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笑谈王教授评“李广难封” -- flyingcatgm

共:💬66 🌺4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文化史十次大劫难,说实话,能留下多少啊?

                      记得看过记录,董卓迁都,洛阳史料装了六千余车,到了长安只剩下了三十余车,(还是三千车剩六十的)。晕哪。

                      • 家园 那个时候史书拷贝太少了,而且纸张不好保存

                        西汉用竹简好保存一点,但估计也就能抄个一份。更重要的也许是详细的记载属于政府机要档案,多半是不允许拷贝太多的……因此就造成后人的困扰。

                        咱们也许还算好的,印度号称六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整个历史记录就是一团糟,被人称为没有历史的国家。sigh

      • 家园 再来一篇,请问,右北平真的是在辽宁么?

        探索“飞将军”名号的来历

        作者: 瑾君

        李广将军之所以能够威震华夏、流芳百世,估计跟他那个威风八面的名号“飞将军”有关,自古以来名号就是最好的招牌,所以有名号的李广其知名度就远远超过秦朝的蒙恬,尽管前者没给过匈奴人任何重创,而后者却实实在在地将匈奴人驱赶了七百里,占领了水草丰美的河朔草原。(后来被匈奴人夺回去了,再后来又被卫青夺回来了)

        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飞将军”这个名号的来历吧。

        《史记-李将军列传》提到“飞将军”的地方只有一次,那就很好办,把这个名号出现时的前因后果分析一下就知道了。

        在“飞将军”三个字出现之前,李广作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什么事呢?就是在元光五年四路大军出征匈奴之时,李广带的一万人全军覆没而他自己被俘,匈奴人将他放在一张绳网中间,用两匹马抬着回去领功。可是别担心,咱们李将军出身名门、猿臂善射,单挑功夫绝对是中原武林第一人。且看李大侠,哦不,李将军是如何逃脱的:先是装死麻痹对方注意力,悄悄瞅准了一匹好马;看时机成熟便突然飞身从网中跃起,夺了马和弓箭飞速逃跑,看有人追便回身射死好几个。这下子惊得匈奴人目瞪口呆:不得了了,这位汉朝将军会飞啊!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回来后,根据汉朝军法,全军覆没乃是死罪,但可以出钱赎罪。李将军自然是花钱买命了,要不后面的故事哪里来。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被王立群教授忽略掉的公报私仇杀霸陵尉事件,跟本文关系不大,不说也罢。

        然后由于韩安国在右北平战败,朝廷便重新启用李广,职务是右北平太守。就是在这里,文中第一次出现“飞将军”三个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李将军列传》

        表面看来,是李广镇守右北平的威风吓得敌人不敢靠近,于是送了个外号“飞将军”给他。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若干疑点。

        首先,匈奴人为什么如此害怕一个被己方俘虏过的将军,我想不通。对于军人?蚁氩怀龌褂斜热??裁弧⒄桨鼙环??苋璧木??恕?

        其次,匈奴人好几年不进攻右北平,真的是“不敢”?众所周知太史公对李广的偏爱,加上他既不是随军记者又不喜欢军事,所以他说匈奴“不敢去”,我们只能肯定匈奴“没有去”。至于为什么没有去,在下结合军事常识以及汉代地图来分析一下:

        李广镇守右北平的时间是在韩安国兵败和再一次(跟随卫青)出击匈奴之间,也就是元朔二年到元朔六年之间。这期间汉匈之间的状况如何呢?元朔二年,卫青夺取河朔,汉朝成立朔方郡。河朔草原对汉匈双方的重要性不亚于三国时期被抢得眼红并陆续送掉周瑜、关羽、吕蒙、刘备性命的荆州,匈奴人丢掉这个命根子自然也眼红,所以接下来几年,双方都在河朔附近的代郡、雁门、定襄、上郡拉锯,匈奴人没完没了地来骚扰,汉朝暂时没有大规模出击,只是积蓄力量;直到元朔五年,卫青率部一举歼灭了匈奴右贤王,不仅把匈奴从中间拦腰砍作两截更断绝了匈奴人夺回河朔的希望。

        也就是说,李广镇守右北平期间,匈奴人的主要注意力都在河朔周围(今内蒙古河套地区),距离右北平(今辽宁境内)远着呢。既然顾都顾不上那里,又何来“不敢去”之说?(ps:不要因为“右北平”长得象“北平”就说那里是今天的北京了,完全两码事)

        好了,罗嗦到现在也该给出结论了。回到一开始的论题,“飞将军”的名号是怎么得来的?我的推测有两种:

        1、匈奴人在目睹李广飞一般从绳网中逃脱之后,第一次见识到如此高超的武艺,惊叹之余便称之为“汉之飞将军”。这是李广将军一生中最接近于“飞”的时刻。

        2、匈奴人在元朔二年到元朔六年期间一边焦头烂额地跟卫青较劲,一边忙里偷闲地给远在渤海边的李广将军取了个名号“飞将军”,根据是什么,不知道,太史公没记载。

        两种推测我都列出来,读者筒子们愿意认同哪一种悉听尊便;或者您给推测出第三种、第四种来,不胜欢迎之极。

        • 家园 李陵是为何到右北平的??

