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汪丁丁与阿米诺酸事件-----答风雨声 -- 蜜饯

共:💬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汪丁丁与阿米诺酸事件-----答风雨声

    我提到的汪丁丁事件,是指他在下面的文中把氨基酸翻译成了阿米诺酸。这其实也就是个layman的错误,如果汪丁丁不自夸自己是对技术的前沿有着最深刻思考的经济学家的话。

    更糟糕的是,本来你认个错就是了。汪丁丁还偏偏想要维护自己的面子。结果被方舟子拍得没有人样了。(当然方舟子也不完全是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

    最糟糕的文章是汪丁丁给方舟子的那几封回信,实在是有损他的形象。

    大家看看就是了。

    方舟子评论:

    从汪丁丁把“蛋白质”称为“蛋白体”,把“氨基酸”按英文读音音译成“阿米

    诺酸”,把“genetics(遗传学)”译成“基因工程”,以及诸如此类的让任何

    一位学过一点现代生物学基本常识的人都要笑掉大牙的低级错误,就可知这位

    “对技术的前沿有着最深刻思考的经济学家之一”、“最为大胆的预言家之一”

    在预言生物技术发展方向时其实对生物学、生物技术一无所知,只是根据临时找

    来的英文资料囫囵吞枣、半通不通地大发“新新”谬论,乱下“佛法大师”式的

    预言。他甚至想都没想过在遇到自己没见过的英文术语时要先去翻翻英汉词典。

    早就听说“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不学无术而又喜欢信口开河吓唬人,硬着头皮

    看完这篇文章,就不能不信这种说法。这样不学无术的人,能够成为《财经》

    “学术顾问”,这样的笑话连篇的文章,能够成为《财经》“封面文章”,是只

    有在当代中国才能发生的怪现象。套用鲁迅的一句话,我佩服他的只有一点,这

    样的文字也有拿出来发表,而且做为封面文章的勇气。

    顺便说一下,汪丁丁在文中半通不通地大量引述费曼在60年代初的一篇演讲。事

    实上,费曼所述的内容,特别是关于生物学的内容,大部分是过时或错误的。他

    所提及的分子遗传学的基本问题,在其演讲后不久就被一一解决,早不成为问题。

    其解决方法也不是像他预言的那样靠电子显微镜下的直接观察,而是用的生物化

    学方法。汪丁丁称:“19世纪中叶孟德尔发现古典遗传规律开始,生物学家就已

    经猜测到了基因对生物性状的决定作用,但是只是到了20世纪中叶华生和克雷克

    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后,基因学才开始走出实验室,转变为分子和细胞层

    次上的基因工程。”这也是对遗传学发展史的无知。经典遗传学并不是一门只限

    于实验室的学问,在农业、医学等方面早有广泛的应用。倒是分子遗传学在早期

    只是实验室里的基础研究,直到70年代才因为分子克隆技术的发明而进入应用领

    域,这时距沃森、克里克提出双螺旋模型,已有20多年。

    原文

    新新经济

    □本刊学术顾问 汪丁丁/文

    《财经》2001年3月 封面文章

    第二部分

    技术的前沿

    ----使基因工程获得广泛应用的经济前提,是纳米技术能否在最近的未来大幅度

    降低其工艺成本

    ▲在费伊曼所描述的图景里,可以想像,只要纳米技术的工艺成本降低到足以产

    生规模经济效益的程度,纳米尺度上的制造业就可以把我们现在的几乎一切不同

    生产部门的生产过程简化为单一的,改变原子排序的过程

    ----两项关键性的技术决定了"新新经济"的超常增长速率:(1)基因工程

    (genetics)。从19世纪中叶孟德尔发现古典遗传规律开始,生物学家就已经猜

    测到了基因对生物性状的决定作用,但是只是到了20世纪中叶华生和克雷克发现

    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后,基因学才开始走出实验室,转变为分子和细胞层次上

    的基因工程;(2)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泛指一切应用尺度在10亿分

    之一米范围内的技术。常见病毒的尺度是10~50纳米,常见微生物的尺度是300

    ~1000纳米,典型原子的直径约为0.1纳米,而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典型距离约

    为0.05纳米。因此使用纳米技术可以一个细胞一个细胞地生产新型生物材料(如

    杜邦公司生产的GT3,即"第三代纺织品"),也可以逐个地医治生物体内有病的

    细胞,以纳米材料制造的生物芯片的速度在原则上是硅片速度的10000倍。在纳

    米尺度上,有机与无机的差异正在消失,生命体与无生命体的差异正在消失,甚

    至连“时间”与“空间”、“物质”与“非物质”的区分也成了问题。

    ----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这两个领域构成了未来20年“生物-材料”

    (bioterials)经济的支柱产业。下面的清单是我从上引奥利佛的2000年发表的

    著作中抄录的"生物-材料"的应用领域:

