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恢复繁体字没有必要 -- minotaur

共:💬32 🌺5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恢复繁体字没有必要

    贬低简体字的翻来覆去的就那么几句,比如,把多个起源不同的汉字合并到一块了,造

    成了阅读古文上的歧义和困难blahblah。

    真的是这样吗? 古文到底难在哪里?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到现在,我应该也算读了不少古书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读不懂。

    我认为第一个是古文的句读,没有标点符号,这个是真要命,虽然很多时候虚词之类的

    会有点帮助。第二个是难字,尤其是那些早已经死掉的字,这个即使放到将来也是一样

    的,该不认识还是不认识。第三是通假字还有那些避讳的字,这个大家应该也深有体会

    。第四个,但是绝对不能忽略的,是印刷问题。想来古代的书,字体都比较大,不然古

    人怎么用毛笔把那么多笔画的字放到一个小格子里面也是个大问题。但是,现代的书籍

    出于经济的考虑,字体是非常小的,这样一来,辨认那些相似的笔画多的繁体字成了大

    问题。查字典?那些该死的字典偏偏都是按照笔画或者拼音排序的,好几分钟还没查到

    一个字,是你眼神不好看错了笔画,还是你不会数数查错了?现在,你下一步做的,很

    可能是开始骂某些人的娘。

    至于文言文的语法,什么使动,意动之类的,假定这些是常识,忽略不计。

    从繁到简合并引起的问题,顶多不过是加了几个通假字而已。而本来当初那个汉字下面

    的意义就够多了,多这么一两个字义根本是无关轻重。举个例子,'阿'这个字,有的人

    可能第一个想法就是阿姨,可是古文里面它有如下含义,为了免得有人挑刺,我把类似

    的和引申的含义都放到一起了,用-〉标明。

    1 词头: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焦仲卿妻)

    2 大土山:访风景于崇阿 (滕王阁序)->山的弯曲处->山坡,水边

    3 宫室宗庙四角翘起来的屋檐 -〉屋栋,屋脊

    4 迎合:阿谀奉承

    5 偏袒:外不避酬,内不阿亲 -〉亲附,亲近

    6 轻细的丝织物

    7 迟缓傲慢的应答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老子)

    8 柔软而美丽的样子:隰桑有阿,其叶有难(诗经)

    9 姓。

    10 通呵,诃:阿街

    (阿字还有很多词语,如阿鼻,阿负,阿堵物,阿鹊,阿香,阿那等等,这里从略。)

    以上这10个意义,按照那么鼓吹复古的人的说法,是不是都应该分别造出一个汉字出来

    ?比如,作为"屋檐"的阿,"大土山"的阿,"姓"的阿, "丝织物"的阿, "偏袒"的阿怎么能

    都是一个字呢? 古人真太不是东西了。

    要说起现代汉语的缺点,也是有的,比如,专有名词的下划线给取消了,这个增加的歧

    义绝对要比因为区区几个字因为从繁到简合并引起的大得多。

    即使进入计算机时代,平常要用笔来书写的时候多了。听课做笔记,平常写个心得构思

    之类,基本上还是要先用笔写到本子上的。记个事,写个便条,时候也多了去了。

    语言是给大众用来交流的,而不应该是一小撮人用来显摆自己的地位或者用来掌握话语

    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效率和约定俗成才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汉字输入机器的问题,但是汉字输入人脑的问题还是没有很好解决,我觉得后者应该放在第一位来考虑。

    总之,面向历史,更要面向未来。历史是短暂而有限的,未来是无穷的。我们现在实用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都是从西方过来的,会不会文言和繁体字不会受到影响;多数要看古文作品的,平常看得大概不外乎诸子百家,二十四史,唐宋诗文之类这些比较通俗的。所以可以组织些人对这些通俗的做从繁到简简化这一步,包括句读,专有名词加下划线,甚至注释等等,而且一旦有商业利益的驱使,我相信这个肯定是可以做到的。至于极少数非得读繁体不可的,基本上都是专业人士或者爱好者,其实也没什么障碍。

    • 家园 基本同意lz的观点.

      语言就是为了使用方便而设计的. 简体字使用方便,看着还剩眼,基本不失去汉字的精华. 最主要的是最少的时间能写出最多的字,在当今这个生活紧凑的社会,这是最重要的,电脑书写还没有达到那么普及的效果,尤其是在中国.

