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吸引海外学者回流的问题 -- ducati

共:💬30 🌺2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互动百科上抄一段

                  为支持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作出规定,要求并支持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如,引进人才可担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一定的领导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可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负责人;可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用于在中国境内开展科学研究或生产经营活动;可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订、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引进人才,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权对经费使用、人员聘任等作出决定;可参加国内各种学术组织,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评选;可作为各类政府奖励候选人。

                  863,973都是可以接的。国防科工委的项目大概不行。

                  • 家园 听起来不错

                    比几年前改进了不少,看执行效果如何了。

                    希望过几年也能出台对有潜力的年轻优秀科研人员的扶植政策,那是真的希望所在。

                • 家园 生物口好像回去了不少人

                  因此很多“尖端”领域很难找到“合适的牛人”,一些与国防联系不紧的领域,比如说生物,外籍科学家相对来说更容易生存。

                  我一直以为是国家准备紧跟美帝步伐投身到生物这个大泡泡里去,按你这个说法,莫非是只有这个方向的人回去才有可操作性?

                  美籍科学家一般不愿意放弃美籍,这也是主要为了出国方便,方便学术交流吧,另外国籍有时候对他们来说是护身符,也没必要对他们要求太苛刻。

                  就个人来讲,如果我有美籍,我也不会放弃美籍的。50年代那帮海龟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说什么大道理都没意思。

                  我只是觉得国内现在科教发展的思路太诡异了。舍得投钱去招这种已经失去科研活力的老头来遥控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应该是tg首创吧),却不愿意给最有价值的青年教师涨涨工资。

            • 家园 不光是个名,对学校好处还是很大的

              挂着发文章,或者利用老同志的人脉发文章,然后拿来评项目,评重点实验室都有用,实惠还是很大的。国内这两年发文章比来西西河灌水还容易,老同志们的贡献也是一个部分。

              • 家园 评重点实验室为了什么

                这么干评上了就说明水平高么?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名。

                不过有名就有实也是真的。

                在国内做教授发一篇文章对应一千块钱(可能学校不同,价码不同),灌水也一千,不灌水也一千,结果可想而知,不过这个对教授个人来讲确实是很实在的。

                • 家园 影响我觉得很大的

                  纯粹经济效益来讲,重点实验室也是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启动经费就是500w。因为这个牌子能拉来的项目可想而知了。而一个海鸥能花多少钱?我记得长江讲座教授也就是50w吧。

                  通过海鸥弄虚作假搞来的名可能现在是虚的,但是靠着这虚名就可以拉来国家进一步的投入进行学科建设,属于用小钱拉大钱,对于学校来说是合算的。对于国家来讲可能是亏本的,不过谁真的在乎。

                  当然现在千人的待遇已经完全超越百人和长江学者了。所以我说是老人分赃。

                  在国内做教授发一篇文章对应一千块钱(可能学校不同,价码不同),灌水也一千,不灌水也一千,结果可想而知,不过这个对教授个人来讲确实是很实在的。

                  你太瞧不起国内的教授了。一两千在国内现在能干啥?三年前我们组里聚餐就这价了。我们系发文章奖励的钱老师都是直接奖给学生的。国内穷的是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青年教师。真tmd穷,现在待遇连小学老师都不如了。

                  灌水倒不是钱的事情,而是国内评职称就看文章,还是定量看的。你发一片被引上20次的牛文,统计的时候抵不上人家在同样的杂志上灌5篇水。不灌水真是连讲师都评不上。

      • 家园 国内不缺有野心有干劲的人,找几个领军人物带一带就行了。
      • 家园 这点是国家聪明的地方

        现在国内的年轻人不缺追求,野心,想法,创造性等等。缺视野,关系,见识。让老同志指导一下,引进一个人带出10个人。如果引进年轻人,直接和国内年轻人冲突。

        没指望引进的人有什么创造,只要他们能很好地利用国内的年轻人,并从年轻人身上压榨出一些成果就行。这样,我们就有自己的有创造的年轻人了。土生的。

        • 家园 这个...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两批千人计划的名单,之中很多人早就是相关院校的特聘教授,即使没有千人计划,也已经在中国带学生了。而且也带出了一些不错的学生,然后呢,出国深造了。所以千人计划对他们而言只是在政策上保障他们的相关待遇而已。也有些是新面孔,但其中很少真正顶尖的牛人,他们加进来,估计是做个平衡,下面少些非议。其实只要看看各大院校的特聘教授名单,一大片光环,真的不缺视野不缺关系也不缺见识。真正缺少的还是中间负责具体项目的,就是对应30-45岁年轻PI的那个层次。这个层次,国外的,牛人有不少,但论资历要回国还轮不到好的待遇,也没那个精力两边跑,所以普遍都在国外打拼,等混到tenure再回国捞机会。

          依我看,当务之急,最主要的还是要把国内的学术环境搞好,少点裙带关系,少点行政干预,基层科研人员心安定一点。引进人才这件事,国家不来做这件事,各大院校也会做,计划什么的就不必画蛇添足了。

          • 家园 对,多给年轻人点空间

            现在博士生涨工资才真正是利好消息

      • 家园 自己没有判断力,也只好如此了。

        某位经济学教授给研究生讲的论文都是十年前的,因为这些文章已经被证明是好文章。

    • 家园 大胖子沙发
    • 家园 个人感觉

      千人计划有可能也像是百人计划一样,刚开始门槛很高,吸引的人才也还不错,后来可能就会慢慢放宽标准了。

      百人计划一开始都是外聘的,后来内聘的越来越多了。

      主要是高层次的人才有限,国家又投了不少钱在那里,于是标准就开始降了,因为钱毕竟是要花出去的。

      小弟也是要海龟的,不过现在还没有毕业,不知道再过几年的形势会怎么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