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如何折腾城市规划(一) -- 开元通宝

共:💬24 🌺22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如何折腾城市规划(一)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所有人都知道城市发展需要编制规划。在中国有一类技术工人,叫做城市规划师。好比在庞大的IT产业背后存在着码农,城市规划编制的背后也有蚂蚁一般的规划师。

    大到维尼主持的京津冀一体化合作,小到身边小学菜场的修建撤销,统统都有城市规划师的身影。他们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指点江山的快感和豪情,但是在一次次修订的过程中,又感受到这个社会最黑暗和最现实的一面。他们是领导的笔,却又自嘲“规划鬼话,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他们有严格的资质考核,但在重大问题上毫无发言权。他们的工作忙忙碌碌,却看不到任何成果——建筑是建筑师设计的,道路是交通工程师设计的,绿化是景观师设计的……但是任何人遇到城市的烦心事,都会骂一句,该死的规划!

    ……

    毫无疑问,新中国是很fashion的。在1952年就提出“要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并在“一五”时期就建立了国家、重要城市的城市规划主管机构,第一批大学的相关专业。要知道城市规划可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吃饱撑了玩的事情,是试图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居住拥挤、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现实问题采用的手段,往大了说是为了资产阶级和谐统治的技术。所以梁思成、陈占祥这些英美留学回来的海龟们,在新的首都规划中一出手,就搞出整体保护老北京这种至今还让小白们扼腕叹息的方案,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虽然开始拆北京城墙,但公平地讲,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在“一五”期间还是取得了成功,完成了150多个城市的规划工作,使得这些城市的工业及其它建筑项目得到合理的安排。新建的城市39个,扩建和改造规模较大的城市有54个,建造了大量的住宅及公共建筑,修建了城市道路、上下水道等市政设施。“一五”期间的工业建设成就写的很多,但城市建设其实也很有成绩,尤其是当时由主管计划和建设的负责人亲自参加规划制定,使计划、建设、规划在统一领导下紧密结合,使城市规划工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这一点十分重要,以后会提到)。

    1958年开始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于上层搞政治斗争,导致从此之后的计划经济开始打乱仗,失去了章法。城市规划工作同样不能免俗,各种学霸回忆录里就是惨惨惨。比如大跃进期间就是脱离实际,盲目提高指标、盲目扩大城市规模。1964年搞三线建设,过于强调“靠山、分散、隐蔽”的备战思维,忽视了工业生产与城市的相互作用,东部厂子千里大搬迁后建在偏僻的山区里,增大了建设费用,没有形成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大量的遗留问题。文革开始后的无政府主义状态,城市规划工作想都别想成为最先被抛弃的工作,上述的机构被撤销、高校专业停办、图纸资料被销毁。等上山下乡开始后,共和国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绝后的“逆城市化”现象,今天看到各种城市疯狂扩大的人们很难想象当时全国各种城市都在急剧减小,活力丧失,没有画面感的可以脑补底特律。

    74年总设计师复出,城市规划工作开始恢复。一五期间的成绩和之后的乱糟糟,让人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城市建设必须要有规划”。78年春风拂面,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提出“市长的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好”。从80年代开始,城市规划工作进程大大加快,90%的城市完成了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报批工作,大部分的省、自治区也完成了县城的总体规划。当然今天的人看过去,那些规划就和当时的社会氛围一样,too young too navie,但不得不说,以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为标志,历经磨难的中国城市规划工作走上了专业的正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俺们政府向现代化管理迈出坚实一步的标志。

    下一部分准备写城市规划是啥样子。

    关键词(Tags): #城市 城市规划通宝推:flux,海峰,月下,amyxiao,打铁的,bayerno,文化体制,西电鲁丁,常识主义者,
    • 家园 如何折腾城市规划(六)

      总体规划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城市的总体布局了。哪里是居住区,哪里是工业区,哪里是文化区。再一个就是搞来总指标,总要有一个分配,就是城市下一步向哪里拓展,官话就是城市发展的重心在哪里。

