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青铜时代的蜗角战争 第七章 血染红桃A 1(修改后的) -- 潇水

共:💬34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简单讲一讲我对叔孙通这个人物的理解罢~

史迁将叔孙通和刘敬共同立传,是有其深意的。史迁立传的标准,不是完全按势利的原则以地位区分,而是根据一个人在历史的现实中所代表的意义,或者表现出某种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来甄选的。史迁所选出来的立传之人物,其代表的意义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但绝不是平庸或碌碌无为的,这从其对汉初历任丞相的立传选择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太史公自序中,史迁名言为刘敬叔孙通立传的依据是“徙彊族,都关中,和约匈奴;明朝廷礼,次宗庙仪法。”,说明刘敬和叔孙通两人,尤其是后者,在汉初政策建立方面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叔孙通对上古礼制的改造和更新,这是汉初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基本上确定了西汉立国的根本制度,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史迁对其的评价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他是“汉家儒宗”,鲁两生对叔孙通行看不惯,认为他“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後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汙我!”,而史迁对此的看法却是“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为何彼此的看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究竟那种看法更客观呢?

我认为两种看法都没有错,只是因为评价的标准和出发点不同。史迁的评价是站在一个史学家的角度去阐发的,他的着眼点是叔孙通的个人行为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其个人的人生价值在历史中的展现与延续,因此他的态度是积极的肯定的;而鲁生乃至后来的汉儒如扬雄等人,对叔孙通的为人都不甚感冒,盖因他们是以道德和人生态度作为评价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看,叔孙通的个性确实有圆滑的一面,对刘邦投其所好也是事实,但当叔孙通在鲁生批评他的时候,其大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不经意间反映出的真性情为史迁敏感的把握住并载入列传中。叔孙通为诸郎求官,并将所获赏赐五百金系数散发给众人,宽财疏义的态度也是其他儒生不曾表现过的。一个人思维的复杂性是很难为外人完全把握的,仅仅抓住其投机的一面加以指责,而对其其他表现不加思索,那么必然会有所偏颇。

再者,叔孙通的投机,其动机即有牟取个人利益的成分,也有为实现人生价值而权衡作出的取舍。这是每个人面对此类事件必然要做的选择,要么为了理想而自我放逐,要么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委屈求全,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是高尚的死去,还是卑微的活着,个人的选择必然影响到后人的评价和褒贬,完美如周公者,在其还政于成王之前,同样背负着世人的怀疑和揣测。叔孙通在历史机遇面前做了自己的选择,虽然与私德有亏,但鉴于其历史意义,还是不要对其本人太过苛求为好。

当然,太傅和太子的依存关系我在前面也讲了,不过可能讲的比较含糊,我的看法跟你一样,我说的为斩草除根以防后患,也是这方面的考虑。

元宝推荐:任爱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