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吸引海外学者回流的问题 -- ducati

共:💬30 🌺2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吸引海外学者回流的问题

    科技部推进“千人计划”也一年有余。这次引进的层次比百人更高些,而且在研究型人才之外,还包括技术、管理型人才。主要针对“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的“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或者“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以及“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

    长江学者与百人计划吸引了差不多几千全职和几百兼职回国工作吧。千人计划到现在也有几百人了。但是感觉钱投的有些乱。只给这些“55岁以下”的专家们开出一百万人民币的奖金(免税),最多也就相当于两三年的工资吧。似乎吸引力不大?另一方面国内的硬件方面狠命砸钱。经常听说只需要三四台的机器配了二十多台,因为你不花明年就不给了。

    感觉咱们引进人才的战略还是很混乱,可是我作为已经回国工作,且够不上各个计划资格的底层科技人员,也不是很清楚到底什么条件最能吸引高层次海龟。讨论一下?

    • 家园 招1000人是没用的

      要成气候,得像美国那样,把招人才当作移民来处理,规模要大。两弹一星和初步工业化不就是靠了5万名留苏学生吗?不要讲那些留欧美的当头头领导出来的,他们还是去苏联二进宫培训后才知道怎么干的。

      美国的技术起飞,在工程技术上全部是自力更生,从剽窃山寨开始,最后出现莱特兄弟爱迪生这样的创新人才,这是个积累过程。

      美国的科学发展则比技术发展慢得多,但是还是出现了很多本土科学家,比如测出电子质量和发现太阳黑子是个强磁场都是美国本土科学家的贡献。直到至今,美国还是进口人才,发现谁是大牛,用钱买就是。

      中国也应该用此法,不分国籍,全面引进,为什么要集中某几个外国人(尽管他们是有中国血统)呢?所以我攻击中国人是世界上表现最为种族主义行为的民族。

      如果引进人才时发现这些人三心二意,脚踏两只船,就不要引进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但要想一想,为什么人家要脚踏两只船呢?也许证明你的科研气氛环境还不行,强扭的瓜不甜。

      中国现在应该注重工程技术,实用医学的引进,在这些方面中国可以上规模,可以培养出大批用实际经验的人才,最后导致理论上的需要而达到科学突破。

      那些生物口的引进能否带来新药?割掉瘤子?

    • 家园 以为经济危机了,可以招揽一批人才回来

      其实是夺了国内人的饭碗,寒了土鳖的心。

    • 家园 还有个创业类的高层次人才

      这个就算对路了-工作类的,创业类的两部分;工作类的分明要国家养起来,创业类的就得靠自己证明自己再去领赏了。

      中国的比尔们要乐了。

    • 家园 这个千人计划有点可笑

      一般来说,教授出成果最多的就是在拿到tenure之前那段时间,有追求有野心有拼劲。很多人拿到tenure就混日子了。这个千人计划倒好,先设一个tenure的底线,然后把年龄限制定到55岁。拜托,50多岁的老头子还干个什么劲?这不摆明了吸引人回国养老嘛。

      • 家园 千人与其说是人才引进

        不如说是老人分赃。

        不过这帮老前辈回国(我比较好奇的是他们的国籍怎么处理,要不要转回中国国籍?),给美帝挪出那么多新坑,极大了刺激美帝青年学者的科研激情。对美帝科研进步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 家园 国籍是可以保留的

          如果要放弃美国国籍,估计九成的人不干。最初的要求是全职在中国,后来那些教授有意见,改成半年以上在中国,所以有些人在美国的教授职位都还保留着。老同志们精着呢。

          • 家园 改成半年以上在中国

            据可靠消息,现在改成三个月了,是胡哥拍的板。这是前不久我国内原单位的二把手出国访问期间在我家亲口说的。

            其实对中国来说,不缺能干事的人,缺的是对科技前沿的及时感知和了解。这些每年回国三个月的“海鸥”,补的就是这个缺。

            这些人如果不在国外保留职位,彻底海归,因为和国外科技前沿脱节,很快也会落伍。

            中国虽然现在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但实际大部分还处在赶超的阶段。只有已经实现赶超的行业才需要彻底的海归,正在赶超的行业需要的其实是海鸥。

            • 家园 施一公提出抗议

              这些人如果不在国外保留职位,彻底海归,因为和国外科技前沿脱节,很快也会落伍。

              • 家园 施一公就是个骗子,北大的饶毅才是真正干活的

                不知道清华为什么总是搞一些杨振宁施一公这样的骗子回国?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1/shiyigong221.txt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施一公到底有没有全职回国?

                  作者:Ken

                  最近在看生物会议的信息,突然发现一个奇怪信息。冷泉港在苏州要召开

                James Watson Symposium on Cancer,在invited speaker 那里,发现了施一公

                的名字 (Yigong Shi,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原来他还不是全职回国

                啊,在Princeton还有位置啊。和他对比的是王晓东, 写的是 HHMI/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China & 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USA。 人家可是明确写明了两个单位啊。一公竟然没把清华带

                上,看来一公也没把清华放在心上啊。

                  http://www.csh-asia.org/cansymp10.html

                (XYS20100127)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家园 我说的是一般情况,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
          • 家园 我觉得这事最大的好处就是便宜了想出国的学生

            美国老同志的推荐信还是很值钱的。我师弟师妹拿到排名40开外的学校都不好意思报出来了。

          • 家园 如果保留国籍的话,大部分项目参加不了

            绿卡都不行,除了一些自然基金类小项目可以参与一下.

            据我所知,大部分人两头跑,一主(美)一客(中),很多是仅仅暑假回中,两头要资源.不过,对学校有好处,因为学校只要名也就够了.

            说起学校重名不重实的事情很多.比如说,两所名校在全国范围内抢状元,状元真的就比其他考生实力强很多么,恐怕不见得,不过名气大是真的.

            • 家园 好像这次是允许申请大项目的

              算是个优惠条件。不过现在项目的评审权主要在本土院士手上,这些外来户一到,免不了起点争执,再搞点平衡吧。

              • 家园 要看大到什么程度

                如果是自然基金重点(或以上)项目,应该问题不大,基础科学领域的问题,一般不涉及国家安全,可能会允许外籍科学家参与吧,但应该不能是PI,我记得自然基金好像有专门给外籍科学家的立项,但印象中金额不大.

                真正大的973之类的项目不可能有外籍唱主角的(偶尔的挂名合作应该可以,但仅仅是偶尔),最大的国防科工委的项目是不允许外籍(包括持有绿卡者)参与的.

                这是基于我三年前的了解,现在不知道情况有没有变化.

                因此很多“尖端”领域很难找到“合适的牛人”,一些与国防联系不紧的领域,比如说生物,外籍科学家相对来说更容易生存。

                美籍科学家一般不愿意放弃美籍,这也是主要为了出国方便,方便学术交流吧,另外国籍有时候对他们来说是护身符,也没必要对他们要求太苛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