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书笔记:The World Is Flat -- 同人于野

共:💬37 🌺3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读书笔记:The World Is Flat

最近一段时间的读书笔记,以前只在我的 blog 发过:

http://geekonomics.tianya.cn/

想跟河里人一起研究。还没全看完。

  One: While I Was Sleeping

  这本书是说全球化。

  

  作者说,以前的世界讲国家,最近的世界讲公司,现在的世界讲个人。作者说现在的世界已经被拉平了,印度人可以跟美国人平等竞争,blogger可以跟主流媒体平等竞争。

  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明明知道故意不说,那就是印度人永远都在给美国人打工,说平等其实不平等。那些跨国公司都是美国公司啊。

  不过作者书中对于印度outsouce情况的描写十分生动,有一个特点是处处强调印度人只是在做简单部分,复杂部分还是美国人在做。而且看起来印度人对此很满意甚至很得意。

  但是对中国的描写就不太一样。作者写道他去了大连,大连是日本outsouce的地方。作者采访大连市长,市长明确告诉他我们搞这个是为了锻炼年轻人,最终目的是开自己的公司。这样的话没有一个印度人说过。

  我理解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安慰美国中产阶级,是为了告诉他们outsouce并不可怕,而且有好处。是鼓吹全球化。但是至少在前面这50页,作者没有提到全球化的最关键问题:每个国家在食物链的位置并不相同,而且很难变动!

  注意作者并不只是说outsouce,更重要的是任何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给全球化,比如blogger们。

  

  TWO: The Ten Forces That Flattened the World

  Flattener #1. 11/9/89

  

  这是说柏林墙的倒塌,11/9/1989。以及个人计算机的普及,email和传真的使用。

  作者认为后者实际上促进了前者的发生(尽管计算机的真正普及是在柏林墙倒塌之后)。

  作者认为技术进步将使共产主义破产。而我的看法正好相反,如果the world is flat 了,那么更进一步的发展显然是更加向着共产主义方向。不过作者可能指的是不自由的共产主义,而真正的共产主义应该是自由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论点是作者引用学者的话说,只有柏林墙倒了才能真正的全球化--全球统一的市场。这一点跟当年强迫别国开海关多么相似。

  

  有意思的事实:本拉登认为苏联解体是他们的功劳,因为阿富汗游击队武装(在外国帮助下)迫使苏军撤回国,而这一事实促进了苏联的解体。本拉登打算使用同样手法搞垮美国。

  

  但不论如何,我以为从逻辑上讲,这一节的主要因素应该是计算机的普及。

  

  Flattener #2. 8/9/95

  

  这一天是netscape公司上市的日子。这一节主要讲internet。

  WWW 和 HTML 是个人的发明,发明这同时写了一个不好用的浏览器。最初,没有统一的 Internet 协议,公司的网络只在公司内部使用,不同公司之间不能通讯。

  Netscape 是第一个好用的浏览器(mosaic),它采用接近免费的办法急速推广,并促进了 http, ftp, ssl, ...协议的通用化,并确保这些协议是 open 的,不会被私有化。

  但最后Netscape 被微软搞垮。

  

  然后作者提到了网络经济泡沫的一个巨大正面效应:铺设了及其大量的"多余"光缆!

  

  在泡沫时代,因为1996年的Telecommunications Act,允许电信公司之间互相竞争,这些公司都想要自己的基础设施--〉于是每个公司都铺设了(主要通过一个叫做Global Crossing的后来破产了的公司)大量的光缆。因为股票市场的"免费"资金注入,5,6年之内总共铺设了$1 trillion的光缆。然后,

  

  泡沫破灭,这些光缆被银行收取抵债 --〉银行把光缆用差不多十分之一的价格卖给别的公司 --〉受到光缆的公司,因为光缆如此便宜,可以提供几乎免费的网络服务 --> 最终结果是无比低廉的国际长途电话和网络通讯费用。

  另一个因素是,光缆铺设的时候他的传输能力并没用被充分利用,两端的 optical switches限制了速度 -- 随着时间推移,switches 技术升级,光缆传输继续提速。

  

  问题在于那个电信法案仅限于对国际,长途和国内公司的服务,对国内个人用户的服务并没有放开。所以光缆虽然铺设了,但是要进家还差最后一英里(英尺? ),以至于最近美国的家庭宽带服务仍然很贵。

  

  这一节揭示了为什么2000年以来王中国打电话的电话卡越来越便宜,有那么多免费光缆在那啊。

  

  泡沫不见得不好, 这就好比说当年淘金热,金子没多少,但是促进了当地旅店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钱闲着也是闲着,只要能变成实物,不管谁破产了,东西还在。

  

  如同高速公路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平,光缆拉平了世界。

  

  Flattener #3. Work Flow Software

  

  有了计算机和网络,下一步就是通讯标准。作者首先提到的是 VPN (virtue private network,有了这个每个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公司内部网络工作,促进合作),然后是smtp, http, tcp/ip 这些都是人与计算机之间通讯的标准.

  

  下一步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讯, 也就是XML 和SOAP,用于计算机之间交流数据和文件。

  

  有了这些标准之后,就出现了标准之上的标准: 比如说网络支付标准 paypal。

  

  有意思的事实:本来ebay想推出自己的网络支付平台,但发现大多数用户使用paypal--结果ebay 就收购了 paypal.

  

  再进一步的前进是在线通用商业软件库,技术上讲是AJAX。这个的做法是这样的:你开一个小公司,你不是购买商业软件,而是上 Salesforce.com 网站购买一个账号(花费很少),这个网站提供你公司所需要的所有软件工具,比如说email, 客户信息库,支付,库存。。。所有这些都在网上,你的所有业务数据资料也在网上,你自己的计算机只是一个终端,你所需要的只是浏览器。

  

  - 小公司可以和大公司使用同样先进的标准商业软件,世界被拉平了。

  - 商业管理将不再是问题,你卖什么东西才是问题,你只需关注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 借助互连网个人可以很容易的建立自己的公司去和大公司竞争,也就是说门槛大大降低了,因为不论是广告(比如说google或yahoo上做广告)还是管理成本都大大降低。

  

  最终的结果是卖软件过时了,要卖服务!微软已经打算Windows Live 和 Office Live,google有类似计划。一切都是基于网络,安装软件是过时的思维。

  

  至此,把世界拉平的基础平台已经建立,以下要说的是由于这些基础平台,引发了下面6个新的拉平因素:uploading, outsoucing, offshoring, supply-chaining, insourcing, and in-forming.

家园 读过

觉得作者有注水的嫌疑,好多车咕噜话来回说。

家园 【原创】2

  Flattener #4. Uploading

  

  所谓 uploading 指的是个人向网络贡献自己的东西:

  

  Apache (web server 软件),blog, Wikipedia, podcasting(网友的多媒体发布), 在Amazon写书评(甚至出版自己的书),ebay上的虚拟商业社区,直至基地组织的恐怖活动。

  

  这里的要点是以前生产或商业行为都是从上到下,现在是从下到上或者并肩的形式。这得益于上传速度的提高(特别是BitTorrent的使用)(其实不是)。

  

  开源软件

  

  有两种模式:1, Intellectual commons community: 你要改变这个软件必须回馈社区,你可以在这个软件之上做商业甚至专利软件卖钱,只要credit我们就行。2,free software community:也就是所谓的自由软件,任何基于我们软件的软件必须也是自由软件,拒绝商用。

  

  第一种模式的杰出代表是 Apache(这个单词的是最后一个向美国人投降的印第安部落的名字)。最初是一个大学实验室的软件,用处是web server,后来大家觉得不好用就写了很多patch,后来发现大学允许别人改动这个软件,最后就开源社区了。工作方式是 CVS repository + Patch。(Patch 这个软件是专门的打补丁软件,可以把你做的修改单独提出来让别人感受这个修改的作用,与CVS配合很不错)。

  然后 IBM发现Apache比自己公司做的那个软件(GO)还好,于是决定加入,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自己的商用软件 WebSphere。

  

  这件事的教训是:开源软件的真正用武之地是那些基础设施软件(Novell chairman说的), 而商业公司要想成功是提供那些基于这些开源软件的软件。就好比说开源软件是香料,而公司的工作是制作蛋糕和冰激凌。

  

  这里的真正思想是公司卖服务,软件应该免费。

  

