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世界本质:佛教哲学和量子理论 -- 海碗

共:💬6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主观和客观的桥梁:认知能力

主观和客观的桥梁:认知能力

如果把世界分为主观和客观,那么认知能力是属于主观这一方面的。在一般的概念中,作为主体的人或其他形态的生命体,去认知客观世界;而另一方面,客观世界是被认知的对象。关于主观和客观需要继续探讨。这一节单把认知能力拉出来分析一下。但是应该承认,存在超越人类的其他认知能力,比如蝙蝠的超声定位等。其他暂不列举。顺便提示,这里提到的认知能力以人类为主。如果不特别说明,提到的都是人的认知能力。

这里其实有个伏笔——感觉上好像先有主观、客观,才有认知能力——中介。但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可能主观和客观都是虚的,而认知能力可能才是坚实的。因为认知能力才是主观、客观得以建立的基础。这个留待后文。

我自己刻意避免使用生僻的专门词汇,也尽量把特定背景下的词汇,转为使用在通常语境中对应的词汇。但是特别考虑了一下,觉得为了能把一些事情分门别类说清楚,还是保留最基本的一些特定的词汇。

这一节是介绍认知世界的工具。没有工具,认知不会发生,也谈不到对世界的认识。魔鬼就在细节之中,了解这一节,有助于了解认知的基础,也就便于了解世界观如何形成。这一节都是生活常识,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哪种学科曾经对此做过总结。这里的总结主要是来自佛教,当然是极度浓缩版;而且也必须考虑到我们的经验和常识。

(1) 五种感官和五种感觉

人有5种感官:眼,耳,鼻,舌,身体。

对应的感觉能力,依次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那么这5种感觉能力所感受到对象,又是什么呢?这其实是每个人的经验;你懂得。

视觉感受色彩和形状。根本上是色彩,色彩本质上是光。任何一种颜料,都可以画成任何一种几何形状。眼睛感受到的,其实是射入瞳孔的光。

听觉感受的声音。声音来源于物质的震动,但耳朵听到的,不是声源的震动,而应该是耳膜对声波的谐振。相反,震动是可以看到和触摸到的。声音本身不就是震动,声音其实是震动最后被感知的结果。

嗅觉感觉到的是香臭等味道。味道也很复杂,比如有极多种类的香水,乃至有一种艺术叫“香道”。

味觉感受到的是味道,不过不是嗅觉那种味道。你吃醋,醋酸的醋,所嗅到的醋的味道,和品尝到的酸味,是不同感官所获得的感受。

身体有触觉。触觉依靠“接触”而发生。其感受有光滑粗涩,冷热,饥渴与饱足等等。触觉很复杂,乃至呕吐、胸闷、头晕、性生活之感受,都归属此类。

好的,上面是5种感官所提供的感觉、感受。我这里埋一个伏笔。视觉感受的是光;那么光的本质是什么?还有触觉以后接触,接触时存在“相互作用”;那么相互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听觉、嗅觉、味觉暂且不谈。

(2) 意识的认知功能

那么,眼睛、耳朵等5种感官,对应5种认知能力。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认知能力?答案是有的。

举例子:炉子上一壶水烧开了,咕嘟咕嘟在冒热气。你的感官当下是不能直接感受到沸水的温度的;但是,你知道这壶水一定很热。这种认知能力来自推理,这是意识的功能。

此外,人人都有回忆,你的情人在你的心灵中栩栩如生,一颦一笑如在眼前……这也是意识的功能,和推理不一样的一种认知功能。

除此之外,人会做梦,梦中会见到花开花谢、人来人往。梦中所见不是实际的感官所见,但你毕竟知道自己有个具体的梦境,这算是意识的功能。

补充:佛教宣称其修行可以开发出特别的意识认知能力。这其实就是有些人曾听说到的天眼、天耳等。本文只谈逻辑和思辨,所以这些稍微提及、做个科普;以后会略过不提。

(3) 感官认知和意识认知的区别

眼睛等5种认知能力,和第6种认知能力——意识,是有很大不同的。

眼睛等5种感官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连续性”的认知。

所谓“整体性”,举例说,就是你睁开眼睛,那么“视野”所及,所有凳子、桌子、墙壁的漆、画,都已被你所感知了。但在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时候,却只是某个范围、环节,而不会具备“整体性”。

