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蓑衣,zm308网友请进。 -- 十八亩段

共:💬55 🌺4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军用雨衣确实不适合干农活

牢固程度不是问题(我父亲的军用雨衣用了30多年,至今完好),一是重量太大(一斤多),还有它的形式是细帆布一面朝外,涂橡胶的一面贴身,完全不透气,长江以南的地区,黄梅季穿这个下田就能把人捂虚脱。我二叔转业后曾下乡带知青,某次专门说起过这个问题,他后来还是借老乡的蓑衣。

另外,直到80年代中期,真正的军用雨衣市场上是见不到的,能买到的是地方厂仿制品,但质量差得多。部队大裁军后,军品在市面上才多起来。

社队干部有军用雨衣不奇怪,因为他们好多就是军队转业或复员的,这是退伍必带的纪念品,但真正出工的时候很少有人穿的。

家园 在南方,部队拍抢险或支农的照片才穿雨衣

拍照的不在了,立刻光膀子上。

家园 工农牌塑料雨衣70年代很有点名气,没有五圆一件

70年代一两圆一件,在江浙一带的农村销路相当的好,可以说是晴雨两用。有朋友不免要疑问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原来这种雨衣易于穿着,不太碍手脚,赛力散西力生乐果都是毒性很大的有机磷农药,很多时候穿着喷洒农药作为防护。上海雨衣四厂是家弄堂小厂,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在钮孔的烫合等工艺上已经采用了高频超声波加热技术。

另楼下朋友对炉匠有不同看法,也在这里八一下。林海雪原里的栾平栾副官绰号“小炉匠”,是砌炕修炕的泥瓦匠应该是没有疑问,火炕的风道是比较有技术含量的活计。还有种小炉匠则是焊铜焊铁焊锡,也带修锁,担子一头是炉子,一头是风箱和工具。如果有烧化了的锡酒壶可以给再倾个新的出来,修补铜脸盆汤婆子,老一辈人可能还见过,后来演变成铜白铁的手艺人。

家园 70年代一两圆一件是塑料的还是涂胶布的?

  后一种不会这么便宜。

家园 小炉匠的说法只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准。

  刚打完标题,想起我有一位东北人朋友,长春人,给他打了个电话。

  回答是:“铁匠。”

  “铁匠,铁匠不是大炉子吗?”

  “这是我的理解,在农村里串村给人修修农具什么的,挑着个炉子。只是我当时的理解,好象没听大人明确说过。”

  以上是主要的对话。

  此人比我大两岁,有这些匠人的时候他也不大,可能不准确。

  如果他说的是对的,我在牧区时来的流动铁匠(见插队故事)就应该是小炉匠。

  如果一定到明确,可能只能找六七十岁以上的东北老人。

  要用小炉子的匠人除了上面说的流动铁匠以外,还有铜匠(锡器好象也归铜匠,金银匠,白铁匠(烧烙铁),补锅匠等,还有一种补搪瓷的匠人。

  还有就是买食物类的。

家园 涂胶雨衣可没这么便宜

在塑料雨衣前还有种卡其布或细帆布的雨衣,可以当风衣穿,更有些时装的味道,十圆十几圆一件,价钱不菲,还要经常用专门的药水来上浆,不然容易洇水。

橡胶雨衣一定是很昂贵的,材料是在细帆布上再复一层橡胶,穿在身上很是沉重,防水性能也是最好的,只有铁路上扳道工,信号工等好单位专门人员才有,不是普通人可以问津。

别的时候不说,六七十年代十圆面额的一张大团结就象天方夜谈,很多人直到成年都可能没一亲芳泽过。某农场新职工发工资,十八圆工资扣除饭票菜票还余十圆多点,某人喜极失态,真实姓名就此遗失,“十块”的外号就忠实可靠的一直伴随着她,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家园 花谢老革命一下 :)
家园 塑料雨衣,灰色的。四块多近五块了,69~70年价,沪产。