  第二种模式是GNU的自由软件模式。作者对这个模式的描述比较一般,见解还不如我。比如作者认为GPL要求软件不能卖钱,而实际上GPL的精神是自由不是免费-你有卖钱的自由。微软公司至今对自由软件嗤之以鼻,尽管firefox和linux已经证明比他们的收费东西好。认为收费软件的三个重要好处是经济刺激(incentive),另外有保证的维护,以及规模效应(全世界都用微软的文档格式,但是自由软件也支持这些格式啊)。

  

  最后的结论是 Intellectual commons community这种混合模式比 free software community这种纯自由模式有前途。作者指出,linux和openoffice也不是完全没有经济刺激下发展的,大公司正在介入。 openoffice就是sun发起的。

  

  然而我认为世界大势是纯自由模式,软件应该免费。

  

  Community-developed answers

  

  不光是软件。CollabNet这个公司为开源提供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作软件,也做其他的商业解决方案。有一个开采金矿公司把他的所有数据上网悬赏可能的金矿地点,结果成功了。

  

  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政治。纽约市的ombudsman(信访调查员?) Rasiej(这个人比较有前途,记下名字)建立一个网站,让市民把用手机拍到的城市里有待改进的地方上网并提供意见。未来的政治家不是那个对很多人讲话并且听很多人讲话的人,而是那个建立网络成为大家思想的交流综合中心的人。是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美国历史上是哪个党更早接受新技术哪个党就领导,比如FDR首先利用收音机炉边谈话。现在民主党对于网络的运用很差。

  

  Blog

  

  1。 中国博客主要是评论和扯淡,而美国博客们喜欢发布新闻;2。新闻的趋势是新闻媒体和 博客合作,未来看到的新闻是专业和业余记者的混合报道;3。podcasting是多媒体版 博客。

  

  Wikipedia

  

  这个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击败了微软的Encarta(微软最近总是被击败,开来不适合flat world啊),起源于一个不特别自由网络络百科全书,现在要搞wiktionary, wikibooks, wikiquote, wikispecies 和 wikinews了。

  

  不过也有坏处, USA today的创始人八十来岁了被人在 wikipedia上造谣诬蔑。以至于现在IBM派个高级职员整天盯着Wikipedia,避免上面有关于 IBM的坏评论。

  

  根本情况是 人们喜欢 upload: 看体育比赛的人在减少,自己玩电脑游戏的人在增加。参与,是人的本性。

  

  

  Flattener #5. Outsourcing

  

  谈印度,引出一个叫做 the second buyer 的概念。比如有人投很多钱买了个东西,(他是first buyer),但是他破产了,结果你用10%的价钱从他手里收购了这个东西,这就叫the second buyer。不同于买二手车,这可是不平等的交易啊,所以你当然想当这个 second buyer。

  the second buyer 的时机在于the first buyer过度投资。美国铁路过度投资结果全国经济受益,美国光缆过度投资结果印度受益,尼赫鲁建立IIT培养了那么多优秀人才印度却不能给他们提供相应工作,结果美国成了印度脑力的the second buyer,美国受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瞅准了谁在过度投资(即不切实际的花钱),我们等着去做the second buyer。

  

  当然这里作者本意是说印度成功在于教育。

  

  作者介绍了印度软件外包的早期历史(这本书喜欢介绍一下历史)。印度人真正在外包上发达并为西方所知是帮助做修补计算机Y2K问题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可见抓住机遇多么重要啊,当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只有印度有那么多人可以去做这个必须做的事)。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印度基础通讯设施太差,西方公司纷纷建立自己的设施。

  

  美国网络泡沫破灭,给了廉价的印度人又一个机遇。机遇啊,机遇。不过Y2K只能算印度人的半个节日,因为只有少数印度人受益!

  

  Flattener #6. Offshoring

  

  中国的机遇是加入了WTO。完全按国际规则办事(给外国投资者国民待遇,对外关税一致),使得外国投资者放心的把工厂搬到中国(仍然担心政治不稳定,可见稳定之重要)。

  outsource,是把你公司业务的一部分搬到印度,印度人做好那部分你跟你的其他部分整合,offshare,是说把你的整个工厂搬到中国。

  

  不管中国是在食物链的底层也好,中国队西方产生极大压力,早晚有一天什么都能做,是个最大的 flattener。

  

  早期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最大困难是找不到合适的管理人员,解决之道是接受新思想了解国际规则的中国管理人员。

  在中国offshore办厂的公司有时候也会回美国onshore -- 购买美国公司,好处是1获得美国的客户,2获得美国的技术。

  

  在中国办厂的另一个动力是获得了中国市场。并可促进本公司在本国生产的东西和服务向中国出口。中国在海外办厂也是这个道理。

  

  不仅仅是低工资,中国的低医疗保险费用也很重要(比如没有malpractice suits)。

  

  加入WTO对中国的另一个好处是刺激中国自己的经济改革,比如制度什么的,以及刺激本国工厂的现代化改造。

  最终刺激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未来是变成另一个美国,这对世界来说是一个好事,会带来无数的机会促进世界繁荣。世界经济已经离不开中国。

  

  这一节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说美国是狮子要努力才能继续吃中国,结尾的时候作者说中国才是狮子正在努力吃西方。

家园 3

  Flattener #7. Suppy-Chaining

  

  这一节讲Wal-Mart。walmart 采用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追求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以前的零售业是从批发商进货(中国的商店正是如此),但walmart决心建立自己的distribution center。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制造厂家把商品送到 walmart 在全美的100多个 distribution center,walmart自己的卡车从这些distribution center出发把商品运到全国3000多个商店,一旦某个商品在商店里卖出,check out的一刹那这个信息直接反映在制造厂家的计算机上,这样他们可以马上再造一个。

  

  这里的关键在于supply-chain,这一点远远比制造东西困难。这其中的最主要贡献是信息技术。在从制造厂直接购买的基础上,walmart追求三件事:1。帮助厂商尽量降低成本,2。从厂商到walmart distribution center的supply chain,3。自己的信息系统,了解顾客需求。

  

  几个技术:1。给自己的卡车装无线卫星通讯设备,让他们从distribution center的路上顺便去厂商直接提货节省运输费用;2。distribution center的工人们带着耳机听语音指导,告诉他们把货箱怎么运,以及自己干的快慢速度; 跟供货商共享顾客购买的数据信息。

  

  还有一个技术就是RFID (radio frequency ID)。不同于传统的条码,这个价值20c的小芯片包含了商品的很多信息,包括过期日期,理想存放温度与 当前温度,最重要的是他解决了扫描条码的时间瓶颈。

  

  令人吃惊的是walmart CEO对记者表示他们不希望什么工厂都搬到中国去,而且一直帮助本土公司(据说把sanyo电视机公司变成世界最大的了)。"如果什么都搬走最后难道我们互相卖汉堡包么?"

  

  当你足够大你就可以什么都干,比如walmart帮没有银行的西班牙语人cash payral check。

  

  最近walmart形象不太好。但是日本人主动跟人联络要学习。

  

  Flattener #8. Insourcing

  

  这一节讲UPS。UPS的飞机数量是全球第11大航空公司,270架飞机!

  首先一个惊人事实是你寄给toshiba返修的笔记本电脑实际上是UPS的人修理的!

  

  Insorcing,这个意思是UPS comes inside to your company,帮你办理 supply-chaining的事情,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像wal-mart那样搞自己的。UPS帮你们公司包装,检查甚至组装产品,运输,帮你收钱,给你的产品提意见,给你提供商品供求信息,顾客反馈,帮你设计supply-chain方案,甚至借钱给你帮你建立supply-chain。

  

  这样一来那些小公司也能像大公司一样做为。

  

  有意思的事实是最新版本的UPS司机手里拿着的那个PDA可以告诉他东西放在车的什么位置,告诉他顾客的地址怎么走,顾客在网上可以指导司机大概几点来。 UPS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手机用户。

  

  Insorcing其中的关键是你跟UPS必须相互信任。 small business,是UPS最大的客户。

  

  Flattener #9. In-forming

  

  这一节讲google. 搜索引擎是your own knowledge supply chain。本质思想是让人轻易的获得access to 所有的知识,海量的知识。关于google各种新功能的介绍没什么可说的都是耳熟能详的。

  

  书中提到 TiVo,是我所没听说过的,似乎是一个可以交互式看电视的东西,也不知道是软件还是硬件。

  

  当然,当google 对你的个人事务也无所不知,你不得不做一个诚实的人,因为一举一动都可能留下纪录被人知道,reputation 越来越重要了。

  

  Flattener #10. The Steroids

  

  这一节介绍那些是世界进一步flat的新技术,作者把这些新技术称为类固醇 (steroid),因为他们是催化剂:

  

  - Computing (CPU, storage, wireless, 高速数据传输); lucent的人在搞每秒几十个terabit的网络。

  - instant messaging and file sharing:要点是P2P.

