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难道古代人的发音与现在真的有这么吗? -- 六必治

共:💬27 🌺3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难道古代人的发音与现在真的有这么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Vw9iyq59zo是用中古音念的将进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t3_02lxGo&NR=1是用上古念的

    關雎

    难道现在的发音与古代发音差距真的这么大吗?尤其是弹舌音

    • 家园 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这两类发音最大的毛病在哪儿?你没法大喊大叫!元首可是依靠扩音器才能展示他的后弹舌音的。想象一下,李、郭像那样细声细气地号令三军,武王和姜子牙在牧野努力正确地发出每个弹舌音

      我来给个拟音定则吧:凡是音量动态范围狭窄的发音方法,一定是扯!

      • 家园 元首貌似说的是南德方言,是用前弹舌音的

        前弹舌音发音还是很响亮的,比如用元首那里的德语说“三千万”,就是持续效果差一点

    • 家园 可以参看以前的文章

      雅言,官话,和其他

      链接出处

    • 家园 据俺老爸说,

        古时汉语是五个声调,不象现在是四个声调,所以现代人对古诗的平厥很难搞的那么准。

        现在的学校都不教这第五个声调了,以前的私孰还教。每个字的发音也不同,有点象南方话,老爸摇头晃脑地用古调念诗时,俺都听不懂。

      • 家园 中古也是四个声调

        就是平上去入。其中平声现在分化成阴平和阳平,而入声在很多北方方言中消失。但南方方言和部分北方方言基本还是保留着入声的。这就是你所谓的第五个声调。它的一个特点就是短促。私塾的时候,北京人念入声就把它处理成一个跟去声很像的短降调。

        • 家园 四声八调

          标准来说应该是这样。

          目前国内方言最多的是七个,最少的是三个。至于普通话按章太炎的说法是“金鞑虏语”。

          • 家园 你最好还是先去看方言学或者音韵学方面的基础参考书

            不要一开口就来个标准是什么什么。很多东西不能拍脑袋瞎想的。

            比如声调,至少就我所知的很多方言就不止7个。比如吴语很多是8个调。广州话是9个调,广西有些方言是11个调。

            至于“金鞑虏语”这种说法,现在学术界是当个笑话来看的。

            • 家园 拜托您先懂点逻辑再来讨论

              四声八调,是指将所有声调归入四声八调之中。注意这里是所有声调,古人提出四声的时候意思就是说所有声调都可以归入这四个调类。这种分类法本身已经是完备的,在这个体系中不可能再出现其他种类的声调。

              再请注意四声八调是分类法,是对于作为模拟信号的声调的一种近似分类,因为简单易懂而传播最广,小学生学普通话都是按这个分类学的(不知现在还教不教,反正我们小学是这样学的)。

              既然谈到分类法,那当然可以有不同于四声八调的分类法,比如五度标记法就可以看作一种新的分类法,而且是一种开放式的分类法(四声八调是封闭的)。这种分类法当然比四声八调更准确,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四声八调,现在人喜欢把四声八调用五度标记法表示,但是这个表示出来的东东其实已经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四声八调,本质上还是五度标记法。

              再次强调所有分类法都是一种近似,是对模拟信号的一种近似分类,理论上这样的分类法有无穷多个,每个分类法中也可以有无穷多个调类,至于说哪种好,那只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

              • 家园 还是那句话,先掌握一些学科中最基础的知识再来讨论。

                方言和音韵学不是本人的专业,也不想在此冒充专家。但是实在看你写的东西太离谱了,很可能误导一些不了解这方面知识的网友,还是多嘴一下吧。

                你大概不知道古人说的四声是什么吧。这其实是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人对当时共同语音系分析的一个结果。至于后世声调怎么演变,他们是根本管不过来,也谈不上认为所有声调都可以归入这四类。而今天你所谓小学就学的四声,还偏偏不是当时的四声。古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今天普通话四声是“阴阳上去”。

