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Solomon:落在远方的果实 -- 万年看客

共:💬290 🌺84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0,天赋与勤奋

最近有好几本书都拾起了业精于勤的古训,主张一万小时训练理论。最早推算出这个数字的人是瑞典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他发现,柏林音乐学院的顶级小提琴家到了二十岁时在过去十年里平均练习了一万小时,这个数字与次一等的小提琴师相比大约多出了两千五百小时。技法以及神经系统都需要磨练。最近有研究将受访音乐家按照才能高低排序,然后跟踪调查每个人的日常练习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练习比才能更重要。大卫.布鲁克斯在《纽约时代》撰文写道:“专业人士的主要特质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天才,而是遵循刻意、高强度且乏味的训练规划的能力。我们通过行为构建了自己。”

这个观念无疑很有道理。倘若并非如此,接受教育也就没有意义了,积累经验更是浪费时间。如果我要坐飞机,肯定希望飞行员拥有十年驾龄,而不是初次上天。任何一位法式甜点新手第一次制作的舒芙蕾肯定不堪下咽。但是将十万小时定律奉为圭臬多少有点励志鸡汤文章的意味,现实生活往往是另一番面目。上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教师利奥波德.奥尔曾经这样告诫他的学生:“如果你会拉小提琴,每天要练习三个小时。如果你拉得不太好,每天要练习四个小时。如果你每天需要练习四个小时以上才能赶上前面两个人——那就别练了,趁早改行吧。”

艰苦训练的倾向似乎也是天生的。培养这种倾向至少也与培养天才一样重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发明了所谓的棉花糖测试。一位四到六岁之间的儿童被单独关在房间里,面前摆放着一颗棉花糖。实验人员告诉这名儿童,他/她随时都可以吃掉这块糖,不过假如十五分钟之内他/她不吃糖,就能得到另一块糖作为奖励。跟踪调查发现,能够等待的儿童的平均SAT成绩与不能等待的儿童相比高出了210分。最近宾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安吉拉.李.达克沃斯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她向高中生提供了立刻获得一美元与等一周获得两美元的选项,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学生的成绩远比其他人更高,无论智商高低。“智力的确很重要,”她说,“但是并不如自控能力那样重要。”

艾伦.温纳是一名专门研究天才的专家。她理清了“常识迷思”与“心理学家迷思”之间的冲突,前者认为天才是天生的,后者认为天才是辛劳钻研的积累结果。批评家爱德华.罗斯坦写道:“当代人对于天才的攻讦本身就是虚构的神话。人们试图通过贬损与还原来把握不可把握的事物。”罗斯坦认为,一味强调辛劳努力的重要性的人们应当听一听巴赫与贝多芬的音乐,然后想想自己能否付出足量的努力从而创作出同样水准的作品。维达.卡普林斯基曾经半开玩笑地讲过一件趣事。有一回她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谈论性生活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如果足够爽,就占10%;如果不够爽,就占90%。”她解释道:“假如某人具有天赋,那么天赋的重要性就只占10%。假如某人没有天赋,那么天赋的重要性就会上升到90%,因为仅仅依靠努力并不能弥补天赋的缺乏。但是要想在音乐行业获得成功,天赋起到的作用其实非常小。”

音乐家们经常与我谈论如何才能出类拔萃,究竟应当每天练习好几个小时还是应当阅读莎士比亚、研究物理以及恋爱。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说过,“无论是在音乐还是在生活当中,成熟都需要依靠亲身经历才能实现。”作曲家兼演奏家加布里埃尔.卡哈恩也说过,“这一行里永远都会有一位整天将自己锁在地下室练习的韩国小姑娘,论起训练时间你肯定拼不过她。”但是把话说得再深一点,此类语境下的正常生活其实就是更丰富生活的委婉说法。一门心思的训练确实能提高熟练程度——但是音乐与阅历从来都密不可分。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易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