  - VOIP:以Skype为代表的网络电话

  - videoconferencing: 最新的进展是DreamWork这个电影公司加入进来,跟HP合作搞了一种每套25万美元的非常逼真的视频会议系统,给人感觉就好像大家真的坐在一个会议室里面你好像能感觉对方呼吸;

  - recent advances in computer graphics:新的图形用户界面的光反应用;

  - 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新的wireless技术:日本人已经把手机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全面领先美国:手机就是计算机,全日本所有地方都能上网,手机也是信用卡,照相机,视频电话已经实现,日本人有问题想搜索马上找手机。正在实现的:在街头看到的音乐会海报上印着条码,你在街头直接用手机扫描条码买票。你可以扫描广告条码来下载歌曲试听并购买整张专辑。

  

  人与计算机通讯是第一步,更高级的一步是机器和机器通讯,就好比RFID。现在Rolls-Royce公司为波音飞机提供的引擎可以直接通过卫星随时与RR公司总部联系,一旦有故障自动报告,工程人员立即解决问题。

  

  技术拉平了世界,降低了行业的门槛。

  

  两个问题:Can you hear me now? Can we work together now?

家园 【原创】4

  Three: The Triple Convergence

  

  当世界有了技术带来的10个flatteners之后,就要从量变到质变了。

  首先一 个有意思的事实是如果你飞southwest,在飞机起飞当天凌晨0:01分可以在自己家打印登机牌,好处是到时候优先上飞机有好座位。

  

  Convergence I

  

  这个是说这是个 flatteners 之间的converge,也就是 整合(integrate)。就好比铅笔和纸张是互为complimentary,有了A, B才更有价值, B的质量提高了, A就更有用,两个联合起来提高你的productivity。

  

  这些flatteners converge在一起,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东西,这就是 flat world platform。现在剩下的事情就是看你怎么利用它了--显然更多的人,可以更容易的能利用他,比以前任何技术革命都容易。

  

  Convergence II

  

  这个是说生产工作方式要跟这个flat world platform 去converge,也就是说生产工作要学会利用这个platform。从技术革命到技术革命真正提高生产力石油一个延迟的。这个延迟主要是因为你要学会利用新技术,要彻底重新设计你的生产方式和工作习惯,这些 结构上的调整是最难的。包括硬件设施和管理方式。

  

  那么在平的世界中生产方式应该是什么呢?要从过去的垂直变成现在的平行 ,也就是horizontalization.

  

  公司之间的平行合作。现在一个产品都是几个公司合作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公司在高处向别的公司订货。大家的位置是平行的。"横向合作"。

  

  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也要横向合作,改变过去的垂直管理。过去是 command and control, 现在是 connecting and collaborating。

  

  更进一步,实际上是对于 individual,员工个人的管理 。比如搞一个项目,往往要直接从公司不同部门抽调不同的人,组成临时的一个团队,去完成这个特定的任务。这就好比说破案的专案组。

  

  还有一种横向是公司与顾客之间横向合作,就好比southwest让顾客自己打印机票。

  

  这些思想正是于世维管理学讲座中所说的。

  

  这种思想也要运用于军事,什么信息化时代的单兵网络式指挥。

  

  其实我们搞科研一直就是这种工作方式。我们不为上面的领导工作,而是自己找课题自己做,而且不同组之间的横向合作很多。比如我在los alamos就经常跟别的组的人讨论,合作很多。

  

  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目前最大的广告与市场推广公司是WPP。这个公司是这么工作的,比如GM新成立保险业务的公司需要市场推广,就找WPP,WPP负责给新公司起名,负责广告宣传,负责direct-marketing. 当然他们现在的做法是抽调人员成立"专案组"。

  

  Convergence III

  

  这一节讲的是不同地区的人的converge,也就是说以前不发达的国家现在也可以在这个flat world platform上plug and play了。

  

  (这三个convergence是: new players, a new playing field, and new processes and habits for horizontal collaboration)

  

  以前,冷战时期世界贸易主要是三块:北美,西欧,日本+东亚。这些地区在冷战中是一头的,工资水平,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Intel Chairman Craig Barrett 说,"You had a gentlemanly competition"。现在随着世界政局变化,中国,印度,俄罗斯,东欧。。这些地区差不多30多亿人口加入了贸易圈,差不多是15亿的strong workforce。

  

  当然这将会产生巨大的结果,但是作者这里没有去分析以后世界经济怎么洗牌,而是描述当前的进程,主要是说印度,中国和俄罗斯。他的思路是同一个模式:这些国家50年前就极其重视教育,其国民无比热爱学习,但是教育了50年培养出来这么多优秀人才却无法使用,于是往美国跑是唯一的出路。而现在有了flat world,这些人才就可以留在本国工作了。因为已经压抑50年,现在这些国家的人投入全球化的热情极高,速递非常快。在这一进程中世界银行,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这些东西不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是那些理解平世界的人。

  

  注意落后地区崛起有一个优势,就是不用考虑设备的折旧费,直接一步到位使用新技术。比如说很多中国人以前根本没电话,现在一步到位直接买手机。而发达国家在技术进步方面是有包袱的。

  

  然后作者描写了一类人:Zippies . 美国60年代流行 hippies,80年代流行 yuppies,而现在这个Zippies看来不是在美国,而是印度人发明的词汇。指那些狂热的爱学习,有人生目标,特别想过现代化西方式生活的人。(书里面吹了印度)。

  

  印度人确实太能吹了,号称要做超级大国。

  

  关于中国篇幅不多,但是作者认为现在中国年轻人想去美国的热情就好比10年前的(!)印度。又说中国准备建设1流大学,看来清华搞90周年大庆请来那么多外国名流钱没白花至少宣传了。

  

  关于俄罗斯这一段有个有意思的实事:波音现在是怎么造飞机的。具体说就是波音把设计飞机的一部分工作外包给俄罗斯那些本来以前做米格战斗机的人,并且打算在俄罗斯入股飞机设计公司(这些公司本来就是专门做波音和空客外包设计),以此储备人才;而俄罗斯公司又把更简单的一部分外包给印度(可能是图纸数字化之类的)。在设计方面波音美国这边的设计人员与俄罗斯同事合作,大家轮班倒。

  

  现在波音生产一驾737需要11天,几年以前是28 天,而下一代飞机预计只需要3天!怎么做成的?supply chain! 产业链。波音甚至有个网站,列出来自己需要的部件,规格,让供应商们reverse auction,谁要价低买谁的。当然这些供应商都是波音认证的。

  

  也就是说现在波音对飞机从设计到制作都是全球化大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无所不用其极,这是典型的flat world的做法。问 题是中国也打算造大飞机,而中国的设想如果还是像当年运10那样采用老一套的工作方法,怎么才能竞争得过波音呢?

  

  The Other Triple Convergence

  

  这里说(美国人)对flat world的认识不足,有误区,并由此有三个不利于美国人接受全球化的因素:

  

  1。认为网络泡沫破灭了,所以全球化不好使了。完全错误的认识,网络泡沫破灭只是淘汰不良公司而已。全球化刚刚开始。

  2。9/11 以及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

  3。Enron , Tyco, WorldCom 公司丑闻。导致这年头公司CEO在美国名声不好,这样一来政府也不敢公开支持公司了,政府的政策就不能很好的听取公司意见而快速适应全球化形势。

  

  现在美国的情况是,大公司高层非常清楚全球化形势并且积极应对,但是这些高层人员不愿意跟美国公众谈这个事,美国政府也未能在新形势下教育民众,尤其是儿童。大多数美国人不了解flat world。

家园 5

    Four: The Great Sorting Out

    

    Flat world 的趋势不可逆转,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冲破种种的阻力,包括fat, friction, walls,那么这些阻碍都应该被取消么?还是应该有所保留?共产党宣言早就预计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必然要求冲破一切阻碍,比如国家,民族,宗教,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都将在资本扩张统一市场的要求下被抹平。真是惊人的先见力。

    

    阻力需要被打破,但是也需要被保留,同时需要新的walls, ceilings and floors。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种种关系和秩序已经不适应,有无数的问题,我想作者作为一个记者这里提出并观察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

    

    我感觉,这一章似乎是说f lat world 实际上正在引导世界走向大同社会共产主义。

    

    India VS Indiana: Who is Exploiting Whom?

