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没有美军没有航母的台湾海峡 -- 萨苏

共:💬92 🌺2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真是。。。

过瘾!

Q兄对军事领域的熟悉令老萨钦佩不已,您所提到的几个论点都是内容翔实,非泛泛浮夸可言,这种论战法,老萨喜欢,否则成了鸡生蛋,蛋生鸡(比如甲说打得着,乙说打不着,甲说一定打得着,乙说一定打不着,那就不是讨论,是抬杠了)

所以,我也应该认认真真和Q兄谈这个问题,同时,我们之间的争论是观点之争,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 说白了都是纸上谈兵罢了,军事领域其实处理一个问题有多种手段,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把观点给大家看了,就是目的吧。

关于这个讨论,我们还是回到论题吧,这一点上,萨还是比较“顽固”的。

我们前面讨论之间的分歧,我看了看,主要是两个方面,战略和战术,说开了,其实不同的观点并不多。

第一个就是战略角度,您认为我的观点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考虑用水雷反航母存在一个根本错误:依赖“临场发挥”,灵机一动,而轻视了实力的积累。战争,要靠实力来打,而不能靠灵机一动。

这一点,我想您是有所误解的。略略说说这篇文章的产生,它是我和国防大学一位朋友讨论台海问题而产生的,那位老兄虽然也是书生,但却是跟着潜艇出过海,福建前线摸过枪的“武生”。我们之间的讨论,他每每对兄弟的看法嗤之以鼻,认为我是真书生。其根本原因在于考虑问题的方法不同。

部队考虑问题,和我等有根本区别,这在于我们是研究实力判断胜负,这一点,Q兄和我都是一样的习惯。但是部队没有办法,它不能等到实力上去了再打仗,国家对它的要求是“枕戈待旦”,意思就是战争明天早晨就可能打,要随时可以打。假如明天陈水扁突然宣布独立,明天就要准备和美军进入战争状态。

那么,就是这个现有装备,你怎么打?

这就是战术系的价值所在,装备的更新是国防科工委的事,部队没有办法要求它明天就赶上美国 -- 以现在情况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部队依然要忍受技术水平差异的装备条件,总之,是要考虑以弱博强。

也就是说,只有在现有装备条件下,能够具备阻止美军或者任何其他假想敌实现其战术目的的能力,军队的存在,才有价值。

有两个失败的例子,可以记取。

第一个教训是九一八。

九一八,蒋,张是清楚的认识到了日军从装备,训练,战争潜力各个方面比中国强大,就像今天,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美军的海空实力比我们强大的多。我们都可以理解蒋张都没有卖国癖,他们做出不抵抗的决定,就是出于这个实力对比。然而今天看来,当时如果东北军全力抵抗,未必会是东三省瞬间沦陷的结局,日军的问题也很多,即便朝鲜师团投入战斗,实力上未必是东北军全军之敌,而日本政府本身在是否全力投入东北作战上非常犹豫,确有约束关东军的决心,问题是中国的全面退却使日本方面后面的棋子走得不可思议的顺利,送给人家人家为什么不要?与其说是日军攻占了东北,不如说是中国送掉了东北。否则当时苏日战斗力差别不大,苏军甚至可能还稍好,梁忠甲在扎兰屯能坚守一个多月,沈阳城那是那样容易丢掉的?

中国当时的选择是最糟糕的。

今天如果中国的军方接到明天就要开战的消息,宣布说我根本就没准备好,过两年再玩吧,那结果和九一八毫无区别。所以当兵的不能准备好了再谈打仗。

这个根源在于只看到了差距,而认为差距就是结果。如果我军的战略建立在类似九一八的判断模型上,那军队的存在就毫无价值了,以当前的中美海空实力差距,明天阿扁完全可以宣布台湾独立,而美军绝对会坚定的介入,因为这样它有杀无赔,大陆发发抗议而已。

很多台独的支持者作如是观,但是美国人不敢,阿扁也不敢这样做,因为他们是明白人,知道大陆不会单单发抗议而已,而且真打是满危险的。

第二个教训是甲午战争,这是个相反的例子,那是下了一个决心 -- 打!就不研究怎么打了,直接把最精锐的部队,最好的装备投入朝鲜战场,实际上呢,清军的补给根本维持不了这样长的战线,而且前后安排一团糟,精锐的淮军被消灭后部队战斗力急转直下,被日军越打越野心大。

把这个例子放到台海,就是认为用现有最好的登陆舰艇,运送最精锐的陆军部队,上空用最好的Su-27护航,突破台湾海峡,我们一个冲锋就能把台湾拿下来。这个志气是好的,但是仗不是这样打,不承认技术差距不行,这样打,如Q所说,人家把你的后勤舰艇一干掉,就可以回家睡觉去了。

我们的舰艇会不会被干掉?你可以找出一千条理由说干不掉,但是。。。这是美军喜欢的打法,也是他擅长的,在台湾海峡来诺曼底登陆,我们的代价很大。这就是实力问题,美军这方面的经验比我们丰富,如果我们用这种路数来打,实在不敢说有多大把握。特别是前两年,十年养兵,部队的战斗力下降到了极点,这时候台湾世纪上存在最好的独立机会,就像Q兄说的,鱼死网破,这鱼要是劲儿太小,也是不行的。

不客气的说,如果九十年代后期,台湾突然宣布独立,大陆是十分被动的,美军真的把航母摆到台湾海峡来,这边承平日久,用什么打?

