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周语非汉语[修改版] -- 东学西读岛主

共:💬131 🌺566 🌵2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9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周语非汉语]1-合文:非单音节的例子

        青铜铭文上就有合文和重文的符号。

        合文符号就是一个字不一定单音节的一个有力的支持。

        实际上先秦的语言和文字现象是纷杂的。不能用大一统先入为主去马后炮式的看待当时的语文。

      • 家园 多音节因为与象形孤立文字-汉字的矛盾而逐渐被淘汰了

        多音节词汇很难被单个的,孤立的象形文字准确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还原回来,并且教育后代和文盲,这都有很大的障碍,因此多数多音节语言的民族和国家是走上了文字拼音化的道路,放弃了象形孤立文字。而汉语则是相反,简化了音节,一音对一字,以声音和声调区分,而为了避免单音数量少而容易发生歧义的问题,就采用了很多词汇,比如说'逃',别人听起来可能以为是'淘金'的TAO,也可能是'桃子'的TAO,也可能是陶器的TAO,但说逃跑,就完全明白了。汉语是一种人工制造,经过长期优化的高级语言,所以才能写出那么优美的汉字诗词和文章。优美的背后是人工优化和智能编译。好处除了艺术欣赏,更大程度是记忆容易,还原损失小,历史文化和技术信息容易传递,信息容易共享。比如让你背一首唐诗或着九九表,很快就能背下,而且一旦背下来,再复述就是一字都不会差,差一个字都是智商问题。但让英国人背一下英文的诗词,恐怕一字都不差就没那么容易了,被九九表就更别想了。背古文也如此,一般中国人背下<出师表>至少前几段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让一般英国人背一下他们的古文试试,非常麻烦,因为音节有长有短,韵率平仄不齐,缺乏声音的节奏感和韵率感,很难记忆和复述。

        最悲催的是朝鲜和韩国,明明是以单音为主的语言,非要选择拼音文字,结果出了很多同音字,从文字上无法分辨。

        通宝推:莫问前程,
        • 家园 谚文是建立在元朝八思巴文和朝鲜流传已久的注音文字基础上。

          不是突然出现的。朝语发音与汉语差别太大,为了正音,朝鲜读书人很早就发明的自己注音方法,多家私自流传,但非常近似。八思巴的三十六字母,确定无疑的,是八个字母被用于谚文。

          朝语主要源头可能是个比较落后的后发民族语言。据说分析词源,数词是五进制,也经历过八进制,但尚未过度到十进制,就被汉语劫持了。

          上古汉语据说发音,现在的羌塘藏语方言最类似。

          不过古代没有留音,只能通过文献,和现在的相关人群,反向构拟。

          就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

          语言问题不太好说好坏。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外族学习汉字根本不需要正音,因为汉字是直接面向对象的

            应该向日本人那样跳过汉语,直接学习和使用汉字,用自己民族面对该物质和事物对象的发音直接学习汉字。否则,很难解决同音字的问题,因为单音加上类似单音的粘滞语音所表现的语音要比连续语言少很多变化,所以出现很多同音字。

            日本人这么做是很成功的,以至于在近代,在翻译大批西方词汇的时候,日本人利用汉字发明了很多(据说80%以上)关于现代物质和事物的中文词汇,反过来被中国人吸收和大批使用,反射回语音部分,所以其实现代汉语和汉字词汇是中国人与日本人共同完善的。

        • 家园 关键是同文

          古音的各地方言很多,有出现双元音,甚至多元音不奇怪,但是书写用字是统一的,而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的骨架是字,更倾向于一字一元音,这样简洁的配合方式优势大,自然很容易就打败其他方案。

          至于表音文字,元音既是发音的骨架,也是表意的骨架,一个不够就只能加。

          百代都在行秦法,孔学名高实秕糠。秦皇的伟大体现在方方面面。

        • 家园 这个音节演变

          其实从现在留存的例子看,很可能不是多音节,而是复合辅音。

          比如,“孔”上古读音大概是klong,结果后来“孔”演化为kong音,但是本来“孔”的读音也保留了转化为一个两字的词“窟窿”。

          类似的还有“角”-“角落/旮旯”,“毂”-“轱辘”等等。

          • 家园 听过网上关于先秦《诗经》的读音感觉很像俄语

            据说那些读音是经过专家考证的。也看了之后历朝历代的读音发展变化,感觉后来是越来越简洁,越来越接近现代汉语。从繁入简,非常科学。

            • 家园 不信

              那些读音都是无稽之谈, 没有人能验证, 关键是理论依据很片面,毫无必然性.

              所以我是不信的.

              不反对别人信

              • 不信
                家园 中国有类似《切韵》、《说文解字》之类的古书

                那些读音也有考察的根据,说人家无稽之谈有点武断了!

                • 家园 切韵如何能搭上诗经的车?

                  切韵如何能搭上诗经的车?

                  • 家园 注意,我说的是“类似”

                    秦汉以前的古书里也必会有读音之类的说明,否则孔夫子怎么去教学生?也许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而且历代都有学者进行过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应该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完全否定人家这些成果,贸然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断并没有说服力。

                    • 家园 这只是您个人的猜测。

                      目前传世文献没有再早于《切韵》的了。您假设的类似不存在。

                      注意,我否定的是现在的“诗经上古音朗诵”,就是您说的那俄语。

                      • 家园 不完全是我个人猜测,看看维基百科吧

                        我认为其研究也有迹可寻,当然今人很难证实,也很难证伪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形聲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上古汉语

          • 家园 基于人类同源,那么单音语言与多音语言是何时分化的

            龙眼认为是从不同形式的文字的使用开始分化。各地的智人人类都是同出一源,这是有分子生物学研究支持的。那么人类各部落在没有文字以前,其语言应该都是既有单音,也有双音,还有多音,没有经过优化。后来要记载和还原这些语言信息,就是文字的出现,就面临一个问题,怎么记录?象形文字是跳过语音直接记录对象,但记忆非常困难,只能少数专职人员天天干才能掌握,属于纯粹符号性质。但越往后,就越面临一个大众化的问题,否则竞争不过其他民族。因此西方各国是把象形文字拆分出一些简单线条,形成字母,再用字母对应多数基本发音要素,形成拼音文字。好处是音形对应,词汇有多少音节就拼多长的词汇,坏处是失去了对原始对象的描述,人成为纯粹符号的抽象思考者,培养出一些科学家、哲学家,但多数西方普通人却是思维呆板教条,认死理儿,喜怒善恶只在一瞬间。康德和希特勒仿佛都很理性,但其实是失去了人类原始的判断能力,成为抽象逻辑的机械动物。

            而中国人是继续发展象形文字,并按象形文字的特点优化了自己的语言,一个字对应一个字音和一个字意,信息不够分辨就增加一个字或多个字,形成多字词汇。音形对应有困难就增加表声音的偏旁,利用单音单字的特点发展节奏化和平仄化的语文形式,以有利记忆、传播和还原, 而象形文字直接面向对象的特点一直保留。过去其缺点据说是学习起来相对拼音文字困难,但好象中世纪的欧洲,当地人的识字率并不比中国高,而现在更完全不同了,有了电脑技术,只要能认字,会拼音,就能输入汉字。

            象形文字相对符号文字可能不利于抽象逻辑思维,但利于形象思维和快速灵活思维,所以中国人爱打比喻,脑子快而灵活,是天生的工匠和多面手。而针对逻辑思维的可能不足,只要从小经过现代理工教育,经过各种理工符号和公式计算的训练,就都不是什么问题。

            通宝推:钱六,梓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9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