                所谓“四声八调”说,不过是讲汉语各方言声调后来的演变,主要受到了声母的清浊影响。最典型齐整的变化,就是原来的四声每个都分化成阴阳两类,于是就有了八调。但是并不是说汉语方言都经历了四声八调这个阶段。比如北京话以及相当多的北方官话,都是平声分化成两个声调,是为“阴平阳平”;上声只保留一半,另一半浊上跟去声合并,但是名字还是上声和去声;而入声则分别跑到其他各个声调中去,具体变化比较复杂,这里不多赘述。所以这些方言就根本没经历所谓的“八调”阶段。而有些方言,还会根据其他一些条件,比如声母是否送气,分化出更多声调。

                至于你提到的五度标调法,就更不着边了。因为那压根不是一种分类法,而是一种调值描写法。虽然南北朝的时候古人已经发现了声调,但是声调的物理实质一直不清楚。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刘复才用实验的方法发现声调主要是跟音高相关。所以后来赵元任调查方言声调的时候,就直接用五线谱记录。但是调查过程中赵元任发现,声调的音高变化主要是一个相对音高关系的变化,而不是像音乐那样的绝对音高变化,用五线谱记录反而不方便。于是才设计出了五度标音的办法。具体方法大致就是先把一个语言或者方言声调中的音域上限定为5,音域下限定为1。然后把各个声调跟这两个参考值去比较,定出相应的数字。比如普通话的阴平一般描写为“55”,去声为“51”;西安话则是阴平“21”,去声“55”。而在语流中,受到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同一个声调还会产生一些变体。比如普通话上声,单念为214,在其他声调前面变成21,而在另一个上声前面变成35(所以“起码”=“骑马”)。

                五度标调法不但可以记录汉语声调的调值,也可以用来记录其他声调语言的声调变化。

                另外,不要随便用什么“模拟信号”之类的看似专业的词汇来吓人。方言学和音韵学里没有这样的术语。

                • 家园 看来您真的是没看懂

                  关于分类的完备性,您如果有群论或类似知识就可以理解。一个简单通俗的例子是加法和乘法运算在自然数集合是封闭的,就是说一个自然数加上或乘以另一个自然数结果还是一个自然数。古人作出四声八调系统,并不是说实际的语音就不能变化,而是说即使变化了也依旧能归入这个系统内(当然精确度是不同的)。比如“入派三声”中的派就可以看成一种运算,运算对象是入,结果是其他三声。所以当您说某方言有10声20声100声的时候一定要说出标准是什么,有没有显著性指标,不同标准出来的数字是不能乱比的。比如阴平,通常是55,但是33也可能是,崇明话里54,544都可能是,如果把显著性指标定的严些,这些都可以算做单独的调类,但是这样分未必就比四声方法好。

                  关于分类法,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分类法是指将类或组按照相互间的关系,组成系统化的结构,并体现为许多类目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关系组织起来的体系表,作为分类工作的依据和工具。 ”,对于五度标注法,可以有两个方面的解释,一个是类比两仪四象八卦...这样一个开放的分类标准;二就是这个方法本身的一些数值的选择,首先就是音域上限和下限的选择,因为男声和女声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情绪生理状况下也不一样,这就有一个阀值选择的问题;二就是这个区间分成几段的问题,理论上这个区间可以任意分割成N(N>1)份,比如等分,对数等分,按照某个显著性指标分等;一般来说,N越大也就越精确。当然这里不是说越精确就越好,这个要根据实践检验,就好比按十二平均律分音阶比五度音阶七度音阶都精确,但实际上却至少少数几种乐器是按十二平均律制造的。

                  最后,对模拟信号这个词用法的不齿,表明您大概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门语音学,而五度标注法,“四声八调”严格来说是语音学的成就而不是音韵学的。

                  • 家园 看来已经没有必要就这个话题讨论下去了。

                    据我所知整个语言学界也没人用什么高深的“群论”。您老人家既然已经到这样的境界,超越了现有语言学界显然不止一个层次。像我这种门外汉自然没资格跟您探讨了。

                    您就继续发表您的宏论吧。

            • 家园 您的这个靠谱。

              潮州话就是十二个调。

              广州话以我的实际经验,有三个调很少或者正在变的越来越少,基本的六个调没有变化。

      • 家园 湖州话至少有七个调……

        不知道是这不是最多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