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看窃明,袁崇焕,和民族英雄 -- 旺旺的考拉熊

共:💬63 🌺5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看窃明,袁崇焕,和民族英雄

    窃明结束了,并不是太监了,而是确实写完了。以作者的原话来讲:

    在这个故事中笔者意图写了一个小人物地成长过程,写一个普通的中国青年在面对一个类似抗日战场的局面时,他从小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他造成的影响,现在故事基本完成了

    我不知道作者的提纲里面是不是真的包含窃明那个部分,不过这是作者自己的话,应该算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这部小说的感觉吧。我感觉,如果作者的目的真的仅仅如此,那么他笔下对于袁崇焕,东林党,关宁军的丑化很显然就是多余的。或者说,如果作者的目的真的仅仅如此,那么他的笔法是不够成功的,因为大量篇幅浪费在与此并无直接关系的地方了。

    对于袁崇焕,我首先接触的第一印象是上下五千年一类的历史科普书籍,其次是金庸的碧血剑这样的小说。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是相信英雄和崇拜英雄的年纪,袁的形象在我心中无疑是非常高大的。出国以后,在西西河陆续看到了一些袁举措不当的实证,我不再相信袁是那种岳飞式的有胆有识,能力出众,只是因为朝廷冤杀,方才未成全功的悲剧性英雄了。不过,人皆有错,岳飞的冤死,与他政治上的幼稚不成熟也是一脉相承的。看了种种对袁崇焕的指责,我才真正觉得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一个有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的复杂的历史人物。

    崇祯长编里面对袁崇焕的罪名归结为:“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七)对此,我本人并没做过深入研究,不过替袁崇焕说话的我也看过一个,阎崇年写的崇焕死因(http://book.du8.com/read/nov562/32.html)。阎崇年其人,似乎因为推崇清朝的一些事情,已经被网上很多人贬的一钱不值,但是他对于袁崇焕罪名的说法,同样也给出了一些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的史证。我想,不管他人究竟如何,如果他给出的史证是真的,他的论点就值得考虑。不过阎崇年的史证也有一个问题,里面引用程本直的话过多。我觉得,他引用袁崇焕奏议和崇祯谕旨的解释都没什么问题,而程本直的那些话,给人更多的感觉是一种事后的辩解,说服力就不那么强了。

    袁崇焕最大的问题,看完窃明,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擅杀毛文龙,二是在己巳之变中应对失当。这两条罪名,袁崇焕是怎样也逃不过的。擅杀同样拥有尚方剑的毛文龙,在本来对他完全信任的崇祯心中埋下了怀疑的诱因,己巳之变中一再举措失当,致使敌军兵临城下,则是他取死的直接原因。他惨烈的死,我相信,也已经足以偿还他犯的过错了还多了。

    窃明的描绘历史和塑造历史人物的手法的确很偏激。我相信作者在写作前是做了大量研究的,仅从作者给出的史料来看,袁崇焕对于杀毛,对于己巳之变,无疑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但窃明对于袁崇焕的盖棺论定是这个样子的:

    具体涉及到袁崇焕问题:

    首先,什么是卖国贼?笔者认为,卖国是一种行为,而不是念头或者是语言;而进行了卖国行为的人,就是卖国贼!

    不经国家许可,一而再,再而三地私下和敌军议和,是不是卖国行为?在两军对峙的关头,杀害己方抗敌将领的行为是不是卖国行为?在两国交锋时,把重要军事物资卖给敌方,是不是卖国行为?负责一个战区的总司令,把大批友军从关键地点调开,导致敌军入侵成功,是不是卖国行为?肩负保卫国家的重任,眼睁睁的看着敌军侵入国土,即不抵抗,也不报警。然后硬说自己没看见来推卸责任,这是不是卖国行为?

    一个做了这么多卖国行为的人,是不是卖国贼?

    我觉得,窃明对于袁崇焕的描写是典型的诛心之论。作者没有分清什么是卖国,什么是误国,把二者混为一谈。卖国首先要有主观上的意愿,以国家利益换取个人理由。而误国,更多的是一种主观上本来有好心,但实际中因为能力问题办了坏事的情况。综观袁崇焕的历史言行,袁在己巳之变中的举措失当,更准确的来说是误国,而不是卖国。而窃明因为片面的看待史料,认为袁本来就是一个卖国贼。为了把袁写的更像一个卖国贼,于是加了众多的伏笔,用书中人物的评论,用虚构的袁的其他行为,来填补无人能了解的袁的内心世界和现在早已不为人之的其他言行。于是袁不仅仅是一个事实上误国的“卖国贼”,还是一个为了个人名利,置家国于不顾,处心积虑切切实实要卖国的卖国贼。这种有意拔高,甚至说的不好听一些欲加之罪的手段,的确让人觉得很难受。

    平心而言,这部小说的布局谋篇,还有战争细节写的相当独到。早早就埋下袁崇焕可能是卖国贼的伏笔,这不得不说作者的构思深远。关于现代军队之所以强大的论述,还有古代步兵长距离作战的运动能力的论述,都是我以前没见过也没想过的。而窃明对此的论述详尽而有条理,在没看到更为合理和针对性的反驳前,不得不相信。

    而从小说来讲,窃明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作者太常在文章中出现,和人物描写严重脸谱化。不管是不是借文中人物之口,或是白话论述历史,那些话都是作者想要说出的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论。把这些和小说写在一起,无疑影响了小说情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而把大批作者不喜欢的人物,如东林党和关宁军写得如同小丑一样,只会让人觉得这只是嘲讽,而绝非事实。成功小说需要的读者的代入感因此而全然丧失。同时,很多成熟的读者,对于这种过度的丑化,本能的会有一种排斥感。这无疑会使得作者丧失大量本来对袁崇焕并非死拥或者死贬的中间读者。作者在后记里面写到:

    其次,我们需要为一个卖国贼解释和辩护么?笔者认为不需要。如果只看汪精卫的口号,那他绝对称得上浩然正气,古今完人,如果仅看秦桧的自辩,那他也绝对是忠君爱国的典范。

    如果存心为卖国贼解释,那么汪精卫一样能解释成曲线救国,秦桧一样能解释成服从君命。如果笔者一定要为袁崇焕解释,当然也能找出无数种理由为他地种种卖国举措开脱,但是……但是笔者为什么要替挖空心思地卖国行径开脱。笔者为什么要替绞尽脑汁地替卖国行为找借口?如果笔者这样做的话,那么这本书到底在宣扬什么?本书到底想表达什么?笔者地立场又是什么呢?

    我觉得这恰恰是作者小说没做好的部分,既便作者认定了袁崇焕是卖国贼。一个人是天生就会卖国的吗?是没理由就会大奸大恶的吗?看看金庸怎么写欧阳锋和欧阳克,再看看作者笔下的袁崇焕,哪个更让人信服,哪个更让人觉得真实呢?这是小说的笔法,而绝不仅仅代表“笔者的立场”。从这方面来说,窃明作者写小说的水平,不客气的来讲还是不及格。

    最近大家常常评论什么是民族英雄,我觉得所谓的民族英雄,往往就是某些人在历史一刻的一个剪影。那个剪影背后的人物,也许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伟大,但那个剪影,代表的是民族不屈服的精神!让人一见,就为之折服,为之感动,为之心潮澎湃。坚守北京那一刻的于谦是民族英雄;战死南瓜店那一刻的张自忠是民族英雄;同样,说出“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守住宁远那一刻的袁崇焕也是我心中的民族英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