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如何轮回? -- 墨里荀

共:💬16 🌺18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历史如何轮回 A1、历史的两种发展阶段

历史如何轮回 A1、历史的两种发展阶段

人类的历史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如果不考虑后现代的批判视角这句话几乎百分百地正确,但是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人类也并没有像童话里一样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主体社会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是基于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延续发展的,对客体世界认识的深入同时也将扩大所认识到的客体世界的边界,这应该很好理解。主体社会通过认识的深入扩大了所面对的客体世界的边界,既然这种认识的深入和边界的扩大是基于维持主体社会自身的存在和延续发展的,那么对于主体社会来说认识行为就应该是一种常态,就是说“人类的历史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这句话正确无误。但是认识行为是一种常态不意味认识的过程也是常态,主体社会对客体世界的认识将不断地前进发展,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以这种判断为依据,我将主体社会认识的快速发展阶段称为“发展期”,与之相对应的则称为“瓶颈期”,两个时期交替出现形成历史的一种新的轮回。

为了更好地理解“发展期”和“瓶颈期”划分的内在含义,用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做比较,就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通常的理解是技术是在科学的带动下获得发展的,但是在有后现代意味的科学哲学中却得出了技术推动科学发展的结论。回到现实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在某一时期甚或是某一时刻,科学迈出了一步,此后科学迈出的这一步带动了技术的发展,而技术在发展一段时间后将反过来推动科学的进步。其实用辨证逻辑解释也很容易,我所以要麻烦一些地解释,是想在时间的方向上来理解。这样,就像前面历史的阶段划分一样,科技发展的过程也可以分为科学期和技术期,尽管科学和技术同时都不曾停止过发展。我所以用这个例子的另一个原因是想避免一个误会。在这里,历史的“发展期”不等同于“科学期”,“瓶颈期”不等同于“技术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科学期”和“技术期”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发展期”,而“技术期”甚至是历史“发展期”的主要内容。这时也许有人会问:那么历史的“瓶颈期”又是什么样子?“发展期”和“瓶颈期”又是如何划分的?第一个问题:就像“技术期”时科学发展也不是停止的一样,“瓶颈期”时主体社会对客体世界的认识(科学和技术?也许吧)也不是静止不变的。第二个问题:发展期”和“瓶颈期”的划分是根据主体社会对客体世界认识的发展速度做出的。那么这个“认识”到底是什么?依据什么判断它的发展速度?关于这个“认识”,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科学、技术,甚至可以包括人文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但是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认识”是主体社会基于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延续发展的目的而开始的,当这个“认识”有了内容时对它做判断的依据也就是它开始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认识”包含的内容看做是主体社会与客体世界交流的形式,而“认识”本身则反映了主体社会与客体世界的关系。

历史的发展期是一个主体社会活动方式快速变化的时期。历史的瓶颈期则还可以继续划分为调整期和酝酿期,调整期消化发展期快速变化的历史惯性,酝酿期则准备着迎接下一个历史的发展期。

谈到历史,最后总是会陷入循环史观和线性史观的纠缠,这里对历史发展两个(或者三个)阶段的划分是在线性史观的一个历史阶段内部的再划分,通过这种再划分,在线性史观下的一个历史阶段内构造一个循环史观下的循环。这种历史阶段划分方法的目的是探寻线性史观下各个历史阶段的共性,可以将之称为轮回史观。线性史观强调一个历史阶段与前一个历史阶段的差别,并以此为新的历史阶段提供支持,在今天这就表现为现代与传统的对立。线性史观使得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自我观念上脱离了前一个历史阶段,同时,线性史观也使得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法实际地脱离前一个历史阶段,因为在线性史观下,新的历史阶段一直在与前一个历史阶段在对抗,从没真正独立地存在过。这就象是一个人在经历了青春的逆反期后脱离父母获得独立,却仍然活在逆反的心态之中。一个新的独立的历史阶段必然会带入其在获得独立过程中所经历的逆反心态,但是一个已然独立的历史阶段仍然延续着逆反心态会导致无法正面已然独立的历史阶段自身的问题。在面对当下历史阶段自身问题时,逆反心态或者会将当下的问题转换为当下阶段与前一个历史阶段对立的问题,这是又回到了独立前的逆反阶段,于是,所有的历史都成为了当代史;或者,将当下的问题变成是下一个历史阶段要面对的问题,于是一个新的逆反应然而生。所以,在线性史观的眼中,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逆反的过程,或者以线性史观的话说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扬弃的过程。人们纠结于新与旧的冲突之中,时间不再是时间本身,时间成了人们的竞技场;历史不再是历史本身,历史成了可以尺缩钟慢的历史。

