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选票动力学 -- 淮夷

共:💬62 🌺49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选票动力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周末我去镇江,坐高铁读了一本书,英国学者弗格森写的《The Cash Nexus》。此书回顾了近代300年的人类政经活动,花费500页的篇幅。我提炼的结论是一句话:金钱并不推动世界发展。

    弗格森对马克思的“经济决定政治”的观点并不买账,他不相信现代历史的主要政治事件都能用经济解释。他认为历史是一个“确定性系统的随机过程”,其轨迹受到几种推力的左右。经济变量只是这些推力的一种,其他的关键变量则包括:性、暴力、权力。后三种推力的交织往往压倒了金钱的动力,决定政治大事的走向。

    以选举活动为例。人们投票支持政府,是否主要因为对政府的经济业绩满意?

    主流观点是,经济搞得越好,政府越得民心,在1970年代这几乎是西方政治学界普遍相信的公理。你打开电视看到国外的大选辩论,候选人之争大多围绕经济答卷。这种观念在中国也得到萌生,最著名的例子你不妨想一想邓小平的猫论。

    1992年克林顿把这个观念发挥到极致。当年他的竞选口号是“It’s the economy, stupid.” (经济决定一切,傻瓜!)

    下图绘制了克林顿的8年总统任期内,他的支持率和美国经济指数的关联情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起来“经济决定一切”对克林顿很管用。这图表的左侧是道琼斯指数,右侧是总统支持率,两者在8年里同步上升,重叠度颇高。图中的1999年,那一年莱温斯基丑闻让克林顿焦头烂额,但那一年他的支持率反而升到70%的高点!

    对此,一个看起来很合理的经济解释就是:莱温斯基丑闻爆发以来,美国增加了3百万个就业,失业率降到40年来最低,美国的经济得到10年来最强劲的增长。

    问题是“高增长=高选票”并非一个到处显灵的仙方。

    比如1997年英国政府大选,对垒双方是执政的保守党(梅杰)vs在野工党(布莱尔)。

    保守党的竞选口号是“Britain is booming”(英国正在兴盛),类似克林顿竞选打经济牌。这口号的隐含用意是,经济繁荣将促使选民再次投保守党的票。

    这个口号似乎很靠谱。事实上,从1992-1997年,保守党治下的英国确实正在兴盛之中。英国的主要经济指标都很漂亮:通胀率从9.5%下降到7.2%,利率从10.5%下降到6%,真实GDP增长15.8%。

    更关键的是,英国选民们普遍知道保守党这些年把经济搞的不错。1997年5月大选前的一周,民意测验的结果是“50%选民同意,保守党政府为英国经济复苏打好了坚固基础。”

    一周后的选票,让所有人猜不到。经济表现优异的保守党以极大比例惨败,这也是他们自从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来,输得最惨的一次。工党莫名其妙的获得一边倒的大胜。

    这好像是一个无法用“经济决定政治”给予理性解释的现象。

    我读过英国经济学家Paul Ormerod《蝴蝶效应经济学》一书,也提到这个选举惨败。Paul给出的结论是:选民对经济活动的反应是一个超级复杂的过程,经济成就和政治选票之间很难用线性关系解释。所以,人类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带有明显的“混乱”特征。

    我对这个不可知论的说法多少有些赞同。实际上,97年的保守党败选并非孤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之后,累计发生了51次的政府更迭,弗格森对这些政府换届的原因做了分析。他发现,经济问题(经济衰退、高失业、预算赤字等)造成的政府下台只有4次。绝大部分的更迭(包括97年)都是其它问题造成的:外交、爱尔兰问题、军事、首相健康,等等。

    这种混乱的换届模式得到了统计模型的证实。有一个统计研究对1918-1997年的英国经济指标(通胀率、失业率、利率等)和选举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这些变量和选举结果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换言之,在20世纪的英国史,“经济成功决定政治选票”基本上是个错误的幻觉。

    经济繁荣不但不能决定选票,甚至它们之间还会发生奇异的倒挂。譬如1997年布莱尔工党上台之后,统计学家发现失业率和政府支持率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正相关:失业率越高,布莱尔的支持率越高!

