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前后上下阴阳 -- 贼不走空

共:💬17 🌺6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前后上下阴阳

三顶

一:头向上顶

头部非有意、用力向上顶起!练时意:百会处如置一物,而此物似有似无,有时若虚、无时又有,寻时又无;在交手时则百会处陡然离开原位,向上升起。

二:舌顶上腭

此接通任、督之唯一通道。在有意无意之间,以舌尖轻轻触及上腭即可,并非以舌、力挺上腭处。齿微开似闭,上下唇外闭内 开,舌尖即置唇齿之间,与唇齿腭似挨似不挨。

三:手望外顶

松舒掌指,意在掌指之意向外、向远撑出,如目远望。非运劲以力贯掌指中、坐腕翘指,而致肩膀肘腕皆努力紧张。

三提

一:尾闾上提

吸收左右腹股沟则腰胯随之松下,尾闾自然有向上感。这是因为吸收腹股沟后裆中圆虚,并非用意去寻找尾闾出而用力上提! 不可以意念力、收缩肛门上提!久则易致便秘。

三扣

一:胸要扣

胸脯的意思向左右侧开展,则便于内气自然向下松降,会觉肩有向外、向下、向前、向内的膨胀感时,胸与双臂自然扣合、成为一体的因果关系。展胸使肩松,肘垂而劲意自然通过fh手梢。感觉上应该是:手上的劲意是由展胸造成的。实际上是因为展胸后,中气下降与丹田相达通,导致清气上升的原故。不可以:压肩内合,背部鼓起而使胸脯内收后陷,来体现胸扣!

二:手背要扣

三:脚面下扣

指、掌的意思向前舒展(即“手望外顶”),则指、掌、掌背自然有松沉感,向下与脚相合(即意思使手放在脚上,与脚合而为一。)脚指、脚掌也向前舒展,会觉脚心有离开地面而产生的下扣感。不可用力挖、扣手脚指、掌,易致气血不畅。

三圆

一:脊背要圆

胸脯可展后,脊背自然有圆涨感,不可使:双肩向前扣合使脊背向后突出。

二:虎口要圆

五指先用力分开伸直,然后松肩垂肘、展指,待手指上本力隐退后---但指掌伸直分开的形状不变,此时虎口的圆撑感就存在了。不可使:五指有意用力内合,好象去握拿物体而形成的圆的形状。肘弯处也要使其形状如初五左右的浅月,即便舒直手臂时,也要有浅月形的意,自然带有曲形,手腕也同此理使如同初二、三的月芽,下肢类推此理。

三抱

一:丹田要抱

意会于丹田,小腹因吸收腹股沟而自然收隐,腰腹部位会产生空虚感,即为抱丹田。也是抱元守一之一意。切记要抱虚,万不可抱实!不是小腹用力有形向后收缩,导致腰脊有后弓之形。

二:心中要抱

心气平和后,专注眼前平远处,双手意思亦随视线远去,觉己身立于中轴线上,心手相应,手如心的在外表现,自身可顿有轻松感。己心当如水之源头,而面前、手前如长江大河,一气贯穿,此为心中要抱,非是:心想如抱物状!

三:胳臂要抱

双手臂通过松肩垂肘、展胸,会有向外、向下向前的膨胀感,此时视线远瞻,则双手臂即会在松沉中产生相合相抱意,此为胳臂要抱,非是用力或用意,使双手臂有抱物状或抱物意。(又有“两肘抱肋”之说,是指;在有上述意境时,两肘与肋部产生相合相连意,非是以两肘用力相夹合抱肋部。)

三垂

一:气垂丹田

展胸、吸收腹股沟、松肩、垂肘,均可使中气松降。但作为丹田部位却要虚无,万勿填实!世人皆误“气沉丹田”乃是以气充满此处,故须有形凸出,日久则成努力使气,连带胸腰皆成僵紧!降于丹田处者:实为一团和气,来此地润物而已,清理垃圾、净化现场,杂物去而身心清净,何须存气?气乃周流之物,一旦停止,即成滞留(俗语“气结”),为行功者大病!行意拳言气“垂”丹田者:乃假定一临时设置而已。沉与垂意义不同,今人多混沉代垂!垂则如檐前滴水,连续不断,且去而不留;沉则如物坠下,积淀当场,故气可垂而决不可留!

二:膀尖下垂

三:肘尖下垂

膀尖、肘尖在练拳行功中要常置地下,不可片刻离开而回到自己身上!即便以肩、肘击人,也以地下施为。

前为阳,后为阴,腹为阴,背为阳,则注阴不注阳如何体会。

横顺须知清习拳者都知道起横落顺,无论手足,只要动即向前向上直钻为起横;看人如蒿草,自然横行无忌,非为横向运动之意。向前向下落为顺,是打人如走路的意思。打人如走路,自然顺。但横起只是意,决非力挺!顺落即求如释重负、放下东西之感。(拳经有“起是去,落是打”之说,切不可误为:打即要蓄劲攒力、奋臂向前!而是以松沉为本,迎面钻进,将人如垃圾般,抛至远处,再倾倒入深渊中。钻翻自分明 能知横顺意,自明钻翻理。钻翻fh皆是以意导体,外部形象是被动形成的。唯起钻前,先要松肩垂肘使心气下降,则周身上下内外,轻松舒适,而钻之意与身形自然出矣!不是两臂用力扣合夹裹,再向上、向前合力钻进,如此则成蛮力比拼,非尚武之道。落翻者:将物翻动推出之意,仍然是在意不在形,切勿向前、向下用力猛推!要在神意领起,隔山跨海、徐徐推出,意境存于高远。树人案:八势又名八须,对应人体相关部位,为对身体要求的基本法则。因流传不一而说法稍异,其中又有fh三敏(心、眼、手)三毒(心、眼、手)之说,但已超出姿势要求的常规范围,不当在列,故不论。又有三曲(肱曲力富、股曲力凑、腕曲力厚)之说,为姿势涉及拳理者。肱股之论尚可,唯腕曲力厚说,不知从何理?腕曲有力尽是拙力求僵劲,只现于局部,力无由厚。又有三挺(颈挺精气实顶、腰挺力达四肢、膝挺力有弹性)说,然而颈挺则僵,精气实于顶也是僵!经二云:行其庭不见其人---即是说顶宜虚领,颈宜松弛,方便于气血通过;腰挺自然也僵,致四肢不通达,四肢即有力也是手脚自己用力之故。膝挺则转换不灵,非僵为何?弹力又从何而来?错传拳经歌诀,误人非浅,同学们切要留心区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