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敢说“不”,才是真科学家 -- 同人于野

共:💬70 🌺10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敢说“不”,才是真科学家

  多年以前,我最爱看的新闻是体育新闻,中国足球那么差,我曾经都能熟悉甲A各个队的队员名单。后来渐渐对这些东西失去了兴趣,甚至连欧洲杯都看过就忘了。也许一个搞科研的人,应该多看科学新闻。

  

  然而我越来越感到,科学新闻跟体育新闻没什么区别。

  

  就好像你看再多的体育新闻也学不会打蓝球一样,你看再多的科技新闻和科普文章,也学不会搞科研。不但学不会,而且我敢说,科普和科学报道对搞科研能力的帮助,考虑到浪费了宝贵的工作时间的话,基本上是小于等于零。完全是两码事。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这个道理不是本文重点。

  

  本文重点是,科学报道既然不能教会我们搞科研,那么科学报道有什么用呢?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是,这些"科学知识"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日常生活。我要说的就是,如果这篇文章不是科学家而是记者写的,那么它就连这个作用也达不到。

  

  也就是说,看了这么多科学报道,最大的好处也就是跟人聊天的时候有谈资而已。

  

  科学家和科学记者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记者只会提供知识,而科学家可以提供观点。

  

  记者们只会做加法。他们把任何热点话题方面的"科学进展"都说给我们听。我们被他们说得风声鹤唳,以为随便吃点什么东西都能致癌,以为手机辐射是严肃的科学问题,以为恐怖分子真的可以制造出原子蛋来,以为不管是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氢气都是"可再生能源"的好方向。

  

  如果你认为什么都重要,那么就等于什么都不重要。如果你像珍视钻石一样珍视牙膏,你永远都找不到真钻石。

  

  只有真正的科学家才敢于告诉我们:

  

  - 哪怕你的生活再健康,哪怕你的环境再清洁,你最后死于癌症的概率也是20%。现代医学解释不了这个20%的致癌率是从哪来的。反正如果你每周吃一次烧烤,你死于癌症的可能性也许会增加0.01个百分点 - 达到20.01%。那么这0.01%有意义么?

  

  - 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各种辐射之中,其中很多别的辐射,比如你拿它没有任何办法的宇宙射线,比所谓手机辐射要危险的多。我们的最佳策略是忽略所有这些辐射。

  

  - 如果朝鲜费这么大的劲造出来的原子弹的爆炸当量都让人怀疑到底是不是核爆炸,如果伊朗费这么大的劲都造不出来原子弹,那么你可以想象,原子弹真的不是高中生能造出来的东西。实际上,就算你给他们一颗真的原子弹也没用。美苏两国的原子弹都有很强的保险装置,你用炸弹炸都引爆不了。

  

  - 生物能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得多。氢燃烧的能量密度很低,如果真的用液氢做汽车动力,你可能需要每开几十英里就加一次"油"。有些所谓的新能源项目或者是邪路,或者是忽悠。

  

  我最近看的这本《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就是由一个真正的物理学家写的。在这本号称是给未来总统读的书里,作者没有使用什么"谦卑"。总统不需要你的谦卑,总统需要的是直截了当的评估。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疗效不重要。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理论是扯淡。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方向没前途。

  当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说的都不是科学界的"共识"。他们的观点可能甚至于公众的印象完全相反。

  

  也许他们会被证明说错了,但是那些记者们写的东西甚至连错误都算不上。我们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事情,我们只想知道什么重要。只有看真正的科学家写出来的东西,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方向。

  

  记者,所以如果你写"科普"的时候浑身冒汗,对你写的东西充满敬畏的情绪,我劝你还是别写了。

家园 沙发。。。沉宝
家园 说得好

看那个说科普需要人文关怀和敬畏的...我都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

家园 可惜所谓真正的科学家

他们的声音往往不能为大众听到,公众听到的多是所谓的专家之言,看看蒙牛特仑苏事件的那些专家,让人无语。

至于科普,往往到了成年,受过一定科学训练,才有了些辨别能力,可是孩子们呢?年复一年碰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所谓科普作品,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见河里的ID不禁想起当年那位令人尊敬的科普作家 - 高士其

家园 沙发 (沉宝;字0 阅27               

此乃正确格式

家园 科学家和科学记者有区别吗

科学家可能对他研究的领域比较熟悉,科学记者只是把他的领域背景以及他的研究心得翻译成普通老百姓能理解的文字而已。

为什么对科学记者抱有如此大的偏见?

