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笑谈王教授评“李广难封” -- flyingcatgm

共:💬66 🌺4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笑谈王教授评“李广难封”

    出处百度卫青吧,作者无名:

    看《李广难封》之前因为有了思想准备,所以对王教授讲述内容的小bug以及前后逻辑的矛盾之处已经不像第一次那样惊讶了,只是……太哭笑不得了。

    不谈那些纯粹的感情上的悲悯同情之词,且说王教授对李广“才”的评价吧:

    1、汉文帝因为李广射死了什么猛兽而夸他“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又是一个“单挑能力vs领兵才能”的磨牙问题,好吧,我一千个一万个承认单挑猛兽非常、极其、以及十分地精彩好看,可是拜托、请求、外加ORZ,单挑不等于带兵打仗好不好?武艺高强就一定是天才将军?照这个逻辑,残疾人孙膑岂非连妄谈军事的资格都没有?

    说实在的,我怎么觉得文皇帝这话并不能作为李广有才的证据,反倒可以作为温文尔雅的文皇帝喜欢表扬部下的证据。作为一个见识不凡的皇帝,他难道不知道单挑能力不等于指挥千军?有哪条汉律规定过“力大无穷者可以封侯”的吗?

    2、李广治军松散在王教授嘴里居然成了“才将领兵”,晕啊,什么时候军纪松散居然成了难得一见的优点?什么时候乌合之众的战斗力已经远远大于军纪严明了?好吧就算这是李老将军的特有优点吧,那么我求求您老人家打个胜仗来让我等开开眼行不?

    以上两点怎么就成了李广有非凡之才的证据,获得后世文人的无限敬仰。在这里我说句不和谐的话,咱们都是没打过仗的人,评价军人的才能自然是隔行如隔山;那么王教授您举一个军事家对李广之才的评价行不行?只要举出一个来我就相信李广是个很有统兵之才的将军。注意,我说的是“统兵之才”而不是射石头的才能。司马迁是伟大的文史学家没错,可是他又没打过仗。

    3、王教授说起李广的爱兵如子,这个我举双手赞同;可惜的是如果王教授在四十年研读《史记》的学术生涯中如果曾经看过 《淮南衡山列传》的话,就可以发现卫青也是同样的,而且做得比李广还好:“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於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

    司马迁把它写在寻常人看不到的角落是何用意我不知道,但是您王教授研读《史记》四十年,不应当是寻常人啊,您也不指出来又是何缘故?说什么卫青是“有功无誉”,是您看不到还是不愿提及?

    4、王教授很客观地分析了李广难封的自身原因,恃才而骄、过于冒险、不能适应新的战术,似乎还忘了一条“心胸狭隘”,参见李广公报私仇杀掉霸陵尉的事迹。既然如此,又为何将李广之死的责任推到汉武帝和卫青的头上,说什么“汉武帝和卫青两人联手杀死了李广”?对于这样一位不能适应新战术、在对匈作战中每战必败的老将,汉武帝最初不让他上战场是对的,毕竟作为国家领导人,在这样一次重要的战役中派兵遣将必须慎之又慎。既然如此,那么汉武帝密令卫青不准李广担任前锋何错之有?既然汉武帝的考量都没什么错,那么卫青执行汉武帝的命令又何错之有?

    要说汉武帝的责任,我觉得他的责任就是当初不该让李广上战场,就凭李老将军的硬朗身子骨,估计要活个长命百岁都容易。唉,可惜啊,霸道了一辈子的刘野猪你关键时候为什么就不坚持一下呢,结果白白带了个逼死贤良的臭帽子?

    另外王教授在说到李广自杀时反复提到“李广以为卫青是挟私怨才把自己调开的”,拜托,您前面刚刚提到把李广调开是汉武帝的嘱托好不好。李广不知道汉武帝的密令,有此误解很正常;可是王教授您反复提到他的误解而不作任何解释,谎言重复一千遍也成了事实,给人感觉倒好像卫青真的“挟私怨”了一样,而事实上卫青跟李广何私怨之有?李广迷路之后卫青先是派人带着酒食去慰问,顺便问一下迷路的缘由;李广拒绝回答之后卫青下令传来录口供的是李广的部下而不是李广本人(王教授说卫青传讯李广本人到大帐来,乃是小BUG又一只)。

    说卫青对李广有怨还不算稀奇,这里说几句题外话,我听过最离奇的说法还是“卫青忌恨李广的才能”,MS这个说法还曾经上过中学语文课本的说。这才是彻底晕,除了李广那出身名门的父亲要比卫青的畜牲老爹好得多之外,在下无才,实在看不出来一位年龄等于自己两倍、从没打过胜仗、动不动就全军覆没的老将军有啥好嫉妒的。

    -----------------------------------------------------------------------------------

    结合之前的《阿娇失势》和《初露锋芒》,我充分理解了王教授作为士大夫阶层,骨子里对外戚世家的蔑视:凡是跟外戚沾边的,缺点咱要放大,优点咱要无视;凡是跟外戚毫无瓜葛甚至有“矛盾”的,缺点咱要无视,优点无限放大,结局不好的尽可能把责任往外戚头上扣。用现在的话来说,“外戚”就是不可饶恕的“原罪”。

    所以,出身低贱的卫子夫就成了处心积虑抢夺人家丈夫的第三者,其“位居中宫三十八年未尝有丝毫错处”的品德咱可以无视,谁让你出身不是金枝玉叶?

