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选票动力学 -- 淮夷

共:💬62 🌺49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选票动力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周末我去镇江,坐高铁读了一本书,英国学者弗格森写的《The Cash Nexus》。此书回顾了近代300年的人类政经活动,花费500页的篇幅。我提炼的结论是一句话:金钱并不推动世界发展。

弗格森对马克思的“经济决定政治”的观点并不买账,他不相信现代历史的主要政治事件都能用经济解释。他认为历史是一个“确定性系统的随机过程”,其轨迹受到几种推力的左右。经济变量只是这些推力的一种,其他的关键变量则包括:性、暴力、权力。后三种推力的交织往往压倒了金钱的动力,决定政治大事的走向。

以选举活动为例。人们投票支持政府,是否主要因为对政府的经济业绩满意?

主流观点是,经济搞得越好,政府越得民心,在1970年代这几乎是西方政治学界普遍相信的公理。你打开电视看到国外的大选辩论,候选人之争大多围绕经济答卷。这种观念在中国也得到萌生,最著名的例子你不妨想一想邓小平的猫论。

1992年克林顿把这个观念发挥到极致。当年他的竞选口号是“It’s the economy, stupid.” (经济决定一切,傻瓜!)

下图绘制了克林顿的8年总统任期内,他的支持率和美国经济指数的关联情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起来“经济决定一切”对克林顿很管用。这图表的左侧是道琼斯指数,右侧是总统支持率,两者在8年里同步上升,重叠度颇高。图中的1999年,那一年莱温斯基丑闻让克林顿焦头烂额,但那一年他的支持率反而升到70%的高点!

对此,一个看起来很合理的经济解释就是:莱温斯基丑闻爆发以来,美国增加了3百万个就业,失业率降到40年来最低,美国的经济得到10年来最强劲的增长。

问题是“高增长=高选票”并非一个到处显灵的仙方。

比如1997年英国政府大选,对垒双方是执政的保守党(梅杰)vs在野工党(布莱尔)。

保守党的竞选口号是“Britain is booming”(英国正在兴盛),类似克林顿竞选打经济牌。这口号的隐含用意是,经济繁荣将促使选民再次投保守党的票。

这个口号似乎很靠谱。事实上,从1992-1997年,保守党治下的英国确实正在兴盛之中。英国的主要经济指标都很漂亮:通胀率从9.5%下降到7.2%,利率从10.5%下降到6%,真实GDP增长15.8%。

更关键的是,英国选民们普遍知道保守党这些年把经济搞的不错。1997年5月大选前的一周,民意测验的结果是“50%选民同意,保守党政府为英国经济复苏打好了坚固基础。”

一周后的选票,让所有人猜不到。经济表现优异的保守党以极大比例惨败,这也是他们自从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来,输得最惨的一次。工党莫名其妙的获得一边倒的大胜。

这好像是一个无法用“经济决定政治”给予理性解释的现象。

我读过英国经济学家Paul Ormerod《蝴蝶效应经济学》一书,也提到这个选举惨败。Paul给出的结论是:选民对经济活动的反应是一个超级复杂的过程,经济成就和政治选票之间很难用线性关系解释。所以,人类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带有明显的“混乱”特征。

我对这个不可知论的说法多少有些赞同。实际上,97年的保守党败选并非孤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之后,累计发生了51次的政府更迭,弗格森对这些政府换届的原因做了分析。他发现,经济问题(经济衰退、高失业、预算赤字等)造成的政府下台只有4次。绝大部分的更迭(包括97年)都是其它问题造成的:外交、爱尔兰问题、军事、首相健康,等等。

这种混乱的换届模式得到了统计模型的证实。有一个统计研究对1918-1997年的英国经济指标(通胀率、失业率、利率等)和选举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这些变量和选举结果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换言之,在20世纪的英国史,“经济成功决定政治选票”基本上是个错误的幻觉。

经济繁荣不但不能决定选票,甚至它们之间还会发生奇异的倒挂。譬如1997年布莱尔工党上台之后,统计学家发现失业率和政府支持率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正相关:失业率越高,布莱尔的支持率越高!

莫非英国人民喜欢失业,喜欢被虐的吗? 1966年英国首相威尔逊也有类似发现,于是他在内阁会议上发表了演讲:“太奇怪了!我们的政策越是不得人心,我们就越受欢迎!”

这种变态现象弄晕了很多专家。实际上这种现象并非仅在英国发生。1991年Paldam对17个OECD成员国过去40年的选票进行统计,发现执政党的得票率和一系列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微弱。

真正管用的,反而是这样的一些问题:

1.“利他性现象”:选民投票往往不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而是追求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这意味着选民的行为是“社会型的”。Feldman对美国选民的调查发现,只有5%的选民把个人的经济状况改变归因于美国政府的政策。正应了俗话讲的,点儿背不怨社会,命苦不怨政府。

2.“不对称的投票”:一些政治科学家认为选民对政府业绩的反应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意即,惩罚严厉,但是吝于奖励。Butler和Strokes对1963-1964年的英国选票做了分析,发现那些认为经济恶化的选民,相比那些认为经济改善的选民,有两倍的可能性做出反应。巧合的是,“两倍”现象很像行为经济学中loss aversion的规律。

3.“感觉优于事实”: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家Richard Easterlin提出过一个出名的悖论,更多财富增长的国家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对这悖论的一个解释就是“感觉变好”与“事实上的变好”是两回事,选民的感觉往往更重要,经济的事实不重要。如果这样的话,政府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愚弄选民,让他们感觉好,而不是辛苦工作给选民的钱包里塞钱。

你看的出来,不论是利他性、不对称、还是凭感觉,这些行为统统违背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选民”假设。这些复杂难料的人类意识造成政治历史的演进更像一个混沌过程,人们很难只凭一届政府的经济高分预测下一届他们能否稳坐。

对此问题,我读到一个很好的例子,英国Essex大学的David Sanders有一篇论文是关于1979-1997年英国保守党的逐月得票支持率。最后,他用多变量回归方程搞出一个“选票函数”:

保守党得票 = 6.82 + 0.83 保守党上月得票 + 0.09 家庭财产预期变动 - 0.33 税收指数 + 9.2 英阿马岛战争(82年5月) + 5.4 英阿马岛战争(82年6月) - 4.9 货币政策危机(1992年) - 1.44 布莱尔的工党号召力

这个模型看起来很累。但是道理很简单:1979-1997年的保守党受到欢迎,跟英国同期的经济高增长和低失业看起来没啥关系,反而是英阿马岛之战让保守党攒足了关键的选票。

假如你把函数里的“英阿马岛战争”替换为“中日钓鱼岛战争”或者“中菲南沙战争”,我相信你看得到“共产党得票”将出现类似当年英国保守党的长期暴涨。中国GDP的8%连年增长对选票的帮助,反而可能不太靠的住。

党啊,你还在等什么?

通宝推:老顽童,老沛,卢比扬卡,半江瑟瑟半江红,神仙驴,大漠老兔,年青是福,波波粥,云意不知沧海,上古神兵,滴滴涕,常识主义者,黄河清,联储主席,匿名: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