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传统的思考方法与理工科的思维方法区别 -- 四维立交

共:💬49 🌺267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 家园 五四以后

        无论是五四的当事人,还是五四以后的实践,都已经迈过了这个全盘西化的坎。

        只是有些人,依然还没有迈过去。

        你说的的确是实话。

    • 家园 挺有道理

      楼主说的分形,就很有一花一世界的意味。

      还有全息等等,都是很“东方”的东西。

      包括测不准,细想的话很像有人批评中国文化“模糊、不精确”,其实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里是不认可“不变”这类东西的,因为一直在运动所以无法固定到某个点上给出精确的状态。

    • 家园 第一段到第二段跳跃的快了一点

      很好的视角,但是怎么一下子就到了第二段的结论,感觉中间没过度,也许举个例子就比较好理解了。

      恕我愚笨,反正这两段的推导没看懂。是不是我也太线性了?

      • 家园 补充说明,把我的意思讲得更清楚点。

        回皮卡丘:你说的对,我跳的快了点,我试着说的详细一点。拿易经来举例说明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前面说中国传统的思维里面有着分形思想的因素,以一点出发(比如从思考者自身出发),由一及二,由二及四,由四及八等等,不断分形最后形成宇宙本身。潜意识的就是以为我就是宇宙,倒推回来就是宇宙就是我。易经里面讲,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概念就是推导的过程,就像我们学的排列组合一样,把各种可能性做个穷举。把世界看得粗一点,就用阴阳来看。再往下觉得阴阳把世界分的太粗,用四象来看世界。四象也不够,那就八卦。八卦还不够就六十四卦,还可以望下分4096个象限等等,以致无穷。每个象限都可以是一个学科。易经讲得就是各个象限“怎么相互转化”,讲得是普遍规律,系统怎么从A状态到B状态,不可能从A直接跳到C状态。如果发生了从A到C,那说明你前面的认识错了,你原来的状态应该是B,发生应该是从B到C。或者你对现在认识错了,现在得状态不是C而是B,发生的状态转换是从A到B。这里借用芒总说易的一个观点,易经是个框架或者说是个坐标轴的象限划分,至于对现实世界认识有多广和认识有多深,都可以放在这个框架里面来分析。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对世界的认识,就有一千个对易经的理解方式,但是对于象限的划分形式上是一样的,但是象限的内容却是各有各的理解。大家对于象限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形式上理解是一样的,但是对于象限转换的具体细节也是各说各话。但是不是这些各说各话,各种不同的理解就没有意义?错了,在这么多的各说各话中,中国古人还是尽量提取各说各话的共性部分,把这些共性部分变成经典,例如儒,道,墨,法,后来的禅等等。这些都是对世界的认识,生活在中国社会的人就拿着这些”经典“为我所用,什么用着爽能解决问题,我就用着那个”经典“,这也是中国的实用主义的由来。这个演绎过程给人的印象,好像就是整体思维的方式。但是这只是我们中国思维方式的一部分,中国思维里面还有”一花一世界“,”瞬间即永恒“等等。这是中国思维方式的两面,既包括”由一点到整体“,也包括”由整体到到一点“,不断循环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缺点是在”一点“和”整体“之间,各说各话(有时连概念都不统一),大家寻找这个各说各话的共同部分需要时间比较长,有时由于历史的反复,把历史已经形成的共识还丢掉,整个过程还得从来一边 (当然不是百分百的完全重复,是属于螺旋形的上升过程)。举个例子,用心去喝茶,用喝茶来领悟道,搞出个茶道。换一个方向,先领悟了道,然后用道来喝茶,也可以搞出个茶道。这两个”茶道“其实差不多,但是也有区别。随着这两个”茶道“区别的不断缩小,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符合”真实“。

        理工科思维,我认为不是西方的,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也有这部分内容。理工科的思维,就是从局部出发。一个角度就是从局部里面继续找局部,越分越细,逐步逼近世界里面局部的真实。这是个死胡弄,分子,原子,粒子等等...。另一个角度是从局部里面看上一个抽象层级的局部,把局部A搞清楚,推断另一个局部B和和局部A类似,局部A的规律是不是可以往局部B上套?能套,说明局部A和局部B有共性,两者可以合并成更抽象一层的局部”AB“。不能套,那就分学科,分成学科A和学科B,后果就是现在大学里面学科是越分越细,社会行业的划分越来越细。理工科的思维必然导致世界不停的被细化,从局部不断去逼近世界局部的真实。要是说批评中国传统思维的弱点,我猜大概可以说中国古人对”整体“的认识太早熟了,导致在当前科技水平下认识到的”点“和我们认识到的”整体“之间鸿沟比较远,需要用这种理工科思维弥补”点“和”整体“之间的鸿沟,而我们原来中国人用的类比,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近似,需要理工科思维帮我们细化。工人农民都是”理工科思维“的高手,那些个不从事劳动生产的人都是”整体思维“的高手 (整体思维都是注重整体的对称性,把对称性用来由已知的东西推断未知的事物)。一拨人通过劳动,改造和认识现实世界,一拨人负责解释世界,并推断未知世界。社会需要这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组织在一起,不偏废某一方,才能物质生产丰富,精神安康平和,也只有合在一起,我们眼中认识的世界才能不断螺旋上升。