      第二个原因:当语言是个商品时:比喻外国人学习中文,是1分钟学2个汉字有竞争优势呢,还是2分钟写一个汉字呢? 太多的例子了,比如'学'字,上面一个三点水就ok了.

      如果lz所说,好多死去的异体字,繁体字早因社会的发展而失去它的作用了比如表现地位什么的. 这是另一个原因.

      并不是完全否认繁体字,在文化研究上,学术上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但是日常生活,还是要写简体的,繁体字能认出即可,对于海外华人来说这极有可能.

      有人会说:长此以往,繁体中文就totally死去了. 其实不会的

      举个例子,英语里: you--thee. 一简一古,只用前者,后者只有诗才有,但是大家都认识. 未来真走到了全世界华人都用简体字,那么相应的繁体字认知课自然就有了.

      再说那些做古代文化研究,考古的,必然会学繁体字的,所以担心是多余的,只要有相应的机制去弥补就行了.

      繁体字绝对不会因为简体字的全面使用而消失

      关键词(Tags): #繁体字
    • 家园 恢复繁体字

      那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用甲骨文好了

    • 家园 确实没有必要

      但是小孩子适当的学习一些繁体字还是有必要的,毕竟很多古代典籍还是用繁体字写的,而且对港澳台两岸三地交流上也有个好处。总不能让我们一个国家内部交流跟日本韩国差不多吧!

      建议从初中开始一个学期有一篇古文用繁体字,开始是课外阅读,以后效果好了语文考试有一篇原滋原味的繁体古文(最后用传统句读,竖写)阅读理解也不错。

      这一切不要建立在否定这几十年来文字简化的成果。

      • 家园 繁体字不用专门去学的……

        我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根本没学过繁体字,也多是连字典也不去查的懒人,但是,当年看到港版的武侠小说和卫斯理小说等,基本都是第一次就读懂了,有些字型实在差太远的,脑筋灵活的联系上下文,就也明白了,脑子不算好使的,也知道大概的意思。反而大家觉得难适应的是竖版,从右到左,这个才是需要习惯的。

    • 家园 我倒是觉得汉语拼音有改进的需要。
    • 家园 马英九“正体字”之说流毒深远

      他称台湾搞的那一套“繁体字”是正体,以其立场来说,倒没什么错,但令得大陆上也出现无数“必先正名也”的妄人,言必称“正体字”,把“简化字”和“俗体”混为一谈,甚至敌对起来,就有点贻害无穷。

      其实未必繁就是正,简就是俗,比如“个”反而是正体,“個”才是俗体(偏旁“固”有提示读音之用,显然是六书中“形声”之法,但那也是俗体,没道理可讲),这些“正体”使用者就未必知道了。

      • 家园 其实就是想搞古代那一套

        识繁体字的是贵族,只认得简化字的是平民。港台人么,总觉得自己高贵一点。

        话说我从没正经学过繁体字,见到了也能认识个八九不离十。这繁体字对我来说,也就在书法上有点意义。

    • 家园 恢复繁体字是恢复到那个时代的呀?

      还是干脆用甲骨文获金文?

    • 家园 即便是看屏幕,繁体一个个黑疙瘩似的,比简体的看起来费尽。

      即使进入计算机时代,平常要用笔来书写的时候多了。听课做笔记,平常写个心得构思

      之类,基本上还是要先用笔写到本子上的。记个事,写个便条,时候也多了去了。

      语言是给大众用来交流的,而不应该是一小撮人用来显摆自己的地位或者用来掌握话语

      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效率和约定俗成才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即便是看屏幕,繁体一个个黑疙瘩似的,比简体的看起来费尽。

    • 家园 恢复繁体字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有了简体不等于繁体就取消了。想用的仍然在用,不想用的恢复也人家也不会用。古文用简体会有歧义,还不如说古文什么体都有歧义。再说了,古文有简体的吗?简体的都是今人作的古文。要做古文了,还不好好学学繁体那不纯属滥竽嘛。所以说到底,简体是给老百姓用的,繁体是给精英们用来拽的。用的基本上和拽的没关系,可拽的总是要给用的人找点麻烦。在这事儿上,还真的可以民主一把。看是那个用的多。要是用简体的人多,那繁体派就闭嘴。要是用繁体的多,那也不用说什么了,繁体自然就“恢复”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