      说城市的总体布局得讲下1933年的《雅典宪章》,就在那年一群建筑师搞了一个宣言一样的东西,明确指出,城市规划要按照“功能城市”的理念来进行,把城市划分成居住、游憩、工作几个功能区块,建立三者之间的交通联系。这个宣言批判的是欧洲古典的城市规划(或者叫设计),就是把城市按照古典美学原则,强调轴线、广场,淡化功能,非常不适合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开工厂和安排工人居住的需要。

      这个宣言,欧洲和美国说完就完了,除了一些狂热的技术工作者(比如有位建筑大师号召拆掉落后、腐朽的巴黎),这个“功能城市”的理论没产生什么实际的影响,却在遥远的东方,一个渴求快速工业化的古老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思想一直波及到今天。

      说到底,我觉得是这个“功能城市”的理论非常契合计划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新中国建立的那种局面下,要投资产生效率,各种集中确实非常有必要。所以每个人都会清晰的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所在的城市,哪里哪片是工厂集中的地方,哪里是商业密集的地方,哪里大学聚集,然后那个片区的生活如何、文化如何,都是一个城市里人们共同的记忆。俺小时候的家乡,一座古城,就是规划成东部是轻工、西部是重工、南部是科教文化、北部是对外交通和物流,然后90年代就有段子,北郊的人见面问:“你娃(从监狱)出来没?”南郊问:“你娃考上没?”西郊问:“你们发工资没?”东郊问:“你们下岗没?”。

      到了2000年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人流物流钱流的逻辑,已经不再遵从行政指挥下的计划。老的功能区逐渐丧失经济基础,逐步瓦解,大量的工人新村、厂区被拆迁,盖起一座座现代化的住宅,跟这片地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迁入,老市民被迫外迁。发展领先的城市,如京沪这样的城市,甚至追上西方的脚步,搞一些工厂变艺术区、老社区变小资圣地的后工业时代的玩法。那么在这样的局面下,人们职住分离的倾向越发严重。越是大的城市,越是房价昂贵的地方,人们的交通出行越痛苦。比如京沪广深这样的地方,每天的地铁来回成了职业者的噩梦。他们父辈过去在城市工作享受的步行上班的待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可望而不可及。

      那么很多规划师,这时候就开始反思“功能城市”的理论。规划天通苑、回龙观这样的亚洲最大社区,不是给社会添堵么?已经这么挤了,还搞CBD,还要东扩,不是给社会添乱么?纯粹的居住区,纯粹的商业区,纯粹的办公区,毫无疑问增加了太多太多不必要的交通成本和能源消耗,也浪费了太多宝贵的时间。

      我最近跟一些朋友讨论,觉得还是《雅典宣言》中说的“功能城市”,压根就没考虑中国的情况,人家说的就是欧洲就是美国。他们太多的urban、city跟中国比就是个县城或者小镇。就是500+万人口的metropolis,在中国也就一般省会城市水准。用搞县城的方法去规划中国的城市,当然行不通。

      但是,计划经济下“职住一体”的思路,我自己觉得是解决大城市病的一个考虑方向。那就是企业要配套宿舍,政府不要总想着高价卖地卖房,出面在功能区附近修廉租房,企业、职工各负担一部分,花小钱办大事。政府拥有产权,搞出现金流在资本市场能融来大钱干别的,比今天这种涸泽而渔,弄出一堆债务,好处全归个人的情况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通宝推:牛栏山二锅头,flux,然后203,
      • 家园 你这个西安娃很有想法啊

        属啥的

      • 家园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建立在先公后私统一思想上面

        现在从上到下利益纠葛合作博弈色彩浓厚,很难在宏观微观层面都达到较好的社会效益。

        很多人说老毛那一代革命者不懂经济不懂建设,其实平心而论,那时候的很多制度安排都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大不放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思想。