        理工科思维的缺点就是”一根筋“,用已知推导未知,面对”未知“比较”自大“,觉得自己掌握未来,容易比较极端的做事情,破坏性太大。不撞到南墙,理工科思维的人是不会回头的。另外一面,就是真到撞了南墙后,也容易极端的完全否定自己,不能持久。好比练得少林外家拳法,练得是筋骨皮肉,极端点的练得脑子里面都是肌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指的是对事物的对称性的整体观念缺失),好处和坏处都很明显。

        中国思维其实是比较全面的,带来的缺点就是不容易掌握。如帖子里面的发言,有的人看到的是《易经》,有的人看到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有的人看到的是《本草纲目》,有的人看到的是《黄帝内经》。还有的人看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就是捣糨糊,什么都说了,也什么也都没说。这其实是符合人性的,有的人偏理性,有的人偏感性,但是感性和理性比较均衡(动态均衡的概念)的人不多。中国人追求的中庸之道,这个境界实际上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才要去追求。中国思维的好处就是什么都能解释,什么都能接受,最后都搞成自己的那套道道,时髦话就是“有中国特色的xxx”。所以中国接受工业化社会的理工科思维,没有什么障碍。中国晚清的落后,不是因为我们不能接受西方的理工科思维,而是主流精英的狂妄自大,不承认别人好东西,也就不去学习和研究别人好的东西。我们看中国老祖宗的历史,假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务实和务虚的部分是比较均衡的。后来由于佛教的引入,我们的文化里面,务虚的成分增加了,务实的部分受到了一点压抑。再后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引入,我们文化里面务实的部分得到加强,务虚收到点压抑。就现在而言,中国现在有了一个加强版的务虚,也有了一个加强版的务实,就看怎么去“合”了。

        假设我们用易经的坐标系来看当今的世界,大概怎么划分呢?“阳”就是更多为普罗大众考虑,要公平,要平均。“阴”就是强调存在即合理,少数人贡献大,多拿点东西是应该的,对现有模式的继续加强,要效率。中间态就是阴阳交融,就是既要公平也要效率,就是即“反左”也“反右”。但是这个中间态是动态的均衡。我们人类的发展就是这样不断的正反合,到下一个正反合,到下一个正反合,以至于世界灭亡。易经给大家提供的只是大系统的概念划分,概念下面的各种内涵要到各个具体场景下去找。概念之间的变化规律就是“易”。正是由于,易经对世界的划分过于的粗,所以我们的古人,用这个解释世界无往不利,正反事物都觉得合理。也正是由于易经对世界的认识概念太粗,导致对具体事物只有趋势性判断,就像炒股票,知道有涨有跌,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跌,所以难有精准的预测,看起来好像很无用。假如我们对“道”的研究足够的细,比如研究出一个“股道”(股票的道),那我门是不是可以对股市有更精准的预测,而不再是无用了呢?引申开来说,当我们觉得“易经”无用时,只不过是我们对这个细分领域研究的还不够细,还不能够做出精准预测。每当一个细分领域研究的充分了以后,就是对“易”本身的一个补充,一次新的诠释。从这个角度讲,易经是活的,是随着事物的进步不断发展的。无根据揣测下,西方哲学追求的这种绝对存在是不是就是古人理解的“易”呢?

        中国传统哲学里面,望抽象的方向上引申,就是“易就是变”,形式上是静态的,内容是动态的,听起来就是什么都没说。望实务方向去引申,就是各色各样的“道”,各色各样的知识,纷繁复杂,世界越进步,各种道道就越多。各种“道道”都要符合一个“大道”,那就是“易”。

        再回头来谈谈中国传统思维和理工科思维的区别,大概就是在于中国传统思维强调对称性,理工科思维强调线性。我以为线性思考方式,是对称性思考方式里面的一个子集。

        这篇文字随想随说,没有用逻辑去组织,大概说下自己的理解。

      • 家园 综合辩证法和形而上

        个人感觉所有汉语为母语的人都会综合辩证法,所有字母文为母语的,天生都是形而上。

        语言框架极大的影响思维!