    

    剥削与被剥削这个关系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明显了。一个印度公司帮印第安纳州政府做一个项目,所需要的钱比美国公司少很多,请问这里谁在剥削谁?我理解这是一个自由贸易的正面例子。主体是说尽管很多人不服气但是自由贸易对大家来说都有利。而传统的利益模型已经不适合这个新型贸易关系,这是一个共赢体系?

    

    Where do companies stop and start?

    

    这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那些跨国公司算哪个国家的?他们忠于哪个国家?在全球化时代难道国家还有任何意义么?书说,Dell成功,他所在的各个国家都成功。举了联想收购IBM的例子,包括公司成员都是国际化的。跨国公司的" 国籍",跟公司总部地理位置无关,跟管理层是谁也无关,业务遍布全球,股票持有人也五湖四海,这个公司到底是哪国的?作者指出,传统的国家概念已经是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阻碍。

    

    作者没有提到国家安全的需要。比如中国想要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为什么美国政府否决?但也许这些作者认为都是不对的。问题在于,也许未来的发展就是国家这个概念要消亡。--那是共产主义了。

    

    但在目前的时代,也许100年之内都是如此,我认为跨国公司是有国籍的。世界不是平的。不同国家的人民在食物链上的位置不同,尽管可能为同一个公司服务。 因为人民不能在国家之间自由迁徙。现在移民问题困扰发达国家,这可能也是大势所趋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吧。总之世界越来越平了。

    

    From Command & Control to Collaborate and Connect

    

    在flat world不仅仅是小人物可以做大事,大人物也可以亲自去做小事了。有趣的事实:美国前国务卿Powell自己用google察信息(这样就不用通过秘书了),甚至用网络聊天工具和英国foreign secretary交流!总之现在上下级之间是合作关系。

    

    Multiple Identity Disorder

    

    Flat world 到底要平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凡是不利于平的东西都要去掉?这里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Wal-mart不爱给工人买医疗保险,这对么?他的工人当然认为不应该这样,但是消费者(主要是低收入者)和shareholder认为应该,因为降低成本;而纳税人,公民则认为walmart不买保险,这些工人有病就得纳税人的钱来负担(事实上正是如此)。

    

    问题在于,我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纳税人,同时还可能是shareholder和工人,哪一个我的身份说了算呢?类似的问题是政府该不该加强新药管理。

    

    这是利益的重新洗牌!

    

    有趣的事实:去不同商店的消费者的平均年收入:Wal-mart: $35,000; Target: 50,000; Costco: 74,000. Wal-mart只给45%的雇员买医疗保险,而Costco是96%。Profit/revenue: Wal-mart 5.5%, Costco 2.7%。

    

    书中指出,过去是工人和资本之间的矛盾,现在是工人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公司在中间。我不太赞同,还是shareholder 说了算我看。

    

    Who Owns What?

    

    这一节讲技术专利。公司对于新技术有三种做法:1. 自己使用自己卖东西; 2.把专利授权给别人使用;3. 跟其他几个公司cross license, 就好比生产一个pc,有的有鼠标专利,有的有显示,合作完成。显然这第三种才是平世界的做法。美国专利法条文到没偏见,但是established case law不利于这种合作。

    

    传统的专利思想需要改变。

    

    有意思的问题 :你死了以后在网上写的东西属于谁?yahoo 规定人死了以后email账号自动删除。

    

    Death of the Salesman

    

    网络时代还有没有人性化的工作方式?过去的推销员还讲究个人魅力,现在只看你的价格,过去客服电话是人接,现在都是计算机合成语音。

    

    -------

    

    美国政治势力也有两种:推动平世界还是阻碍。

    

    共和党右翼:社会保守主义,反对全球化,反对外来文化和移民;民主党左翼:反对全球化,反对outsourcing 和 offshoring带走job。-- 这两部分应该合起来叫做 Wall Party.

    共和党business Wing:赞成自由贸易,小政府,合作,低税率; 民主党social liberals: 代表东西海岸服务业和好莱坞,支持全球化。-- 这两部分应该合起来叫做Web Party.

    

    显然在未来支持和反对flat world的这两种势力的斗争按理说应该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我以为美国还没进化到那个程度,这个国家还在为同性恋和进化论辩论!

家园 【原创】6

 Five: America and Free Trade

  

  这一节鼓吹自由贸易。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是David Ricardo (英国人1772-1823中文翻译为李嘉图) 的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cost) advantage。自由贸易可以创造更多财富。

  

  有意思的事实:100万印度人申请infosys 9000个工作。

  

  但是为了说明自由贸易仍然对美国有好处,还需要一个假设,这就是美国可以不停的发现新的工作种类 ,这些新的工作种类可能因为技术进步或者直接就是因为自由贸易而产生的。

  

  可以把所有的工作分成两类:idea based 和 labor based。其分类标准在于前者可以一次性地同时卖给所有人,比如计算机软件,音乐,电影,一旦软件写好了就可以无限复制,不管市场多大都可以马上卖给市场上所有人-- 也就是说对于idea based工作,它要求市场越大越好,市场越大,利润越大,相关行业也可以带动,这类工作就越多的被创造出来。换句话说美国高端工作人员要求自由贸易。

  

  一旦实行自由贸易,市场变大了,相关idea based工作将会增加。为什么呢?因为根据 比较优势理论自由贸易可以创造更多财富,财富多了,人的需求就增加,就要求更多的高端服务。更何况还有那些贸易领域内增加的工作。

  

  但是对于纯体力劳动,比如说做保姆或者生产一个具体的东西,比如制造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桌子,市场大了,因为当保姆的一次仍然只能为一家服务,所以市场再打也对她收入没有影响(假设她总能找到工作),甚至会降低她的收入,因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市场合并了,劳动力也合并了,保姆也多了(两国保姆加在一起在两个国家竞争)。 所以发达国家的低端体力劳动并不在自由贸易市场合并中受益。

  

  这样一来,当自由贸易到来,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人员将会受益,同时制造出更多的高端新职业,高端人员换工作主要是水平移动。而低端劳动力将会受到冲击,他们必须学习新技术,提升自己, 垂直移动(这么容易啊)。

  

  只要人的需求是无限的,新的工作类型必然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美国150年以前90%的人都在农业工作。If horses could have voted, there never would have been cars.

  

  一种新职业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就如同中国作汽车凸轮轴,墨西哥作轮胎,美国设计汽车一样,这叫intraindustry trade, 在服务领域也会出现 intraservice trade.

  

  现在已经出现和未来即将出现的几个新职业:

  -google yahoo!和微软开始推出的 video search服务带动的相关行业

  -Search Engine Optimizer (SEO) 猜测google的网页排序算法,帮助网站提升google搜索排序来获得更多点击和顾客。google不会公开他的排序算法(一公开大家都那么做排名就没意义了),但google对SEO的态度是友好的,每年给这帮人开舞会,让自己工程师跟他们交流。(不过我怀疑是想看看这帮人猜测到什么程度了,知己知彼 )

  -印度人开始造$5000的汽车了,吹吧。(这个不算新职业)意思是说中印也在往高端走。

  -印度人搞了个网站,帮中学生和老师备课数学(这个在中国也可以搞啊)

  

  问题是当旧职业消失,新闻媒体关注;当新职业被创造出来,没人注意。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总担心美国失去工作。

  

  外包本身也带来新职业:意大利服装生产转移了,更多的人们就可以搞服装设计。中国开始生产电子产品了,mp3价格下降了,市场对美国人生产的高端mp3配件的需求也增加了,反而促进美国就业。

  

  美国人做高端,中国人做低端,而且高端没有头,完美模型!问题是一旦中国创新能力超过美国怎么办?也没招只能接受现实,呵呵。

家园 【原创】7

  Six. The Untouchables

  

  这一节讲美国人对全球化的找工作对策。要把自己变成一个 untouchable, 也就是自己的工作不怕被outsource到国外去。在globalization3.0时代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一定要对自己的工作同入热情,仅仅干得一般是不行的。加油站的工作当然不会被外包,本章研究的是中产阶级工作。

  

  一个这样的工作首先应该是不容易被数字化自动化的。 Most jobs are not lost to outsourcing to India and China, most jobs are outsource to the past. 因为被自动化了。包括蓝领和白领服务业.

  

  什么工作是untouchable呢?

