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汗”症的对面 -- 弦音醉舸

共:💬29 🌺5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汗”症的对面

    “汗”即汗水,是人体分布于体表的津液所生,《内经》:“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留而不行,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出汗,是人体正常的津液排泄途径之一,昨日讲的案例中的“卫强营弱”所致稍动则汗弦音醉舸:补虚泻实,神归其室,则是津液代谢的病理状态。

    汗是体表津液所生,那么体表津液在天暑衣厚的情况下,人体会以出汗为自我调节的手段,那么,当天寒冷之时,体表的津液又会如何运作?《内经》中有明文:“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溜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原来,当天冷的时候,人体会将体表津液以小便的形式来代谢,以获得与天气的适应。

    上述两种情况都是正常生理范围的调节,若自身调节功能紊乱,则当寒冷的时候,体表津液停聚体表,则“寒留于分肉之间,沫聚则为痛”,津液的停留,是寒痛的原因,那么相应的治疗只需温化体表津液以俾流通便可。

    分布于体表的津液只是五谷所化生的津液的一个分支而已,五谷所化生的津液在体内同样分布,只是于体表津液的表现形式不同,五谷津液随五味各入脏腑以濡养五脏器官,且在五脏和调的基础上,五谷之津液化生精髓:“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亦即谓人体之骨髓与生殖之精两者同源于水谷津液。那么也就意谓着,当性生活过度的时候,骨髓(脑髓)之液是会因此受损,即《内经》:“阴阳不和使,则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骨脊痛而(月行)酸。”

    既然五谷所生之津液濡养五脏且生精髓,那么体表出汗过多,当然会影响脏腑的功能甚至精髓的生养,或者反过来说,五脏功能的紊乱或精髓的失养,自然也有可能出现体表出汗过多的症状。这也就是更年期雌激素水平降低人体容易盗汗的原因。但是如果不出汗,是不是有助于津液的保养呢?非也!汗出本来就是人体气机的重要调节形式,如果没有汗出毛孔的舒张、卫气之外泄这个出口,人体的气机分布就失去循环的动力了。如果是病态的不出汗,则容易引发水液在体内的积聚,也就是汗症的对面:水肿。这也是许多中老年妇女容易出现下肢肿胀的原因。《内经》或《伤寒论》对待水肿的治疗,其一便是着眼于汗法。所谓“洁净府,开鬼门”之“开鬼门”(“洁净府”是利尿法)。

    《内经》:“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会,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便是描述水肿病症的病理机制,当然这个机制也可以分为几种病机:1.卫气不足:卫气不足的体表分布的津液减少,若在此同时,三焦气化功能同步受制,则会出现水肿;2.三焦气化功能受损;3.五脏功能的损害:肝主疏泄,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其功能损害,均可引起水液代谢的紊乱。这三种可能都围绕一个核心病机展开,即“三焦气化功能”的受损程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请教。

      俺的问题是晚上盖被子就出汗,不盖又手脚酸痛,白天很怕冷,不容易出汗,恶风,有过敏性鼻炎,舌苔白腻。这是不是阴虚加湿寒太重呢。

      • 家园 对不起,

        具体问题请找个医生具体面诊吧,网上咨询有风险,双方面的。

    • 家园 如果小孩子睡觉汗多

      原因不是感冒体虚的话,可以用北芪来煲一桶水用来洗澡,连续洗两天,基本可以止住汗多的问题,北芪有收敛的功效。

      • 家园 黄芪在小朋友的运用

        ,我一直很谨慎的,原因在于从我开始接触《伤寒论》时,老先生再三强调小孩不要用黄芪,黄芪闭气,会影响小孩长个子。其原理可以类比于:一个开放的系统,更有成长性。黄芪闭气的话,体表毛孔收缩,就会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转。

        虽然我再此后的学习中以及图书馆资料的翻阅中,没有找到支持老先生这个说法的依据,但我依然感觉这个观念有一定的价值,所以对于小朋友,我个人是不用黄芪的,自己的成长中,受师长影响的不多,但对黄芪的运用,我算是受师长的影响了。

        • 家园 又要请教了

          我孩子近3岁了。2岁起上托班,开始感冒增多,自去年11月起开始出现干咳和喉头哮鸣,至今年3月间共发作3次,按照当下的标准基本上可以诊断为哮喘了。而且都是感冒诱发,应该是内源性的。

          过敏和炎症这东西,要避免越来越重,最关键的就是脱离过敏原,我们想方设法不让她感冒。最近1月来吃玉屏风(加蜂蜜冲泡),似有好转(感冒好的快了,感冒后也没引发咳嗽和哮喘)。

          但是听你这么一说,有点担心是否还要再吃,或者还有其他的替代方案?比如做点按摩推拿?

