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用现代术语解读长城 -- 乘波而来

共:💬48 🌺3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用现代术语解读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从秦到明历代都重视并建设的防御北方的防御工事,是古代伟大的国防工程。周围很多人都去过长城,都单纯地认为长城就是一道城墙,用于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我与2006年去了长城,走了北京司马台——金山岭一线的长城,实地看过长城之后,我就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一直希望用现代术语解读一下长城的防御作用。

首先我们看到长城的城墙是修建在山地的棱线上,所有城墙经过的制高点上必有一个城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长城城墙部分的一个功能,棱线警戒线。整个棱线警戒线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城台的固定观察哨,一个是游动哨的巡逻线,而城墙本身就是带防护的游动哨巡逻路线。城台的另一个功能是小型支撑点,在遇到强敌入侵时,哨兵会撤到城台的上层,并将绳梯抽上去,这样可以坚守一段时间。

作为防御阵地,棱线警戒线不可能是主阵地,也就是说,古代的军事家们并没有把主要战场设定为长城城墙。那么主阵地在哪里呢?主阵地就是长城之后的军营、军镇和屯兵所。在司马台一线,军镇就是后面的密云。明代密云作为北京的北大门,与山海关、张家口同样都是明军重要的防御要点,这个可以看作是北京北部的主要防御支撑点。

从棱线警戒线到主阵地之间距离约有几公里,在这之间的若干座烽火台就是军事通讯线路和通讯中继站。

在主阵地到警戒线之间有几个山口,通过山口的是几条马路。这几个山口就相当于阻击阵地,这几条马路现在已经被拓宽建成现代化的高等级公路了,从北京可直达承德,这就相当于主阵地向警戒线的反冲击路线和战役反攻的出发路线。

从这方面看长城和现代防御体系并没有多少区别,除了没有远程火力支援体系外,其他方面几乎都一致。

把长城和现代战争的防御体系进行一个对比就更清楚了。我们就拿中东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前以色列建成的巴列夫防线来对比:

巴列夫防线是以色列在西奈半岛建立的一个综合防御体系,它包括几个主要部分:运河沙提、运河支撑点、从西奈半岛腹地通往运河前沿的几条主要公路、米特拉山口防御阵地、西奈到特拉维夫之间的南方军驻地。

运河沙提和运河支撑点是沿运河一线建成的平均高度达二十米的一条沙墙,沙墙上有若干观察塔。沙提背后是沿运河一线摆开的十几个永备坚固防御工事构成的支撑点。这条线基本上就等同于长城的棱线警戒线,只不过是人造的棱线,人为地建造出来的制高点。每个支撑点驻守的兵力约一个排,支撑点之间用半履带车作为游动哨进行日常巡逻。支撑点内的武器相当薄弱,一般配有重机枪和火箭筒,有的甚至只有轻机枪和自动步枪,能够得到的外界支援主要是配属在后方的155榴弹炮和175加农炮的远程火力支援。从人数和火力上看,这个警戒线是不可能作为主要防御阵地的,因此当埃军顺利地突破了沙提,摧毁了几个以军支撑点,在西奈展开了两个军的时候,不能说埃军已经完成了对巴列夫防线的突破,只能说棱线警戒线被突破,埃军开始接近以军主阵地了。

在支撑点之后是几条以军修建的战备公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字典路和炮兵路。以军在战争之前就做好了一旦开打,立即发起渡河作战的准备,因此字典路修建的宽阔笔直,等级很高,为的就是通过字典路运送架桥预制件。以色列在建设巴列夫防线时,就将各种渡河器材,如橡皮艇、门桥、浮桥、架桥预制件分别存放在炮兵路和字典路沿途的几处仓库内。其中橡皮艇和浮桥由于承载能力有限,只能用于运送步兵,门桥是一种可渡送技术兵器的浮渡设备,像渡运坦克这样重的兵器能力有限,一次只能浮渡一辆坦克。以军最主要的坦克渡河工具就是架桥预制件,这种预制件宽大笔直,需要用多辆坦克拖运。根据这些判断,以军把这些公路看作是战役反攻阶段的出发路线,体现的还是以军的进攻作战思想。

在西奈半岛中部,米特拉山口是以军预设的阻击阵地,1973年10月14日的坦克战就发生在这里。

西奈到特拉维夫之间驻扎着以军南方军司令部,在战争爆发之初,以军的部队数量大约为一个师。在战争之初,由于埃军攻势猛烈,以军吃不住劲,不断补充新部队投入战斗,中后期南方军司令部属下共有四个师:沙龙师、阿丹师、马根师、萨松师。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长城作为一种防御体系,是相当完备的。在必须进行地面站的情况下,无论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进行战斗所必须的警戒、通讯、阻击、反击等要素长城都包括,根本不能用“中国人消极保守”这种话来贬低。

通宝推:all4fun,老醋花生,青颍路,删ID走人,唐家山,flux,飒勒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