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蓑衣,zm308网友请进。 -- 十八亩段

共:💬55 🌺4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蓑衣,zm308网友请进。

蓑衣,作为农具之一(锄头、镰刀……)发给知青,他们告诉了,才知道这么贵。我没答理这个问题,就被认为回答不了,呵呵。zm308网友,迟复为歉。

知青是根据他们有什么一个安家费中算出来的,安家费中包括一项“农具费”什么的,他们从收到的农具,跟商店的同类产品比较,扣除了其他的农具,那就是蓑衣了,竟然30点多少多少块落在蓑衣头上,他们当然跳起来,好象当时他们还为此小闹了一下,得到解释还是不了了之记不得了。由此农民在告诉自己孩子,要爱惜用蓑衣,常常念叨,30块呢,孩子!

蓑衣在商店里是没这么贵,不到20块吧(18?),也够贵的了,可是实际上农民的蓑衣更贵。商店里有卖,农民不要那种蓑衣,他们自己编?不可能,至少我们那儿绝大多数农民是不会编的,不是柴刀把、锄头柄、扁担,山上有的是。正如网友所说,是有买的,仅此而已。我们那儿农民都必须请工匠到家里来制作,他们准备好“棕皮子”,我们那儿就叫这个名称的,和必要的其他材料,这跟请木匠制作家具一样,木料是事先准备好的,农民都能用斧子、砍刀,显然当不了木匠。一件蓑衣,光是工钱就要十来块了,加上棕皮子,主要是摘剥棕皮子不易,长在树上的,不能年年可用,要等几年(几年忘了),而且附近的棕榈树,老早光溜溜不能用了,有人候着,轮不上你,还是“树少人多”啊。

只好到山里寻找,功夫也是钱呢。那几天的棕匠伙食,一日四餐,除了早餐,都带点荤的,按当时的黑市计算粮食的价格,整个饭菜也得几块钱。所以一件“自制蓑衣”价格也差不多20多30块了,而且质量上,更重要的,跟买来的蓑衣比,两件换一件,我都不会换,所以蓑衣绝对是会很爱护着用的,穿蓑衣背牛粪是笑话无疑。

当时的工匠:木匠、篾匠、桶匠(木匠里分出来,制作水桶、脚盆等,现在塑料世界大概已经把这个行业送进历史博物馆了)、铁匠、泥瓦匠(栾平小炉匠属于这一行)、棕匠(坏呃棕棚修伐……是分支)、裁缝、皮匠(鞋匠)、粉丝匠、爆米花的……一支“四餐”大军,在皖南我们那一带转悠,隔了多少日子可以见到他们一回,实际上就是这些手工业者的市场大小,可当时哪懂啊,不知多少匠的行业,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是不是70年代的乡下人,噪音都是吠声,无须再说一句话了。

家园 农民干脆买雨衣算了

30块,哈哈。

正宗帆布涂胶的雨衣,那年头值不值30块人民币。

家园 雨衣不能干活。

尤其山上。另外,农民在感觉上只有付了那十来块工钱。

家园 如何不能干活

自己动刀搞成雨披还不能吗。

这样恐怕也比30块便宜。

再说以前没雨披卖吗?不比雨衣更便宜。

家园 做蓑衣要几天啊?

一日四餐,除了早餐,都带点荤的,按当时的黑市计算粮食的价格,整个饭菜也得几块钱。

还一日4餐了,怎么按黑市计算粮食价格了,

这样怎么一月省20,30块?

家园 蓑衣如此贵重,什么时候能用?

不错,现在开始往棕树量少上靠了,姑且算有这么回事吧。你们那里的蓑衣既然如此贵重,到底干什么的时候才能用啊?难不成要供起来?此外,现在你们那的蓑衣又如何呢,多还是少?

家园 你说的很正确

俺知道的也是这样。花!

