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用现代术语解读长城 -- 乘波而来

共:💬48 🌺32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用现代术语解读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从秦到明历代都重视并建设的防御北方的防御工事,是古代伟大的国防工程。周围很多人都去过长城,都单纯地认为长城就是一道城墙,用于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我与2006年去了长城,走了北京司马台——金山岭一线的长城,实地看过长城之后,我就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一直希望用现代术语解读一下长城的防御作用。

首先我们看到长城的城墙是修建在山地的棱线上,所有城墙经过的制高点上必有一个城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长城城墙部分的一个功能,棱线警戒线。整个棱线警戒线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城台的固定观察哨,一个是游动哨的巡逻线,而城墙本身就是带防护的游动哨巡逻路线。城台的另一个功能是小型支撑点,在遇到强敌入侵时,哨兵会撤到城台的上层,并将绳梯抽上去,这样可以坚守一段时间。

作为防御阵地,棱线警戒线不可能是主阵地,也就是说,古代的军事家们并没有把主要战场设定为长城城墙。那么主阵地在哪里呢?主阵地就是长城之后的军营、军镇和屯兵所。在司马台一线,军镇就是后面的密云。明代密云作为北京的北大门,与山海关、张家口同样都是明军重要的防御要点,这个可以看作是北京北部的主要防御支撑点。

从棱线警戒线到主阵地之间距离约有几公里,在这之间的若干座烽火台就是军事通讯线路和通讯中继站。

在主阵地到警戒线之间有几个山口,通过山口的是几条马路。这几个山口就相当于阻击阵地,这几条马路现在已经被拓宽建成现代化的高等级公路了,从北京可直达承德,这就相当于主阵地向警戒线的反冲击路线和战役反攻的出发路线。

从这方面看长城和现代防御体系并没有多少区别,除了没有远程火力支援体系外,其他方面几乎都一致。

把长城和现代战争的防御体系进行一个对比就更清楚了。我们就拿中东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前以色列建成的巴列夫防线来对比:

巴列夫防线是以色列在西奈半岛建立的一个综合防御体系,它包括几个主要部分:运河沙提、运河支撑点、从西奈半岛腹地通往运河前沿的几条主要公路、米特拉山口防御阵地、西奈到特拉维夫之间的南方军驻地。

运河沙提和运河支撑点是沿运河一线建成的平均高度达二十米的一条沙墙,沙墙上有若干观察塔。沙提背后是沿运河一线摆开的十几个永备坚固防御工事构成的支撑点。这条线基本上就等同于长城的棱线警戒线,只不过是人造的棱线,人为地建造出来的制高点。每个支撑点驻守的兵力约一个排,支撑点之间用半履带车作为游动哨进行日常巡逻。支撑点内的武器相当薄弱,一般配有重机枪和火箭筒,有的甚至只有轻机枪和自动步枪,能够得到的外界支援主要是配属在后方的155榴弹炮和175加农炮的远程火力支援。从人数和火力上看,这个警戒线是不可能作为主要防御阵地的,因此当埃军顺利地突破了沙提,摧毁了几个以军支撑点,在西奈展开了两个军的时候,不能说埃军已经完成了对巴列夫防线的突破,只能说棱线警戒线被突破,埃军开始接近以军主阵地了。

在支撑点之后是几条以军修建的战备公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字典路和炮兵路。以军在战争之前就做好了一旦开打,立即发起渡河作战的准备,因此字典路修建的宽阔笔直,等级很高,为的就是通过字典路运送架桥预制件。以色列在建设巴列夫防线时,就将各种渡河器材,如橡皮艇、门桥、浮桥、架桥预制件分别存放在炮兵路和字典路沿途的几处仓库内。其中橡皮艇和浮桥由于承载能力有限,只能用于运送步兵,门桥是一种可渡送技术兵器的浮渡设备,像渡运坦克这样重的兵器能力有限,一次只能浮渡一辆坦克。以军最主要的坦克渡河工具就是架桥预制件,这种预制件宽大笔直,需要用多辆坦克拖运。根据这些判断,以军把这些公路看作是战役反攻阶段的出发路线,体现的还是以军的进攻作战思想。

在西奈半岛中部,米特拉山口是以军预设的阻击阵地,1973年10月14日的坦克战就发生在这里。

西奈到特拉维夫之间驻扎着以军南方军司令部,在战争爆发之初,以军的部队数量大约为一个师。在战争之初,由于埃军攻势猛烈,以军吃不住劲,不断补充新部队投入战斗,中后期南方军司令部属下共有四个师:沙龙师、阿丹师、马根师、萨松师。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长城作为一种防御体系,是相当完备的。在必须进行地面站的情况下,无论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进行战斗所必须的警戒、通讯、阻击、反击等要素长城都包括,根本不能用“中国人消极保守”这种话来贬低。

通宝推:all4fun,老醋花生,青颍路,删ID走人,唐家山,flux,飒勒青,
家园 分析的很在理
家园 兄台能不能谈一谈长城到底在历史上发挥过什么作用?

