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正说唐之梦 -- 给我打钱87405

共:💬242 🌺713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7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敢情您是下厨的那位?

          一些人从来不做饭,或者做饭心不在焉,就说,治大国,烹小鲜的意思是小火慢炖。

          老子的意思是,治大国,就跟在厨房烧菜一样。

          跟一个不下厨的人谈“跟在厨房烧菜一样”,白谈。

          您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文字,敢情您是下厨的那位?不知道是部级啊还是国级啊?失敬失敬

          另外老子是有原文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意思是说治国之道和烧小鱼差不多,最重要的是掌握规律(道)。掌握规律,鬼神也无法作祟,圣人也无法伤害。也就是说按照规律办事,则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都不会体现。大家既不会感觉到鬼的邪恶,也不会感觉到圣人的崇高。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 家园 说说自己的读史观点。

      从青年开始的读史都是渴求读遍更多细节史料,逻辑就是这些史料中记载的那些行为活动要对应着其起到的具体作用,并由具体作用的好坏程度、结果来定义那些行为活动的正确或错误。

      此阶段,总以自己知晓多少史料细节而沾沾自喜。

      近两年来在他人引导下,开始重新建立读史观点的构架。也就是从一个国家权力组织者的视角思维来看待和解读某时段的历史资料。

      大致是这个架构:

      一个权力组织上台,首要考虑是就是财政结构和军事结构来加强自己的统治。随着该时段社会生产力不同,还有其他需要提升考虑的方向等级,比如国家意识结构、金融货币结构、权力监管结构、立法结构等等

      把这些需要搭建的结构都考虑好了,接下来就要思考在此之上的官僚结构的建立。而在官僚结构建立之上,还有一个需要重点思考的旁支就是权力取得之后保留下来的各种势力群体状态的问题,如保留下来的士族门阀、各地旧有官吏、夺权过程中本方内的各个派系等

      通盘思考之后,才能开始操刀实施国家治理。

      (封建皇权时代,每个老帝王死后,新的帝王上位也同样要面对此状况的一次和多次思考。)

      拿旧有官吏这个问题来说,唐朝基本承接隋朝、宋朝基本承接五代、明清承接要弱于唐宋、新中国也承接了民国部分小官吏。

      拿派系势力问题来说,每个新帝王接班都遇到这个问题。新中国的改朝也不例外。

      于是所有历史细节资料包括的行为活动,以及作用结果,都在上面这个历史观点的构架之中了。

      用宋朝杯酒释兵权所得到的作用结果的资料举例: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

      吸收各个军事势力派系的精兵,补充中央。

      下放财政权力给地方,而此时地方官吏基本都是旧有官吏,还有地方门阀势力。于是这种下放就会让各地军事派系集团与地方官僚门阀势力产生隔阂和矛盾。另外允许土地兼并制度,这样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更加锐化。

      所以,唐朝的节度使、藩镇制度在宋朝就被瓦解了。

      当然这是好的一方面,坏的一面就是之后的影响,地方跟中央的关系,尤其是财政关系的恶化。不过这是几朝之后的状态了。

      用你文章的资料来分析,

      唐玄宗接班之后,就要面对上面那个问题状态,他必须要通盘思考出有一个个结构,然后着手处理。包括用人。

      而被使用人的属性包括,派系、治理主张。更深层的是其治理主张实施之后对其他一个个结构的影响作用。因为,任何帝王或权力组织,其唯一目的就是维护和巩固权力控制,而影响权力控制的各种不同社会国家状况在权力者内心思维中是存在不同等级的。这个思维中等级序列的排列规则是跟该权力者(帝王)的世界观认识深度有直接关联。

      唐朝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就是李家这个权力组织者考虑到影响权力稳定的排序问题,而做出的一个选择。如果李建成上位,他一定走向隋炀帝的结局,就是被各种势力边缘化,从而李家被踢出权力舞台。这种边缘化,甚至让李建成的财政政策主张都无法推广,还谈什么稳定唐朝呢。归根结底,李建成等人背后依靠的势力以及其可能实施的国家治理主张与上面提到的那个必须思考的架构是不相容的。

      这个逻辑类似王莽的状况,他的很多主张后世来看,是进步的。但是其主张没有溶于上面提到的那个架构。

      每个朝代从建立到死亡都有一个固定规律,就是权力控制从集中到分散的规律。当然其运行是呈现起伏波动状的。这可能就是周期律吧。

      拿杯酒释兵权来说,他在前一个阶段加强了政权控制,但其应用后的结果却成了后来权力分散的一个巨大推手。

      人们都骂崇祯,在我重建读史观点之后,我开始非常同情崇祯。因为根据上面的权力集中分散规律,任何王朝的最后一代权力者,陷在上面那个国家治理架构之中,确切说权力控制已经非常分散的状态之中,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这就像新经理人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超级企业治理的无力感。

      在建立这种读史观之后,终于明白人类历史中所谓官制变革、吏治革新,对权力控制的影响真的是极其短暂的。看懂了,意识信仰对一个权力组织控制权力的绝对影响力。(论权力控制的生命力,哪一个王朝生存长度大过宗教?)