单靠不怕死的牺牲精神是不够的,比如来个神风队 -- 那根本没用,因为日本的神风队战绩好,在于当时没有制导武器,等于是开发出了导弹,今天如果还用神风队的方式,那不过和多造几颗导弹没什么区别,导弹如果不能奏效,神风队也一样。

如果走美军喜欢的路数打台海之战,在实力不足的时候,美军肯定介入,而且一样会很坚定。明知实力不等,还要打这种对等方式的战争,就是故意牺牲部队,那不是战斗指挥员,而是罪人。美军就不是鹰派,是美利坚的功臣了。

所以,要在清醒认识自己,清醒认识敌手的基础上,制定让对方畏惧的作战手段。

目前大陆的情况,就是达到了这样的平衡。也就是说,在现有装备基础上,有对付美军介入台海之战的办法,才使美国在决定是否支持台独问题上作有客观的决定,使台湾看到美国态度的犹疑而不敢贸然独立(说起来台湾也真是可怜,大陆好歹是不用看别人脸色)。美国武装介入的判断其实很简单,第一,利是否大于弊,这是政治问题;第二,能不能打赢。

现在,利是否大于弊,很难说,美国人要打赢,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美国人也明白。这不是临场发挥,是既然要考试认真准备的总会好些。

让美军无法介入的关键是它介入之前就认识到困难。战斗力对比的不足,军方必须考虑通过其他手段解决,比如美军后方遥远,客军作战,数量有限等不利条件,要尽力放大,而美军科技先进,训练,兵员素质等优秀之处,要尽量让它无法施展。

水雷反航母,就是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战术手段之一。

好了,谈完战略,我们谈战术。

我发现和Q兄这个讨论有点儿文不对题。因为我没有细看前后帖子,大概被Q兄认为是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支持者了。

希望您再看我的那篇文章,其实那里面和咱们讨论范围相和的论点是这样的 --

第一,我们造航母对抗美军介入台海行动不经济。

今天我还是这样看,现在造航母和美军对抗于台海,以短击长,作用不大,是按照美军招数走棋,由于技术,数量的差距,开战后很容易被封锁在港内。航母是要造的,用于南洋方面。

好在美军航母也不敢进海峡,大家半斤八两。

第二,水雷战反航母是在台湾海峡适用

通篇我没有提到在大洋上用水雷对付美军航母,这未必不可行,但不是最佳选择。如果美军效仿当年,来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给台独壮胆,水雷战是相当不错的手段,美军应该也明白海峡非大型舰艇活动的好地方,那里水深没有300米,只有不到100米,海峡水道狭窄,有很好的潮流可以利用,北口象山以外和南部南澳地区水底地形复杂,适宜潜艇出没和布雷行动。

所谓没有航母的台湾海峡,题目就是这个意思。

美军航母进入台湾海峡不是仅仅象征意义,它是对大陆福建纵深打击的重要布局,否则,从花莲方向出击,其航程和难度就要大得多,对福建方向的战术动作反应时间也要加长。

至于美军的反潜幕防空幕,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想和水雷战的布局并不冲突,如果讨论似乎这里就太长了。幕,是由点构成的么。

第三。如果航母在大洋上,就不能这样打了,文中的导弹打航母,您可以看到指的是反舰导弹,如果是采用多弹种,饱和攻击,航母在近海是相当危险的,这个近海范围在一百公里致一百五十公里之间,迫使美军航母离开大陆海岸就是。

伊朗,利比亚和美军交锋,反舰导弹从未奏效,技术含量低以外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次发射数量少,弹种单一,美军反导压力就不大。

可是美军在这个范围外还可以攻击大陆。

那时候打航母是很困难的,但是美军敢打大陆,大陆就打台湾还是可以做到。

其实,对台海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陆的态度是什么,急统?如果是这样,美军击沉大陆登陆舰只回家睡觉是可以的,如果是防独呢?比如以火力打击对台湾实施破坏型攻击呢(这个,是较早的提法,但是当时两栖作战能力不足,这确是可行的方法,今天应该已经有新的改变了)这个根本就不在要马上统一你,而是要你取消台独,美军试图打掉大陆的攻击武器因为不能进入台湾海峡而且对方是陆上机动目标,很不容易,美军替台湾进行对中国民间的报复性轰炸,这种打法在战争史上比较罕见,将造成美中长远关系的严重问题不说,单是大陆威胁将以同等破坏武器攻击台湾(同样数量,密度可就是大陆的几十倍),那么,台湾人在投票独立的时候手腕就难免转上三转吧。如果不用精确制导,这种炸药运载装备,大陆并不缺乏,生产也容易。

台海两岸的隔阂是既成事实,这个时候,用时间消解对抗,比急统更为现实,那么,中国军队要达到“反独”的战略目标,似乎要容易得多。

其实台湾人支持台独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怕统”而不是“爱独”,如果大陆在军事上摆出“独就打”的架势,不去追求尽快的统一,不让台湾人感到统一的威胁,同时在政治上举出“不独就是同胞”的橄榄枝,促进了解和接触,等认识到大陆不是恐龙猛兽,台独的市场就很难保持了。现在的形势发展,大体有这方面的感觉。

我的感觉,台湾普通民众,是很期待大陆的善意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