    所以,同样出身低贱的卫青,打胜仗则是因为他姐姐的裙带外加老天保佑,其本身的军事才能只是次要得不能再次要的原因,就算提到了也要很不解情愿地说“不得不承认”。所以我相信卫青肯定贿赂了匈奴来打黑仗,要不怎么解释皇帝姐夫和太后丈母娘赐给他的那些钱?至于《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说他“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无视,无视。

    根正苗红的李广将军虽然屡战屡败,但那一切都是命运的拨弄和小人的陷害。而这群“小人”当中的首恶,一就是那位以“不拘一格降人才”而著名的雄才大略的皇帝,二就是那位备受历代军事家(注意我说的是军事家而不是文人)赞誉的、司马迁用放大镜也挑不出一点毛病的大将军。

    • 家园 花之~ 也许李广同学最合适的位置是汉军箭术教练...
    • 家园 再来一段关于李广的评论

      以名誉动人而取文士,且也跻潘岳于陆机,拟延年于谢客,非大利大害之司也,而轩轾失衡,公论犹绌焉,况以名誉动人而取将帅乎!将者,民之死生、国之存亡所系者也。流俗何知而为之流涕,士大夫何知而为之扼腕。浸授以国家存亡安危之任,而万人之扬诩,不能救一朝之丧败。故以李广之不得专征与单于相当为憾者,流俗之簧鼓,士大夫之臭味,安危不系其心,而漫有云者也。

        广出塞而未有功,则曰“数奇”,无可如何而姑为之辞尔。其死,而知与不知皆为垂涕,广之好名市惠以动人,于此见矣。三军之事,进退之机,操之一心,事成而谋不泄,悠悠者恶足以知之?广之得此誉也,家无余财也,与士大夫相与而善为慷慨之谈也。呜呼!以笑貌相得,以惠相感,士大夫流俗之褒讥仅此耳。可与试于一生一死之际,与天争存亡,与人争胜败乎?卫青之令出东道避单于之锋,非青之私也,阴受武帝之戒而虑其败也。方其出塞,武帝欲无用,而固请以行,士大夫之口啧啧焉,武帝亦聊以谢之而姑勿任之,其知广深矣。不然,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而武帝何以收绝幕之功?忌偏裨而掣之,陈余以违李左车而丧赵,武侯以沮魏延而无功,而卫青何以奏寘颜之捷,则置广于不用之地,姑以掣匈奴,将将之善术,非士大夫流俗之所测,固矣。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广死之日,宁使天下为广流涕,而弗使天下为汉之社稷、百万之生灵痛哭焉,不已愈乎!广之为将,弟子壮往之气也。“舆尸”之凶,武帝戒之久矣。

        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心,正恐其不能胜任之在此也。受命秉钺,以躯命与劲敌争死生,枢机之制,岂谈笑慰藉、苞苴牍竿之小智,以〔一〕得悠悠之欢慕者所可任哉!

        • 家园 用尖酸刻薄来显示自己特立独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王夫之好歹也组织过抗清义军,不是你说人家黑人家就黑的。

          靠想当然就发议论是不行的,你还是反省反省自己吧。

        • 家园 王夫之是汉奸?

          他没抗过清么?

          顺治5年10月,王夫之联络管嗣裘、夏汝弼和南岳僧人性翰,聚集近百名造纸工人、农民、僧、道,在南岳方广寺举兵抗清,被忠于清王朝的湘谭人尹长明偷袭。起义军奋勇抵抗,有数十人被捕或牺牲,管嗣裘家中老小全部遇难,方广寺被焚,寺之附近被洗劫。管嗣裘本人和王夫之、夏汝弼因末在军中,仅以身免。当尹长明大肆搜捕起义者及其亲属时,夏汝弼涉历险阻,收留隐藏亡命家口50余人,供食治伤,使之幸免于难。王夫子在兵败后,越五岑,赴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当年,被荐为翰林院庶吉士,以父、丧辞谢。顺治7年2月,被南明桂王封为行人司行人。4月,3次上书弹劾内阁王化澄结奸误国,险遭不测,幸赖农民军首领高一功仗义营救,才得以逃往桂林。11月,清军攻陷桂林。次年正月,王夫之回湘避难于南岳“续梦庵”。

          http://www.hengyanglib.org/ReadNews.asp?NewsID=518

          他为满清政府效力了?他向满清政府宣誓孝忠了?他为清政府歌功颂德了?你说他当顺民,《读通鉴论》和《宋论》是什么时候写出来的?

