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樱花树下醉胡姬 – 谈谈日本的“花见”之节 上 -- 萨苏

共:💬47 🌺5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樱花树下醉胡姬 – 谈谈日本的“花见”之节 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于日本,曾经有一本书在西方非常流行,书名叫做《菊与剑》,此书作者美国女作家本尼迪克特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日本人“黩武而又爱美。。。保守而又求新”的充满矛盾的民族性格。这本书被称作西方世界对日本理解最深刻的作品,然而,在同处东方的中国人眼里,它还是充满了似是而非的地方。

比如这个书名就大有问题,其实菊与剑无一是被日本人自己看作民族特征的东西。日本传统的兵器是高碳钢制作的武士刀而不是剑,日本人最为心醉的花是樱而不是菊。

这里面其实就反映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但两国的文化却存在着微妙的区别。用中国来对比一下,可以让樱花武士刀代表的日本文化原形毕露。

先说说刀,中国人也用刀。

中国古代兵器中刀代替剑的原因是实用主义的。随着汉代建立威震北亚的铁骑部队,快速行进的骑兵交手时来不及进行第二次攻击就错马而过,使剑两面有刃的优点无从发挥,利于劈砍的环首刀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军队最主要的作战武器。然而,日本古代的马近似大驴子,所以没有条件建立成规模的骑兵,但日本古代军人却选择了刀而不是剑作为武器。究其原因,众说纷纭之下我个人的看法是它正反映了日本民族喜欢追求极端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古老的海岛国家,土地贫瘠,国土狭窄,使日本人的生活充满艰险又缺乏弹性,他们因为生路维艰而狂热于成功与出人头地,又因为生活困苦而产生对生命的轻视。这造成了日本民族性中善走极端的特点。武士刀精密的制作工艺和得当的弧度使它的攻击力极为凶狠,但修长的刀身和只有一面有刃的特点,又使它成为一种“孤注一掷”,要么全赢,要么全输的兵器,一旦出手攻击失败,很难转入防御。从中国人“中庸”的视角,这种攻守不平衡的武器很有问题,但日本人却为它“乾坤一掷”,“非死即荣”不留后路的特点醉心。日本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非荣即死的讴歌,庶己可以铨叙武士刀在日本盛行的原因。

要谈到樱,情况就复杂得多。

中国人虽然也喜欢樱花,但很难象日本人那样把樱作为自己民族性和灵魂的寄托。中国人喜欢兰香远益清,或者牡丹富丽堂皇,还有人对梅花傲雪凌霜情有独衷,到底中国的国花是哪个?其实并不容易选择。中国人民族性的多样性和豁达宽宏在此也可见一斑。本尼迪克特女士认为应该用菊代表日本民族,可能是因为她写此文的时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日军步枪上,军舰上都带有一个菊花徽。其实,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徽章,据说是崇尚中国文化的产品。当时中国的唐王朝崇尚牡丹,日本也以牡丹的繁复富丽为美。然而,作为学生终归不敢偕越,只能选择比较类似牡丹,但是稍减堂皇之色的菊花作为自己的徽章了。日本人对于菊花的感情是尊重而不是认同,假如投票选举日本的国花,我想日本极少会有人选择樱花以外来投票的。

我曾问过日本同事,为什么日本人对于樱花有着这样强烈的感情?日本同事答道,樱花,飒,一瞬间满树皆花,一旦风雨吹过,飒,一瞬间便尽数坠落,虽然灿烂,花期不过一周,还在完美时刻就凋零无尽,怎么能不让人感动呢。

此人说的时候双眼闪闪放光。

“美不过樱花,勇不过武士”,冰心曾经提到过这种说法,这种日本人对于樱花的略带悲观的感情,让我想起高君宇在给石评梅的信中写的那段话:“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确实让人感动。樱花在灿烂中凋谢的带悲怆的美,也曾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使千百万日本兵满怀着以樱花自许的心情,送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

教日语的老先生观点与我的同事不太相同,他对我讲,樱花之所以受到日本人的喜爱,是因为它的完美。樱花单独一朵是美的,所有的聚在一起也是美的,随风飘落在地,还是美的,樱树的枝条隽秀雅致,樱树的叶子清丽脱俗,所以,樱的美,不仅仅在开花,它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追求完美,宛然是日本民族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和它的易于极端,略带悲观的自恋心理矛盾而又相互依存。

和日本的工程师一起工作,虽然他们的开拓性思维不及中国同事,但他们的认真,和在工作中追求完美的精神,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比如作完一项网络工程,日本工程师总是很小心的将工作中落在地上的残线碎屑一一收起,打扫干净,从不例外。这与其说是作秀,倒更应该说是日本人追求完美的民族性在起作用了。

[待续]

关键词(Tags): #樱花元宝推荐:晨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