  - 特别专业的工作,脑外科手术,癌症研究者,这些人拥有全球市场,要求全球工资;

  - localized or anchored,牙医,离婚律师,餐馆服务员,木匠,垃圾收集工,不管国际怎么变化,这些人的工资由本地供求决定;

  - old middle,那些过时的中产阶级工作,这些工作是很有危险被outsource的。

  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对美国至关重要,没有广大的中产阶级民主就不可能稳定,因此一定要保住美国中产阶级工作。

  

  那么哪些是 new middlers呢?

  

  - Great Collaborators and Orchestrators 那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协调24/7/7supply chain的管理人员。一个 有意思的事实是在印度infosys有美国去的intern。

  

  - Great Synthesizers 在交叉领域内工作的人。比如说search eigine optimizer 同时精通数学和市场,将来的生物研究需要同时知道计算机技术。

  作者提到mash-up思想,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网络工具结合起来。比如把房产交易网站 craigslist.org 和google map 结合。

  现在好得生产方式不是像以前IBM那样自己什么都做,而是像现在dell 那样什么都从别人买,自己做个synthesizer。未来公司里CIO这个职位不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而是chief integration officer.

  

  - Great Explainers.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需要那些能给他们解释软件和数码相机怎么用的人. 而且当你去解释的时候你可以发现更多机会. 亚马逊书店的最大价值不是书多, 而是帮你找到你想要的书.

  

  - Great Leveragers。是那些能leverage technology的人。这里提到一个 有意思的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 Corporation (EDS)。这个公司的创始人是Ross Perot,此人是IT外包的发明者。EDS最初的业务是在计算机资源紧张的时候,利用某些公司计算机闲置不用的时间为另一些公司做计算服务。现在做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比如其中一个业务是这样的:加拿大的一个伐木公司需要在砍伐一棵树之前就知道这棵树将用来干什么,怎么加工,在那里卖,用在什么建筑的哪个部位等等,EDS帮它整合整个的信息系统。这个公司甚至雇佣未来学家。

  早先EDS的工人们坐在屏幕墙前面发现计算报错就报告让人来修理,现在的工人则直接发现并编程解决问题,并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出现,甚至把解决方案卖给客户。现在的人员需要既了解技术又了解商业。

  

  - Great Adapters。这里有个词叫作versatilist,他们既不是专才也不是通才,而是可以随时学习新技术的人才。其实看作者的描述,这种人才不算什么高级人物,是因为自己已有的技术淘汰了才不得不去学习新的。

  

  - Green People. 可再生能源等环保工作,生物能。

  

  - Passionate Personalizers. 卖柠檬水,但是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非常热情地方式去卖,把人区分于自动售货机。人毕竟更喜欢personal touch 啊。

  

  - Great Localizers。这叫作localizing the global,即利用全球化的资源干些local的事情,或者利用本地资源干全球化的事情,其中心是 small business,尤其容易受宏观经济好坏的影响。比如说那些在自己卧室写书或玩ebay的人,在sports bar 同时播放全球比赛的老板等等。最新兴的职业是会计算机模拟的,比如房地产商让你在计算机上看看未来房子的效果。

  

  最后作者举了自己朋友的例子。这个朋友本来是专门给杂志报纸画插图的,后来Quark, Photoshop, Illustrator (号称the trinity)这三个软件普及了,他就不再画成品,而是只画个草稿提供设想,让别人去完成细节(说明现在的分工很细你应该只作最有效率的部分)。后来技术进步他学会了利用软件做 morphs,就是在两个不同图案之间变形的过渡部分,比如一个人变成另一个人 - 现在这个东西很受杂志(!)欢迎。

  

  学了个新名词:JAFA- Just Another Fucking Artist,中国有那么多做梦艺术家怎么就没发明这个好词呢。

  

  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现在juggling,也就是同时抛几个球的杂耍,技术水平也在提高,网上有专门的书卖,连小孩都能随便抛7个球了.

家园 【原创】8

  Seven: The Right Stuff

  

  为了将来能找到new middle的工作,你应该学些什么东西呢?本章谈论正确的教育,以及美国的硬件设施优势。

  

  首先最重要的要学会的技能就是要 learn how to learn,为此你学什么具体课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学你爱学的东西。

  

  CQ + PQ > IQ

  在这个flat world中学习资源是无限的,任何人想学什么东西都可以低成本的学到,而且只知道一个专业的定向人才已经落伍,现在人们需要随时学习新的东西,关键的是你想不想去学。所以在这个时代,curiosity quotient 和 passion quotient (好奇心和热情)加起来比智商重要。那么学校怎么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热情能,办法就是雇佣那些爱孩子的老师。作为个人,就是要选择那些你不管这一行赚多少钱也要去做的工作。

  

  Plays Well with People

  与人相处的技能比计算机技能更重要。

  

  The Right-Brain Stuff

  有个理论说人的大脑左半球管逻辑思维,右半球管艺术啊,感知啊,综合啊,全局观啊(seeing the big picture)等等,也不知道这个理论对不对。一句话,左脑干的事情跟学习成绩有关,但是这些技能将来早晚计算机都能干,计算机不是已经战胜人类国际象棋棋手了么。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的是右脑技能。你不是仅仅追求高技术,更要追求high concept and high touch.

  怎么加强呢?那就是去干你真正爱干喜欢干的事情。 比如说会计师业余时间可能爱好音乐,但是没人把会计工作当业余爱好,因为那工作没有意思。

  曾几何时编程还是个好活,现在学习编程简直是落伍的代名词!

  

  Tubas and Test Tubes

  那么大学的教育策略应该如何呢?作者举例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这个大学的校长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在录取工程学生的时候对于会音乐演奏的优先考虑,理由是玩音乐的人擅长社会交往,可以改变校园风气,结果就是全校一半的学生会音乐,该校有好多乐队,就好像一个音乐学院。这个学校不吹自己实验室的试管多,而是吹自己乐队的tuba多(奇怪的一点是为什么一定是音乐而不是绘画什么的呢)

  不过该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还不错,不是单独的学计算机,而是把计算机跟另一个领域结合着学,有好多不同方向,比如计算与信息,计算与人,计算与媒体,计算与模型等等,想毕业的话得选择两个方向。

  

  The Right Country

  这一节就比较重要了,讲美国的优势所在。看看一个美国人心目中美国的优势有哪些呢?

  

  首先是一个flexible, deregulated free-market economy。自由市场,不会设贸易壁垒或者为了所谓国家安全就不让外国工人近来。这个经济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从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再到服务业,再到全球化的服务业。

  

  其次是美国的大学。比如MIT毕业生创办了4000个公司,制造110万个工作机会,以及$232billion的sales! 美国的长处在于不只有一个MIT,而是每个州都有类似的大学。有意思的事实是全美国一共有4000所大学(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才7768所),仅加州就有130个,只有14个国家的大学数比加州多。

  

  再有就是best-regulated and most efficient 资本市场,尤其是风险投资体系。没有风险投资就不可能有创新,而美国资本市场最大的长处就是它被严格监管。不是美国没有金融作假问题,而是一旦有问题就会被查出来。

  

  除了以上三个核心优势,还有:

  

  美国社会的开放性。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世界最好的。美国的劳动法规也是最灵活的,解雇一个工人很容易 - 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淘汰旧的产业,然后在新的产业重新雇佣他们,相比之下德国就不行。

  美国有世界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美国的政治稳定(说到这又跟中国比了,其实我看中国的政治算是相当稳定的)。

  

  一切的一切加起来,美国是个高诚信(Trust)的社会,这是美国强大的秘密所在。这正是朗咸平所强调的东西,没有trust谈创新什么的是不可能的。

  

  诚信对于更好的合作至关重要。这里讲了个美国大学把研究项目外包到中国的例子。耶鲁大学生物系的教授们(中国人)要做一个基因研究,培养样本费时费力,怎么办呢,让北大和复旦的人去做,美国分析数据。这两个学校干这种低端的工作也得到好处,比如说训练了研究生啊,获得了跟牛校合作的机会等等。

  

  美国的基础条件这么好,那么面对flat world 美国现在应对得怎么样呢?下二章将会说明美国做得不怎么样。

  

家园 【原创】9

  Eight: The Quiet Crisis

  

  本章讲美国的危机。开头就引用了中国的俗话,富不过三代,而且还是音译。

  就好像美国篮球队一样,美国在世界上再也不是傲视群雄的姿态了。以前参加奥运会派NCAA去就能横扫,现在去NBA都不行了,2004奥运会输了三场。这有两方面原因:外国教练现在更方便的学习美国的技战术,看电视,甚至上网下载美国的训练方法(我觉得这作者写东西有时候生搬硬套,flat world就得下载啊,从哪下载啊?)。外国运动员直接在NBA打球然后回国代表本国比赛。虽然一对一的比较他们还不行,但是整体队伍合作的很好。

  另一方面却是美国的退步。现在的年轻人练球只热衷于三分和扣篮这些会被ESPN列入精彩镜头(以及NBA全明星赛的项目),而对于技战术含量高的过人等复杂动作不热衷。同时美国队对外参赛态度傲慢,很懒散。

  

  这种局面跟美国社会的经济如出一辙。

  

  美国二战以后这三代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第三代fat,dumb, lazy外加浪费。网络泡沫之后更是如此,大家都想着念个MBA然后公司赶紧上市就万事大吉,谁还想好好学习努力工作?9/11本来是个summon the nation to sacrifice的机会,但总统决定summon the nation to go shopping!

