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南山集》Hygeris的 六经之老生常谈0 -- 高秀岩

共:💬10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4.从春秋时代的贵族教育看六经之渊源

六经之老生常谈

四、从春秋时代的贵族教育看六经之渊源

孔子之前,教育为贵族垄断,称为“官学”。周王室和各地大小封君对下一代的教育都非常

重视,其中具有继承权的嫡长子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从《周礼?地官司徒》之《师氏》和

《保氏》,《周礼?春官宗伯》之《大司乐》诸篇可以对当时的教育情况作一个大致的了解

太子八岁入小学。师氏和保氏都是大司徒的属官,负责太子的小学教育。

师氏传授太子三德三行[1]。三德,一是至德,即中庸之道;二是敏德,即勤学刻苦,修行

仁义之道;三是孝德。三行,一是孝行,以亲父母;二是友行,以尊贤良;三是顺行,以事

师长。这里“德”指内心的思想,“行”是外在的行为。比如孔子认为,赡养父母,有孝的

行为还算不上“孝”,只有孝行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孝,这就是所谓的“色难”。简单地

说,师氏负责太子童年时的人生观道德观教育。

保氏传授太子六艺[2]。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

曰九数。五礼,吉凶宾军嘉,即祭祀、吊丧、宾客、军旅、宴会之礼。六乐,云门、大咸、

大韶、大夏、大?C、大武,即黄帝、尧、舜、禹、汤、武王之乐。孔子说的“尽美矣,又尽

善也。”即舜之大韶;“尽美矣,未尽善也。”即周之大武。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

尺、井仪。关于五射,注解说得不是很明白,大约是几种射法。比如参连,似乎是连发三箭

,后一箭须射中前一箭的尾端;井仪似乎是连发四箭,不但要射中靶心,四支箭还须在靶心

排成“井”字形。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五驭与当前驾校的路

考项目有点类似,逐水曲即走井盖,过君表仿佛铁道道口。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

、假借、谐声,即文字学。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

旁要,即古代算术。简单地说,保氏负责太子童年的基本技能教育。

太子成年之后进入大学,大学的负责人是大司乐[3],大宗伯的属官。

在大学里,春秋学习礼乐,冬夏学习诗书[4]。除了继续进行礼和乐的学习外,又增加了诗

、书两门课程。在小学里,礼乐的学习大约只是一些皮毛,只能知其然;进入大学之后,要

在理论上进行深造,知其所以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楚庄王时,申叔行论傅太子之道,就提到了九

项科目。到了战国时期,大约《老子》以及相当多的儒家著作都被列入大学教学的内容[5]

。申叔时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我们来看一看[6]。

“庄王使士??傅太子??……(士??)问于申叔时。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从善而

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

而为之导广明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

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在这段话中,申叔时提到九种古代典籍。其中《春秋》为各国编年史的通称;《世》即世系

谱牒之类,其中可能还包括一些功绩的表彰以及过失的批判等内容;《诗》《礼》《乐》就

不用说了,大约就是“六经”之《诗》《礼》《乐》的原型;《令》即先王之法令,大约是

后代诏书之类档案文件;《语》即名人名言,《国语》一类的书籍;《故志》即总结历史成

败经验教训的书籍;《训典》是五帝之书。

西周以及春秋时代的贵族教育大致如上所述。

在以上几节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做出一个大致合理的推测。孔子之前,教育为贵族所垄断。

至孔子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传授弟子三千。一开始,以《诗》《书》《礼》《乐》教,这大

约是面向所有人的。三千人中,多数是中人之材,学习这些也就够用了。其中还有一些学习

比较突出的,孔子向他们传授的内容就更多一些。可能结合鲁国史官所作《春秋》,对两百

多年来的近代史做一个回顾。其中既有史实内容的讲述,也包括史官的“笔法”的讨论。有

些学生对史实记录得多一些,最后就整理成为《左传》;有些学生对“笔法”(也就是后来

说的“微言大义”)更有兴趣,他们的记录就是《公羊》《谷梁》的原型。此后在流传过程

中,传授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心得,会增加、删除或修改部分内容。《左传》以事实为主,

改动会小一些。《公羊》《谷梁》传授过程中,可能会面目全非。孔子晚年,才开始对《易

》产生了兴趣,也很有心得,或许作了十翼中的一篇甚至几篇也未可知。此时孔子已到晚年

,因此被传授《易》学的人就更少了。孟子一派大约是不传《易》的,所以《孟子》中没有

提到易。

孔子传授六经时,教材大约就是直接从“官学”那里得到的。孔子“述而不作”,讲课时修

订其中的部分内容是可能的,但未必会亲手编一套教材出来。

秦始皇焚书,“官学”是被严令禁止的。诸子之学可能不禁,或者即使也在被禁之列,禁书

力度与“官学”也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到了汉代很快就恢复了本来面貌。《易》虽然在孔门

传授,但本身不在“官学”之列,因此侥幸逃脱秦火。《诗》《书》《礼》《乐》《春秋》

都是正统的“官学”,因此损失巨大。《孟子?万章下》“北宫??问曰:‘周室班爵禄也,

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7]。始皇焚书

,只是战国时期破坏“官学”传统的遗绪罢了。

================================================

[1] 孙诒让,《周礼正义?地官司徒?师氏》p997,中华书局1987

[2] 孙诒让,《周礼正义?地官司徒?保氏》p1010-1016

[3] 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宗伯?大司乐》p1711

[4] 王文锦,《礼记译解?王制》p179,中华书局2001

[5] 姜国钧,从郭店楚简内容看“东宫之师”,http://www.hnass.com.cn/zzxk/200204/4-

43.htm

[6] 《国语?楚语?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p527-52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 杨伯峻,《孟子译注?万章下》p236,中华书局196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