    ----在实验室里创造生命

    ----改变新生儿基因的性质

    ----医药基因工程--根据每个人的基因性质"对症制药"

    ----把抵御特定疾病的基因编码到遗传基因里

    ----制订对抗癌症、心脏病、艾滋病、以及流行病等病症的基因疗法

    ----修复脑细胞(例如由老年痴呆症造成的脑神经死亡)与中枢神经

    ----制造能抵抗感染或发育缺陷的蛋白质

    ----大规模生产各种抗体用来对付癌症

    ----发展能复制哺乳类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技术

    ----抗老化和控制肥胖

    ----培育能移植到人类身体内的动物器官

    ----培植廉价的用于免疫的基因转置蔬菜帮助贫困人口改善健康状况

    ----培植能在几年内而不是几十年内长成的树木满足木材需求

    ----建造用于生产工业塑料的生态工厂取代整个石油化工产业

    ----以昆虫类和动物活动来生产最结实的纤维和最坚硬的合成品

    ----制造比当今最快的速度快几千倍的生物蛋白基计算机

    ----用于医疗监护系统的生物电子鼻、舌、耳、手的制造

    ----生物合成皮肤、血液、骨骼、以及人类主要细胞的合成

    ----在受到损坏时有自修复能力的新型包装及造型材料

    ----具有人类肌肉的伸缩功能的生物合成材料用来取代体力劳动

    ----自动吸收和清洁污迹的材料

    ----可以根据环境自动变形的合成材料广泛用于工业、消费、医疗保健

    ----无污染和几乎免费的生物能源的使用

    ----用来获取和保存太阳能的生物涂料

    ----在人体内巡回视察寻找并纠正老化细胞的"智能鼠"

    ----为说明西方人在"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已经走了多远,我又从奥利佛著作里

    摘译了下面的这张清单:

    ----1.在美国境内有2000多个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在欧共体有1000个左右,世

    界其它地区还有1000个左右。这些机构的收入在1996年比上一年增长了约45%。

    在欧共体地区,生物技术是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之一。世界其它地区的生物技术

    部门有类似的增长率。

    ----2.1997年美国资本市场新投入的"生物技术"板块的资金增长了12%,从830

    亿美元增加到930亿美元,而同期投入生物技术制药部门的私人资本为300亿美元。

    1997年在欧共体有5亿美元私人资本投入生物技术部门。

    ----3.世界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例如杜邦、诺华(Novartis)、Monsanto等公

    司正在把自己改造为生物技术公司。

    ----4.今天在美国的生物技术部门就业的人员已经超过了在机器制造业就业的

    人员。

    ----5.最大的5个生物技术企业平均每年每个雇员的研发投入为10万美元。大多

    数生物技术企业把每年营业收入总额的15%到30%投入到研发部门。研发投入大

    约只占了与互联网有关的"高新技术"部门年营业收入的10%到12%,而在传统工

    业部门里研发投入小于总收入的5%。

    ----6.全世界有超过一亿的人口已经从大约65种生物技术药品和免疫制剂中获

    得了帮助。

    ----7.目前美国有大约295种生物技术药品与免疫制剂处于临床实验阶段,另外

    有几百种正在研制阶段。这些药物主要用来对付各种癌症、老年痴呆症、心脏病、

    艾滋病、肥胖症,以及其它健康缺陷(作者注:按照传统医药研发的速度,美国

    大约有50种药物同时处于临床实验阶段)。

    ----最后,辅之以1996年美国的统计资料:

    ----从现有的统计资料看,至少在我看来,生物技术和生物材料作为一个经济部

    门似乎还没有表现出如奥利佛以及其他许多作者从1995年以来一直鼓吹的生物技

    术时代的超常发展特征。例如,初步比较一下1980年以来生物技术股票指数与纳

    斯达克指数、医药应用设备指数和主要医药制造股票指数的月线图,我们看到生

    物技术的增长速率大约与纳斯达克指数同步,在20年内增长了13倍(不考虑2000

    年上半年的大调整),但比主要医药公司股票指数的(20年增长约27倍)增长速

    率低了至少50%,同时比医药应用设备指数的增长率(20年增长约9倍)高了大

    约50%。

    ----简单的统计分析并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对未来几十年生物材料经济发展速率

    的预测,因为,如前述,决定了生物材料经济扩张速度的两个核心技术领域--基

    因工程和纳米技术,如美国生物技术专利批准的数量所显示的,都是在20世纪最

    后5年里才开始在关键技术环节上有突破性进展。

    ----使基因工程获得广泛应用的经济前提,是纳米技术能否在最近的未来大幅度

    降低其工艺成本。事实上,天才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家费伊曼早在1959年就刻画了