我总觉得2000多年来没什么用。根本就是个摆设。你说它原意是用来阻挡游牧民族的入侵吧,那2000年来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入侵中原就从没有停止过,甚至于蒙古族和满族还两度亡了汉人的天下。你说这作用何在呢?

家园 明末长城的作用很明显嘛

皇太极多次冲破长城防线,但每次只能单点突破,总要担心后路被断,所以只能抢掠一番就回关外,不敢常呆。直到吴三桂把山海关拱手让出,满族人这才敢放心入关。。。

家园 你说古代哪个著名关口,城堡

没被攻破过?为什么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还一代代地修城墙,城堡,护城河?

说的好像古人都是傻子一样,实际只是现代的小白才是真傻。

杀毒软件,防火墙,口罩,防化服,防毒面具,安全套......都不是100%安全,但绝对不是没用的。

家园 唉,你明显就不懂他的问题所在嘛

他要的答案是:

修了长城,却不能阻止游牧民族成功地突破长城,尤其是元灭宋和清入关,就是两个例子嘛。

------------------

这不是废话么。

元灭宋?宋修长城么?连整个幽云丢在游牧民族手里。

清入关?清入关前,大明朝都亡了,还指望长城这个军事设施主动发挥作用啊?

家园 对,很赞成,另外对那些藐视长城的人谈一下我的看法。

包括lx那位。

顺便提一下,我的思想也是从小受教育:长城是中国的伟大建筑,80年代受河殇影响,认为长城是束缚中国人的藩篱,到90年代虽然没那么极端了,仍然认为长城没必要,打过去就是了呗,再然后......就是这篇文章的意思了,应该以后不会有什么变化。

另外,想到哪写到哪,内容会比较散。

简单讲:长城是最经济最合适的防御方法,用现代军事理论来说,军事斗争有三要素:1、火力;2、抗打击能力;3、机动能力。农耕民族(以下称农民)的抗打击能力是最强的,游牧民族(以下称牧民)的机动能力是最强的。

那么三要素里面哪项最重要呢?我认为是机动能力。坦克和装甲部队的出现,标志着军事理论的巨大进步,因为其机动能力超强,现代美国强在哪?强在其机动能力,一个月内,一个重装师可以到地球任何地方开战(可不是仅仅到达),战术上,靠直升飞机机动,可以说已经使机动能力达到人类能达到的顶峰,他就一个连,可以打你10个连,只要他这一个连的战斗力比你一个连略强一点,而不需要比你10个连的总和强,然后靠机动能力一个一个的打你。

那么古代,牧民的机动力使得他们处于不败之地,要限制他们机动能力,当然就是修长城了,以外,有任何人能提出更好的限制其机动能力的办法吗?

有聪明人说了,我比他机动性还强不就行了吗?你看汉武帝,组织骑兵,远趋大漠,多威风!

但是治国不能靠耍酷啊,汉武帝的远征属于两败俱伤,损人不利己,你看到汉武帝晚期,中原凋敝成什么样子了,匈奴是垮了,汉朝也快走到末路了,数百年的积累,汉武帝初期的富裕不可想象,晚期呢?才不过50年,2代人,汉初5、6代人的积累就全部烟销灰灭,农民在能吃苦,也不能5、6代人吃糠咽菜,换来2代人出去威风一把,然后全灭吧。

为什么代价这么大呢?仔细想想很简单,你去打他,你得知道他在哪啊,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几十万人还到处游动,你到哪去找他?你去几个人是送死,你要几千人的行动,后勤怎么办?也就是你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要么一无所获,要么所得微不足道,就象美国攻击阿富汗,几百万美元的导弹炸的是一个烂帐篷,你到底图个啥?

蒙古为什么崛起,就是靠机动性,他的骑兵一天能跑几百里,不是光说跑,而是他不需要后勤,他一人带几匹马,带着干粮,没有粮食就喝马血,马上吃喝拉撒睡,一天给点时间让马吃草,其他一切需求都没有,对于这种机动性,根本就没法破——机动性不光是指移动能力,还包括后勤能力,蒙古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而且蒙古人一碰见敌人,就后撤,等你来追,队形乱了,再射箭迂回什么的,你撤他就追,你追他就退——他每人几匹马,机动力比你强,首先就处于不败之地。

那么农民面对牧民,对攻得不偿失,进攻更是一无所获,除了防御还能有什么办法,防御,除了限制其机动性就是修长城还有什么好招?