          《汉书·李广苏建传》

          “居无何,匈奴入辽西,杀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居右北平,死。于是上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再来看资治通鉴:

          元光六年:

          “秋,匈奴数盗边,渔阳尤甚。以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渔阳。”

          元朔元年:

          《资治通鉴·卷十八·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馀人,围韩安国壁;又入渔阳、雁门,各杀略千馀人。安国益东徙,屯北平;数月,病死。天子乃复召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之后才是:

          “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青斩首虏数千人。”卫青的攻击是在匈奴秋季入寇之后,更像是一次反击。

          到了元朔三年:

          “匈奴数万骑入塞,杀代郡太守恭,及略千馀人。”

          “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馀人。”

          元朔四年:

          “夏,匈奴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

          卫青的那次出击并没有大的震慑效果,匈奴所攻击的主要方向正是代郡和雁门郡,而与此同时他们依然“不敢入右北平”这是为什么?若李广“没么了不起”,他们何以不再进攻辽西和右北平而要进攻卫青当年出击的代和雁门?

          看清楚时间关系,因果关系,文摘所引文显然是没理清。

          通宝推:迷途笨狼,
          • 家园 韩安国死于元朔二年,不是元朔元年

            这是《史记 韩长孺列传》里面明确说的。

            按照《匈奴列传》的时间顺序,元朔元年,匈奴先入渔阳,后入雁门,武帝随即派卫青出雁门、李息出代郡反击。

            元朔二年,卫青出云中,击破楼烦、白羊王,攻下河南地。

            此后,伊稚斜自立为单于,连续袭击代郡、雁门、定襄、上郡、朔方等地,汉又以卫青为大将军,出兵击破匈奴右贤王。

            从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看,双方的斗争逐步趋于白热化。

            卫青对匈奴的打击之沉重,远非李广可比,匈奴仍然连续不断袭击,丝毫没有躲避的意思,可知“匈奴畏广之略,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的说法并不确实。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双方斗争重点转向中部,匈奴人需要全力周旋,无力在东部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

            • 家园 资治通鉴没说韩是元朔元年死的

              说的是“秋,匈奴二万骑入汉”之后“安国益东徙,屯北平;数月,病死。”秋天之后数月,就是次年了,这里估计是作者为了方便放在一起说而已。

              我说的不是李广对匈奴打击有多重,是李广到底是不是“名不副实”的问题。

              • 家园 在这里时间可是重要的因素

                李广担任右北平太守期间,正是汉匈双方对河朔地区的争夺趋向白热化的时候,以这个时期右北平附近的平静来做为李广才干的证据,难免牵强吧。

                没有实际成就的名声是水中月,镜中花,李广的名声也是没有实际战绩支持的,所谓匈奴人“畏广之略”,恐怕只是太史公自己的想法。

                • 家园 我也没有完全否认中线进攻的作用,可能两者都有

                  你看这里时间关系,元光六年匈奴入寇渔阳--〉元朔元年匈奴入寇辽西,渔阳,雁门(即线路是由东向西过去的)--〉朝廷调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卫青出雁门关击匈奴--〉匈奴入寇代郡,雁门。

                  可见李广上任之前匈奴的路线是自东向西掠袭的,之后则改为自中线进攻,那么之后的攻击方向改变是否完全就是因为卫青之后的反击,从此就跟着汉朝的指挥棒转了呢?是否跟李广上任完全没有关系呢?恐怕多少还是有些关系的吧。

                  依我愚见,东线的好处是,匈奴可以发挥机动的特长,掠袭之后可从容退出,而汉朝调兵则远途不易(灌婴那次出击即是,一出击,匈奴带着战利品立退)。但若匈奴继续以东线侵袭,则侧翼必被李广袭击,即使能击败李广,则汉朝已调集兵马到中线,是个大大亏本的买卖。

                  若说,李广调任右北平太守后汉朝即转入战略进攻,所以吸引了匈奴的注意力,我认为不确,因为,这还是要过几年的事,因为到了元朔四年,匈奴居然还出动三路兵马共九万余骑进攻,这几年间,匈奴的主要政策依然是进攻,那么,若李广的威慑作用真的不足够大,为何不选择东路呢?至于到了汉朝真正战略进攻的时候,那个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数岁”也还说得通:)

                  纸上谈兵,见笑了。

                  • 家园 关于匈奴人为什么不选择东路

                    我认为主要还是在战略形势上。

                    河南地水草丰美,又是向关中地区进攻的战略跳板,无论是政治利益还是经济利益上,都是匈奴人势在必得的地方,所以匈奴人要死命争夺河朔地区。

                    进攻东路,无非就是能劫掠些人口牲畜,不能跟河南这个聚宝盆相比,匈奴人暂时放弃对这一带的进攻并非不可理解。

                    当然,李广也不是棒槌,如果匈奴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大捞一票,他们也不会袖手旁观。

                    • 家园 河南地固然水草丰美,可

                      只要东线不安,那么匈奴进入河南地就会陷入汉朝的三面夹击。

                      况且就算中线有那么多好处,不好解释为什么政策转变“刚好”发生在那个时候。

                      当然,里面可能有许多原因,窃以为这个问题还是挺有意思的,即关于汉匈战争的地理战略态势问题。

                      • 家园 河南应该和东线没有什么关系

                        随便找份中国地图一看就清楚了。右北平在现在河北省北部,河南在陕西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大拐弯内,中间隔着山西北部,几千里之遥。

                  • 家园 我觉得这次是李广吃亏了

                    据韩安国传,匈奴的俘虏招供说,他们要攻击东线,正好韩安国死了,汉朝就重新启用了李广,依武帝的意思和李广的心愿,肯定是想大干一场的,谁知匈奴人的主场却移到了中线。

                    这也许是匈奴人的声东击西,也许是匈奴人改变了计划,总之是让李广空等了。

                    李广的运气的确不怎么样。

        • 家园 好吧,这篇文章有不少对李将军不敬之词

          不是我说的,大家别对我发火。不过人家指出右北平在今辽宁境内,在下地理盲,找人认证一下,因为,要真在辽宁境内的话,当时李将军好像真的把守的不是什么战略地位太重要的地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