    • 家园 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思维的差别是从整体入手与从点入手的差别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一个是用整体的眼光看世界,一个是以个体的眼光来看世界。一个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另一个是点到线,线再到面,面再到空间。

      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中国与西方世界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如果用西方的眼光来看现在的中国,就会看到无数发展落后的点与线,如果用中国传统思维的眼光来看现在的中国,就会看到中国虽然暂时落后,但已经触底反弹,发展的趋势是整体推进,这种推进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因为现在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是以西方为主导的工业化社会,中国还没有完成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很多领域还在山寨与追赶,中国的文化暂时被质疑与压制了,还没有焕发其自身应有的影响力,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特长在哪里,还在用自己的弱项来跟别人拼比。等到中国领先之后,思想文化优势就会被重视,那时才会焕发更大的能量。

      以中国军工装备的发展为例,整体思维的优势就看的很明显。虽然这是中国的弱项,但是却用文化优势弥补了。比如,全国勒紧裤腰带发展核武器,这用西方思维来看,就是冒险与胡搞,但是却保了中国之前几十年乃至以后很多年的和平。巨浪上岸,东风下海,都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体现。也许中国之前在很多武器领域是落后的,但因为有大杀器,就为这些领域的发展争取了时间,用个别武器的功能改变了战略平衡,弹道导弹打航母也是一样,都是整体思维的体现。中国不会陷入与苏联一样的线性思维,各个领域开展军备竞赛,中国只要把握关键点就可以了,目的还是为了争取时间。中国与西方相比,工业化晚了几百年,差的就是时间。

      常常在网上看到说中国人缺乏创新力,其实不是这样。西方人的创新往往体现在点上,看起来花样繁多,在局部的点上创新,确实不是中国人的强项。中国人的创新是以空间为单位的,也许数量不多,但是能量巨大。

      毛泽东是中国整体思维体现最典型的代表,他倡导的人民战争,使得看起来很弱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体,汇集为整体的强大。他的游击战战略,用点的思维来看,似乎不起眼,但是却是以弱胜强最好的方法,毛曾经说过,游击战最重要的,不是树林,是人民,这是西方思维很难理解的。

      再比如中医,就是中国传统思维的典型代表,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并与自然条件结合,而不是只看各个部分或者是细胞的集成来看的。如若用西方思维很难理解,会觉得是骗人的。现在的中国人看不懂中医,说中医是伪科学。非得用点与线的理论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他们才能认同。而中国古人的聪明之处,就是在人类还没有具体的科学手段来证明的东西,也可以先拿来用了,这就是整体思维的优势。

      这一优势在农业社会以天人合一的思想领先,现代社会也一样,不同的是天的范围扩大了很多。从前是日出日落,月亮潮汐,四季变换,现在则扩展到人类看不到的宇宙空间。对未来人类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中国的整体思维一定会焕发其应有的光彩。

      另外,因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是复制西方的,中国人从课本里接受的教育还是点与线为主的,思维模式也很容易落入西方的定势,我为了防止自己被禁锢,常常一个问题会考虑西方思维怎样看,中国思维怎样看两方面,感觉是个很有趣的游戏。以前总想比较两种思维的优劣势,现在则感觉各有利弊,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通宝推:秦波仁者,皖江吴郎,陈王奋起,关中农民,
      • 家园 价值探索,极限挑战

        anne2607兄与‘语迟’‘史节’‘烤糊卷子’以及‘思维立交’兄弟同仁最近的思想济济一堂恢弘博大非常有启发

        可能一种文明走到复兴前夜就会有这种综合比较进而探索出新路。而兼具文理中西根基又让你们看得更通透。

        西西河太神啦!

        如果老兄们能合灶一起则是鄙人最大福利。

        老天爷保佑吧!

        请陈王与关中农民兄常来组织,可不敢冷场呀!

      • 家园 这不就是心理学上的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吗?

