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08孙子与左传的背景 -- 桥上

共:💬6 🌺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08孙子与左传的背景 经济条件的改变

前面已经提到过,《左传》中有迹象表明,在春秋时期,农业族逐渐取代了游牧族,农业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中原一带逐渐占了上风。在这样的过程背后,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左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时”或“不时”,“时”本意是四时之“时”,《说文》:“时,四时也。”指的是季节。而季节主要体现了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也就是所谓农时。因此,“时”在农业上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左传》中多次提到“时”,主要就是指的动员军队要不违农时(也有几处涉及祭祀等),所谓“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隐五年传》(p 0041)(01050101)),所谓“时以作事”(《文六年传》(p 0553)(06060901)),所谓“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成十六年传》(p 0880)(08160502)),所谓“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成十八年传》(p 0908)(08180301)),所谓“田以时”(《襄四年传》(p 0939)(09040703),这里“田”是指田猎,也是一种训练军队的方式),所谓“夫铭,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今称伐,则下等也;计功,则借人也;言时,则妨民多矣,何以为铭?”(《襄十九年传》(p 1047)(09190401)),所谓“不善政之谓也。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災,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昭七年传》(p 1287)(10070401)),所谓“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昭八年传》(p 1300)(10080101)),所谓“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昭三十二年传》(p 1517)(10320301))。总而言之,在当时,无论是训练军队(所谓“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其实都是在训练军队),出兵进攻,筑城防御,甚至为国君营筑宫室(例如就曾经因为要在农忙时为国君筑台引起了一场小风波,前面讲劳动中赋诗时提到过,见《襄十七年传》(p 1032)(09170601)),凡是要征集人力,都要讲农时。这一方面说明当时人对农时的重视,也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力低下,只有按照农时在必要时动员几乎全部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才能保证足够的收成。统治者一旦有违农时而动用民力,就很可能影响收成,进而动摇其统治基础。所以按《左传》的解释,凡是出现了“时”或“不时”,《春秋经》都会记录在册,以示儆戒。在现存《春秋经》中,这种记录共出现了十五次,春秋前期隐公到成公时期较多(一百五十年出现了十二次),春秋后期襄公到哀公时期较少(九十几年只出现了三次),反而较多的出现了“时事”、“时命”等采用“时”的引申义而与农时关系不大的词汇,这恐怕是反映了情况正在起变化。

而《孙子兵法》中,虽有几处用到“时”字,但都与“农时”无关,农时已经不在当时将领的考虑范围之内。看起来,当时的农业生产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例如,据说战国早期已经开始出现了牛耕,还出现了铁犁。所以,在《孙子兵法》里讨论的已经是“兴师十万,出征千里,……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孙子译注》(p 092)李零(130100)《用间第十三》),反映出让大量人力长期脱离农业生产已经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剩下的人仍然能保证供给,军队则更加专业化。相形之下,在《左传》中,军队是由农民临时编成的,只在农闲时集合起来训练,农忙时就得回去种地,所以军队组织不可能很严密。当时这种军队,驻守在外时间一长,就可能生乱(《庄八年传》(p 0174)(03080301)),甚至可能溃散(《闵二年传》(p 0268)(04020601))。

显然,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变,《孙子兵法》和《左传》两书中反映的军队的编成已经大不一样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