  美国正在经历的危机是quiet crisis,并不容易感觉到。1950年代的美国蒸蒸日上,太空竞赛刺激了年轻人都想着去学数学物理工程,到1993年美国大学里面学科学的学生人数达到了顶峰,从此开始下降。

  

  下面介绍一个词,"the perfect storm" (看过一个电影就是这个名字),起源于1991年的一次大西洋风暴,意思是说很多条件不太可能的同时发生了,导致一次大的灾难,就这么巧。现在美国的危机就是完美风暴,其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中心问题是年轻人不爱学科学和工程,外国人又进不来补充。

  

  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工业时代或信息时代,现在是talent age了!一个国家要想把事情办好必须做好三件事:1,通往flat world的基础设施;2,面向能在这个平台上创新和附加值的教育;3,正确的政策,税收,投资,贸易,科研,知识产权,更重要的是 inspirational leadership。

  美国在这三个方面都存在gap。

  

  Dirty Little Secret #1: The Numbers Gap

  

  老一辈的科学/工程人员要退休了,但是新一代没有接上。

  事实:NASA工作的18146人中,40%的达到50岁,22%的达到55岁了,现在都快找不到人来工作了。更夸张的是有个参议员(所以不能当真啊)说到2010全国2/3的数学物理教师要退休。

  未来将会发生三件事情:科学和工程方面的职位将会增加,美国公民中学这个的将不会增加,外国人来美国干这个的将会减少(签证,以及其他国家就业机会好)。

  于此同时其他国家学习科学和工程(一下简记作SE)的学生正在增加,美国这方面的学生人数只排全球第14位。中国60%的学士学位是SE,韩国33%,台湾41%,美国:31%。

  目前美国SE的工作机会每年增加5%,其他工作机会只有1%,但同时SE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在增加。

  美国培养的SE phd人数,1998年是29000,1999年是27000,本科工程人数则比80年代减少12%。

  但是从事SE工作的总人数在增加,因为外国人来了。从1990到2000,持有以下学位的外国出生人占的比例是,本科,从11% 增加到17%, 硕士,19%-29%,博士,24% - 38%.

  问题是从2000年开始外国人不来了!在某些外国,研究职位的增加速度已经超过美国。而且美国签证政策还变严格了。

  

  有人说是不能光看总数,因为美国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比中国和印度的好。美国培养出来的是dynamic engineers,而中国培养的人虽然多,但是很多都是专科一类,只能算transactional engineers。但作者对此有两点要说,第一美国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都是美国公民;第二在这个flat world中best practices travel fast,中国的教学质量早晚上来。

  

  谈几句我的看法。我觉得作者有一点没有好好强调,那就是美国的SE职位一直在增加,尤其是研究职位。而在中国虽然过去几年大学扩招每年毕业生几乎涨了3倍,但是高端的研究职位实际上很少。中国口口声声自主创新,有几个企业在认认真真搞研发?还是几年以前,大学汽车工程系的人毕业在国内根本没事干,因为国内企业根本不研发汽车,直接拿图纸就行了。好在现在有个奇瑞。现在中国的情况是民工荒,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美国不论如何,它有世界上最好的研发实验室,不管搞科研的是什么人,最后专利在美国人手里。在这方面美国是不含糊的。也可能将来干事搞科研的地方看到美国人很多都是负责打扫卫生的,可是最终说了算的也是美国人。

  

  我感觉作者就像个邻居家的大婶一样唠唠叨叨,为美国普通人的前途深表忧虑,而那些真正的统治者根本就不担心,他们仍然控制着最关键的东西。

  

  中国搞改革开放不能停留在表面这些东西,应该研究美国最强的到底是什么地方,对此这本书显然还没说透,这方面我想作者是知道的,只不过他不想说,书写的不够意思而已。

家园 【原创】10

  Dirty Little Secret #2: The Education Gap at the Top

  这一 节讲教育。

  现在美国最好的科学和工程(SE)学生都是移民学生。S中60%的最好学生,以及数学中65%的最好学生,都是最近移民的孩子。这些孩子来美国之后往往发现美国学校里的课程太简单。

  就算是一般学生的水平也不行。只有41%的八年级学生的数学老师是专业的,而国际平均水平是71%。

  在大学,一般的美国学生更喜欢去学法律,MBA这类学科,耶鲁大学基本上没有什么科学氛围,问题是美国总统在这个学校毕业,显然总统上学的时候没机会跟学科学的人交朋友。

  即使是英文水平也在下降,很多大学生连阅读能力都不行。

  

  DLS #3: The Ambition Gap

  outsorce 的好处不仅仅是低工资,更是高生产率。美国人不爱干的工作印度人干得很起劲很卖力很自豪。

  印度人不仅便宜,而且聪明。美国人现在越来越不行,就好像《美国偶像》的参赛者,个个都自以为是天才,当主持人告诉他们你不是天才,他们很震惊!

  当外国移民抱怨美国中学课程太简单的时候,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家长却在抱怨课程太难,孩子们没有时间去"be a kid"。骄傲无知的美国人自欺欺人。

  

  作者有个观点,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越少这个国家越flat,越发达。。。美国的问题是自然资源太丰富?

  东方国家正在崛起,包括东欧。这些国家的人对工作有热情。

  

  DLS #4: The Education Gap at the Bottom

  这一节很有意思。美国上世纪30年代通过一个教育政策,一直执行到现在:不是国家统一投资统一标准办教育,而是各个地区自行办教育,投资,教育标准,都自行制定。这个政策的深远影响就是富人社区即使不用太高的税率也能办很好的学校,而穷人社区的学校则越来越差。后来住房贷款和高速公路的兴起更加使得有钱有孩子的富人都搬到城郊,而住在大城市里的则都是穷人,最终结果是教育上的种族和阶级隔离更加严重了。

  相比之下其他的工业化国家则是由国家统一投资并制定标准来办教育。

  

  那些上差学校的穷人孩子有什么前途呢?

  

  为什么美国实行这个政策?因为在1930年代开始,美国是mass production时期,需要大量的低端工人,这样好的学区培养创新型人才,差的学区培养工人,各取所需相安无事。

  问题是现在到了flat world,不再需要低技术工人了,那穷孩子怎么办呢?

  

  DLS #5: The Funding Gap

  美国在基础科学上的投资,NSF和DOE都在减少。结果也很明显:现在美国科学家在physical review (prl吧,作者是不是忘了写letters)上发文章比例下比1983年降了29%,所有文章统计,比1992年下降了10%, 美国的专利也在下降。

  

  都是因为钱没投够啊。

  

  DLS #6: The Infrastructure Gap

  美国在宽带互联网和手机网络方面正在越来越落后于其他国家。这都是布什当局的错。美国是工业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专门政策推动互联网发展的。美国的宽带,既不够宽,而且还贵。

  

  The Bottom Line

  中国人看到这一节肯定会感到愉快的,那中国当正面典型啊。首先作者提出一个思想,以前认为美国人培养人的创造性,而中国人只会死记硬背所以创新能力不行,这种思想是有问题的。Bill Gates说,连基础知识都不会你怎么创新啊?Gates在中国拥有明星一样的知名度,而美国只拿明星当明星。

  

  文中提到John Hopkins数学系研究生曾经一度都是中国人。

  作者2005年访问中国,采访了教育部付部长吴启迪。(作者羡慕的说,教育部大楼是北京最好的政府大楼。)吴启迪说,我们中国教育现在研究的就是怎么培养创新型人才。海外留学回来的帮助也很大。吴启迪甚至象GIT的那个校长一样,强调中国学生应该学点音乐和艺术来激发创造性。

  然后重点介绍了微软中国研究院。采访了李开复等人,总之研究院相当成功,中国学生也很有创新能力,只不过比美国现在还差一点点。

  

  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是这样的。2004年美国的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发布了一份长期研究得到的分析报告,"Innovate America:thriving in a wolr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 这份报告的发布之日该机构希望总统花5分钟时间下楼讲几句,但是总统搞的事情不想来。

  可是中国政府派代表团来了,专门跟这个机构联络。原来中国在报告刚一公布就翻译了这份报告,并且列入了中国的20年发展纲要!

