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用现代术语解读长城 -- 乘波而来

共:💬48 🌺32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用现代术语解读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从秦到明历代都重视并建设的防御北方的防御工事,是古代伟大的国防工程。周围很多人都去过长城,都单纯地认为长城就是一道城墙,用于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我与2006年去了长城,走了北京司马台——金山岭一线的长城,实地看过长城之后,我就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一直希望用现代术语解读一下长城的防御作用。

    首先我们看到长城的城墙是修建在山地的棱线上,所有城墙经过的制高点上必有一个城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长城城墙部分的一个功能,棱线警戒线。整个棱线警戒线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城台的固定观察哨,一个是游动哨的巡逻线,而城墙本身就是带防护的游动哨巡逻路线。城台的另一个功能是小型支撑点,在遇到强敌入侵时,哨兵会撤到城台的上层,并将绳梯抽上去,这样可以坚守一段时间。

    作为防御阵地,棱线警戒线不可能是主阵地,也就是说,古代的军事家们并没有把主要战场设定为长城城墙。那么主阵地在哪里呢?主阵地就是长城之后的军营、军镇和屯兵所。在司马台一线,军镇就是后面的密云。明代密云作为北京的北大门,与山海关、张家口同样都是明军重要的防御要点,这个可以看作是北京北部的主要防御支撑点。

    从棱线警戒线到主阵地之间距离约有几公里,在这之间的若干座烽火台就是军事通讯线路和通讯中继站。

    在主阵地到警戒线之间有几个山口,通过山口的是几条马路。这几个山口就相当于阻击阵地,这几条马路现在已经被拓宽建成现代化的高等级公路了,从北京可直达承德,这就相当于主阵地向警戒线的反冲击路线和战役反攻的出发路线。

    从这方面看长城和现代防御体系并没有多少区别,除了没有远程火力支援体系外,其他方面几乎都一致。

    把长城和现代战争的防御体系进行一个对比就更清楚了。我们就拿中东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前以色列建成的巴列夫防线来对比:

    巴列夫防线是以色列在西奈半岛建立的一个综合防御体系,它包括几个主要部分:运河沙提、运河支撑点、从西奈半岛腹地通往运河前沿的几条主要公路、米特拉山口防御阵地、西奈到特拉维夫之间的南方军驻地。

    运河沙提和运河支撑点是沿运河一线建成的平均高度达二十米的一条沙墙,沙墙上有若干观察塔。沙提背后是沿运河一线摆开的十几个永备坚固防御工事构成的支撑点。这条线基本上就等同于长城的棱线警戒线,只不过是人造的棱线,人为地建造出来的制高点。每个支撑点驻守的兵力约一个排,支撑点之间用半履带车作为游动哨进行日常巡逻。支撑点内的武器相当薄弱,一般配有重机枪和火箭筒,有的甚至只有轻机枪和自动步枪,能够得到的外界支援主要是配属在后方的155榴弹炮和175加农炮的远程火力支援。从人数和火力上看,这个警戒线是不可能作为主要防御阵地的,因此当埃军顺利地突破了沙提,摧毁了几个以军支撑点,在西奈展开了两个军的时候,不能说埃军已经完成了对巴列夫防线的突破,只能说棱线警戒线被突破,埃军开始接近以军主阵地了。

    在支撑点之后是几条以军修建的战备公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字典路和炮兵路。以军在战争之前就做好了一旦开打,立即发起渡河作战的准备,因此字典路修建的宽阔笔直,等级很高,为的就是通过字典路运送架桥预制件。以色列在建设巴列夫防线时,就将各种渡河器材,如橡皮艇、门桥、浮桥、架桥预制件分别存放在炮兵路和字典路沿途的几处仓库内。其中橡皮艇和浮桥由于承载能力有限,只能用于运送步兵,门桥是一种可渡送技术兵器的浮渡设备,像渡运坦克这样重的兵器能力有限,一次只能浮渡一辆坦克。以军最主要的坦克渡河工具就是架桥预制件,这种预制件宽大笔直,需要用多辆坦克拖运。根据这些判断,以军把这些公路看作是战役反攻阶段的出发路线,体现的还是以军的进攻作战思想。