轮回史观将线性史观的一个历史阶段再划分为三个小阶段,发展期、调整期、酝酿期。如果用A、B、C代表线性史观对历史的阶段划分,那么,轮回史观就是将线性史观中的历史阶段划分为A1、A2、A3;B1、B2、B3;C1、C2 ……。在发展期,是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消亡和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生,两者在空间维度上此消彼长完成历史的交替。发展期的快速变化和此消彼长的激烈冲突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历史阶段的存在感。进入调整期,新的历史阶段明确了自己的历史存在,却因为失去了与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激烈对抗而失去了自身的存在感。由发展期带入到调整期的逆反心态、快速变化和激烈冲突,在处于调整期的历史阶段内涌动,等待着化解和释放。调整期结束后,线性史观的历史阶段进入自身的酝酿期,这是一个从成熟到衰老的过程,等待着下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期完成新的生死交替。

经过轮回史观的再划分后,再来回看原来的线性史观,我们发现原来的线性史观只展现了两个历史阶段之间的生死交替,即只展现了一个历史阶段内的发展期。如果说历史的发展期主要表现是主体社会对客体世界认识的快速发展上,那么这个快速发展的认识在今天就表现为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而发展期里主体社会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认同所依靠的则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对抗。当发展期结束之后,一个少年真的独立地站在世界之中,曾经的自我认同却在此时失去了依靠。此时,主体社会对客体世界认识的发展已经退到了次要地位,主体社会的自我认识成为了首要问题,只是身在其中的现代少年还未曾自觉到这一点。因此,在历史的调整期,即有对“我是谁?”的自我认识之追问,又有对认识发展的偏执——以回避自我认识之追问。

主体社会对客体世界的认识发展在历史的调整期存在一种偏执,这种偏执源于之前的历史发展期里主体社会对客体世界认识的“成功”。这种“成功”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完成式的成功,例如在牛顿定律出现的一瞬间。但是,随着幻象的破灭,完成式的成功成为了遥不可及的超越性存在。此时,稍有留意就会发现,历史发展期里主体社会对客体世界认识的“成功”更多的是线性史观下一个历史阶段对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成功,或者说是现代少年对传统老人的成功。当历史进入调整期,现代少年第一次独自面对客体世界思考自己的生存和延续问题,刚刚过去的发展期里累积的经验和认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又面临怎样的调整,传统老人在还是青年时的经验是否有可以借鉴之处?

通过对历史的重新划分,这里试图来改变哲学就是哲学史的状况。将哲学看成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先兆或者回应,主要是在历史的发展期和调整期。怎么来理解两个历史时期的差别呢?大概是这样,建构与解构、祛魅与复魅、为学日益与为道日损、远离上帝与回归。重新理解历史,然后来理解历史中的哲学。例如,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代表一个历史的发展期,基督教代表对应的历史调整期,从笛卡儿到康德再到黑格尔代表另一个发展期,对应的还只是萌芽状态的后现代。需要重点提醒一下,无论历史还是哲学,我所知都甚少,在此基本是自说自话,想从这里了解通常人们所谈的历史和哲学注定是要失望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