    莫非英国人民喜欢失业,喜欢被虐的吗? 1966年英国首相威尔逊也有类似发现,于是他在内阁会议上发表了演讲:“太奇怪了!我们的政策越是不得人心,我们就越受欢迎!”

    这种变态现象弄晕了很多专家。实际上这种现象并非仅在英国发生。1991年Paldam对17个OECD成员国过去40年的选票进行统计,发现执政党的得票率和一系列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微弱。

    真正管用的,反而是这样的一些问题:

    1.“利他性现象”:选民投票往往不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而是追求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这意味着选民的行为是“社会型的”。Feldman对美国选民的调查发现,只有5%的选民把个人的经济状况改变归因于美国政府的政策。正应了俗话讲的,点儿背不怨社会,命苦不怨政府。

    2.“不对称的投票”:一些政治科学家认为选民对政府业绩的反应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意即,惩罚严厉,但是吝于奖励。Butler和Strokes对1963-1964年的英国选票做了分析,发现那些认为经济恶化的选民,相比那些认为经济改善的选民,有两倍的可能性做出反应。巧合的是,“两倍”现象很像行为经济学中loss aversion的规律。

    3.“感觉优于事实”: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家Richard Easterlin提出过一个出名的悖论,更多财富增长的国家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对这悖论的一个解释就是“感觉变好”与“事实上的变好”是两回事,选民的感觉往往更重要,经济的事实不重要。如果这样的话,政府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愚弄选民,让他们感觉好,而不是辛苦工作给选民的钱包里塞钱。

    你看的出来,不论是利他性、不对称、还是凭感觉,这些行为统统违背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选民”假设。这些复杂难料的人类意识造成政治历史的演进更像一个混沌过程,人们很难只凭一届政府的经济高分预测下一届他们能否稳坐。

    对此问题,我读到一个很好的例子,英国Essex大学的David Sanders有一篇论文是关于1979-1997年英国保守党的逐月得票支持率。最后,他用多变量回归方程搞出一个“选票函数”:

    保守党得票 = 6.82 + 0.83 保守党上月得票 + 0.09 家庭财产预期变动 - 0.33 税收指数 + 9.2 英阿马岛战争(82年5月) + 5.4 英阿马岛战争(82年6月) - 4.9 货币政策危机(1992年) - 1.44 布莱尔的工党号召力

    这个模型看起来很累。但是道理很简单:1979-1997年的保守党受到欢迎,跟英国同期的经济高增长和低失业看起来没啥关系,反而是英阿马岛之战让保守党攒足了关键的选票。

    假如你把函数里的“英阿马岛战争”替换为“中日钓鱼岛战争”或者“中菲南沙战争”,我相信你看得到“共产党得票”将出现类似当年英国保守党的长期暴涨。中国GDP的8%连年增长对选票的帮助,反而可能不太靠的住。

    党啊,你还在等什么?

    通宝推:老顽童,老沛,卢比扬卡,半江瑟瑟半江红,神仙驴,大漠老兔,年青是福,波波粥,云意不知沧海,上古神兵,滴滴涕,常识主义者,黄河清,联储主席,匿名:1
    • 家园 英国人民厌倦了战争

      忘恩负义,德国人刚一投降就把丘吉尔赶下台,让风头正健的老丘赴不成拉风的终战巨头聚会

    • 家园 再次怒赞最后两段,哈哈哈哈
    • 家园 政治确实由经济决定

      不过政府只是政治中的一部分,选票是其中更小的一部分。这个复杂度是因为试图计算一个弱因素对大系统的影响而造成的,不但复杂而且一般不太靠谱。

    • 家园 田中大神在银英传中说:不管哪种政体,政治都是少数支配多数

      见《策谋篇》 第六章 作战名“诸神的黄昏”

      对话双方是军务尚书巴尔·冯·奥贝斯坦与前内务省社会秩序维护局的局长海德里希·朗古。

      ------------------------------------------------------------

      现在坐在朗古眼前的,是装着电脑义眼、投射出无机质冷酷无情视线的男子,而且,这名男子还具有向帝国宰相罗严克拉姆公爵报告他是否值得宽恕的权力。

      “总参谋长阁下,我的看法是无论披上何种外衣,真实的政治只有一种!”