      • 家园 过去的模式很难行得通了

        计划经济时代的“职住一体”是当时社会高度组织化体制的产物,现在很难再搞起来了。

        个人感觉特大城市搞混合产业的卫星城可能会稍好些,思路仍然是职住一体,按照完整经济体系中小城市的标准建设卫星城,大多数人就近就业,少部分人在特大城市就业。

        在产业布局上,卫星城应强调产业的适度集中与混合,如果搞成单一产业的卫星城,则将来产业衰落则很可能出现类似底特律和东北一些地区的问题。

    • 家园 北京海淀昌平的规划师,是体育老师教出来的吗

      北京海淀昌平一带的居民,对于周边的规划,完全不能理解。

      海淀北五环外,一直到昌平,找不出一条正南正北的马路,都是扭来扭去的,而且互相之间,即不平行,也不垂直。

      各种路网,到了河边,铁路边,高速边,变成了各种的断头路。

      北方城市,一般房子都很方正。但是是海淀北五环外这一片,楼的朝向各不相同,基本上一个楼盘一个朝向,配合乱七八糟的道路,乱蓬蓬一片。

      不仅马路扭来扭去,地铁(8号线,昌平线)也是扭啊扭啊扭的。

      我们这片地方,都是平原,没有山。而且是开发很晚的地区,规划成这个鬼样子,难道负责这片的规划师,都是体育老师教出来的?

    • 家园 如何折腾城市规划(四)

      这个总体规划,从成果的角度讲是三个部分: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由于本人不会使用西西河的插入图片功能,所以没法跟大家直观地展示这些东西。只能形容一下,第一部分是一个类似法规的条文,按照章节、条目的形式把城市总体规划的所有规划目标、要求一条一条列出来。第二部分是图纸,因为规划要落到空间上,一定要图文对照。第三部分一般是说明书和附件,有时候还有专题。说明书和文本的区别是,文本只讲结果,说明则是对文本为什么这么写做出解释。例如文本里说本市要在2020年达到xxx万人口,说明书里会列出如何计算的过程。专题则是对一些领导关心的内容,需要详细阐释的,放在说明里放不下的,单拎出来写,比如“xx市旅游发展专题研究”之类。很多人不知道国内社科类大学的老师、研究生吃啥?其实 “写专题”这碗饭占了很大比例。毕竟各类专题范围巨大、五花八门,一个规划院没那么多专家,很多专题就会承包出去给专门的人员编写。有的人写着写着就成某方面的专家了,然后就能组织一群人一块写。要连专题都抢不到的,就只能去当公知了,呵呵(开玩笑)。个人认为,今后这些专题应该扔到市场上去,让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和广大市民参与,或者运用网络技术这样的搞云写作,西西河上一顿神侃,可能比秀才窝在图书管理抄来抄去效果更好。

      文本一般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是城市发展目标,例如xx年后本市要成为“现代制造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的经济强市”“连东接西、承南启北的区域性枢纽城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这些口号。一般这些口号是由市长报请市委书记批准的,政治色彩比较浓,所以一般比较保守,但也很接近主流文宣。经济好、文化好、社会好、生态好,总而言之不会出错,除了一把手和搞文宣的,一般人也就自动忽略了。个人觉得这些口号太雷同,定位比较模糊,指向性不强。有家规划院给一个直辖市邻省的小城市做城市总体规划,根据这个小城市目前主导产业是承接直辖市产业转移的现状,提出“中国北方产业工人新城”,专业人员觉得眼前一亮,底下的干部也暗暗支持,一直保护到市委常委会上,最后还是被书记以“太低端”“不利于招商引资”为理由否决。另外这几年东部一些对自身经济发展比较有信心的城市,在喊完口号完了会提一些干货,对“经济发展目标”、“生活水平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目标”“城市生态环境目标”等,提出全用数目字表示的标准。例如经济发展就是GDP,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多少多少。产业升级就是规定下二三产的构成和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生活水平目标一般是可支配收入,有的还有恩格尔系数要降到多少多少。房地产天怒人怨之后,不少城市的总规修订还增加了保障房的比例。这些统统都是从别的规划中抄过来的。但是各行各业,选什么目标进城市总体规划,还是能看到施政者的策略重点,例如最近流行“智慧城市”的提法,相应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会列出户均手机拥有率之类的指标。

      第三章是城市性质与规模。性质不论,城市规模是总体规划的绝对重点。规模包括两个方面,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人口规模一般是根据现有人口的资料,通过各种数学公式推出来的。但是也是基于中国的现状,这些推导没有准的。这个不在乎,重要的是通过人口推出土地的规模。这就是我认为整个行业比较无厘头的一个默认的行规,那就是用地规模=人口规模÷10000人/平方公里。就是说,只要搞出一个人口规模,那么自然就确定了用地规模。比如某城市近期人口规模125万人,那么往往用地规模就是126平方公里。远期人口是160万人,那么相应的用地规模是168平方公里。呵呵,只会多不会少。不信大家用百度的免费文档搜索下网上流传的各种总体规划,都会发现这个规律。本人翻阅了各种资料,至今没有找到相应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证明为啥是这么个默认规律。但是无论如何,在土地即财富的当下,所有地方政府都在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用地规模。城市规划无疑充当了这个扩张冲动的法理依据。

      另外有朋友能介绍下西西河怎么插图片么?

