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偶感 -- tom

共:💬49 🌺8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觉得其实是一样的,不至于区分那么大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差别认识,应该是由于东西方音乐的发展阶段和积累聚集效应不同的缘故。

比如说由于西方长期存在一些小贵族国家,贵族阶层可以获得一些超出社会发展平均水平的剩余产品,并且稳定获得,这虽然遏制了社会发展,但是也使得他们可以有更多的资源去保存传递发展一些艺术成果。小国林立的局面也使得这种保存可以维持在一定的水准上。个别存在的大国又可以遴选这种存在里的佼佼者,从而推进其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个别行业可以适应贵族需要而发展。

中国的贵族圈子被干掉的比较早。至少在汉代就有很多人以不蓄养门客来表现自己的清正忠贞了。这就直接导致西方贵族式以个人享受为主要内容的仆从豢养体系在中国难以“健康”发展——这里用“健康”两个字真是好尴尬——在大部分家庭里都是以政治能力和围绕政治能力的家庭管理、教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特别是科举制时代以后,即便是权贵们也要围绕科举进行学习。他们虽然掌握了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最终还是要去和大家所有人站在相近的起跑线上去较量,这样“业余爱好”就受到较大影响了。

这是在贵族化音乐传承上的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影响了积累传承的问题,也影响了发展阶段的问题。

近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近代社会革命,西方的绝对强势导致本土文化的衰落。大陆地区这一点还尤其明显一些。大陆地区对民族音乐的继承性其实有一些做得不好(我听说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音高和现在通行的国际标准不太一致,但是现在还是统一了),主要原因是前几十年处于一种近乎快速行军的状态,对旧文化进行清理时不可避免地清理了一些有益的东西(没法不清理,黄段子是相声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要清理,清理了很多段子都没了,甚至艺人都没了,或者不敢说了,从而导致一些技巧失传)。我们说港台文艺比较繁荣,说起来其实还是香港文艺比较繁荣一些。香港文艺继承了一些粤剧的内容,以及方言剧目和方言民谣的内容,而且是直接继承,并借助充当全中国进出口窗口的机会,利用大量涌入的经济资源进行了现代化转化,其成就在过去达到了一个很精彩的高峰。当然现在也不行了,因为风停了。

中国本土音乐不是不可以做得很好,而是旧的缺乏传承,传承了的像香港就做得很好,新的缺乏发展,像前三十年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半途而废了,只留下一些还很不成熟的样板戏,现在看来也很经典了,但是实际上考虑到样板戏本身就是在很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就可以知道他们也很稚嫩。这几十年的文艺,很多作品都有些愤世嫉俗自怨自艾,本来也是挑不起大梁。这样在音乐上就看起来很废。

其实我觉得,中国的音乐/诗歌要想搞得好,还是要三个方向下手,一个是好好琢磨琢磨平仄到底是怎么回事,别被一群活死人硬拉着去填平水韵,写点儿活人的嗓子;一个是注意学习西方音乐的本质优点,别一头扎到西方师徒垄断的封建的、商业垄断的美学体系中去而不自知;一个是要有生活和积累,港台有很多歌颂一夜情夜店野战的曲子,本身就是乌烟瘴气,再去学乌烟瘴气,那就真的是找死了。就算是混黑社会也不是这样混的。要注意抓共鸣。共鸣很简单,看读者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就可以抓共鸣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稍微有名一点的领域就一个校园民谣呢?因为创作者是那里面的,听众也是那里面的。所以问题就来了,社会上那最有号召力、评判力的一群人呢?特别是那些四五十岁有资格一锤定音说你代表了时代最强音的人,这些人不能就扔了。李宗盛那么有名,早就不写校园民谣了,写各种老男人,当然有些曲子还是有一些夜店风。他就很有共鸣,格调也被推上去了。混社会要知道谁是老大。光会欺骗无知少女有什么用啊,强奸犯在监狱里历来都是受歧视的。

我这里把音乐和诗歌放一起说了,因为我觉得二者有很多关联,算是同出而异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