        朗古表明自己的主张,奥贝斯坦评量着朗古话中的内容。

      “哦?是哪一种?”

      “由少数支配多数!”

        朗古的声音听来宛如在向上帝陈述真理和事实,只可惜没有管风琴的伴奏。不过,此时此地的奥贝斯坦,掌握着他的生杀予夺大权,光凭这一点,奥贝斯坦对于朗古而言,实无异于上帝了。因此,他在表明自己的诚心之时,也不敢过于放肆。

      “民主共和制主张在自由意志之下,由多数支配,关于这一点,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若把全体当作一百,超过五十一以上达成一致意见时,另外四十九以下就必须服从,这就是以多数支配。但是,按照这种思想,当多数分裂为若干小集团时,在这五十一当中,只要有二十六以上赞成就足以控制这五十一从而支配全体的一百了,如此类推下去,实质上也是少数支配多数。当然,这只是一个样式化、单纯化的例子,不过,从这里也可看出主张以多数人支配的民主共和体制是何其空洞和虚伪,聪明如阁下您,不用我多说,也应该知道的!”

    • 家园 性,暴力,还是权力?

      Sanders的式子的确有意思.模型中,英阿马岛战争的系数值虽然很高但作用有限,一是因为它们是虚拟变量,只出现在当月一期,没有持续性;二是因为保守党上月得票的系数0.83的折扣作用,使得战争对保守党得票的有利影响逐月降低,大约两年后就不再起作用了.所以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只对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的首相竞选有帮助,但对她1987年的竞选,以及同是保守党的梅杰在1992及1997年的两次首相竞选都不起作用.

      在1992年以前,Sanders模型中的货币政策危机(1992年)和布莱尔的工党号召力还没有出现,影响是零.是什么使撒切尔夫人连任三届首相,并使梅杰1992年也竞选成功?无它,模型中那些向好的经济指标!

      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在八十年代整治了"英国病".此病以滞胀为特征,自战后困扰了英国经济几十年.从Sanders模型来看,家庭财产预期变动和税收指数这两个经济指标在这期间对保守党争取民众支持持续发挥了作用.这两个指标还经保守党上月得票这个变量的不断累加而放大,并对以后各期发挥影响.

      再来看1990年撒切尔夫人辞职后的继任首相梅杰,他在1997年的首相竞选中输给了工党的布莱尔.我就奇怪了,如果战争手段真的这么好用,为什么梅杰不在选前弄一场战争来提升人气?看来不是什么人在任何时候都喜欢选择战争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的.正如老子所言:"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那到底是什么让梅杰下了台? "性","暴力",还是"权力"? 在Sanders模型中马岛战争的"暴力"红利早就花光了,货币政策危机(1992年)和布莱尔的工党号召力开始起作用.梅杰1992年胜选后的第二任期刚开始不久的货币政策危机导致保守党政府的人气急剧下降,英国民众开始质疑梅杰的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工党的布莱尔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帜集聚人气."第三条道路"从社会民主主义出发,强调自由市场的价值,承诺施行解除管制,地方分权和低税赋等政策,并进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例如,建立公私混合的多元社会福利机构和保险制度.一时间,布莱尔看起来比梅杰更胜任国家的管理,他让英国民众看到了中长期的利好.

