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一说我对透明计算的疑惑 -- 鸿乾

共:💬119 🌺320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吧,从IT专业角度说说我的评价

      我做IT的,虽然没有研究过OS,不过现在IT流行的东西还是知道一些的。

      首先,从云端下载OS的技术早早就有了(大概90年代甚至更早吧),叫做PXE。现在多数主板在BIOS/UEFI层面都支持PXE,多数网卡也没有意见,根本用不着再搞一个什么中间层的OS。我做学生的时候还玩过一个东西叫做无盘工作站,NOVELL的,也是类似的概念。就是桌面机没有硬盘,用软盘启动NOVELL的引导程序,从服务器下载DOS操作系统,在内存中运行,所有的存储也在服务器上。

      其次,如果不下载OS,只是利用云端的CPU,存储和图形能力,而用桌面机来做键盘和显示器,这叫做thin PC,也是很早的概念。这些东西Windows, Ctrix, VMWare早就有实现了而且业界也有不少实际应用。实在算不上什么创新,离革命更是差了10万8千里

      完毕

      update:

      仔细看了楼主第一个链接,张05年的解释文档,其中提到

      进一步开放:

      只要计算机CPU是支持相关操作系统与硬件接口的,该硬件系统就可以在开机运转之前不装操作系统,而待加电后透过网络从服务器上下载该系统的相关内核后运行,就像打开电视机后选择电视台那样选择操作系统。

      2.4 透明计算的主要特点:

      用户设备端(简称客户机)不预置任何操作系统

      用户可在客户机上通过网络选择任何可在客户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

      所有的应用计算都在客户机上进行,绝大部分管理和存储都在服务器上进行

      客户机和服务器必须同时使用,且客户机和服务器同时使用的有效距离受通信协议限制

      搞安全、高可维护性和低成本

      给我的感觉就是先用PXE或类似NOVELL的启动引导程序把用户选择的OS从服务器下载到客户机上运行,同时,服务器端提供云端存储空间(类似Google Drive, OneDriver或者DropBox),而“所有的应用计算都在客户机上进行”。这样,客户机就不可能是thin PC,它这个“透明计算”的模型,从本质上来看就是PXE加上服务器存储,都是好多好多年前的技术了,远远没有我上面说的几家公司的thin PC模型那么高大上。至于突破冯体系,根本就是鬼扯,我看它连NOVELL的无盘工作站的结构都没有突破。

    • 家园 看了方舟子对这个的调查和评论

      网上可搜。

      觉得确实有理有据,切中要害。得奖本人99年就开始全职从事行政工作,脱离一线研究工作已经多年;所列出的能体现其获奖成果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专著也颇有凑数之嫌,刊物级别低,而且被引用的次数仅一两位数,根本谈不上海外反响强烈。更搞笑的是8篇里的后四篇他连作者都不是,而且也都不属于透明计算的内容。

      看后续发展了,呵呵。

      • 家园 【讨论】这是10年关于透明计算的报道

        7月17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透明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协办的透明计算/云计算高层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此次会议之前,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透明计算这个概念。透明计算是不是云计算的衍生品呢?

        透明计算不是舶来品

        其实,透明计算概念的提出比云计算要早。2007年,IBM在一份技术白皮书中首次提到了云计算这个名词。云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管理的思路。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前提下,云计算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放在网络上,形成一个动态资源池,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化的高可用性的计算平台。

        然而早在1998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领导的小组就提出了透明计算的理论。透明计算是指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系统时,不必感知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程序等的具体所在,只要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通过网络从所使用的各种终端设备(如固定和移动的终端设备以及家庭中的各类终端设备)中选择并使用相关计算服务(如计算、电视、上网和娱乐等)的一种计算模式。

        透明计算的一个核心是分离,包括计算与存储的分离、硬件与软件的分离。计算与存储的分离是指数据被存储在服务器或网络上,而计算在前端或指定的地点进行。硬件与软件的分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同一个硬件平台可以支持不同的软件,二是指同一个软件能够运行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只有实现资源的分离,才能让用户更加灵活地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才能使资源以一种服务的方式被提供。

        “计算一定要透明,计算过程不必让用户知道,只要让用户能够自由地享受到所需的服务即可。”张尧学表示,“透明计算要求计算一定是分布式、并行化的。存储与计算资源必须分离,前端的客户端一定要小而轻。”