    在西奈半岛中部,米特拉山口是以军预设的阻击阵地,1973年10月14日的坦克战就发生在这里。

    西奈到特拉维夫之间驻扎着以军南方军司令部,在战争爆发之初,以军的部队数量大约为一个师。在战争之初,由于埃军攻势猛烈,以军吃不住劲,不断补充新部队投入战斗,中后期南方军司令部属下共有四个师:沙龙师、阿丹师、马根师、萨松师。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长城作为一种防御体系,是相当完备的。在必须进行地面站的情况下,无论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进行战斗所必须的警戒、通讯、阻击、反击等要素长城都包括,根本不能用“中国人消极保守”这种话来贬低。

    通宝推:all4fun,老醋花生,青颍路,删ID走人,唐家山,flux,飒勒青,
    • 家园 长城的用处一张照片就可以明白

      四个字:长城抗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外链出处

      1933年,东北军西北军依托长城沿线和日军对抗了近三个月,祖先们建的长城在几百几千年后仍然在庇护着后代子孙。

      一座在飞机大炮时代仍能发挥作用的军事建筑在冷兵器时代的作用还用得着质疑么?

      让人长叹的是,这次战争,长城防线被放弃不是因为多个关口被攻克,而是因为国贼和对手签订了卖国条约《何梅协定》。

    • 家园 88年三月初去的长城...

      天气有点冷...

      以前没看过长城...是一老外说:你去过长城没?我说没有...他说你该去看看...你的民族很伟大...他派了个车...我和口条就去了...

      慕田峪长城...砖基本都是发黑的老砖...里面还有贝壳...这一段长城留存的很好...和登泰山不一样的是...登泰山是感受自然的伟大...登长城是感受人的伟大...

      鲁迅有句话说:修了长城,胡人仍然源源而至,深沟高垒都没有用处。

      在几百年前修长城当然是有必要的...要是人心众志成城就更好了...吴三桂这一块砖就毁了长城...

      关键词(Tags): #过去和现在
    • 家园 简单地说没有长城就没有内蒙古自治区

      南匈奴之所以最后融入中华民族,长城的存在是关键因素。因为长城,匈奴人进中原基本上被断绝了。打不赢,只好跟汉人交往。你种地,我也种地。你炼铁,我也炼铁。你纺织,我也纺织。你酿酒,我也酿酒。就这样,慢慢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南匈奴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是北匈奴就不一样。外蒙古历来就跟中华民族不是一条心。这方面跟南匈奴有本质的区别。抗日战争前期日本与蒙古苏联在哈拉沁河打仗的时候,内蒙古有一部分人如今成了外蒙古。但是这些人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连他们放牧的羊群都跟外蒙古不是一个品种。而北匈奴那帮人到了清朝实际上也属于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蒙八旗跟满八旗是一路货色。汉八旗才是奴才。但是蒙古人最后还是在毛子的撺掇下独立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外蒙古回归是历史的必然。再过五十年,一句话,他就得滚回来。也包括外兴安岭和库页岛。藏南就更不必说。

      如果沿着中蒙边界线修筑的汉长城能够存在五百年,那么外蒙古最后也不得不融入中华民族。只是汉朝比不得秦朝。秦朝才是我上古文明的顶峰时代。秦军骑兵追击匈奴直到贝加尔湖,打得匈奴骑兵找不着北。汉代根本做不到。秦朝时代,连皇族都必须凭借军功晋升。秦始皇是何等的廉洁勤奋。往后的哪一个皇帝都比不了。匈奴骑兵最怕的就是秦军的箭阵。秦始皇有着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标准化系列化的武器生产系统。各种钢铁兵器普遍装备军队。当然无敌于天下。关键还是,当地主阶级作为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的阶级出现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否则也不能修建六十米宽度的杨粤新道联通中原和南粤。清朝文人还对这一历史性的建筑工程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秦朝以后,中华民族再没有了那样的辉煌。

