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08孙子与左传的背景 -- 桥上

共:💬6 🌺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08孙子与左传的背景 战争观念的不同 下

因此,在共同对付“蛮夷戎狄”的基础上,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前提下,又有“不为已甚”这样观念的指导,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就往往是有限的战争,不赶尽杀绝。例如,郑庄公和周桓王打仗,“射王中肩”,他的手下要求继续进攻,郑庄公不同意,反而派手下去慰问周桓王,其理由就是“君子不欲多上人”(《桓五年传》:(p 0106)(02050304)、(p 0106)(02050305))。又例如,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他的手下要求把晋惠公杀掉,秦穆公不同意,反而把晋惠公放了回去,放的理由是:“获晋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晋人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图晋忧,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晋未可灭,而杀其君,只以成恶。且史佚有言曰:‘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重怒,难任;陵人,不祥。”(《僖十五年传》(p 0359)(05150407))也包含了“不为已甚”的意思。当然这类观念只涉及上层贵族之间的关系,这些上层贵族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都是亲戚。至于下层,则基本不在视野之内。

在“不为已甚”观念指导下的战争,其目标是有限的,达到目标就会停下来。其目标的设定更多地考虑政治因素,根据具体情况,也会设定不同的目标。考之《左传》可以看到,在实践中,战争的目标可以有下列不同的层次,要把握不同的分寸:

战争目标的第一个层次,即使打败了对方,也不打算消灭对方,常常仅要求对方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就收兵了,例如,公元前五二〇年(齐景公二十八年),齐国派北郭启带兵讨伐小国莒国,莒国的大臣苑羊-牧之(氏苑字羊名牧之)劝莒国国君庚舆说:“齐国这次只派了北郭启这样的小人物来攻打我们,说明他们没指望有太大的收益,不如我们早点求和,激怒了大国对我们可没什么好处。”可是庚舆不肯听苑羊的话,打败了齐军,结果齐景公亲自带兵要找回场子,莒国只好签城下之盟(《昭二十二年经》(p 1431)(10220001),《昭二十二年传》(p 1432)(10220101))。于是莒人都对庚舆不满,下一年就把他赶跑了。齐国不是没有能力打下莒国,三年前齐军就曾经攻入莒国,赶得庚舆四处逃窜(《昭十九年经》(p 1400)(10190004),《昭十九年传》(p 1403)(10190701)),只是在当时人眼里,不可以轻易攻灭一个诸侯国而已。又例如,公元前七〇〇年(楚武王四十一年),楚国讨伐小国绞国,设下计策引诱绞国人出战,在绞国城外大败绞人,但最终也只是要求绞国人签城下之盟就退兵了(《桓十二年传》(p 0134)(02120301))。还例如,公元前六一二年(晋灵公九年,蔡庄公三十四年),晋国的郤缺率大军攻入了蔡国,但是很快又退了出来,只是要求蔡国签城下之盟了事(《文十五年传》(p 0612)(06150701))。也有不签城下之盟的,公元前六六六年(周惠王十一年,齐桓公二十年,卫懿公三年),齐桓公应上年周惠王的请求,领兵讨伐支持王子颓与周惠王争夺王位的卫国,打败了卫军之后,齐桓公只是将卫人训斥了一番,让卫人献上一些财物,然后就收兵了:“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庄二十七年传》(p 0237)(03270601),《庄二十八年传》(p 0238)(03280101))。

战争目标的第二个层次:即使攻入对方的“国”,也常常不会将其彻底灭掉,就像上述晋国攻入蔡国那样。《左传》中还有类似的例子:例如,公元前七一二年(郑庄公三十二年,齐僖公十九年,鲁隐公十一年),全盛时期的郑庄公会合齐僖公、鲁隐公一起攻打许国,虽然损失了颍考叔,但一举攻下了许国(《隐十一年传》(p 0073)(01110301))。许国是郑国的邻国,也是郑国长期的敌手,有点像鲁国和齐国,吴国和越国。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郑国和许国还是不断的摩擦、冲突,郑国终于把许国挤走,占有了许国的土地,不过已经是公元前五七六年(郑成公九年,楚共王十五年,许灵公十六年),距此时一百三十六年以后的事了(《成十五年经》(p 0872)(08150013))。而当时的郑庄公竟然让许国的大夫奉着许公的弟弟与郑国军队一起驻扎在许国都城之内,并且命令郑国军队等他死后就从许国撤走,从而保留了许国,这一举动还得到了“君子”的称赞(《隐十一年传》:(p 0074)(01110303)、(p 0076)(01110304))。又例如,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十六年,陈成公元年),楚国利用陈国的内乱,占领了陈国,将陈国变为楚国的县。可是等到出使齐国的申叔时回来,与楚庄王经过一番对话,楚庄王就回心转意,恢复了陈国。下面就是那番对话:“申叔时使于齐,反,复命而退。王使让之,曰:“夏徵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曰:“夏徵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反之,可乎?”对曰:“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乃复封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故书曰“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书有礼也。”(《宣十一年传》(p 0714)(07110502))。还例如,在公元前五四八年(郑简公十八年,陈哀公二十一年,楚康王十二年)的时候,由于上年陈国军队跟着楚国攻打郑国时,一路上填埋了水井,砍伐了树木,郑国人很不高兴。由此也可以看到,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并不一定填埋水井、砍伐树木,有时还是很斯文的。当时郑国人心想,你陈国不过是仆从国,却干出比霸主还过分的事,我们一定要报复,于是派了七百乘兵车,乘黑夜突击陈国,一举攻入城内,陈国只好投降,陈国的君臣都当了俘虏。不过郑国军队在接受了陈国的投降以后,立刻又把得到的各项权力标志一一归还给陈国官员,原来他们只是要象征性的胜利,出一口气而已,根本没想着占有陈国(《襄二十五年经》(p 1094)(09250004),《襄二十五年传》:(p 1102)(09250501)、(p 1102)(09250502))。