        1998年,在3C融合和家电轻量化的背景下,张尧学领导的小组开发出了SOPCA软件平台。2001年,研究人员又提出了存储与计算分离的想法和本地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模式,计算可以在局域网上完成。2004年,透明计算的理论已经成型,按需服务成了关键词。从那一年开始,透明计算开始了产业化试点。2006年,透明计算组织与Intel合作,提出了Meta OS体系架构。2009年,透明计算组织发布了面向服务的端到端体系架构。透明计算可以广泛应用于无线网络和广域网,移动互联网成了透明计算新的载体。

        张尧学表示:“透明计算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计算以流的模式执行,计算资源就像电流一样在CPU上自由流动。由于技术的限制,在现有的网络中,数据传输会有一定的延迟。为此,我们在透明计算系统中特别设计了一个资源缓冲区,相当于蓄水池,从而有效解决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延迟问题。将存储资源放在服务器端或网上,在前端完成计算,这有助于减轻CPU的负担,同时提高计算的性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表示:“如果将互联网看成一台计算机的话,透明计算就是要将网上的闲散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因此,实现聚合资源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当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而且结构各不相同时,人们就要考虑如何调度、分配和使用这些资源。透明计算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使用和管理。”

        殊途同归

        张尧学表示:“透明计算操作系统和现有操作系统是共生共存的,而不是替代关系。在现有的操作系统之上,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应用,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如果非要让这些用户把现有应用迁移到透明计算操作系统之上,这个过程会十分复杂。”

        未来,操作系统的发展会走向两个方向:传统的操作系统仍将以单机为开发平台,在功能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操作系统本身也会日趋庞大和复杂;新型的操作系统,比如云操作系统、透明计算操作系统,将以网络为开发平台,前端功能会比较少,可以更好地管理系统中的资源。张尧学表示,技术进步带来的一定是应用的简化。

        现有的云操作系统的优点是:前端轻载化,系统启动速度快;后端可以更好地存储海量数据,可以实现快速搜索;服务器管理实现自动化。云操作系统的不足是,不支持其他的操作系统或应用。透明计算操作系统(比如Meta OS)的优点是:可以管理其他的操作系统,可以跨越不同的软硬件平台,运行在BIOS之上,能够更好地管理轻载的终端。

        张尧学介绍说:“透明计算操作系统其实是一种半虚拟化的技术。比如,透明计算操作系统可以只对硬盘虚拟化,或只把操作系统的某些部分虚拟化,目的是减轻前端硬件平台的压力。透明计算操作系统是一个底层的系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安全性,而且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我们推出透明计算操作系统是为了解决用户的应用难题,给用户更多的选择。”

        张尧学表示,未来透明计算将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透明计算操作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以单机为核心的操作系统,也不是在传统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或堆积,而是以全新的方式管理操作系统;可以跨硬件和软件平台实现资源管理;保证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的一致性,实现快速搜索和深度挖掘;开发能够支持服务重组的工具;开发面向用户的新型终端。

        没有杀手级的应用

        目前,透明计算机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军事、教育、企业和金融等领域。张尧学指出了透明计算的三种主要应用,包括桌面应用、移动应用和家电应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透明计算在桌面系统和局域网上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带宽的不足始终是透明计算应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张尧学举例说:“在军队中,透明计算机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透明计算机系统的终端配置很简单,使用和管理起来十分方便。有些透明计算机系统在军队中已经使用了10年,从来没有发生过故障。”

        透明计算机系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正处于发展之中。比如:在手机短信应用中,由于有了透明计算机系统,所有短信都可以存放在服务器上,用户在查看短信时,短信才从服务器上被下载到手机上,阅读完毕,短信被从手机上删除,这样手机就变“轻”了。卓望数码技术管理高级总监、首席架构师刘克鸿表示:“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透明计算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透明计算可以实现资源的透明化,降低对终端硬件设备的要求,改变软件应用的模式。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没有杀手级的应用,只有杀手级的价值主张和商业模式。透明计算的价值就在于简单、透明,即终端简单,服务发现简单,服务订阅简单……”

        一位网友在他的博客里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云计算也好,透明计算也罢,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定做出具体的、非常简单的应用,让更多不具备太多计算机知识的人也可以很方便地享受到计算机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搞清楚云计算、透明计算等概念固然重要,但是尽快让这些新技术落地,给用户带来方便和实惠才更有意义。这需要政府、研究机构、厂商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 家园 在军队中,透明计算机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ao,看到这里我就笑了。想起当年某国家重大项目,某军队院士从中划走一大块,项目总体验收时,院士拿来了他负责那部分很漂亮的验收意见,有人要去参观学习,有人要他隐了敏感内容作学术报告,都被他以涉密挡了回去,后来也从不提类似后继研究,慢慢大家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回到透明计算这里,军队信息化从总部到基层,我还知道一些,在2010年前部队的网络化也就那么回事,要支持透明计算?呵呵。

          • 家园 态度问题

            您说的东西太神秘,我们接触不到,无法评论。从中国的大环境来说,不能说您说的不是事实,但另一方面,中国科技的进步,包括军事科学的进步,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也不要以偏概全。

            • 家园 对于实实在在的进步,我们都应该高兴

              但是,如果是过度包装,甚至通过吹牛来博取荣誉的“科技成果”,我们就不应该说点什么?