      万邦来朝,当在五十年之后。

      通宝推:贼不走空,
      • 家园 马镫马鞍等的作用需要考虑

        马鞍和马镫的发明可是具有极强的军事战略价值的。秦代可以肯定没有马鞍和马镫,使得在战马奔跑期间马上的骑士难以做射箭劈刺等有效的战术动作,导致骑兵只能发挥移动迅速的价值,是作为辅助兵种出现在战场上的。到了汉代,改进型的高桥马鞍肯定是有了,简易的马镫可能也有了,使得骑兵可以在行进中展开战术动作,战斗力大大加强。汉代起,骑兵逐步成为战场上的主力兵种了。游牧民族天生是马背民族,因此其军事优势悄悄地增强了。

        关键词(Tags): #马具 骑兵 战斗力
    • 家园 是的,

      百家讲坛类节目,就有历史砖家以长城为论据说明汉民族的内向、懦弱、猥琐,反衬出元、清统治者的广阔胸怀啊!

    • 家园 对,很赞成,另外对那些藐视长城的人谈一下我的看法。

      包括lx那位。

      顺便提一下,我的思想也是从小受教育:长城是中国的伟大建筑,80年代受河殇影响,认为长城是束缚中国人的藩篱,到90年代虽然没那么极端了,仍然认为长城没必要,打过去就是了呗,再然后......就是这篇文章的意思了,应该以后不会有什么变化。

      另外,想到哪写到哪,内容会比较散。

      简单讲:长城是最经济最合适的防御方法,用现代军事理论来说,军事斗争有三要素:1、火力;2、抗打击能力;3、机动能力。农耕民族(以下称农民)的抗打击能力是最强的,游牧民族(以下称牧民)的机动能力是最强的。

      那么三要素里面哪项最重要呢?我认为是机动能力。坦克和装甲部队的出现,标志着军事理论的巨大进步,因为其机动能力超强,现代美国强在哪?强在其机动能力,一个月内,一个重装师可以到地球任何地方开战(可不是仅仅到达),战术上,靠直升飞机机动,可以说已经使机动能力达到人类能达到的顶峰,他就一个连,可以打你10个连,只要他这一个连的战斗力比你一个连略强一点,而不需要比你10个连的总和强,然后靠机动能力一个一个的打你。

      那么古代,牧民的机动力使得他们处于不败之地,要限制他们机动能力,当然就是修长城了,以外,有任何人能提出更好的限制其机动能力的办法吗?

      有聪明人说了,我比他机动性还强不就行了吗?你看汉武帝,组织骑兵,远趋大漠,多威风!

      但是治国不能靠耍酷啊,汉武帝的远征属于两败俱伤,损人不利己,你看到汉武帝晚期,中原凋敝成什么样子了,匈奴是垮了,汉朝也快走到末路了,数百年的积累,汉武帝初期的富裕不可想象,晚期呢?才不过50年,2代人,汉初5、6代人的积累就全部烟销灰灭,农民在能吃苦,也不能5、6代人吃糠咽菜,换来2代人出去威风一把,然后全灭吧。

      为什么代价这么大呢?仔细想想很简单,你去打他,你得知道他在哪啊,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几十万人还到处游动,你到哪去找他?你去几个人是送死,你要几千人的行动,后勤怎么办?也就是你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要么一无所获,要么所得微不足道,就象美国攻击阿富汗,几百万美元的导弹炸的是一个烂帐篷,你到底图个啥?

