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世界本质:佛教哲学和量子理论 -- 海碗

共:💬6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 认知如何发生

3. “水”是什么?谈认知如何发生

一个人生下来,从眼睛等感官的能产生感受开始,就能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认知”。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呢?

前面提到6种认知能力,以及“现前识”和“分别识”的区别。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所以能够建立,其设计师和建筑师,主要就是六种认知能力中的意识,或者说,主要是意识的“分别识”。如果把“分别识”当作一个画家,那么依靠“现前识”所提供提供的素材为颜料,“分别识”得以将其渲染成一幅水彩画,这幅画就是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其实是一副画,或者说一副影像。

这个世界的影像,究竟是如何完成的,需要详细地说明。我会在这里努力做说明;但是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理解,因为涉及太多认知层面的细节,这些细节却在我们各自凝固、“固化”的世界观中,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也就是说,你就是这么生活的,但是你居然没注意过。后面会解释何谓固化的世界观。

了解认知的发生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后面探讨事物本质的基础。理解认知的过程,需要你有对自己的感官功能有所省察,并且要求你有足够的逻辑能力。而且,这个过程涉及到“世界观”是如何形成。所以请留意哦!

3.1 “水”的概念:抽象认知

以“水”为例子开始讨论。我这里说到“水”,你肯定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你脑袋中现起一种“清澈透明”的液体,可能有蓝色的、无色的,有味的、无味的,河里、海里的,杯子里的。不论如何,你脑袋当中现起了一幅关于“水”的影像。“水”的影像是你自己世界的一个细节、一个贴图;这样众多种类的细节和贴图拼起来,就构成了你自己的世界。

为了便于理解以后的讨论,这里建议:尊贵的阁下,请闭上眼睛,仔细看看自己心中,当我要你想一下“水”,你心中到底对这个字,作何反应。因为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都是经验。但是如果你忽视这种经验,那我就是填鸭,意义就不大了。

继续。因为辩论中对同一概念要有共识,所以为了统一认识,请用心想一下杯子里可以喝的纯净的、无色、无味的液体,大概300毫升。到此为止,我想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可供继续探讨的、具体的“水”的形态。

如前所述,我们心中现起的“水”的概念,属于意识中的“分别识”所有,即抽象的认知。如果你真的手中有一杯水,那么这杯水应该就属于“现前知”了。这里我们讨论前者“抽象的水”。

对想象中这杯“抽象的水”,如果你刻意的去继续努力想象,你可能会“想”到:在你心中,水有自己的味道、颜色,它的密度是1千克/升;它有气体、固体等其他形态;它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成分是氢和氧,氢原子有三种同位素,都参与水的组成……这里用省略号,是因为你有些东西肯定没想到,而我一定可以继续列举下去的,比如你可能没想到水的表面张力和流体力学特点,等等。分别识就是这种特点,它是抽象的认知嘛!所以必定会遗漏很多细节。

接下来分析这杯“水”的概念从何而来,开始看一下认知如何发生。同样,这里是需要你自问自省的,看看实际上是不是这个样子。

首先,这杯水,有部分材料来自你的眼睛。你应该曾经喝过很多杯水了,而且应该不是闭着眼睛喝的;你也会游泳,也曾经涉水行走;然后,应该有部分材料来自你的味觉、嗅觉以及触觉;也有部分素材来自你学习的各种知识;你可能还做过电解水的实验,你那时被告知阳极、阴极各自产生一种气体,被叫做氢和氧。

然后,综合所有这些认知,以此为“素材”,你成功的构建了“水”的概念。我们说“从现象看本质”,是假定本质和现象是在一起、“一体”的;然后,“水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水,“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有很多特征,会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

但是,人有很多种,化学家、水力学家、气象学家、在沙漠中的长途旅行者、天生的盲人,等等。他们会对水的不同“特征”给予不同的关注度。他们各自“水”的概念,是有特征差异性的。请记住这一点:不同的人会关注不同的特征,对水的认知会有特征性差异。这点后面会涉及到。

注意:我们这里关于“水”的概念里,对“本质”和“特征”作了区分。不知道你是否理解或留意这种区分,我先透露一下:这里埋伏着一个后面会重点讨论的主题。甚至可以说,这是本文所面对的核心主题。

你现在应该想到:你所有的感官,都参与了构建这杯水的“概念”的工作。这和信仰没关系,这是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加推理而想清楚的。