      • 家园 如何折腾城市规划(五)

        那么折腾的一件事,就是在编制规划中怎么去扩大人口的规模。要知道,土地的供给在当下是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生死存亡的大事。你要说地方上的一把手有什么权利,很多人还以为是过去的那种行政威权金字塔模式领导说啥就是啥呢,实际上这几年越来越“市场化”,各种命令从上面下来,能不能执行靠的是讨价还价利益博弈,要是没杀手锏,空降来的干部根本没人听。所以地方上,一把手的核心权力之一是掌握土地的供给生杀大权。每一级政府的土地指标都是从上面下来一个总数然后向下一级政府分配。土地是钱,所以这个分配就是分钱。分配给你多少大致是有个范围的,但是区间上下的弹性全在个人掌握。总规就是拼命扩大人口,为了好跟上面要土地指标。到了下一级分配的时候,也会编制一堆的技术文件,跟上面说不够用不够用。前几年在一家外资的规划咨询公司,就帮成都某区级政府干过这种事。原因还是之前卖地卖的太猛,跟没见过钱一样在地价便宜的时候卖地把指标卖光了,现在地价上去了傻了眼,想再去市政府批地。如何底下运作不知道,面子上肯定是要游说方案。当时俺那个公司算是国内外资中的TOP2,各种高大尚的感觉,纠集了一群博士齐刷刷飞到成都,现场踏勘领导访谈收集资料打完收工,回到公司就开整。那是第一次见外国游说集团是怎么编材料,在老外的调教之下,有扒数据的,有编模型的,有撰写文字的,有绘制图形的,刷刷刷整了厚厚七八百页。无数的表格数据正常人根本看不下去。最后给区里领导汇报,四个博士各讲一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用一个小时,在当时还崇拜外企的气氛下,领导凭耐心听完了,然后很满意结论——未来人口会暴增,现有土地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听说领导拿着七八百页的文本去市政府汇报了,结果不知,但后来公司在那个区里又连续拿了几个项目。自己这之后倒是明白了,天下乌鸦一般黑,甭管是高盛的投资报告,还是胡整的xx人权报告,基本就是这么个屌样路数,蒙人罢了。当然游说集团利用技术型报告做建策依据的这种方式,毕竟吃相好看很多,比搞小圈子黑箱决策技术上民主些,广大知识分子写报告的才能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的!

        ……

        昌平这个路,个人瞎猜测。一个情况是京藏和京新两条高速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穿行,那么周边的道路要跟他们找关系(起码穿过的时候得是垂直相交吧),所以肯定也有个角度,那么这样的方向再跟东西走向的道路连接,必然是个歪歪扭扭的关系。八号线,从图上看,第一个拐弯就是为了不穿越回龙观那一大片建好的住宅区(拆迁、扰民这些事扯起来没完没了,工程进度第一),所以从最东边绕过去,然后迅速从北边缘绕回来,最后和昌平线相交。整个拐来拐去的,就是想绕过横亘在面前的、巨大的回龙观区域。那么当时,回龙观这群居住区搞建设的时候,如果能预留一条轨道交通的通道,今天建设八号线估计也不会这么费周折。所以城市建设的不少遗憾,恰恰是因为缺少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而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海峰,
      • 家园 我是这样在西西河里贴图的。

        利用特殊效果,里的图片按钮,

        [IMGA]图片地址[/IMGA]

