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俺的德国老板(得班长的令,立马在线写呀) -- 就爱在家捣鼓

共:💬70 🌺10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没有,很有名吗?

我看到的都是5轮电影啦。

家园 在国内电影界或影迷里绝对是有名的

是部86年的“老”片子。出名的原因一是内容(有讥讽无知领导和官僚之嫌),二是表现手法新奇。

那部片子里有个德国高工,与中国一位高工老赵因专业方面才能相当而惺惺相惜。老赵是个棋迷,一次出差途中与人下棋后遗失一枚黑炮,老先生回来后发电报要求对方将黑炮寄还自己,结果被电报局阶级斗争弦紧绷的工作人员怀疑为潜伏特务,致老赵遭审查。德国高工奋而抗议,引出一段故事。里面那个德国高工开始打死不肯讲英语,后来我方党委书记出面做思想工作,方才开口讲英语(因为书记只能讲英语),而且讲得相当地道。他解释自己不讲英语的原因是二战期间美国空军对德国平民进行野蛮轰炸,他父母全家都死于美机轰炸。

家园 斯科尔兹内当年组建的讲英语的突击队是否也有这个问题?

在北美遇到的德国人,有的有点口音

斯科尔兹内当年组建的讲英语的突击队冒充美军是否也有这个问题?

后来美军开始严格盘查过往车辆和人员,除要求对方回答口令外,还会询问一些美国的风土人情,如橄榄球队的比分或棒球明星的名字等。一旦认为回答可疑便立即扣押,战后,斯科尔兹内遇到了几位曾被误抓的美军官兵,其中一名陆军上尉仅仅因为穿了“可疑”的长统靴就被宪兵不由分说逮了起来。

家园 哈哈哈哈,笑死了....
家园 呵呵,记得有个美国电影有这个内容

两个美国兵捉了个德国将军,被哨兵怀疑是假扮的,问了好多关于美国电影和棒球的问题,可怜这俩哥们都答不出,好在那个德国将军平时多看报,都知道,写在袖子上给他俩念才过关

家园 德国人说英语本身就有口音

虽说属同一语系,可德语属于那种比较强势的语言,卷舌比较多,说英语时很多单词德国人往往按照德语的发音规则来念,所以碰上这种德国人第一次交流往往会有些障碍.

至于待人冷淡,不愿意伸援手.只能说哪里都会有这种情况,欧洲经济最近五年来都不太景气,钱包一瘪没多少人会有好心情.当然德国统一后的一代年轻人往往对前途比较迷惘,新纳粹的主力就有很大一部分这种年轻人,要是问路或者求援时碰上他们,冷淡已经是运气好了

家园 这片子我小时候看过

印象很深,因为头一次见到那么大的车轮子------工地上的重型卡车轮子有一人多高呢。

家园 说起来俺也会讲俩德国词儿,俺最常用的是

在老板出门和俺byebye时, 俺微笑滴说"去死"...

家园 跟我的体会好像不太一样

一般大城市的人会比小城市的人冷漠些,中年人会比老年人或者年轻人冷漠些,其实国内也是这个规律.

我刚到德国的时候住在一个小山城里,去保险公司办保险,路上问路的时候,指路的老太太怕我听不懂,拉着我在城里高高低低的山路上走了很远,把我领到保险公司,搞得我十分不好意思。

大城市的人相对就冷漠一些,但是表现也只是不是那么热情而已,绝不会知道路不告诉你。上次去科隆,和一个朋友约在一个餐馆见面,在火车站附近向一个迎面过来的中年妇女问路,她朝身后的方向把路指给我,我走了大概7,8分钟左右都快到了,突然听见那个女士在后面叫我,她气喘吁吁的跑上来跟我说,刚才说错了,餐馆在一个路口左转方向而不是直走,否则就过了。

不过据说北德的人(汉堡,不来梅)比南部(慕尼黑,斯图加特)相对冷一些,但也是听说,我没有太深的体会

德国人大多数都很喜欢让别人觉得他英语说的很好,不管会不会也要硬说

不过晨枫的说法印证了我听说的一点,美国人爱说美国怎么样,加拿大总爱说北美怎么样(其实意思里并不包括墨西哥)

家园 这个情节基本上是瞎编

黑炮事件这个电影拍的还是很不错的,不过这个情节有些失实。

电影里德国工程师那个年纪的人都是在强力的反纳粹教育下长大的,他们对纳粹和二战思考的很深入,很少有人会简单归罪于英美,电影里这种说法基本上属于新纳粹的言论。

家园 嗯,那种工程车应该叫Earth Mover吧

轮胎叫 Off-The-Road tire. 96年第一次在内蒙一个煤矿上看到,一个轮胎有一层楼那么高。

家园 有点不同意见。

1. 对纳粹反思与对美机野蛮轰炸的反感并不矛盾。一个德国人完全可以在唾弃纳粹的同时反感美机野蛮轰炸。

2. 电影“黑炮”里选取的这个事例是否在德国人里具代表性,这个我无从判断。但二战末期有很多德国村镇遭野蛮轰炸,幸存者和后代对那种野蛮轰炸抱反感态度,应该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吧?一味说这个情节是瞎编有过于主观之嫌。

3. 如果您说我选取一段未必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解释为何很多德国人不说英语 这个line of reasoning有问题,这个我接受。但似乎不应说那段情节是瞎编。

家园 我觉得呆鹅说的是“小舌音”。德语法语都有这玩意儿

在我看来,这种小舌音是最难发的,比英语里的th 和俄语里的大舌音都难。似乎很多德国人奥地利人自己也无法发得很到位。法语的小舌音不必象德语那样打都鲁,所以要好发一些。

家园 这种说法在那个年代是很忌讳的

黑炮事件拍摄于1985年,那个时代二战的讨论还没现在这么开放,类似因为二战轰炸平民而反对英美的说法常见于新纳粹的宣传。

黑炮事件作者张贤亮,男,江苏盱眙县人,1936年12月生于南京。1955年中学毕业后至宁夏银川干部文化学校任教。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年9月获平反,1980年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

从其简历可以看出,作者接触德国人的机会应该不多,他的这种说法我猜测是来源于冷战期间苏联人的宣传。当年前苏联为了对抗西方,经常把这种仇视英美的新纳粹思想加以利用。

家园 奥地利人不发小舌音

德国巴伐利亚和奥地利还有瑞士德语里,都是发大舌音的,和俄语类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