3.2 眼前的水:“现前认知”

现在,假设一个场景。你自己面前习惯的桌子上有个茶杯,其中放着“一杯清澈透明的液体”;此时此刻,你亲眼“看到”了这杯“清澈透明的液体”。但是,你只是看到;其他触觉、嗅觉等没起作用。

我就问你此时此刻,你心中怎么看这杯水?注意哦,认知过程正在你眼皮底下发生,就看你能不能发现这个过程。如果你想不清楚,可以让老婆、孩子或其他闲杂人等,端杯水呈上来;然后你仔细的观察你认知这杯水的过程。

在正常状态下,你认为这是“一杯水”。是不是?你应该不会想到这杯中的“清澈透明液体”,味道可能是酸的,也没想到可以用火点燃。注意是正常状态。如果在我自己的正常状态下,我应该会没有“任何怀疑”,我甚至可能已经拿起来喝一口了。

你相当肯定这是一杯“水”;但是,这个理由并非绝对靠得住。为什么?你只是看到这杯水的色泽“清澈透明”,如“水”一般。你没其他依据,也没做任何检验。但有没有可能,这是一杯白醋,或者一杯酒精?他们看上去都是无色、清澈透明的液体,和“水”一样。但白醋是酸的,酒精可以点燃。他们不是一种东西。

你凭啥“认为”这是一杯水呢?追根究底,你感觉这是“一杯水”,其实只是基于你一辈子的经验和常识。然后,你就把上一节你以为的“水”的概念附加上去了,你直觉地以为:你面前的这“清澈透明的液体”,就是你以为的水,具有所有你前面所想象的“水”的“本质”和“特征”。

问题是:你凭啥只看到“颜色”,就感觉这是一杯水?从视觉开始,到赋予这个视觉以全部的水的特征,中间是有一些“跳跃”的,你的心里一定有些过程发生了。我并不是说,你认为这是一杯“水”的这种认知有问题;而是要讨论你是如何“认知”这是“一杯水”的,要讨论的是这个“过程”。很明显的,中间发生了你“认知”一杯水的过程。

问题在哪里呢?杯中液体“清澈透明”的色泽,并不足以成为这是“一杯水”的理由;因为至少白醋、酒精都是这个色泽。但你为何有这是“一杯水”的感觉?你为何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从何而来?我问了三遍,请您思考。

“认知”是个过程,请努力自己问自己,在自己脑袋里完成这个思维体操。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后面会有更深入的、颠覆性的答案。

3.3 认知的过程

这里是对认知过程的一个简单解释。是的,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用感官去感知,用意识做推断,并用学习和知识去完善,然后行成了“概念”,并不停的固定、强化这些概念。这是3.1说过的。

然后在对境的时候,即使证据不充分、资料不齐全,你仍然把这些概念作为标签,贴到自己的“感受”上。前面的例子,是你把“水”的概念为标签,贴到那杯“清澈透明”的液体上。这是3.2说过的。

所以,当你的“感官”面对“外境”,某些感受就生起了。眼睛见到某些色泽,耳朵听到某种声音,你的认知就开始启动;基于这些特征,你心中现起某个“概念”,于是你就认为“外境”是一杯水,或一瓶醋,或者一瓶北京二锅头。

所以结论是:外境是什么?首先是在你意识中“冒出”的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来自你的经验,并经过“抽象”。上面例子中,你“冒出”了一个“水”的概念。你意识中为什么有这个特定的概念呢?是因为你的感官曾经感受过,然后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有过更深入的了解。

反之,如果你不曾感受、不曾经历过,那么你就不会“冒出”特定的概念;那么在你初见的时候,你心里会怀疑:嗯,这是什么东西?彼时彼刻,你无法把一个“概念”贴过去。

但是,当你有了概念,并能“冒出来”、贴过去的时候,其实,此时此刻你所认知的“外境”,其实都被你的概念所支配着;换句话说,“外境”其实是你概念的“投射;再换句话是:“外境”不过是你“概念”的“标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见到一杯“清凉透明”的液体,这仅是一种色泽,如此而已;但是你贴过去的水的“概念”的标签,则包括了你对水的全部的认知,包括密度、能解渴、有气态固态,等等各种水的特征;而且这些特征还因人而异。

你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就像一个笑话一样,我们讨论的都是日常经验,但是你却可能从未反省过。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一言难尽,后文再继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