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恢复繁体字没有必要 -- minotaur

共:💬32 🌺5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恢复繁体字没有必要

贬低简体字的翻来覆去的就那么几句,比如,把多个起源不同的汉字合并到一块了,造

成了阅读古文上的歧义和困难blahblah。

真的是这样吗? 古文到底难在哪里?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到现在,我应该也算读了不少古书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读不懂。

我认为第一个是古文的句读,没有标点符号,这个是真要命,虽然很多时候虚词之类的

会有点帮助。第二个是难字,尤其是那些早已经死掉的字,这个即使放到将来也是一样

的,该不认识还是不认识。第三是通假字还有那些避讳的字,这个大家应该也深有体会

。第四个,但是绝对不能忽略的,是印刷问题。想来古代的书,字体都比较大,不然古

人怎么用毛笔把那么多笔画的字放到一个小格子里面也是个大问题。但是,现代的书籍

出于经济的考虑,字体是非常小的,这样一来,辨认那些相似的笔画多的繁体字成了大

问题。查字典?那些该死的字典偏偏都是按照笔画或者拼音排序的,好几分钟还没查到

一个字,是你眼神不好看错了笔画,还是你不会数数查错了?现在,你下一步做的,很

可能是开始骂某些人的娘。

至于文言文的语法,什么使动,意动之类的,假定这些是常识,忽略不计。

从繁到简合并引起的问题,顶多不过是加了几个通假字而已。而本来当初那个汉字下面

的意义就够多了,多这么一两个字义根本是无关轻重。举个例子,'阿'这个字,有的人

可能第一个想法就是阿姨,可是古文里面它有如下含义,为了免得有人挑刺,我把类似

的和引申的含义都放到一起了,用-〉标明。

1 词头: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焦仲卿妻)

2 大土山:访风景于崇阿 (滕王阁序)->山的弯曲处->山坡,水边

3 宫室宗庙四角翘起来的屋檐 -〉屋栋,屋脊

4 迎合:阿谀奉承

5 偏袒:外不避酬,内不阿亲 -〉亲附,亲近

6 轻细的丝织物

7 迟缓傲慢的应答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老子)

8 柔软而美丽的样子:隰桑有阿,其叶有难(诗经)

9 姓。

10 通呵,诃:阿街

(阿字还有很多词语,如阿鼻,阿负,阿堵物,阿鹊,阿香,阿那等等,这里从略。)

以上这10个意义,按照那么鼓吹复古的人的说法,是不是都应该分别造出一个汉字出来

?比如,作为"屋檐"的阿,"大土山"的阿,"姓"的阿, "丝织物"的阿, "偏袒"的阿怎么能

都是一个字呢? 古人真太不是东西了。

要说起现代汉语的缺点,也是有的,比如,专有名词的下划线给取消了,这个增加的歧

义绝对要比因为区区几个字因为从繁到简合并引起的大得多。

即使进入计算机时代,平常要用笔来书写的时候多了。听课做笔记,平常写个心得构思

之类,基本上还是要先用笔写到本子上的。记个事,写个便条,时候也多了去了。

语言是给大众用来交流的,而不应该是一小撮人用来显摆自己的地位或者用来掌握话语

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效率和约定俗成才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汉字输入机器的问题,但是汉字输入人脑的问题还是没有很好解决,我觉得后者应该放在第一位来考虑。

总之,面向历史,更要面向未来。历史是短暂而有限的,未来是无穷的。我们现在实用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都是从西方过来的,会不会文言和繁体字不会受到影响;多数要看古文作品的,平常看得大概不外乎诸子百家,二十四史,唐宋诗文之类这些比较通俗的。所以可以组织些人对这些通俗的做从繁到简简化这一步,包括句读,专有名词加下划线,甚至注释等等,而且一旦有商业利益的驱使,我相信这个肯定是可以做到的。至于极少数非得读繁体不可的,基本上都是专业人士或者爱好者,其实也没什么障碍。

家园 说的有些道理

最近想,这个简化字问题不过是汉字沿革史上一个点,类似于多次历史上的正字法,是政府规范使用字体的正常行为。现在扯上这么多文化方面的因素来说事,充分代表了也是老传统的“先前阔”“祖宗好”的思维方式。再说的那什么一点,难道不是这个领域里反映出来的“争正统”的表现么?

