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敢说“不”,才是真科学家 -- 同人于野

共:💬70 🌺10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储氢材料具体不大清楚

          我最早接触储氢材料的,其实是从一本科普读物(好像是《十万个为什么》?)里面读来的,当时说是钯(Pd)。

          不过据我所知目前主要发展方向还是一些合金类的,如一些稀土元素的合金、钛合金、金属氢化物(氢化锂、氢化钠)等等,非金属方面的主要还是一些碳系的纳米材料。

          碳60的事情我中学也学过,但是不知道能不能算是最后那类,还是新的自成一派?

    • 家园 这个有点不太赞同

      真科学家当然是敢于质疑的,但真科学家也是用科学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质疑的。坚信自己的正确不等于自己就是正确的,这也是真科学家的基本品质之一,否则就没有科学讨论这一说了。

      科学报导当然需要科学精神,很多科学报导有误导之嫌,这都是事实。但是否只有科学家才能作科学报导,嗯,是不是只有科学家才能教中小学科学呢?那样的话,世界上就没有几个人能学习科学了。或许可以这样说,科学报导中的inconsistency正是启迪人们更深入的科学探索的动力呢?

      记者的作用是把人们所不知道的、有趣、有益、有用的信息向大众传播,这传播的过程第一需要正确理解,第二需要正确表达,这都是记者的基本功。很多记者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有意扭曲,但因此把科学记者(体育记者、军事记者、新闻记者……)统统以不懂科学(体育、军事、新闻……)而否定,有点打击面太大了。

      • 家园 记者当然有存在的理由

        晨大说的意思,我完全理解。

        我的意思就是,科学记者跟体育记者没什么区别,这两种记者都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没必要把他们当回事。

        爱莲说科学家不会写科普所以才让记者写,这就不对了。科学家写的科普就连文笔和幽默感都比记者写的东西好看的多。

        • 家园 同意,科普作品还得科学家来写。
        • 家园 去年11月的scientific american上就有

          一篇文章是将手机与脑癌的关系的,里面提到之前讲手机无害的试验就是基于使用手机不到10年的人做的。现在新的试验有了一些更新的证据。关键就是长期的手机辐射能否导致DNA突变。

    • 家园 gap

      记者,懂科学的不多;科学家,能写好科普的也是凤毛麟角。

    • 家园 原子弹不是造的问题

      造原子弹分三个部分:原理,工艺和材料。所说的高中生就可以造原子弹说的是原理。难点在材料和工艺。说来简单的很,两个半球一合就炸了。可那两个半球要加工成一个非常精密的形状才能把中子逸散控制在可以容许的范围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核爆炸,否则就会由于失去大量中子使链式反应无法进行完全。所有小型化的研究全在这个工艺上。再有一个就是材料,纯度能造核弹的材料几个大国都控制的非常严。

    • 家园 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具体谈论的看这里

      包括手机辐射、气候变暖等问题

      http://webcast.berkeley.edu/course_details.php?seriesid=1906978373

    • 家园 这个说法似乎也有个疑问:)

      - 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各种辐射之中,其中很多别的辐射,比如你拿它没有任何办法的宇宙射线,比所谓手机辐射要危险的多。我们的最佳策略是忽略所有这些辐射。

      我们做同位素实验的时候,会用一个盖氏计数器来测量辐射的大小。宇宙射线是存在的,不过经过大气层之后,能够照射到我身上的,还是相对很微弱的。因为盖氏计数器基本不响应- 也就是偶然“咯吧”叫一声的水平。

      手机辐射,我想无非就是电磁波和热。电磁波不会有累积的作用,因此根据手机发射的那个功率,可以大概知道手机的瞬时辐射强度有多少。这个我没有数据,不过我觉得不会高的太离谱。不过,热辐射的效应是可以累积的。长时间打电话,手机温度会不断升高,有可能会形成所谓“低温烧伤”的症状- 皮肤会红肿,充血,有类似炎症反应出现。不过这个就和射线辐射的关系不大了。

      • 家园 宇宙射线是和咱们一般的电磁波不太一样

        它里面可能会有高能粒子,对人体基因有破坏作用。不过既然高能也就衰减的快,穿过大气辐射在人体上应该基本可以忽略了。手机电磁辐射的危害是有很多小道消息,比方说一格电的时候不要打电话等等,不过主流上还是认为安全的。至于发射基站,它的功率肯定会大很多,不过现在技术这么多,3G就好多种,我还没看见有分析辐射对人体危害的好的文章。手机的频段是挺高,不过应该还不至于威胁分子结构。

        不过人体比较复杂,这个磁场啊电场啊什么的对细胞内一些有极性的物质会不会产生影响也不好说。

        • 家园 这里有一点

          人类千万年来一直生活在宇宙射线下,而手机辐射则是新东西。因此不能因为有宇宙射线就说手机辐射的害处可以忽略。

          例如印第安人一直生活在无数细菌病毒中,要按数量算白人新引入那几种应该也没啥,但事实上就造成了危害。

          • 家园 有道理的

            我想我没有说清楚。

            我的意思是,手机的微波辐射是否能够对人体造成损伤,需要数据支持才能做出判断。简单的拿宇宙射线和手机辐射来简单类比,可能只是更加体现出一种文学上的冲突性。

            至少需要获得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研究的结果,才能给手机辐射带来的后果做出一个初步判断。另外,对于人类对射线的适应问题,我想我们不能仅从“人”这个物种的角度出发。比如说,细菌有没有适应宇宙射线?酵母有没有适应呢?这些物种比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更久远。那么他们的适应机制是什么?这种适应机制在物种之间是保守的吗?这些都是可以直接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的课题。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宇宙射线经过大气层的“过滤”,的确减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也就是说,并没有变成一种选择的压力。

    • 家园 这个数据是哪来的?

        - 哪怕你的生活再健康,哪怕你的环境再清洁,你最后死于癌症的概率也是20%。现代医学解释不了这个20%的致癌率是从哪来的。反正如果你每周吃一次烧烤,你死于癌症的可能性也许会增加0.01个百分点 - 达到20.01%。那么这0.01%有意义么?

    • 家园 一般科学家是指自然科学家,而记者一般是文科出身

      两者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训练素养相差太远。

    • 家园 科学家和科学记者有区别吗

      科学家可能对他研究的领域比较熟悉,科学记者只是把他的领域背景以及他的研究心得翻译成普通老百姓能理解的文字而已。

      为什么对科学记者抱有如此大的偏见?

      而且您举的例子我也很难认同。

      火箭就是用的液氢为燃料,液氢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不济,那么阿姆斯特朗干嘛不坐烧油的火箭上月球?说微波辐射不影响,但是我一个老师说他们研究所的发射塔经常用“声波武器”把飞鸟打下来。核武器的那个例子我没太看明白,是说核泄露可能性非常低的意思吗?如果是,那也不能说不重要吧。因为只要这个几率存在,人们就有担心的理由。冷战时期做过大量核武器摧毁人类的模拟,人们对核冬天的恐惧是完全有理由的。再说美国和苏联都发生过核事故,目前我们还没有万无一失的技术。至于癌症那个例子,我估计他只是说一个统计值吧,可是如果是统计值那他的取值范围以及计算方法是否合适也是一个问题。

      有些所谓的新能源项目或者是邪路,或者是忽悠。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疗效不重要。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理论是扯淡。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方向没前途。

      最主要的,我还没见过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敢下如此斩钉截铁的结论。你的例子都太绝对了,需要极强的条件才能实现。

      我觉得听这样的科学家还不如去听那些记者靠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