      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使得保守党得票转入低谷,并很难再由低谷升起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7年英国首相选举,工党上台,布莱尔当选新首相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总结一下,从Sanders的模型可以看到

      (1)模型中的经济因素(家庭财产预期变动和税收指数)持续起着作用,并有累加效应.

      (2)布莱尔的工党号召力的实质仍然是经济利益上的中长其预期,而不是其它.

      (3)对政治事件(保守党得票)有很强冲击力的因素既有经济的(货币政策危机),也有非经济的(马岛战争),但这些因素的作用都是短期的.

      (4)(1)和(2)中的经济因素决定了政治事件的长期趋势;而(3)中那些对政治事件有强冲击力的因素所带来的是长期趋势中的短期波动,虽然有时这种短期波动还很剧烈,但它仍然只是波动而不是长期趋势.

      通宝推:淮夷,猪头大将,
      • 家园 呵呵 期待cshu兄的另类解读

        您的解读很有启发,本想逐一答应,又发现这话题本身难以论清,干脆引而不发好啦。

        引申几句题外话,我觉得类似Sanders的这种回归模型有一个好处是吸引眼球,有一个坏处是不容易应用于预测未来。

        打比方说Sanders也许可以添加一些dummy variables而让这个公式可以更好的“再现历史”。但是那些dummy很难相信对未来有什么参考价值。

        1979-1997的选举历史也许可从Sanders采用的政经军事乃至个人魅力变量得到一些解释,但是如果把时间线向后拉长,也许这些关联性就会发生调整,甚至方向性的改变也不是不可能的。譬如利率或者失业率的高低同政党支持率之间时而正相关,时而负相关,这种转向又是无法预知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还是愿意保持一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的态度,面对社会科学和它们的预测。

    • 家园 怀姨老师这样儒雅的人,竟然是个。。。

      战争贩子!可怕呀...

      话说佛格森这本《The Cash Nexus》国内已经翻译出版了,中文名《金钱关系》,一套四本,还有一本《文明》也大力推荐!佛格森此老文笔确实好,举重若轻,写长似短,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决不可不读之!

      • 家园 《文明》是哪一部?

        不记得看到过,他最新写过的书,姨只看过《Ascent of Money》

        • 家园 Civilization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76042&ref=order-2-A

          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了吗?

            探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碰撞

            预测未来的世界新秩序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深刻分析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未来世界新秩序

            解读西方主宰世界的六大密码,预测未来世界的发展

            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点,分析东西方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以大历史的视角,端详中国复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作者专为中国读者撰写中文版序言

            著名专家何帆、张颐武、北村、吴稼祥、江晓原倾情推荐

            高踞亚马逊畅销榜

            《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经济学人》、《商业周刊》、《西雅图时报》、《卫报》、《独立报》、《参考消息》、《东方早报》、《文汇报》、《信报》、新浪网、金融界等国内外媒体热评

            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视纪录片美英轰动上映

    • 家园 “不对称的投票”是必然的。人性就是功则归己,过则诿人。

      “不对称的投票”是必然的。人性就是功则归己,过则诿人。在绝大部分选民的心里,多赚钱当然是因为我聪明,我勤奋,我节俭,我善于抓住机会,我有企业家精神。。。(以下省略自夸部分300字),关你政府神马事?少赚钱则肯定是因为联邦政府不作为,州政府减预算,税太重,市场状况太差,监管有漏洞,美联储乱加息。。。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政府天生就是该挨骂的。举一个中国的例子,小区拆迁,有吃亏的,有发财的。但一定是吃亏的骂声震天,发财的闷声得意。

    • 家园 既然投票是这么非理性的行动,选举没什么必要

      大部分投票的时候完全是根据一些无关痛痒的因素决定,例如服饰,长相,是否支持同性恋,宗教信仰等等,选举本来就是默认投票人是足够理性负责任的成年人,不会以一种无知任性的方式来决定国家的领导人。让大部分不负责任的选民决定国家的走向到底是对国家的不负责还是对选民的负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