              看张院士的回应:院士张尧学回应质疑:研究成果已网上公布

              我个人的看法:

              1)一下子低调了,但低调反而说明他目前的成果不足以取得自然科学一等奖。

              2)他提到的应用,非常值得怀疑:

              张尧学说,索普卡有两项专利,还转让给了联想等公司。索普卡当时在贵州、云南等偏僻地区及部分边境部队和企业应用情况良好,2003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2004年度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这么高等级的奖只能用云贵及边境部队,并且没有后续的研发。

              3)

              我在调到教育部之前已和时任教育的主管领导谈好,要继续在清华大学做科研。这位领导和清华大学都是同意的。因此,我出差很少,而且晚上和休息日基本都在实验室,这一点,我想清华大学的同事们都可以证明

              教育部的司长都可以这么玩,为了自己个人的事业,可以不专心国家一个面的工作。大家知道,国家部门中处是国家一个点的工作,司是一个位面的工作,部是方面型工作,都是责任重大的,还可以这样玩,真不愧为院士。

        • 家园 谢谢资料。资料很好。如果能够给出原始出处就更好

          从这些资料看,恐怕可以说,张教授他们并没有发明一种全新的计算方式(超越冯诺曼),还是在现有的计算方式中整合了一个方案。而这种整合方案其实有很多种,而且,张教授他们的方案的技术特点,未必能够帮助他们从多种整合方案中胜出。

      • 家园 谢谢资料,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评价不合适

        送花成功。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谢谢参与讨论。但是,我认为不能通过这样的弯弯绕来评价一个技术事物。对待技术事物,应该直接进行技术讨论。诸如是否全职工作,是否一线研究,是否有引用率高的论文,等等,都不应该用于对技术事物的评价。回到我的主题文中提到的,在PC革命中的伟大技术事物,如鼠标,是否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评价呢?这个事物,虽然相对很多极高引用率的论文来讲,简陋了许多,但是,却是推动整个信息工业前进的伟大东西,而那些高引用率论文却不一定是。

        因此,我希望看到,就技术问题直接了当的技术讨论,而不是那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攻击手法。事实上,对技术问题做技术讨论,对大家都有益处。这是我写这个主题文的原动机,我希望能够听到大家对这些事情的技术讨论,听到大家对冯诺曼机的发展的讨论,也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些想法,如果这样,自己就感到有了收获。谢谢大家的参与和贡献。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方舟子攻击的不是专业技术,攻击的是这个“发明”的可信度

          肘子不是IT专业人士,没法攻击其专业程度,但是肘子也是在科学界混了多年的人了,用他的资料查询能力来攻击一下透明计算(理论和报奖材料)的可信度和在国际上的被接受程度绰绰有余。至于提到张“已脱离科研一线十几年,却能做出代表中国科研最高成就的成果,可谓神人神迹”,只是从一般推理角度来分析。科学界和工业界似乎也确实没有这样的先例吧

          张大报奖材料吹得太神了,要是只有技术解释没有那些牛皮大山,肘子也没有攻击的目标了,不过这个透明计算能不能得奖也就有问号了。

          从张尧学论文发表记录和引用情况看,可知他提出的透明计算在国际上毫无影响。然而张尧学在报奖材料中声称其提出的透明计算“被国内外采用,引发和推动了国内外新型网络计算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用谷歌搜索“透明计算”的英文(transparent computing),出来的网页主要是美国军方DARPA的一个透明计算项目。但是,张尧学说的“透明计算”的“透明”的意思是“不知不觉”,国外说的“透明计算”的“透明”的意思是“公开可见”。。。二者的意思刚好相反。如果认为这就是其“透明计算”的实践,这是利用“透明”一词多义混淆视听。

