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略谈点我理解的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天命观 -- 木暖月

共:💬4 🌺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略谈点我理解的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天命观

    一、我们到底信不信?

    中国人的性格,从宗教信仰上就可以揣摩一二。

    世人有一半认为中国人不信教,还有一小半认为中国人信儒教,剩下的人认为中国人信佛教。我觉得中国人什么教也不信,又什么教都信,大多数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是不排斥,但也不沉浸,似乎是一只脚跨在门内,另一只还在门外,投入的时候异常投入,抽出身来又似乎翻脸不认佛,维持一种巧妙的平衡。在外人看来似乎上一刻非常虔诚,下一刻又全然忘了有这事。可曾见过别的民族手上挂佛珠,脖子上有十字架,包里还放一张平安符的?中国人觉得这样很正常,所谓礼多人不怪,神,拜多了也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你觉得他拜这么多神真的就相信会受到很多保佑吗?不是的,不排除很多愚夫愚妇们只有宗教信仰来维持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但大多数中国人对于神佛的事是隐隐约约的,他觉得反正我多拜几路神,总不是个坏事,至于真的有什么效果吗?有当然最好,没有也就那样了。

    中国人信命,不信教,尽人事,安天命。

    但是若说中国人不信教还拜什么神啊?话,不是这样子说滴。首先,他也不是全然不信,若真的就不信了,那当然是不拜的,既然拜,还是多少信一点的。对,就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

    二、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紧密联系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总结出一套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各方面的关系都要打点好,就算是八竿子也打不到的人也要关照关照。真的指望这些人能带来好处吗?倒也不是,但是办事情吗,山不转水转,说不好什么时候就碰到一起了,搞好关系是很重要的。宁可先打点好,也不能事到临头再拜佛。还有一层担心在里面,你不帮忙也不要给我找麻烦啊。所以有时候拜各路神仙,是为了一路顺利,少惹麻烦的好。中国人有句俗语叫做拜码头,就是说各路都要打点好的意思,这个拜和那个拜,其含义只可意会。

    如此这般,遇庙拜佛的心理就可以理解了。你说这拜佛就全然没有期待吗?非也非也,拜佛的人不一定期望保佑好运,却一定含有一点少惹麻烦的心理。那这样说,拜佛的人还是希望佛祖能够保佑的啊?也不是,他是希望少点麻烦,但是真有麻烦上门,他也不会就此怪罪到佛祖头上的。所以,这种心理确实很微妙的。我去拜拜,说不定真灵呢?这个不灵不表示下个不灵,况且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神秘主义的事件,不灵也许是这个佛不大灵,下次遇到另外一个佛还是要照样拜的。神佛之事虚无缥缈,宁可信其有,不能信其无,多拜拜总不会有错;也正因为太虚无缥缈了,也不能太当回事。

    所以理解起中国人逢神必拜的心理就很自然了。因为我们对于任何事的态度都是要有用,宗教信仰也要有用,所以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出于实用主义的,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和生活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但是呢拜神这个事是最难看出有没的用的。那么只好,多拜几个,说不好哪个就有用了。

    与此相反,西方人信基督是没有寄希望于保佑自己如何如何的,他们只是希望主能洗脱今世的罪过,追求内心的安宁多一点,好顺利进入天堂。对他们而言,现实的生活是一回事,宗教信仰是另一回事,是完全分离的,因此对基督没有任何要回报的心理。这对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难以理解的。

    三、我们信仰的来由

    相对于宗教信仰的虚无,更接近事实的是中国人信命,信天命。能让中国人害怕的,是轮回和报应的观念,所以相比较而言,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最大,比土生土长的道教还要受欢迎。不过这个也是有先天原因的,早在佛教还没有传人中国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地府的观念,东岳帝君就是司命,泰山就是阴司地府,东海则是关押万鬼的地方。中国人不信教,但是信命,相信天谴、报应不绝。佛教的轮回说法和这种观念恰好契合,丰富了报应的理论体系。就算是那些不大相信轮回的人,还是信一点阴德之类的说法的,就算不怕来世变畜生,也怕今生作恶太多,死于非命。

    中国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报应的观念呢?这个问题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不过纵观几大古文明,都有阴司地府的神话。古埃及有这样一种观念,死后以天平称心脏重量,判断良心善恶决定是否下地狱。金字塔内有相关壁画。这说明古人包括我们中国人有一种“交易”的观念,这和佛教的“因果说”是相通的——也正因为如此,佛教能融入中国并发扬光大。报应说和因果说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没有来世一说,报在现世;因果说跨越轮回,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话说最初古人是以物易物,交换生活必需品的。经过长期的发展,就形成了一种理念:我拿一个东西,就能换到另外一种相近的东西。比如说拿一堆果子去换别人打猎得到的肉,以此类推形而上之,我对别人做了好的事情,就会得到别人对我好的帮助;我要是对别人做了恶,迟早也会得到厄运。这是一种朴素的基于生活经验的认知,这种经验长期沉淀,就变成了古人生活的一种常识,最后深入人心,就成为一种文化了。这种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交换”,交换的理念无处不在,杀人偿命也是一种交换,杀了人就得拿自己的命去交换。用佛家的话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用老百姓的大白话说,就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来,我们是多么的实际和实用。只有这点怕还能算是和宗教沾点边的东西。也正是这点怕,中国人总归还是有怕的东西的,没有怕的东西是很恐怖的事情,那样的话就会毫无顾忌,什么恶事都不怕去做了。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做事都不会做绝,真正残忍的反而是西方人,因为他们不相信报应,不相信轮回,所以他们不畏惧。所以中国人是中庸的,不是指和稀泥,也不是指和事老,而是我们做什么事情都留有余地,不走极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