战争目标的第三个层次,即使要将打败的小国归入自己的管辖之下,也仍然会由这些小国的上层自己统治自己,保留其对祖宗的祭祀,如齐之于谭(《庄十年传》(p 0184)(03100401))。或者会将这些小国的人民迁走,只占领其土地,例如齐人迁纪(《庄元年经》(p 0156)(03010008)),宋人迁宿(《庄十年经》(p 0181)(03100003)),楚人迁赖(《昭四年传》(p 1253)(10040402)),都是大国看上了小国的土地,攻破小国之后将其人民迁走,占有其土地。不过要注意,当时大国看上这些小国的土地主要并非是为了土地本身,而是因为这些土地所在的位置重要。其实当时无主荒地还是很多的,直到春秋末期,在中原还有大片的荒地不归任何诸侯国所有(《哀十二年传》(p 1673)(12120601),《哀十三年传》(p 1675)(12130101))。

战争目标的第四个层次,就是要灭国了,但还是有一定的分寸。对于被灭国的国君,往往还是比较客气的。有的是要礼送出境,例如,吴灭徐,投降的徐国国君和其近臣一起被送往楚国(《昭三十年传》(p 1508)(10300302))。有的是要安置在偏远地方,例如,越王句践灭吴,就向吴王夫差提议把他安置在甬东(《哀二十二年传》(p 1719)(12220201))。也有的虽然让被俘的国君当了奴隶,但仍要让其族人保留其祖先的祭祀,例如晋襄公灭虞就是如此:“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僖五年传》(p 0311)(05050803))。当然也有不客气的,战场上杀掉的不算,还有搞回来做了祭品的。一个是宋襄公,他让邾文公扣留了鄫国的国君(与出编钟的曾侯乙似不是同一鄫国)并用于祭祀(《僖十九年传》(p 0381)(05190301))。还有一个是楚灵王,他诱擒了蔡灵公,然后派兵灭掉蔡国,并且把领导抵抗的蔡国隐太子抓回来用于祭祀(《昭十一年传》(p 1327)(10110801))。但《左传》作者是极力反对这种做法的,当时很多人也不以为然,宋襄公和楚灵王也都没有好下场。值得说一说的是宋襄公,宋襄公一面在这里杀人献祭,一面又在后来的战场上说什么“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苏东坡先生就指出:“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所以东坡先生认为:“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宋襄公论》)。

总而言之,将这些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后来不久战国时期的战争相比,这些战争主要是一种“政治的战争”,战争的目的主要是要争取在体系内的政治利益,而不是要消灭对手,所以不能像宋襄公那样没有分寸。

既然是政治的战争,当然首先要重视其政治方面,所以前面提到的孔老夫子不重视军事的技术方面,以及下面将提到的孔老夫子反对季孙用田赋,所反映的其实是孔老夫子更多考虑的是战争行动的政治方面,因此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可能也因此,《左传》中所反映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战争观念才与《孙子兵法》所论及的战争观念有所不同。

当然,虽然在春秋时及其以前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中,战斗不那么残酷,大家一般都不为已甚,可是已经出现了新的苗头:早在春秋初期,郑庄公作为一代霸主,虽然要遵循“不为已甚”的观念,但已经认识到将来的战争会更加不择手段,所以推动“以泰山之祊(bēng)易(鲁国之)许田”(《隐八年传》(p 0058)(01080201)),用本国远在鲁国的一块飞地与在郑国与许国之间的一块鲁国的飞地调换,以缩短战线,应付即将来临的各国之间的严酷战争,同时扫除本国扩张的障碍。在这一点上,他可比孔老夫子有远见。

通宝推:石头布,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