  最后作者引用Intel主席Craig Barret 的话说,跨国公司,尽管我们不想这么做,就算完全不雇用美国人也能很好的生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聪明人干活,说不定哪天总部都搬到国外去了。

  

  当棒球大联盟出丑闻,国会立即反应;当科学研究出现危机,国会选择等待。Barret他老婆有个理论:每一个文明壮大并死亡的时候都会在首都留下一个大体育场遗址!

  

  

家园 【原创】11

  Nine: This Is Not a Test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章,因为它讲的是美国应该采取的治国方略。这些战略是作者采访了一些精英人物整理出来的,其中关于科技和福利的想法对中国很有借鉴价值。

  

  作者非常怀念冷战时期全国上下的危机意识。1957年苏联先于美国一步实现载人宇宙飞船对美国是个极大的刺激。冷战是国家的危机,而现在的 flat world 则是个人的危机。现在面对flat world中美国竞争力提高不力的危机,作者提出一个词,叫做 Compassionate flatism 。(我怀疑这个词来自于Compassionate conservatism,是Bush在竞选总统时候鼓吹过的,中文好像翻译成"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也是一本书的名字)。 Compassionate flatism 就是作者认为现在美国应该采取的国策。

  

  冷战时代肯尼迪号召集全国之力跟苏联开展太空竞赛,目标是把人送上月球。现在美国又到了需要好好思考该干什么的时候了。

  

  Leadership

  

  很多美国政治家不了解flat world,这可能跟他们都是律师出身有关。盖茨说,你去中国,发现中国领导人都是学理工的,你可以跟他们说数字他们可以理解。温家宝访问印度的时候先去了班加罗尔,至今还没有一个美国总统去过那里。现在的美国就好像当年的IBM, 自大到认为客户和市场应该听他的。 美国现在需要的是一个能像 Gerstner 拯救 IBM 一样的领导人,现在的美国和当年的IBM面对的形势是何其相似。你需要告诉人民现在是危机,你需要解释要改变以前的观念来适应新形势,你要告诉人们工作不是保证给你的你得自己去提高自己来适应新的工作,你需要让大家不是排斥而是拥抱flat world。

  

  然后作者提到一个设想,学肯尼迪当年号召全国努力把人送上月球的做法。现在的类似项目就是 energy independence. 研究出来新能源,可以解决一系列问题,甚至可以推动伊斯兰世界和俄罗斯的民主改革。。。。真是 win-win-win-win-win 的好事啊!

  

  我说一点。作者的设想有问题。登月项目不会得罪任何利益集团,可是开发新能源是美国国内的石油利益集团所绝不愿看到的 。以前看nytimes的 paul krugman 的一篇 op-ed 说,正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美国才到现在在新能源方面也没什么进展。

  

  但不论如何我很赞同这种用一个或者大科学工程项目来带动全国发展的思想,这不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么。

  

  Muscles

  

  Compassionate flatism 要求,把 lifetime employment 在flat world 根本不可能,但应该追求 lifetime employability. 为此就要求政府和公司给人民提供两个东西: 跟人走的福利 (portable benefits) 和终生学习机会。前者非常有意思下面详细说,先说后者。就是政府应该设法给每个人都提供一个在初级教育和高中(即第二级教育)之外的高等教育(第三级, tertiary),去州立大学也好社区学院也好至少两年,人人都去,政府资助。还可以公司培训,远程教育等等。这样人人都有高级技术,且让争夺低端工作的人少,低端的工人就可以多挣点。好的移民政策是多让高端人才来,严格限制低端。

  

  现在说说这个 portable benefits. 主张在现有的 Social Security, Medicare 和 Medicaid 之外,给所有工人提供可携带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就好像 401(k) 那样你换工作可以跟着你走,但同时又允许公司为了提供 incensive 而多给你往上加钱。这样才能让人在换工作的时候没有顾虑。

  同时还要让更多工人能更容易的得到stock option等金融资产。这样大家都是share holder 就算自己工作因为外包丢了也能分一杯羹。

  医疗保险现在是公司的沉重负担,保险贵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公司跟保险公司一对一谈判,公司的讨价还价能力不行。解决方案是像现在政府雇员那样,由政府统一出面跟所有私人保险公司谈判讨价并统一规范管理,保险公司们只需提供不同档次的方案让人自己选,公司可以cover一部分或者全部,政府也可以资助,但每个人都有保险。

  

  总的思想我觉得跟中国说的不能"企业办社会"一样,企业只管企业的事,其他让政府去做,这样才能把人和公司都解放出来。

  

  Good Fat: Cushions worth keeping

  

  如果光讲肌肉不讲脂肪就不叫compassionate flatism了,胜者通吃不行,也得给失败者留条路,和谐社会么。这里提出的一个思想就是工资保险 ( Wage Insurance),也就是说假设有人因为全球化的产业调整而失去工作,那么他将会在找到新工作的时候得到一份工资保险补偿,如果新工作工资比以前低。同时还有 on-the-job training,也就是说你完成了这个训练一定能有一份工作。

  

  这些福利政策跟以前我听说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喂奶主义"并不一样,不仅仅是不让低端工人闹事,还要给他们机会去提高。 我理解上一节讲肌肉更多的是针对中产阶级,这一节讲脂肪是针对体力工人。

  

  Social Activism

  

  跨国公司参与环境保护之类的社会活动是新的趋势。 现在的国际环保组织学会了跟跨国公司合作,比如让HP DELL 他们成立联盟,要求旗下所有工厂生产过程中必须符合环保等标准,效果比政府规定还好。比如麦当劳要求下面的农场渔场生产中保护环境。就是利用跨国公司的庞大 supply chain 优势。公司是乐于这么做的,do the right things for the wrong reasons, 因为可以提升形象,尤其在欧洲,消费者还真注重这种形象。

  

  Parenting

  

  未来竞争这么激烈家长们不能光知道给孩子买 ipod 了,得学会 administer tough love,现在的孩子连起码的阅读能力都不行,正规英语都说不好。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 Caltech 绝大多数学生是来自公立学校,谁说公立学校就肯定不行?可能因为家长要求严吧。

  另外一点是外国出生的家长要求高。另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生物领域几乎是中国人的天下了。

  

  作者最后谈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美国:一个走在各国前沿,去 invent the next new thing 的国家,而其他国家只是模仿美国,走美国走过的路。

  

  (可是现在的美国正忙着跟伊斯兰国家玩呢。)

家园 【原创】12

 Ten: The Virgin of Guadalupe

  

  这一章讲发展中国家如何面对 flat world,和上一章一样,提出了重要的治国方略。

  

  Virgin of Guadalupe 是墨西哥的守护神,可是现在她的塑像是中国生产的。fawanis 是埃及孩子在斋月期间拿着到处走的一种灯,绝对的民族的东西,现在也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的又便宜又先进。墨西哥和埃及都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就在美国旁边,又有 NAFTA (北美自由贸易区) 协议,然而向美国的出口居然输给了中国(但目前为止中国出口的还是不如加拿大出口的多);埃及就在苏伊士运河上,旁边就是欧洲市场,自己也有大量的廉价工人。可是这两个国家怎么就输给中国了呢?