        心理学上有思维方式的差异(Thinking Mind),西方一般是分析式思维(Analytical Thinking),而中国人则是整体思维(Holistical Thinking)。

        • 家园 有相似的部分,但不完全一样

          相似的部分是都有辩证思维,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心理学讲的整体思维是从整体到部分,从大到小的概念,是线性的。中国人的思维更有空间感,会把整体也放入一个组织架构来看,或者把部分也看作一个整体,是动态的,在空间里随意转换腾挪。分形是中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中国独有的,而分形也不一定是线性规律的,更可能是空间规律的。

          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我觉得就是易经的易字。在中国人眼里,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天时地利人和不断在变化,随之的应对也在不断变化。

          如果用西方人的眼光看中国人,就是一个乱字,是无序,但其实中国人是有自己的规则的,只是这个规则也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动态与空间感,是中国人很容易掌握,而西方人很难理解的。

      • 家园 你讲的比我好,呵呵

        你讲的比我好。但是我是觉得还不全面,中国的传统思维里面,不止有从整体入手的一面,也包括从点入手的那一面。比如“一花一世界”里面,就是从点入手嘛。不过这个中国传统思维里面的这个从点入手,局限当时的科技水平,从点到整体的跨越有点大。这个跨越有点大,搞出了很多不了解劳动和实践的江湖神棍们的肆意发挥,以至于变成脱离现实的曲解。

        我们中国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旧时代文人错误的价值观(统治阶级,皇帝们都在有意无意极力维护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对于实践的重视不够。主要内因是大一统的社会建成的太早了,人人都想着稳定,没有内部激烈的碰撞。如果都象春秋战国时期,天天打仗,年年打仗,大家天天都想着搞出来个更锋利的剑去砍人,这个实践(科技)水平不会比西方差到哪里去的。外因大概是外面游牧民族的理论水平更低,不能给我们适当的启发,还有加上印度佛教的务虚倾向严重,佛教的传播也让我们比较轻视物质实践。

        但是中国是有不少的思维是重视实践的,比如王阳明的“心学”啊,比如也强调经世致用之学啊等的。越是战乱危险年代,越是强调经世之学。

        假设中国还是象过去一样,是个封闭的国家,我们有没有可能发展到现在西方的这种科技水平?我认为是可能的,只不过是需要的时间很长很长。社会的历史周期律所导致的各种动荡就是那些科学理论的萌芽。西方列强的侵入,印度佛教的传入,这个外来刺激让我们中国传统朴素的世界观变得更加丰满而已,并没有动摇了框架。这是为什么我说中国传统思维完全不排斥理工科思维,两者是相容的。中国的传统思维(对称性)里面包含理工科思维(线性思维),也包含佛教的务虚思维(另一个层面的线性思维)。

        通宝推:秦波仁者,
        • 家园 一花一世界就是用整体的眼光来看的

          我说的其实是有偏重的意思,中国人偏重以整体看世界,西方人偏重以点看世界,这个不是绝对的,两边都有大量的例外存在。

          或者,我换一种说法来讲这个问题。

          中国人认识世界是先对世界进行分类,比如阴阳、五行、八卦都是对世界的分类,中国著名的理论都是分类理论,先对世界分类,再研究各个分类之间的关系(流程图)。这里说的分类不是简单的依据自然属性进行的直观分类,而是抽象提炼出比较内涵的分类。

          西方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先进行分类,而是直接研究事物之间相互的关系,比如因果,逻辑,矛盾等,在研究关系的过程中会引出一些分类,这些分类对西方人的研究而言,并不是太重要。西方也有依据自然属性进行的分类,但这不是西方研究的方向。

          这个世界的创新会出现在这些领域:新的现象,新的关系,新的分类,新的分类标准,新的组成(对以前分类的完善)。西方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前面两项,中国式的创新指得是后面几项。

          如果用点的思维来看,花就是花,世界就是世界,花与世界的关系就是花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为什么把花看做世界?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把人与世界看做一个整体,中国人经常会使用这种代入的方法,把不同的分类或者分类标准在各个事物之间来回来去的用。一花一世界这句话的来源可能并不是中国,却是十足的中国视角。

          • 家园 额,大概我对一花一世界的理解和你不同的

            我对一花一世界的理解是,就是研究一朵花这么个小东西,仔细深入研究下来也是纷繁复杂,有花瓣,花枝,花萼等等,还可以继续往下细化,不停深化下去,就和整个世界的复杂度差不多了。一朵花这个系统的复杂度就和整个世界的复杂度是差不多的数量级,没有本质区别。从系统这个角度看过去,花和世界差不多的。但是花就是花,世界还是世界,毕竟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虽然从抽象角度也有共通的地方。

            研究花,就是研究花这个局部,研究下来就是植物学里面的关于花的知识。

            不过你的理解应该也对的吧,是看问题的另外一个角度。

      • 家园 我最想干的就是把西方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和中医的整体医学整合

        只能等待时机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