    今天纳米技术的大致发展状况。费伊曼预言,到2000年时我们将能够开发一种微

    小型操作技术足以把整套《大英百科全书》写在针头上,但是为了做到这点,我

    们必须把普通的印刷字体缩小到1/25000,那大约是正常金属原子直径的32倍,

    换句话说,在每个那么小的字体里仍然可以容纳1000个原子。在这样的尺度上,

    精密光刻仪器足可以进行我们所说的针尖上的微小印刷,事实上,他推测,全世

    界的图书,大约2400万卷,可以用这种方法印刷到大约35页16开的纸上。他接下

    去描述了他想象中的未来用于进行这种微小操作的"离子束"仪器的原理。在细胞

    膜上执行着细胞维持其生命不可或缺的信息传递和解毒功能的蛋白体,正是根据

    被称为“离子泵”的原理进行活动的。换句话说,在纳米尺度上的操作技术可以

    与细胞内部的日常活动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基因工程的各种应用。

    ----费伊曼提前了半个世纪准确地告诉生物学家说:生物学研究之所以进展缓慢,

    是因为生物学里面大量的基本问题,例如DNA碱基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DNA碱基

    顺序与蛋白体内阿米诺酸的顺序之间是怎样对应的?RNA是单链的分子还是和DNA

    一样是双链分子?RNA与DNA碱基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细胞内微小物体的组织是

    怎样的?蛋白体是怎样被合成的?RNA在细胞内是怎样运动的?RNA如何在细胞里

    面找到自己的位置?蛋白体是怎样在细胞内安排的?阿米诺酸是怎样进入细胞体

    内的……这些问题的解答不能靠数学模型来推测,而是应当用眼睛去看到具体的

    发生过程。

    ----他接下去推测:为了看到上述的那些微观生物过程,物理学家只需要帮助生

    物学家把目前的电子显微镜的精密度提高100倍就可以了。他提出,应当把计算

    机芯片里线路的宽度缩小到10到100个原子的尺度,这样就可以快得多地执行运

    算并且具有极大的存储能力。这种微小型尺度的计算机应当能够以图像为单位,

    而不再是以"二进制"逻辑来计算和记忆。为了制造如此微小的计算机,他推测我

    们需要先制造微小尺度上的自动化机械来完成计算机的组装工作。他推测,这样

    尺度上的自动机械,它基本上就是许多微小的"手"的联合体,将可以进入我们的

    血管里去寻找病灶和医治我们的疾病。

    ----最后,费伊曼提出以微小尺度的技术重新安排原子本身的结构的设想。逐个

    地安排原子!那时,我们将有无穷多的可能性来创造新物质和新材料,所需要的

    仅仅是让计算机仿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那种物质的原子结构。

    ----在费伊曼所描述的图景里(这一图景在当前显得出奇地准确),我们可以想

    象,只要纳米技术的工艺成本降低到足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程度,纳米尺度上

    的制造业就可以把我们现在的几乎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过程简化为单一的,

    改变原子排序的过程。

    ----基因工程的发展为费伊曼的图景增加了新的本质性因素:生命体之所以不同

    于无生命体,是因为前者可以自动探索、适应、甚至改造环境。如前述,在纳米

    尺度上,这一区分开始变得模糊。例如,我们可以把生命体分解为单个细胞,把

    细胞活动分解为细胞内部各种蛋白体的活动,把蛋白体进一步分解为20种(或更

    多些)阿米诺酸的不同排列方式,最后,把阿米诺酸分解为氢、氧、碳、氮等元

    素,再重新用这些无生命的元素合成新的生命体。基因工程使得我们在这一合成

    过程中可以改变DNA链上的基因结构,从而新的生命体(细胞)可以不断复制自

    身。

    • 家园 替汪丁丁辩护,从网上找到的一些资料分析。

      大陆对“amino acid” 的翻译是意译,为【氨基酸】,但是台湾、香港的翻译看来音译,为【阿米众酸】。从汪丁丁的经历来看,他于1991年任教香港大学经济系,大概有5年时间。阿米众酸极有可能源于此。

      http://www.china-review.com/fwsq/wdd.asp

      • 家园 老大,这个小错本来说清楚就是了

        是外行被人揪几个错也没什么。

        可汪丁丁的回信中,实在是有点为自己狡辩,还急着倒打一耙。

        更加上他时时在本领域外发表见解,这不能不让我怀疑他的水平。

        • 家园 据汪丁丁自称,他的博士学位是在夏大图书馆自学得来的。狂晕

          不过,他在港大几年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主讲的课程学生少得可怜,最终,被张无常扫地出门(张无常后来否认是他干的,呵呵)的事实,多少说明了一点问题。

          汪丁丁的学术生涯可以说在他离开港大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 家园 谢谢蜜饯兄。方世民兄看来真是一个都不宽恕,

      其勇其诚在中国这个胆小怕事的市民文化中也是一股新风。不知“过正”能否“矫枉”。

      汪丁丁先生在经济学上的造诣在今天中国也非一般人能望其向背,在这场争论中略显有些尴尬。

      还是金庸大侠老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