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蓑衣,zm308网友请进。 -- 十八亩段

共:💬55 🌺4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呵呵,也许只是文艺创作

我们那里,浙江农村,是挑担的方式把秧苗挑到田边,然后一砣一砣的分散的扔到田里。

挑担的方式,比背在背上的方式,在狭窄的田埂上,要平衡的多。

如果如你文中所说的,是背着秧苗,而且是让泥汤流到背上。我就想不明白那蓑衣穿在身上做什么。蓑衣可是比较粗糙,也颇扎人的。我倒是想不起是不是有人光膀子穿蓑衣了。也许哪位兄弟可以求证一下。

家园 塑料雨披历史

不给粮票吃饭,必须这样算实际花费。

黑市粮价0。30块/斤,0。3块/斤X1。2斤X2人X2天=1。44块,鱼、肉、蛋、圈子面等加起来,3块钱是少不了的。

“师傅,吃点心了,怠慢怠慢啊”,两位(木匠、篾匠、泥瓦匠……)起身走到小木盆前,用瓢从水缸里舀出水,倒在盆里,再从烫锅舀出水参和一下,女主人(农妇)已经把毛巾递上来……,如果是师徒,徒弟(常常就是儿子、侄子、准女婿、外甥),会等师傅洗完再洗。桌上两碗荷包蛋面、大肉面、排骨面、爆鱼面……也有一两碗菜,一碗辣椒(必备)、一碗拌黄瓜什么的小菜。有点千篇一律,所以这些匠人吃腻了,嘴里不会说。也有遇到穷人家,不得不为实在少不了的农具什么的,请匠人,点心只能“红薯”汤了,主人抱歉声连连,可是匠人们常常胃口大开,啧啧称赞……。

http://www.guoxue.com/jrxz/xushuzheng/xushuzheng90.htm 这是一位南京知青

插队王巢村

春来燕归何处家,王巢村头旧祠堂。掷抛青春虚空里,寒来暑往年复年。

雨雪何能停劳作,不是开会便养□。肩筐披蓑出门去,巢家村里雨如烟。

村落地名“王巢家”,东为王家,西是巢家,小姓寒族,十户人家。让知青住在百年老祠堂里,灶后盘大蛇,梁上蛇鼠斗,均曾亲眼见。那时,天天要出工,雨雪天气才能歇息,生产队还喊开会,学习。雨天采桑叶要借农家蓑衣,塑料雨披尚未问世。天寒地冻则要“上河堤”开河。所幸两年后就叫我去教书,插队七年,日夜盼“上调”,未尝一日笑颜开。闻说今日农民,半年忙碌半年闲,再也不会“战天斗地学大寨”了。七年光阴哪!什么也做不了。说着从前就怕。25/11/2001

前不久曾在网上读到过有关塑料雨披的文字,写上海出现塑料雨披的年代是70年代中,作者自豪拥有第一代的新雨具,抱怨第一代雨具太贵,好象要四五块钱一块,尽管骑车引人注目得意过,很快价格跌下来,普及开了,在不引人注目了。但没搜到,主要想核对年份。

穿蓑衣干山上的活绝对需要,所以现在干其他活,多用塑料雨披什么的了,山上的活就不行,上山下山遇到灌木丛又没有路,这塑料雨披就是纸老虎了。细帆布雨衣,那里的农民恐怕见都没有见过,部队的雨衣当兵会来的有带回来的,不会舍得上山活用的,遇到灌木丛跟塑料雨披的命运差不多。

家园 送花送花

这两位真是:针尖对麦芒

家园 在这个观点的讨论上,

互相指责的语言是双方都存在的,只提一方并不恰当。

嘎嘎的态度可不能和一柱同学相提并论。

家园 花这一句:

因为我们经历的都是一小部分,外面的世界和我们想象的不全是一样的。我们这里有这样的习俗不代表你们那里也是这样,你们那里有那样的习惯也不代表我们这里就一定有

家园 老叶你这么说可就是有欠公正

十八亩段与嘎嘎两位的帖子里都有一些过火的话。因为你已经列举了嘎嘎的过火言辞,我这里就不再重复列出。现只列上[十八亩段]所说过的一些话。你认为这些话合适吗?

1.[十八亩段]:"...墨迹未干哦,你就出尔反尔?你除了撒谎成性之外,还公开说话不算数...。"

2.[十八亩段]:"你丢人现眼到家了 - 2006-11-13 13:27:23。"

3.[十八亩段]:"又是谎话,本来就无知。 - 2006-11-13 11:34:30"

你作为版主和元老, 只批评他们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位,都给人以拉偏架的感觉。

家园 兄弟,老叶不是青史的版主啊

这里他也就一个普通网友...虽然他的体育版主身份可能给他找点麻烦

而且我还是觉得这事的起因是18亩段在嘎嘎的工分制一文里寻衅,不过俩人争得是过了一点.

家园 是这个理
家园 算了,我道歉

非常反感某些人为了争论而争论,甚至于不懂却在那里挑刺、

本来我也是看别人这样干不爽才发了这么多水的。

老兄一提醒,发现自己也这样了。

家园 最早雨衣是帆布的啊

没塑料前就有了。

帆布涂橡胶,我都见过.....

很结实的啊。虽然有橡胶老化的问题,

但也不至于有30块/件了。

家园 光膀子穿蓑衣的也有,但估计是少数

我单位的一位刚退休的头就吹他年轻时不怕痒,可以光着身子穿蓑衣。

家园 他把他那嘎的东西硬往我老家套么?且诬我撒谎啊:)))
家园 我会单独讨论这个问题:)))))
家园 和老叶探讨一下:))))

我说他造谣撒谎以证据为先:)))你那老乡呢?是通过造谣来证明我撒谎。这里有很多人都不会全程关注我和他的争吵,所以要是只看他的某个帖子,似乎证据凿凿,而我有时实在懒得理他,不可避免给人留下我默认了他的指控。这完了没有?没有,他还继续造谣,请看:

为了表明他那工资表的正确,搬出一教师为证,现在基本上能证实这70年代初造豪宅靠不住了。

随后,以自身60年代农村教书经历来进一步反驳,天下奇闻啊,当时就做过老师,居还不知那个时候上学不要钱。

再后,听我谈及农村发展副业种中药材,利马跟进,我懒得理他最开始提及进山采人参这类让人笑掉大牙的谎话。农村种中药材能赚几分钱?

近来又冒出一个谣言啊,你们那蓑衣价格几何咱懒得讨论,咱老家哪家没有三四件蓑衣的?还替我算上一笔账,这也未免太可笑了些:)))第一类蓑衣没见过咋做的,第二类可是见过的,不需要什么棕匠之类的。

老叶对我的指责是不是不太公正呢?

[/QUOTE]70年代,蓑衣30元左右/件,便宜么?用来背牛粪、猪粪?每家要有几件蓑衣,那是南方雨水多,要能在雨天出工干活。3元/件农民都不会用来背牛粪。你在四川那个专区,我已经告诉了皖南地区,离黄山200多里地,你能公布一那个县最好,那个专区也行,我严重怀疑一面说穷苦的饭都吃不上(还是家有一吃皇粮拿工资的)的地方会这样糟蹋东西。

[QUOTE]

家园 这连零头都顶不上,我懒得去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