      蒙古为什么崛起,就是靠机动性,他的骑兵一天能跑几百里,不是光说跑,而是他不需要后勤,他一人带几匹马,带着干粮,没有粮食就喝马血,马上吃喝拉撒睡,一天给点时间让马吃草,其他一切需求都没有,对于这种机动性,根本就没法破——机动性不光是指移动能力,还包括后勤能力,蒙古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而且蒙古人一碰见敌人,就后撤,等你来追,队形乱了,再射箭迂回什么的,你撤他就追,你追他就退——他每人几匹马,机动力比你强,首先就处于不败之地。

      那么农民面对牧民,对攻得不偿失,进攻更是一无所获,除了防御还能有什么办法,防御,除了限制其机动性就是修长城还有什么好招?

      最后,再提一点,经过汉朝历年皇帝的坚持,终于打败了匈奴,得到了什么呢?得到了自己国家的衰败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匈奴走了,鲜卑、柔然......很多很多少数民族又出现了,于是五胡乱华,好容易隋唐强大,打败了突厥,又出来契丹、蒙古,好容易打败蒙古,又出来女真,也就是北方少数民族,你灭一个自己也差不多半死,然后又钻出来一个,一直到热兵器的出现,彻底把骑兵的机动性压死,否则这个循环会一直持续下去。冷兵器时代,除了修长城限制他,你还有什么办法?

      再看看西方的历史,日耳曼人本身就是游牧民族,也就是所谓的蛮夷,而拉丁人类似于东方的汉族,拉丁人的罗马,没修长城,被游牧民族打垮以后,再也没有统一过,现在欧亚大陆有影响力的民族,除了汉族,拉丁族,波斯族,其他的斯拉夫(这个存疑,但是斯拉夫人影响历史的时间相对短),阿拉伯、突厥、日耳曼,全部都是古代的游牧民族演化过来的,波斯人得利于其地势,汉族的延续不归功于长城,还能归功于什么呢?

      通宝推:水过云飞,
    • 家园 兄台能不能谈一谈长城到底在历史上发挥过什么作用?

      我总觉得2000多年来没什么用。根本就是个摆设。你说它原意是用来阻挡游牧民族的入侵吧,那2000年来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入侵中原就从没有停止过,甚至于蒙古族和满族还两度亡了汉人的天下。你说这作用何在呢?

      • 家园 你把历史看得太抽象了,2000年是一晃而过的?

        长城是没挡住游牧民族大规模的进攻,可是也杜绝了游牧民族小规模的骚扰,保护了平时的安宁。长城增加了游牧民族进攻的难度,对于其松散的生产方式,组织起一支能有效突破长城的力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长城也是汉民族反击的凭障,人员粮草的汇集点,是进攻的出发点,历史上从内反击的事例数不胜数。

        说长城无用的人想想自家的防盗网防盗门,能挡住强力破拆吗?肯定不行的。可因为它们能防住普通小偷,就值得所花上一万元。而长城就是汉民族的防盗网防盗门。

      • 家园 能不能这么理解,不一定对,长城的存在就是作用

        长城的存在提高了游牧民族的进攻的成本。使得游牧民族不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绝不拼命往长城里冲。平时打个擦边球捞点就算了。

        如果没有长城,这一整套的防御体系的存在,那就是想怎么进就怎么进,这个成本就就无法估算了,或许比维护长城要多得多。

        毕竟修建长城算是老子给子子孙孙留下的遗产,子子孙孙只需要维护好就是了。就和现在创业的那些老板一样,子孙留不留得住,那就不好说了。

        • 家园 一般人对长城的材质有误解

          去过八达岭明长城的人都知道长城是用烧过的砖修建的,坚固无比,其实这只是万里长城中不长的一小段,古代长城实际上都是用没有烧制的土砖筑成(后来农村的土坯房就是用的这种砖),牢固性大可怀疑。我估计几百个人一天就能推出一个大口子,那些游牧民族的骑兵队就可以蜂拥而进,如此来说长城修得再长又有什么用?