          • 家园 按王的逻辑他自己当然是汉奸

            王攻击李广的证据就是这人战绩不行,人品啊名气啊这都是扯蛋,咱只看结果。

            老王呢,挂名了一次暴动(这种起义都会找几个知名人士当大旗,当事人知不知道都是问题,黎元洪还是武昌起义总司令呢)。然后在前朝政权混一阵子,其间开过小差,参与过内斗(屁大个政府让他火眼金睛发现一奸臣,这种事也是他们这种沽名钓誉清流的专长,整个南明就坏在这种人手里)。最后加入了清籍,注意,这时候明朝还有政权呢!抗战时和敌人和谈都算叛国,他要苟活下去,不种地也得买东西吧,总归会给满清交税,整一资敌。客观上他就是汉奸

            • 家园 那是你的逻辑还是王夫之的逻辑?

              王夫之的逻辑我看的很清楚:“将者,民之死生、国之存亡所系者也。宁使天下为广流涕,而弗使天下为汉之社稷、百万之生灵痛哭焉,不已愈乎。”

              你的逻辑是什么,不去问王夫之的史论有没有道理,汉奸是没资格评论李广的。王夫之是汉奸么?当然了,虽然国亡时起过义兵,但王全家没“咬死过一个鞑子”嘛,因为黎元洪挂过名,所以王夫之起义兵也是挂名的。南明小朝廷还没彻底灭亡王夫之就加入清籍,他不种地也得买东西,给满清交了税资了敌,所以就是一汉奸,还是客观上的。

              好NB的逻辑,要是发扬光大还了得么。各位自认是汉人的,都去查查你们的祖宗是吧,只要不是明政权彻底灭亡后来加入汉籍的,一律以汉奸算。查不清的也不要紧,因为鞑子灭亡后鬼子还来过,从东三省到华北华南,只要在敌占区种过地买过东西的,都算给鬼子缴过税资过敌,就算汉奸了。

              我毛锥子这个汉奸子孙是落实了,敢问您蝎子王如何?

              • 家园 俺压根不鄙视投降的,汉奸就汉奸吧,但自己不行还唱高调的,呵呵

                谁也不是圣人,唱高调就是装B

                • 家园 你这点泼脏水的手段还真没什么新鲜的

                  网上翻案的早就玩俗了。

                  看看,迎面过来一个英雄,呀,英雄怎么长脚气呢,英雄还流鼻涕呢,英雄还喜欢搞女人呢。于是岳飞也能看出军阀来,袁崇焕看出专权来,文天祥自杀未遂是不是怕死呢?鲁迅洗脚其实是ML呢。王夫之么,他不是做顺民了么。

                  谁也不是圣人,谁也别装B啊。

                  换点新鲜的再来吧。

                • 家园 你们俩终于开始死磕啦?

                  双手互搏嘛~ 俺就当傻子郭靖了

                  就二位所争之事,整体上俺倾向于锥子,但老蝎所论亦不无道理。

                  王船山之抗清及失败后的著书宣传,充分体现了其不屈和对本民族文明的忠诚,以及其高洁的品德。他对亡明的忠诚仅为其表,内里是对汉民族国家和汉文明的忠诚与坚守。我以为,汉苏武 和 王船山 可谓一脉相承,他们所表现出的这种忠诚与不屈,正是我们华夏-汉-中华民族 的灵魂。

                  这是我倾向于锥子之处。

                  老蝎认为王船山和李陵皆未死于王事 所以两人事迹相近 所以王无权指责李陵,这个我也不认同。两人的事迹和精神内核还是迥然而异的。

                  但我不同意王船山对李陵的评价。他的这番评价带有过于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违背了客观严谨的历史研究作风。严格来说他是在借历史研究之名行其宣扬忠于亡明之实。忠于亡明没什么不对,拿古人说事儿也无可深责,但如果我们今天在思考李陵旧事时以王船山对李陵的评价为据,则谬矣。

                • 家园 你又凭什么评论王夫之呢?

                  王夫之挂名也罢,不挂名也罢,参加起义是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你有什么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经历?你也一样是对王夫之评头品足,王夫之对别人评头品足是装B,你对王夫之评头品足是干什么?

                  • 家园 我有病啊,把脑袋别裤腰带上,您这么大义凛然的您别过?

                    老王自己对大明朝还不如李广那个不争气的孙子对汉朝贡献大,还扯什么为国为民,还看不起人家,俺奏是看不惯这样的,怎么了?俺装什么B,俺至少承认自己有机会会投降,装孙子差不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