一件蓑衣从抽棕丝、纺棕线、编棕绳、织蓑衣……光工钱就十多块了。

塑料雨披,据说刚上市也曾4、5块一件,还抢手呢,很快降到2多块一件吧……,赶时髦的人忿忿不平呢。塑料一类的东西,很多开始的价格和后来的价格不能同日而语。

帆布-橡胶的雨衣,不仅贵,而且一开始,似乎不供应给一般民用的。风衣雨衣,不时地得上浆膜,山里人那时都没有见识过。上千年用油纸伞、油布伞、斗笠、蓑衣之外,没有其他雨具,金属杆的黑布伞、塑料雨衣、塑料雨披……都是后来的“新”东西。

家园 说到蓑衣了

我是北方人,没见过南方的蓑衣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们那里自制的蓑衣绝对不会值30块钱。

北方没有所谓的棕皮子,按照我的理解,应该跟棕子床之类的东西很相似。据我所知,这类东西只产在南方,至少是我们家往北是绝对没有的。对了,忘了说,我老家在山东。我们那里出什么呢?没有别的东西,我们那里出小麦。所以,我们的蓑衣是用麦秸打出来的。具体的做法很简单,用木料或者竹篾搭三个架子,具体的形状,不太好形容。然后用麻绳把麦秸打成一片一片的,就是跟编竹排,差不多的样式,只是只系住一头。再用麻绳从头开始把这麦秸打成的片给拴到架子上面去。这三个架子,就是蓑衣的左右和后面的三片。然后,再把这三片给组合起来,就是一件蓑衣了。讲究的人家,可以打得很合身,不仅好看,行动起来,也不大碍事。手艺差的,打起来就很臃肿难看。我不知道打蓑衣还是如此有技术含量的一件活,也许棕子的蓑衣是吧。但是我们那里,如果你要不会打蓑衣,就跟谁家的媳妇不会烧灶做饭一样,是个天大的新闻和笑话。

但是这种东西,不要指望跟后来的塑胶雨衣一样完全的不透水,有时候因为编得不好,或者麦秸断了,总会在这里那里的漏一些。好在北方也难得有大雨下。这样子的蓑衣,极其便宜,两捆麦秸,一两天的功夫,就打成了。虽然麦秸做的东西坏的也快。只要到时候,晾干了,把麻绳给拆出来,两天功夫,又是一件新的。拆下来的麦秸晾干了可以照样烧火。

这种蓑衣,是最普通的平头老百姓才用的,而且通常只有下地的时候才用的到。因为再怎么打,蓑衣还是刺刺猬猥的,占地方不说,防雨效果也不好。一般家里总会有一把或者几把的竹伞或者油纸伞,稍微正式点的场合,大家都会打伞,而不是穿蓑衣。

家园 谢谢你告诉北方的蓑衣。

长见识啊,谢谢。

从字面上讲,用麦杆、草……编织的雨具,都叫蓑衣。红楼梦里说贾宝玉不知从哪弄来一件蓑衣,穿到潇湘馆出风头,林妹妹说宝哥哥象个渔翁,引来史湘云的一番“谁象渔翁、谁象渔婆”对话嘻笑……这是精制的蓑衣了。

一件蓑衣从抽棕丝、纺棕线、编棕绳、织蓑衣……光工钱就十多块了。

编织蓑衣的棕线与搓棕绳的要求有点不一样,棕绳搓好后总毛茸茸的,而棕细线编蓑衣就相对光洁一些,有点象织毛衣的细绒线和粗绒线,织一件细绒线毛衣与织一件粗绒线毛衣,工时相差很大。纺出细棕线对棕丝有一定要求和必须具备一定技术,农民不得不请工匠来做这件活,不会是有钱花不完了。有了细棕线,才能编织相对光洁的蓑衣,这相对光洁、细密的蓑衣,才不透雨水。蓑衣常常可以用几十年,农家象置办家家当一般对待,价有所值,才会普遍。

棕绳可以自己搓,麻绳也可以自己搓,实际上家家棕绳、麻绳几乎都是自己搓的,磨损总免不了,几年中总要进行添加、加固什么的,绳子断在路上要出洋相了,只有粗麻绳、尼龙绳等有卖。雨水基本是不透蓑衣的,下再大的雨,斗笠、蓑衣(南方)都管用。一分钱一分货恐怕还是有道理的。

BTW,蓑衣覆盖面,实际上只有相当于袖子卷一两下以上部分和裤脚管卷到膝盖以上部分,得穿草鞋戴斗笠,才般配。这都是我知道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