  

  面对 flat world,有的国家成功了,有的国家不行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怎么成功的?这里 Friedman 提出了几条重要的经验。

  以前的章节中已经提过,一个国家要做好三件事情:基础设施,教育,以及正确的政府政策。

  

  这里则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另外两条: reform wholesale 和 reform retail, 分别对应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制度,以及分析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做到这两条有的国家做不到。

  

  Introspection

  

  发展中国家首先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得了解自己。我不知道作者写这么一节有什么意思,估计他觉得很多国家都不愿自我反省吧。

  

  I can get it for you wholesale

  

  Reform wholesale 也就是强调市场和开放出口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一点很多国家都做到了,而且当时取得了成功,包括中国,俄罗斯,墨西哥,印度,巴西。。。这是容易的一步。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政策转变主要是最高领导人个人意志起到作用,不是民主协商的结果,各国都是如此!很多国家因为做对了这一步而减少了贫困人口。。。但是下一步就不好做了。

  

  I can only get it for you retail

  

  现在世界上国家根国家之间是在太不一样了,就算同样是搞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国家,结果也是各不相同,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要看你在 reform wholesale 的基础上怎么 Reform retail 了。这一步可就困难了。其中包括的元素在世界银行的国际金融组织 (IFC) 在2004年调查研究了130多个国家之后的一份分析报告中。

  首先要有一个概念,就是保证人人都有工作并不是什么好事。重要的是要让参加工作的人能通过工作使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强调 productivity growth。

  这份报告说明,一个已经市场化了的国家要想成功,reform retail 就是让下面这五件事情能够很容易做到 :(我就干脆照抄了)

  

  1. start a business in terms of local rules, regulations, and license fees;

  2. hire and fire workers;

  3. enforce a contract;

  4. get credit;

  5. close a business that goes bankrupt or is failing.

  

  这五条除了3和4大家都说对只不过不容易做到之外,尤其是2和5,可能在不同国家很有争议。关于1,在发达成立新公司需要花的钱和时间很可能比在发展中穷国多得多。关于2,比如德国和法国就做不到,解雇工人非常麻烦,德国还为这个报告向 IFC 抗议。至于5,在印度想关闭一个公司把资金腾出来干别的更有效率的事情需要十年时间!

  不是说不让政府管了,但总体来说目前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点多。

  

  其实很多事情自由了反而好点。比如说解雇工人麻烦的话,公司就不会去积极雇佣工人,尤其女工。

  (据此报告,看来德国未来有点不太美好。)

  

  Follow the Leapin's Leprechauns

  

  然后作者举了个正面典型:爱尔兰 !爱尔兰10多年以前还是个不行的国家,现在就因为 reform retail 搞得好,现在是欧洲人均第二富裕的国家,仅次于卢森堡。在2004年,它在吸引美国直接投资方面甚至超过了中国。跨国公司蜂涌而至。失业率几乎是零。

  除了前面讲的五条,爱尔兰还做到了如下几点:企业税率只有12.5%,(中国可能 17% 左右),大学教育几乎免费,全国医疗保险。(我怎么看着矛盾啊,那么低的税率怎么维持免费教育和医疗啊??要不怎么说 Leprechauns 呢。估计是蛋糕大了良性循环吧,再说人口也不多)

  现在的爱尔兰开始玩高端了,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向爱尔兰政府申请科研经费,还请了以前在 NSF 工作的人来管理 SFI(reland). 爱尔兰真是各国政府学习的榜样啊!

  

  确实有一个国家对爱尔兰的经验很感兴趣:温家宝跟爱尔兰总理两年之内见了五次面。

  

  Culture metters: Glocalization

  

  现在要讨论为什么有些国家做不到这些?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文化要开放不能排外,要拥抱新东西。猛批了伊斯兰国家。好消息是文化可以改变,不是基因决定的。作者又发明了一个新词 glocalization. (看来G这个字母是 flat world 最受欢迎的前缀字母啊,不过这里的G 表示全球化,不是 GNU 或 google, 呵呵)。

  

  The Intangible things

  

  文化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墨西哥就比不过中国的问题,以及新德里为什么没有高楼大厦的问题。(一个印度人对此的解释是新德里电力供应不稳定,电梯经常坏,所以不敢盖高楼,我看到这里都笑了,停电是自然灾害啊?)

  过去这几年只有中国的城市建设在天翻地覆。

  除了前面讲的,关键是一个社会愿不愿意集合起来为经济发展而牺牲?它的领导人是不是有发展眼光,而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地位保障?

  

  中国的一个优势是集权体制,政府可以干掉既得利益集团(我们容易么我们)。中国的另一个优势是精英政治 ( meritocracy) 传统,体制内鼓励有长远眼光的人上台。

  还有一点就是你的文化是不是重视教育。

  墨西哥似乎也搞了经济特区,比如 Monterrey 之类的地方,但是总体不行。

  

  最后作者说,发展中国家光想着靠廉价劳动力这种思想已经过时了。 资本不是追求廉价劳动力,资本追求最高质量的劳动力,同时尽量廉价。墨西哥不要去想跟中国争低端了,争高端吧。(靠什么呢?靠墨西哥科学家么?)最后还提一把精神:国民自信心也很重要啊。

  

  这一章把中国一通吹捧啊。书中提到一个中国银行官员对墨西哥人说,以前我们怕狼,后来我们与狼共舞,现在我们想成为狼。最后又说中国不光想给 GM 做车,中国还想成为 GM 并且要把 GM 赶出 business,谁不信就去跟中国年轻人接触一下吧。

  

家园 【原创】13

  Eleven: How Companies Cope

  

  开头引用了爱因斯坦的几句"诗",有必要抄录下来:

  

  Out of clutter, find simplicity.

  From discord, find harmony.

  In the middle of difficulty, lies opportunity.

  

  最后一句可能是作者引用的本意,flat world这个变化已经到来,对某些公司来说这是灾难,对某些公司来说这是真正的机会。作者说了一句非常漂亮的话:Whatever can be done will be done - and much faster than you think. The only question is whether it will be done by you or to you.

  

  这一章讲了几条公司成功的规则,但我觉得更有意思的可能是作者介绍的几种新的商业模式,也就是现在的流行用语:business model。

  

  Rule #1: 要主动改变自己去学会利用 flat world.

  

  案例是这样的。这个公司的业务是给商店里的产品拍照片以便印在广告之类的东西上,现在面对来自自由职业者的竞争。有了数码相机以后公司也开始数字化,这时候顾客要求你们光拍照片不行,还得用软件修。这里的关键在于现在技术允许,你可以做,所以你就应该做,所以你就必须做。他们必须编辑照片,甚至搞多媒体,制作DVD光盘。问题在于这些数字化技术不是什么高科技人人都能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是拍摄时的艺术眼光。现在公司的做法是把"数字化"这一块工作外包出去,自己只负责拍照,雇用更多的思想家而不是技术工人。

  

  Rule #2: Small shall act big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唯一一家阿拉伯公司是Aramex,这是一家经营阿拉伯地区业务的快递公司,是阿拉伯地区的FedEx。讲了这个公司怎么跟DHL合作又独立的故事,关键所在是这个公司作为一个小公司,利用技术的传播,有了自己的在线包裹跟踪查询系统,而在以前对小公司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这是中国快递公司的耻辱!似乎至今国内的快递公司都不提供网上跟踪查询服务。

  

  Rule #3: and Big shall act small...

  

  也就是说要学习Starbucks允许顾客定制咖啡,豆奶什么的,一切都customize。其实我觉得这样也有不好的一面,剃个头抄个pasta一直问你这里怎么剃那里加什么蔬菜,我做还是你做啊?作者说的也明白: they are actually making their customers their employees...

  

  E*Trade 也特别强调这个 self-directed consumer 概念, 看来E*Trade 是个好公司,以前看他广告一直以为是个垃圾呢。

  

  Rule #4: 合作

  

  合作的精髓在于你只做你最擅长的部分,其他的能外包尽量外包,能买尽量买,研发也一样可以到外国做。要善于利用 supply chain。举例是劳斯莱斯。

  

  Rule #5: X-rays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business model。我们已经知道在flat world里面一个公司应该干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把其他部分让别人干。但问题是很多公司不知道自己擅长的是哪部分。

  IBM现在有个业务是这样的,他们进入你的公司,看你的数据,分析你的公司,给你做X-ray,然后告诉你你的哪部分业务应该保留加强,哪部分应该让印度人做。HP也有类似的服务。

  

  我不太清楚这个业务跟"传统的"consulting公司有什么区别。

  

  Rule #6: 外包不是为了省钱

  

  是为了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子是一个有意思的公司,LRN,这个公司专门帮别的公司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培训。被培训的人希望更好的 online系统,但这个公司的强项是培训不是网页设计,于是找印度人做。结果美国没有因此失去工作机会,这个公司反而因此多雇了人。

  

  Rule #7: 理想主义的外包:扶贫

  

  有人在柬埔寨开公司,帮美国人做数据录入,比如把19世纪的报纸输入计算机以便可以搜索。如果不是flat world,柬埔寨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这样的工作机会。

  

  这本书反复强调的一个意思就是国家也好公司也好个人也好,你应该只做你最擅长的事情,简单的东西应该让别人做。

读过
家园 我有同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