最后,再提一点,经过汉朝历年皇帝的坚持,终于打败了匈奴,得到了什么呢?得到了自己国家的衰败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匈奴走了,鲜卑、柔然......很多很多少数民族又出现了,于是五胡乱华,好容易隋唐强大,打败了突厥,又出来契丹、蒙古,好容易打败蒙古,又出来女真,也就是北方少数民族,你灭一个自己也差不多半死,然后又钻出来一个,一直到热兵器的出现,彻底把骑兵的机动性压死,否则这个循环会一直持续下去。冷兵器时代,除了修长城限制他,你还有什么办法?

再看看西方的历史,日耳曼人本身就是游牧民族,也就是所谓的蛮夷,而拉丁人类似于东方的汉族,拉丁人的罗马,没修长城,被游牧民族打垮以后,再也没有统一过,现在欧亚大陆有影响力的民族,除了汉族,拉丁族,波斯族,其他的斯拉夫(这个存疑,但是斯拉夫人影响历史的时间相对短),阿拉伯、突厥、日耳曼,全部都是古代的游牧民族演化过来的,波斯人得利于其地势,汉族的延续不归功于长城,还能归功于什么呢?

通宝推:水过云飞,
家园 你说到重点了

1、宋不修长城并不代表长城不存在,那为什么没发挥作用?

2、吴三桂引兵入关,说明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在人而不是防御工事。内部出了问题长城修得再好也没用。

家园 长城对阻挡游牧民族小规模的侵扰有效,对大规谋的入侵

效果有限。但是一个王朝几百年,经常要面对的还是频繁的小规模的侵扰,如果一百年里面有99年有效,最后1年被突破,算起来还是有效的。

家园 没有吴三桂,满州估计就要造船去砍郑芝龙了

这几天在看维京,好片子。

试想一下,国内什么时候能拍这样的连续剧

那些满洲的贝勒贝子们都是一副脏兮兮的野蛮样子。

那些蒙古女人都是膀大腰圆的健妇,如维京里面那些主角一样,看来看去,就是两个字,野蛮。

然后一大票妇孺孩子,欢送自己的子弟出征,如维京里面那样,欢送维京人去抢劫英格兰……

这是真实的历史感,为什么满洲人要入关,这关外的日子太苦了而已。只是为了生存……

建议有时间的看看。

家园 是的,

百家讲坛类节目,就有历史砖家以长城为论据说明汉民族的内向、懦弱、猥琐,反衬出元、清统治者的广阔胸怀啊!

家园 长城有效防止了小规模骚扰

长城防线的存在,有效防止了游牧民族对北方农耕地区的小规模劫掠,而对于大规模入侵,起到了迟滞和预警的作用。最关键的是,游牧民族南侵,是穷地入富地,可以相对容易解决后勤问题,还可以通过劫掠发一笔,而汉军北伐,是富地入穷地,而且牧民迅速望风而逃,后勤只能依靠后方运输,这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耗费极大,所以造成了所谓中国人消极保守的说法。实际上,古人认为那地方没啥油水,兴师动众靡费千万跑去干啥?

家园 小规模的侵扰就足够使关内骑兵四天路程的地区抛荒了

没有长城,农耕民族的防守线就要退到两淮地区。差不多就是宋,辽和宋,金的边界。要是骑兵突破两淮,推到长江了,基本就是等灭国了。 因为光靠长江以南地区的财力,人口,北伐难于上青天。要等北方帝国内乱,或者汉化往农耕国家转变。

家园 2000年来长城体现了汉民族的对于少数民族的民族优越感。

这个很可恶。当然我不能骂我的老祖宗,毕竟我是汉族嘛!呵呵

家园 满洲的日子并不差

忘了哪儿看到的,有人分析多尔衮入关之前的明清经贸,发现满清对明朝长期保持盈余,政府财政收支状况更比明朝好得多,暗示满清入关并不是因为需要转移激化的内部矛盾。

我觉得历史事实大致也是这样。假如满洲农牧生产和经贸岌岌可危,多尔衮就不能立刻把十几万战斗部队都动员起来。而且,清军入关之后接连打硬仗,人员、物资却没出什么大问题,可见其战争经济基础是相当牢靠的。其实,如果我们上溯几百年也会发现,蒙古南侵并不是由于蒙古高原生存条件恶劣,蒙古人若不战死就得饿死。成吉思汗崛起的年代,恰好也是蒙古高原气候最好的时期之一,水草丰沛,非常适合游牧生产方式。蒙古民族因此储备了相当战争潜力,而蒙古部落之间长期存在着相互征服掠夺和奴役反抗的关系,也锻炼提高了他们的军事能力。就是说,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南侵,我认为是他们有能力且有意愿南侵,并非被环境逼迫而如此。

长城的作用,除了军事之外,我认为还有隔绝内外交流,即阻碍了内地农户北上开荒和北方游牧民南下放牧这样自发移民行为。实际上可能不是一种积极的后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