而且您举的例子我也很难认同。

火箭就是用的液氢为燃料,液氢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不济,那么阿姆斯特朗干嘛不坐烧油的火箭上月球?说微波辐射不影响,但是我一个老师说他们研究所的发射塔经常用“声波武器”把飞鸟打下来。核武器的那个例子我没太看明白,是说核泄露可能性非常低的意思吗?如果是,那也不能说不重要吧。因为只要这个几率存在,人们就有担心的理由。冷战时期做过大量核武器摧毁人类的模拟,人们对核冬天的恐惧是完全有理由的。再说美国和苏联都发生过核事故,目前我们还没有万无一失的技术。至于癌症那个例子,我估计他只是说一个统计值吧,可是如果是统计值那他的取值范围以及计算方法是否合适也是一个问题。

有些所谓的新能源项目或者是邪路,或者是忽悠。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疗效不重要。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理论是扯淡。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方向没前途。

最主要的,我还没见过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敢下如此斩钉截铁的结论。你的例子都太绝对了,需要极强的条件才能实现。

我觉得听这样的科学家还不如去听那些记者靠谱。

家园 一般科学家是指自然科学家,而记者一般是文科出身

两者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训练素养相差太远。

家园 或许有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科学记者不多

对于消息来源本身未必认真核实,而真正受过科学系统训练,具有逻辑判断力的不见得多,加上目前不少 砖家们 利益驱动或不愿得罪相关利益集团,所以靠谱的报道很多?

家园 【文摘】我还没见过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敢下如此斩钉截铁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疗效不重要。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理论是扯淡。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方向没前途。

方舟子 敢说 核酸营养液 疗效不重要。

方舟子 敢说 中医 理论是扯淡。

方舟子 敢说 中西医结合 方向没前途。

但你不会承认他是科学家,虽然他也是生物学博士毕业,

做过生物学专业研究

许多国人赋予“科学家”荣誉称号过于严格:没拿过炸药奖也得拿过啥图灵奖,要不得是科学院院院士,工程院的还不算,再不济也需要是正教授,才有资格叫“科学家”

更何况当真的科学家看法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大部分人可以很轻易的剥夺他“科学家”头衔

家园 邹承鲁断言珍奥核酸营养液是骗钱的
家园 说得好!花!

“许多国人赋予“科学家”荣誉称号过于严格:没拿过炸药奖也得拿过啥图灵奖,要不得是科学院院院士,工程院的还不算,再不济也需要是正教授,才有资格叫“科学家”

更何况当真的科学家看法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大部分人可以很轻易的剥夺他“科学家”头衔”

家园 这个数据是哪来的?

  - 哪怕你的生活再健康,哪怕你的环境再清洁,你最后死于癌症的概率也是20%。现代医学解释不了这个20%的致癌率是从哪来的。反正如果你每周吃一次烧烤,你死于癌症的可能性也许会增加0.01个百分点 - 达到20.01%。那么这0.01%有意义么?

家园 这个说法似乎也有个疑问:)

- 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各种辐射之中,其中很多别的辐射,比如你拿它没有任何办法的宇宙射线,比所谓手机辐射要危险的多。我们的最佳策略是忽略所有这些辐射。

我们做同位素实验的时候,会用一个盖氏计数器来测量辐射的大小。宇宙射线是存在的,不过经过大气层之后,能够照射到我身上的,还是相对很微弱的。因为盖氏计数器基本不响应- 也就是偶然“咯吧”叫一声的水平。

手机辐射,我想无非就是电磁波和热。电磁波不会有累积的作用,因此根据手机发射的那个功率,可以大概知道手机的瞬时辐射强度有多少。这个我没有数据,不过我觉得不会高的太离谱。不过,热辐射的效应是可以累积的。长时间打电话,手机温度会不断升高,有可能会形成所谓“低温烧伤”的症状- 皮肤会红肿,充血,有类似炎症反应出现。不过这个就和射线辐射的关系不大了。

家园 宇宙射线是和咱们一般的电磁波不太一样

它里面可能会有高能粒子,对人体基因有破坏作用。不过既然高能也就衰减的快,穿过大气辐射在人体上应该基本可以忽略了。手机电磁辐射的危害是有很多小道消息,比方说一格电的时候不要打电话等等,不过主流上还是认为安全的。至于发射基站,它的功率肯定会大很多,不过现在技术这么多,3G就好多种,我还没看见有分析辐射对人体危害的好的文章。手机的频段是挺高,不过应该还不至于威胁分子结构。

不过人体比较复杂,这个磁场啊电场啊什么的对细胞内一些有极性的物质会不会产生影响也不好说。

家园 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具体谈论的看这里

包括手机辐射、气候变暖等问题

http://webcast.berkeley.edu/course_details.php?seriesid=190697837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