所谓“连续性”,距离就是你注视着风中一朵花,那么,在关注的“时间段”中,这朵花的所在环境以及花儿的每次摇曳、每个姿态都进入你眼中;但是你回忆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片段、剪影”。

你应该能知道这种差别。

佛教把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认知能力叫做“现前识”或“现前认知”,这种认知能力是对境时才有,是具体的、带有细节的;而意识的回忆、逻辑认知,则被称为“分别识”或“分别知”,这种认知能力是抽象的、忽略大多数细节的。

要强调的是:意识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认知,所以,也有“现前认知”的能力和成分。这点这里略过。所以意识的认知实际上分两种:“意分别知”和“意现前知”。

所以,“现前认知”有6种,眼、耳、鼻、舌、身、意都有“现前知”。

意识特有的认知是抽象的认知、逻辑的认知。所以意识有一种别称是“分别识”,其认知能力是基于概念、逻辑的。意识的认知会忽略细节、保留“重点”。比如你想到初恋情人,可能只有头发、面孔、有多温柔,但是衣服、其他性格层面就不确定、忽略了。除非你刻意去想。所以意识的“分别识”是抽象的、局部的、片段性的认知。

此处不详述,你只要能区别“现前知”“分别知”两种认知即可。

还有,佛教有时候把前“现前识”所对的对境,当作是客观的、真实的;而“分别知”这种逻辑的、概念的认知,其所面对的对境,则是一个抽象的、非真实的世界。这应该还是容易理解的。

(4) 被认知才值得思辨

眼、耳、鼻、舌、身体的感觉能力称为“五识”;加上“意识”,成为“六识”,代表6种认知能力。如果依是否是“整体性、延续性”的认知,则可以区分为“现前识”和“分别识”。

其实,只有被6种能力所认知到,这个东西才有被讨论的意义;如果不曾被认知到,这个东西,是无法进行讨论的。这个结论,具有很深的意义,后文会涉及。有句话是“我思故我在”;其实对一切现象,是“被认知,则存在”。你可以想一想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举例来说,假如我告诉你:有一个东西,叫X,很好玩,我们谈谈吧。你是不是感觉根本无法讨论?因为你不知道X是什么。你可能会要求我给你看看X;或者直接问我:X到底是什么。是的,这是讨论的正常要求。如果我不告诉你X是什么,却要求你把X的发生、作用、用途想清楚。你可以要我滚蛋的。

所以讨论也必须是这样的,我们要讨论一个东西,必须对这个东西有共识,我们都要了解所谈论对象的涵义和范畴。之前见过很多讨论,很多人都是自说自话。其实对一半以上的人,可能不必辩论,你要他自己把所使用的概念解释清楚,这估计就能挡住他,因为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所使用的概念的含义和范畴。他的理解基本上处于一知半解、模模糊糊的状态。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概念还未形成明确的认知。对于辩论来说,自说自话是讨厌的;但是,对好学的人,思辨和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里,他只要承认自己的认知有不足,就可以试着去努力,并最终形成清晰的概念,并产生准确、全面的认知。

现在这6种认知能力的归纳,似乎没有违背世间常识。不论你是哪种世界观和信仰,即使是学心理学的,应该都会承认的。相信人具有六种认知能力,不代表愚昧和迷信。你表示怀疑?嗯,这也是可能的。比如作为特例,你有一种超能力;或者很不幸,你属于残疾。

以上虽然是常识和经验,但这里对理解后文,是个基础。任何人有不懂或者怀疑,都可以提出讨论。我在河里是新手,对论坛不熟,如果我做的不对,可以直接给我发短信,这个我似乎能接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