.

如果国内要求为所有的民工签劳动合同还有交社保的话,估计就没人在雇了.

家园 也用人力,只是不用镐而已

上面的沥青可不是挖掘机啃的动的,所以先用个电凿子之类的东西把沥青层打掉,听那动静不会比抡镐头舒服

家园 我看的是补路,挖沟就得像您说得那样干了。
家园 卷扬机就是以前工地都会看到的那个像露天电梯一样的东西
家园 老杜是红小鬼,心中是一直澎湃着激情的

这样的调侃笔调,是不是对先辈有点不敬?

家园 七十年代看见上海工人用风镐挖沥青路面。

  好羡慕,我们那时就是遇上钢筋水泥也只能人工用大锤一下一下地敲。

家园 可以说就是个电动绞盘。

  装在垂直架子上就是载货电梯。

家园 铁二局不是铁道兵。

  文革前铁道部属有四个铁路工程局,一个大桥工程局,再往后的都是铁道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