          张尧学的报奖材料称:“透明计算得到了国际上英特尔、IBM 等公司的采纳,被英特尔公司总裁称为‘代表了下一个计算时代’并作为战略之一实施。”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Renee James(学MBA出身的)在2012年IDF会议上的确提到透明计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曾以“我系张尧学院士提出的透明计算得到英特尔公司的高度评价和推广”高调报道(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s/4840/2012/20120921085312266245505/20120921085312266245505_.html )。实际上Renee James的原话是这么说的(http://intelstudios.edgesuite.net/idf/2012/sf/keynote/120912_rj/120912_rj_fl/index.html 14’20”开始):透明计算的概念并不新颖,MIT早在90年代末就做了研究,最近清华大学张教授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张尧学的报奖材料称:“相关工作得到了Edward Yourdon 博士(软件工程方法论创始人)、原IEEE CS 副主席Ming T. Liu、以及Jefferey J.P. Tsai(IEEE/AAAS Fellow)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张氏协议综合法’。”这些人评价的是张尧学1988年在日本的博士研究工作,与透明计算没有关系,非要说有关系的话,那也是日本的知识产权,怎么得的中国国家奖?而且这些人并没有对张的工作“高度评价”,更没有称为“张氏协议综合法”,只是在综述中引用了张尧学的论文,引用时写作Zhang’s Protocol Synthesis Algorithm,这是以第一作者姓指代论文中提出的方法(该文献以此指代十几种方法),并非特地给其方法命名

          张尧学的报奖材料称:“透明计算概念及技术曾被PCMag、eWeek、ScienceDaily、TechEYE 等数百家国际媒体广泛报道,并被评论为‘这将是首个由中国推动的计算技术。’”这指的是张尧学2012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ud Computing》专刊上发表的论文《TransOS: A Transparent Computing-based Operating System for the Cloud》曾获得国外一些科技媒体的报道,当时中南大学因此说“张尧学院士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反响强烈”(http://news.its.csu.edu.cn/csunews/readnewsarticle?atcid=20121016045312963 )。一篇论文的重要性并不由媒体记者来决定,而应该看同行的引用情况。那么张尧学这篇“在国际上反响强烈”的论文的引用次数是多少呢?6次,其中4次是中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己引用,1次是北京大学引用,剩下的1次由于论文无法下载,不知道作者的单位,但也是中国人引用。也就是说,张尧学这篇“在国际上反响强烈”的论文发表两年多来,在国际上被引用的次数是零。国际学界根本就没人在乎这“首个由中国推动的计算技术”。

          • 家园 也谢谢参与讨论。但是这种攻击本身就不“科学”欠“可信度”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最多就是置疑“可信度”。但是,“可信度”低并不就意味不可能。因此这种置疑有媒体上的意义,很多人也就愿意看个热闹,参与这个热闹的各方代表其实也获得相关的利益,至少有眼球效应。

            但是,我认为更有意思的事情,是通过有价值的技术讨论,学到东西,认清事情。

    • 家园 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建议

      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建议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Jan 21 22:12:52 2015), 站内

      “日前,CCF向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和教育部递交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的建议》,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退出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评审工作。”

      全文如下:

      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科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已经实施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国家科技奖),其管理体制和评审过程暴露出如下一些突出问题:

      1. 政府部门对评审工作干预过多。政府主管部门直接参与奖项的评审工作,相关领导亲自担任有关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的负责人,直接主导奖项的评审过程。政府工作“越位”。

      2. 没有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无法对政府部门主导的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的作为实行有效监督,容易在奖项评审过程中产生不端行为和滋生腐败。政府工作“缺位”。

      3.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边界不清晰。政府部门作为行政机构,但在国家科技奖评审中拥有决定权,而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4. 政府不是学术共同体,对专业发展和水平并不具有专业判断力。尽管在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政府部门会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评委,但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政府部门难以把握各个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也并不了解哪些专家在哪个领域具有真正的学术判断力,所以评奖过程容易出现误判、错判。

      纵观全球科技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政府直接主导进行学术评价和评奖的。目前有些政府部门的思维和做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简政放权、职能转变的方针明显不符。针对上述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建议改革现行国家科技奖评审体制,完善国家科技奖项评审工作,具体如下:

      1. 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政府部门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治国方针,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彻底退出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工作,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 加强对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政府部门应致力于建立评价体系、制定奖励政策、遴选评选机构、构建评审平台等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国家科技奖励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机制保证,并严格监督评审过程。

      3. 将国家科技奖项评审工作交由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完成。根据科技奖项的特点,国家科技奖应突出专业性和行业特点,并将奖项评审工作交由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完成。政府部门对承担评审工作的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进行严格的遴选,并对其评奖过程进行监督。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现有国家科技奖评审机制,必将加强我国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使之回归科技奖励的本质。

      中国计算机学会

      2015年1月15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