看看主席题写的英雄纪念碑碑文,我们的历史是要上溯的,我们的文字也要上溯;上溯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为了说明现在政权就是“正统”。“正字”就是“规范字”,谁有权规范?政府有权。做的是不是好,另说,各位有现代政府意识的精英们,应该明白程序正义这个说法,对简化字可以讨论,可以胡说八道(比如已经恶心过我n次的朱大可先生),但是,在没有修正或者说恢复以前,简化字作为现行正字的位置谁都不能否认。在这个时候,承认中华人民 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人,就要承认简化字的正字地位。不明白这有什么难说的,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可见一斑。

至于简化字写成毛笔字书体是否美观,我反正从来没听说过启功先生说简化字不美。再引用一位书法家的意见,搞书法的人,就是要让字美起来,比如王羲之美化了楷书,这才让楷书开始流行。书法家发现美创造美,不是沿袭美,那是没有生命力的。

再说到计算机字库。越来越庞大的字库并不是用来支持日常用字的,而是把越来越多的死字,把《玉篇》《集韵》《康熙字典》这类词典里面早就不用或者从来就没有实际用过的字形搞到字库里面去。这种字库可以用来支持国图的精典工程,不是没用;只不过在绝大多数人眼里,那些字就像千百年来一样,没有存在过。

家园 现在大陆都用简体字,繁体字用的太少了
家园 繁体简体可以并用

风花雪月的, 想用繁体就用吧,普通文字还是简体好了。。。俺聪明不~

家园 把满清正字批倒批臭

满清正字是中国文字演化进程中的逆流,可笑每文化的脑残一面说满清摧残中华文化,一面把满清正字当宝

家园 过份看重繁体字就是自恋
家园 繁体字是肯定需要保留的,因为这是我们文字思想的根,因为是象形文字

,除了字面上的一些解释外,实际上很多字可以当成一张画来理解,蕴含很多的意义;就像我们必须学古文,背古诗一样的道理,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想上的熏陶,丰富我们的想象力,规整我们的思维。

当然,作为日常生活里的一些信息交流,我们也可以将简体字作为一种便捷快速的工具,这是可以接受的。实际上,同样是繁体字,也存在不同阶段的版本。

这些之间并不矛盾,并不是非要做到你死我活的那种场面。

目前我们正处在追赶的阶段,所以更需要有明辨的能力,对西方的东西,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种明辨的能力,在于对自己文化的坚持,而不是像下面说的这样:

总之,面向历史,更要面向未来。历史是短暂而有限的,未来是无穷的。我们现在实用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都是从西方过来的,会不会文言和繁体字不会受到影响;

放弃了自己的根,就会迷失自己,这样是最危险的。

家园 那啥

汉字老早老早就不是象形文字了。

家园 少数时候简体字在古文里是有歧义,不过比起通假字避讳字制造的

的麻烦可要差多了。。。。要是几个常用的繁体字都要怪教育,那他看见一堆唐元宗不知道要去怪谁。去了文字的影响,他看得了明清的文言也不见得读得懂先秦的,这个不知道又要去怪谁。

那啥
家园 的确,现在的汉字,或者说从变成隶书以后的方块字

都是表意文字。

家园 汉字的表意性

和表音性是兼有的。从小篆开始,形声字就占据了绝大多数,表音和表意并不矛盾。“秀才识字认半边”么!

家园 繁体简体,都一样,反正我都认得.

拿电脑也都打的出来.

提笔写字?我怕是1年也拿不起1次笔...

家园 我觉得您有些事情混在一起说了

首先,繁体字和文言文不是一回事。文言文中没有句读,但是辛亥革命之后标点符号已经在各种文章里用到了。类似的,你用繁体字也可以写白话文。文言文语法上的复杂并不构成“繁体字不如简体字”的充分理由。

第二,古文本身也有一词多义,并不是一个意思就要造出一个字来。文字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很多汉字在历史演变中不用或者合并了,这是正常的现象。即使现在香港澳门使用的繁体字或者正体字,也和唐朝或者宋朝时候的不同。

第三,汉字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除了作为记录信息的工具,还被赋予了审美上的意义。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在推行简化字之前,几乎每个字都在结构上被推敲过了,讲究的是结构重心匀称,笔画疏密有致,这是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简化字为了节省笔画,有时候牺牲了这个特点,这也就是为什么书法老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练习时写繁体而不是简体字。

说了以上三点,我必须要表个态。我不是要求复古,事实上国内的第三版简化字当时是由很多文字学专家主持,虽说现在“专家”这个词烂了大街,但是那个时候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对汉字的理解比我们高了不止一层。所以大部分简化字在我看来是利大于弊。后来的第四版简化字是文革的产物,过于追求简化,在文革之后

被废除了。但是似乎那一版影响尤其大,现在在路边都能看到“鸡旦”这样的字,很多人因此对简化字印象不好,我也可以理解。但是我认为至少第三版简化字对汉字的简化是在合理的框架内的,是正常的文字演化过程。简化字好用,繁体字美观,我觉得在推行教育的时候应该让孩子们至少能认能读繁体字。我相信实际写的时候简化字还是有优势的。谁都想要省力不是?

家园 繁体字是文史专家的工具

我认识繁体字,不过只要有可能就使用转换软件,因为笔画多,看得头疼。

要说学习传统文化,看看简体字版本效果完全一样,至少对于99%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都一样。

繁体字之所以还被不少人认识,是靠了简化字的桥梁作用。我从来没有学过任何繁体字,但是至少常用字的繁体,能认识八九成。

家园 简化是一个历史趋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