          • 家园 包头的秦长城遗址是青石片砌的

            我看到时,那个亲切啊,看上去和我老家盖楼房时砌地基似的,就是没有水泥。。

            当地政府立碑说明是白起修的,我没考证过。。

            什么城啊,垛啊都没有了,塞外狂风之中,只留下蜿蜒如羊肠小道的矮墙,宽度仅一米左右。。

          • 家园 推倒长城

            绝大多数长城能推倒也很正常呀。

            长城防线依托的是交通不便的山区,在有大路的地方用好材料把关卡修好,游牧民族来了打不下来,比如山海关这样的。游牧民族打不下来就没办法走能发挥他们机动能力的大路。只能绕远路找个山把长城推个口子进来。

            但骑兵爬没有路的山好像很危险(这个我不确定,但想想人骑在马上在山区跑上跑下,不摔死人也会累死马),如果骑兵走可以爬山的话,机动优势也大大削弱,过了山区大家人困马乏,战斗力堪忧。

            而且游牧民族爬山进了长城防线内,如果打持久战,攻城略地。那么不能指望后勤补给也走大山吧。没有后勤,迟早是死。

            如果搞一票就走,大家回去还要骑马走山路。这样山路难走的问题出来了。走快了带不了多少东西,不能说大家进中原搞了一票,结果带回去的还不够成本吧。

            慢慢走的话,如果在中原王朝末期能回去,比如皇太极几次入关,都劫掠奴隶回去了。如果在前中期,那么农耕民族的步兵也过来了。双方在山区开片,骑兵不占优势。

            如果游牧民族的人找个没人守的山。一路开山铺路过来。推进速度慢,这边你破长城的时候人家就用烽火台预警了。然后长城防线后面的机动部队也就来找你了。如果把只开很小一段路,后面马上接在原有的大路上。那还得留人守,好回去时候在继续用。那么留守的轻骑兵就要等着被附近关口的步兵推了。依然是悲剧。

            如果回去时候想从其他地方一样开路回去。那么你带了抢来的人口,行军速度就是不会高于抢来的奴隶步行速度。对比人家的机动部队没有优势,人家黏住你,等你开山修路的时候搞你就好了。

            如果进长城的时候占了个好打的小关卡。准备当回去的路,那么一样要面对在关卡防守农耕民族的步兵。

            如果抢完了就大家散伙,各自找路回家,那么原先面对大部队的很脆弱的长城防线就成了天堑了。

            所以只要长城防线在,并且防守部队能保证守住重要关卡,机动部队有超过游牧民族的攻城能力,有在游牧民族失去机动能力情况下,不输给对方的野战能力(由于人口优势,此处两个人换对方一个也是可以考虑的)。限制游牧民族是可行的。

            这么看的话在王朝中前期边防军战斗力尚存。游牧民族最靠谱的方法就是集中兵力找个小关卡打开一个口子,留守或者干脆拆掉。然后在被对方集中优势机动部队黏住前带战利品脱离。

            这样中原王朝就保证了精华地带的安全,至于边境,只能那里被破那里倒霉了。

            明朝中期就经常被鞑靼和瓦剌这么搞。游牧民族强,那么明朝集中兵力反击的时间就长(对游牧民族来说,这就是安全期了),就能多抢。土木堡之变前瓦剌最远抢到了大同,这里是九边之一,也就是说,瓦剌能搞定大同周围的明军。如果能找机会消灭对手的机动部队,那么后路没有危险,就爽大了。土木堡后瓦剌也就敢打到北京。但在攻城不下,周围勤王明军纷纷赶到情况下。又得回去。因为一旦后路被堵或者勤王明军有能力追击情况下,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了。

            同样的,皇太极有实力无视明军的野战部队,那么就能一路打到山东和北京,带着抢来的人口慢慢回去。

            至于像山海关这样的重要边关,在中原王朝有实力的情况下,对游牧名族没有意义。你流血打下来了,是把以后的路打开了。但中原王朝马上能反击回来。你不守就白打了,守的话中原王朝能让你在这里把血流干。

            但到了王朝后期,没有反击能力的情况下。那就是中原王朝的命脉了。

            所以长城的意义在于中原强时保证游牧民族不能深入,中原弱时则保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