        把图片的地址放好。

        同时将图片上传到网站上,由于西西河服务器在美国,要选择一个能中外通吃的网站,有利于中外用户浏览。我推荐:http://photobucket.com/

        上传比较慢,不过基本谁都能看。

      • 家园 看您的图片在哪里

        如果已经在网上,就对那个图片点右键,出来选择框,点击在最底下的“属性”,出来新的选择框,在新选择框中找到“地址”一栏,复制其中的地址(一般是以http开头的),然后粘贴到帖子中,在这个“地址”前后分别加上[IMGA]和[/IMGA],就可以了。

        如果还在您自己的计算机里,就要先找一个图床,上传到那里,然后再如上操作。

    • 家园 如何折腾城市规划(三)

      法定性规划,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总体规划,一类是详细规划,分别处理不同层次的问题。

      总体规划,是一个城市为达到城市发展目标而对城市建设进行的总体安排。总体规划很重要,重要的什么程度?按照最新的《城乡规划法》,“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是二十年。按道理编完总体规划,规划师们会歇二十年,但是事实上,大家每年都忙的要死。原因是,在中国,总体规划几乎每年都需要修改。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城市发展超出了任何理性人的想象力。比如,城市的规模疯狂增长。被公知们用来喷tg的规划神作,“梁陈方案”,号称按照这个实施了就能保留古老的北京城,与新城交相辉映云云。为北京城墙哭泣的小白们没有一个去看这个方案的原文。附一张图是梁陈方案的精华。黄色部分是老城,蓝色部分是新城。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看,新城的中心在哪里?三里河!这个地方离天安门多远?八公里!更何况,tg政权还是一定程度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三里河至今仍是政务系统各种办公大楼的集中地。解决什么问题了?倒是个别部门送礼的车队涌在那一带,是帝都交通拥挤的一大原因!

      再有就是CBD了,这个是2000年开始搞的,赖不着一代目。当时觉得也是顺着世贸的便车弄,搞到东三环合情合理。那时候三环外全是要破产的工厂,靠着基础设施和人口,靠着二环外的使馆区,找中外神仙论证来论证去都觉得无懈可击。现在呢?大部分人都觉得离故宫离天安门太tm近了。而且这还是个视觉因素,真正泪奔的是广大住在东四环东五环通州燕郊的广大上班族们,每天上下班挤地铁和公交全是噩梦。读新闻燕郊的妈妈早上四点爬起来给女儿排队占位子为了女儿多睡会儿,就能理解为什么小白支持公知。要是有远见,当初把这个CBD搞到通州去,起码小白们的社会就先和谐一步了。上述两个帝都的例子,充分说明,民国大师也好,体制内体制外中外大师,没有一个人能够预测中国的城市规模。总规根本无法应对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势,所以只能被动地不断修编。这不,最近又爆出北京2013年的常住人口就超过了2020年总体规划的预测,总规又要开始修编了。

      另外一个不足为外人道原因,是总规其实是一个市长在城建层面的施政纲领。一个雄心勃勃想大干一番的市长,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改原来的总体规划。比如说原来的总体规划说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东面,新的领导可能就改到西面去了。原来城里一条河,上任领导说要暗渠化让河两边交通联系顺畅,新的领导来了,就说要打开暗渠恢复河道还市民休憩场所。这个都不是领导拍脑袋想的,都是领导给自己的利益小圈子铺路呢。反正理由都是无懈可击的公共利益,讲出来明白事的自然都明白,大家面子上都好看。所以房地产商的老板们,很大一部分“业务工作”就是研究总规。而那些更高层次的老板,慢慢就明白努力的方向,是如何去影响总规的编制了。后面会写一些操作的实际手法。

      而对于那种长期在一地盘踞的主管领导,介入总规更深。比如李春城书记,城建方面埋线埋得很深。我不是成都规划系统的,不能知道更多的内幕,欢迎爆料和讨论。但从参与做温江开始,一路经历成都“西部拓展”,“198”,“天府新区”,“北改”这几个大的阶段,还是能感受到,领导搞东西是有明确次序和计划的,是富有远见的,是非常注意掌握平衡的。如果有人能把这些阶段的干部人事变化,开发商活动情况,中央政策指导意见顺下来,故事会远比今天媒体上各种宫斗剧型的分析要好看。

      别扯远了,还是回头讲一下总规吧。

      通宝推:amyxiao,北纬42度,mezhan,然后20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