家园 我来告诉你

工匠干活,下午某个事段(一般三点左右),另有一顿,有时候甚至有鸡蛋。

这应该是十八亩段讲的一天四顿。

另外:非常反感某些人为了争论而争论,甚至于不懂却在那里挑刺、误导。我只能说他们很无聊。

家园 这位兄弟,兼复嘎嘎

雨衣不能干活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贴的紧,一旦出汗,就整个被蒸在里面了。如果贴不紧,风一吹,就掀开来了。

蓑衣的最大好处,是透气。虽然比较重,比较扎人,但是对于在雨天里干农活的,好处要比雨衣,尤其是那种塑胶雨披要好太多了。

现在可能很多人觉得蓑衣土,但是你只要在雨天里到农田里干些活,保准你会烦透了那种塑胶雨批,中看不中用。

至于说四顿饭的怀疑,老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这里再多余补充一下。那顿饭,我们那里的说法,是叫点心,吃的不比中饭晚饭少,一般情况下,是送到田头去(我小时候送过,所以知道)。为什么要吃,不是因为奢侈,是因为体力活要消耗体力。

至于嘎嘎所说的蓑衣什么时候能用。我的印象是,一般情况下是下雨天必须要干农活的时候。这样的日子在江南不少,但也并不多到可怕,春天的时候比较多一些。出汗淋雨会生病,这个是要避免的。

蓑衣的保存时间比较长,一般情况下很难穿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们那蓑衣这么金贵,干什么的时候才能用啊?
家园 用处无所谓

我质疑的是价钱,如果那么贵,还不

自己想办法,给雨披加个配重不行吗?

早年雨衣可有帆布涂胶的。

家园 前面我已经说了,雨披不透气,雨衣不透气

穿着那样的雨披、雨衣干农活,实在是受罪。您要不信的话,可以等到哪个下雨天,穿个雨披,就到外面跑上一段路,您就明白什么叫“蒸”了。

家园 蓑衣处处有,家家都不同,请看:))))

云南也有这样使用我提及的第二类蓑衣的,且这类蓑衣的制作方式显然有别于十八亩的方法:))))

[/QUOTE]天亮了,把拔好的秧拢成一堆,放到背篮里,背秧下大田。“赤脚走在窄窄的田埂上”,一点也不像歌里唱的那么轻松愉快。身上背着百十斤重的秧子,一步一滑,秧子上的泥汤从蓑衣缝里流进后背,顺着脊梁往下滴,苦涩多于浪漫。

[QUOTE]

http://archives.cnd.org/HXWK/author/XIAO-Can/cm0507a-3.gb.html

家园 想听,就告诉你

在皖南山区,夏天的白天是很热的,但早晚还比较凉,而它的春秋两季,阴雨天很凉快,可以说是比较冷。

蓑衣比较厚,可能快一寸左右,有点象倒三角的样子。周围是须须,比较重。

刚写到这里,看到有铁手的回复:链接出处

我就不写了。

我很想和你说几句。你的很多文章中,经常用到“造谣”,“改邪归正”,“表演”,“撒谎”,“孤陋寡闻”,“自吹”等词汇。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讨论态度。因为我们经历的都是一小部分,外面的世界和我们想象的不全是一样的。我们这里有这样的习俗不代表你们那里也是这样,你们那里有那样的习惯也不代表我们这里就一定有。我想,如果您能够不用这些词,应该会更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我不能说我的就是正确。但是更多地是应该从真实的情况出发,告诉别人发生过这样那样的事情,告诉别人或许这样那样改进会更好。

引用一句话:

不要以为凡是批评中国的都跟你是一路人,我说她,是因为我爱她,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也。

家园 您可能得再看一遍

楼主的原文:

我们那儿农民都必须请工匠到家里来制作,他们准备好“棕皮子”,我们那儿就叫这个名称的,

他/她说的是他们那里。

我很想和你再说一遍:

我们经历的都是一小部分,外面的世界和我们想象的不全是一样的。我们这里有这样的习俗不代表你们那里也是这样,你们那里有那样的习惯也不代表我们这里就一定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