          说到出汗,我们孩子出汗应该是很多的,动动就是头发湿,经常身上有汗(也可能和穿得多有关,老人带,比较保守),但是老师最近说午睡时无汗(很多小朋友午睡汗很多),不知道和吃玉屏风有无关系。

          请指教。

          • 家园 这么小的小朋友

            ,支气管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每当外感之时,容易有支气管症状出现,随着器官发育逐渐完善,咳嗽和支气管痉挛的发生是会减少的,就依靠一个月发作三次,以及类似与哮喘的症状就判断为哮喘,这里有很大的误区,小朋友不能和成人等同看待的。

            所以你提到的玉屏风吃过一段时间后,现在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少了,其原因倒未必一定是玉屏风的功劳,也可能是支气管逐渐发育的原因的。

            你说的出汗的减少,倒有可能跟玉屏风有关的,但是小孩子的发育有蒸变的过程,蒸汗外泄是有助于发育的,这也不能与成人的病理性出汗类比。

        • 家园 这位老先生说得也有道理

          对于小朋友食用北芪是要慎重。但要解决睡觉汗多(不是盗汗)的问题,这个方法是对小朋友影响最小的了,大概是用1~2两的北芪,煮一桶水,一般在春夏季节转换时洗一次即可。

          • 家园 小孩子生长过程中出汗

            ,是正常生理现象,如果不是太影响生活的话,不必刻意止汗,止汗反而有可能影响心脏负荷。

            • 家园 生活在岭南地区

              这里的天气白天闷热,深夜就起风,这小朋友经常就因睡觉汗多而感冒,这里的中医就总结了这个土办法来防治。

              影响心脏负荷的问题真没注意到,谢谢你的提醒。

    • 家园 兄怎么看“卫气出于下焦”

      中气出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皆水谷之精悍。

      有人奇怪,如果从源头说,卫气应当也是出自中焦才对。

      一种解释是,出中焦之气,要经过太阳(经)——小肠、膀胱经的化生。

      我觉得有些牵强,因为这其中借用了现代医学的概念。但也想不出更好的解释。

      从流注的顺序似乎也解释不通。

      • 家园 这个问题

        《内经》中本身就有两个版本:“卫出上焦”与“卫出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云:“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从原文行文来看, “卫出于下焦”之后,紧跟着:“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这段文字很明显是在描述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从这点来看,“卫出于下焦”应该就是传抄过程中的笔误,当为“卫出于上焦”、

        看《内经》流传中的各版本:皇甫謐《甲乙经营卫三焦》文字与现《灵樞》相同。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营卫气》作“卫出于上焦”,《中藏经》、《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均作“卫气出于上焦”。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大都支持“卫出上焦”。

        从《内经》其它医论来看:其中《灵枢五味》、《灵枢痈疽》、《灵枢平人绝谷》、《素问调经论》等篇均有关于卫气的论述,大意与本篇相同而明言出于上焦者居多。如《素问调经论》“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灵枢痈疽》“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等;《灵枢五味》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卫气始发之地与胃较接近。故而“卫出上焦”更符合《内经》整体。

        从《灵樞.卫气行》这个同在于《灵樞》且专论卫气的医论来说,也支持卫出上焦:“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综上,卫气出于下焦的理论没有坚实的基石,应当是“卫气出于上焦”,这个才符合医理以及能得到实践的支持。

        -----------------

        我把这篇单独发了个话题了。

        通宝推:花大熊,
    • 家园 我也来请教一个

      《黄帝内经》:“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虐”。这里的“风疟”是指什么呢?

      很多人解是发热,因为内经里面也说:

      【风疟之症】《内经》云∶风伤卫气,先热后寒。此言先后者,言多少也,言热多寒少之疟。是以不曰恶寒,而曰恶风、自汗、烦躁、伸欠也。不恶寒,则寒少也。发热直至烦躁,热多也。

      还有人说是过敏、皮肤病:

      就是说夏天人不出汗,秋天就容易造成风虐。“风虐”就是皮肤病、过敏症,湿症,过敏性皮炎等症。立秋或秋分前后,如果人在夏天没有得到足够的开泄,连汗都没出过,这类疾病就容易找上身来。夏天不注意养“长”的话,不仅秋天会生病,到冬至前后,还会引发重病。

      http://bbs.rainbowsoft.org/thread-58129-1-1.html

      按说发热应该是正解。但是个人体验确实有夏日贪凉,出汗后大吹电扇以止汗,结果到秋冬出汗后一吹风就发严重过敏的情况。莫非这种情况并不属于“夏暑汗不出”?

      • 家园 原文是来自于

        “四時八風,五臟致病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歧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这里的风疟,是寒热病与疟疾,秋季是疟疾的好发季节,《内经》中讲:“夫风之与疟也,相似而同类。”区别所在,就是在两者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而风独常在,而疟得有休者。”也就是说寒热病是一直有表现的,而疟疾是发作性的,虽然也表现为寒热往来。

        别听哪些胡说八道的言论,连基本的中医常识都没有。找这段原文时顺便看了一下徐文兵的解读,真是能侃啊,但胡侃的什么啊,哎,只是感慨,不是攻击啊。

        • 家园 多谢解释

          唉,没有医古文的底子,读这些东西还是很吃力的。

          看到的时候确实很奇怪,怎么会有人把暑汗不出和皮肤过敏联系到一起。虽然有个人体验,但是如此罕见之像,按道理说不该是内经会专门提到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