      也是这种读史观,让我更关注现在中国的权力控制的调整问题。当然更容易看懂新闻背后的一个个深意。并纠正之前一个个错误认识。

      比如,现在人们总说,某某加强权力控制达到如何强大的状态。而从上面那个国家治理构架上来分析,根本不是这种情形。

      首先,财政构架,出现了财政和金融两股力量和主张的博弈

      军事,去看看宋朝太祖和太宗的军事结构改革,基本一样。(练和打分开)问题是,在意识信仰抛弃之后,这种控制方式对未来是好还是坏?会坏到什么程度,推动出什么未来状况?

      立法结构,这个最容易被大众忽视,之前被称为养老机构的地方,经过几十年发展,竟然成了最有权力的一个机构。你能想到吗?某某根本影响不到。

      接班后的旧有官吏结构,在意识信仰抛弃之后,也只能把治理重点放在这方面了。

      意识结构,,,,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关于现在的贸易战、香港问题,以前我只关注细节逻辑带来的影响并加以分析,现在关注的是这些出现的活动状态,对上面治理构架的影响,以及权力者的应对对之后的影响和会推动出什么。

      改变后的读史观,会让人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最后,建立这种读史观之后,觉得自己知晓的史料更少了。这个更少和之前那个感觉少是不一样的,这个少指的是真实实施的细节资料掌握的太少。比如一个朝代某个地区的财政状态,有的资料会指名道姓夸耀当地官员如何如何做的,要留名史册。但拿到真实实施的历史资料并对比上面构架分析,促成这个状态的主因却是另外推动作用。当然也不能说状态跟当地官僚一点关系也没有。

      还有历史记录夸耀某些官吏的行为,

      比如范仲淹阻止仁宗给太后大办寿宴、而太后死后很多官员反对仁宗大规模祭拜,但范仲淹强烈支持祭拜。

      在后世读书人嘴里,这是范仲淹敢于仗义直言,谏言。

      事实呢?

      前者仁宗反对太后控制,不想直接表达。范这时站了出来。

      后者太后倒台,背后势力惶恐,其他官僚趁机落井下石,但仁宗从国家治理构架是不会这么做的。这时范再次站了出来。

      这些从范仲淹的升迁和不断调整的所付职责去分析就看清楚了。

      还有一种感觉自己知晓的史料太少,就是专一方向的通史,比如官制史、财政史、军事史、农业制度变迁史、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史等,

      这些专一史学能够帮你划定历史演变周期、分析关键演变的节点、以及你所分析的王朝所处的演变周期的位置,等,因为这些实际的物质状态决定了权力者(帝王)如何架构这个国家组织形态和实施何种国家系统运转状态。至于我们现在书中所叙述的那些小历史细节都包含在这个大框架之中,所以分析的时候依照周期运行这个规律的基本框架基础,结论反而更贴近历史事实。

      比如,

      府兵制和募兵制两个不同阶段你所分析的权力者如何构架军事权力。

      历史为何出现两个制度的转换,转换期的上位权力者如何思考。

      这些框架都对你所分析的那个朝代的历史细节有着理论基础的支撑意义。

      • 家园 胜利后是否放一马要看当权者性格目标

        胜利后是否放一马要看当权者性格目标,如果想励精图治,青史留名,就得学雍正,把失败一方的肥蛆压榨干净。如果想当醉生梦死的赵官家,位子坐牢后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还有对方是否认输问题,像包总反感抗战神剧表态这么久,各大卫视置若罔闻,下台前不往死里整把定向反腐进行到底说明包子无能

      • 家园 回复

        肚子里转了一个礼拜,想着该怎么回帖。其实,对我而言,尽管勉强算得上是个历史爱好者,却始终在问自己为什么要读史。是当故事来看么?不得不承认,历史故事精彩纷呈,比电影好看多了,时常流连忘返。但我又同时十分确定,我不是为了看故事。是想吸取经验教训么?但我本人并不认可前史之鉴后事之师,理由也算充分。所以我也十分确定,我不是为了涨经验。那么,我究竟是为什么要读史呢?大概好比是,一个人一边活着,一边探索人生的意义。

        最近女儿在复习,准备期末考试。其中,本学期历史讲的近代史。我让她说给我听,我帮她检查。听着听着我就明白了,她脑中全是碎片。这不怪她,中国近代史本就纷乱,即便是成年人闹不清的也不在少数,何况教材因我们都知道的原因在一些地方语焉不详。自然,我分两个时间段,给她上一堂“烧脑课”。

        在我来看,中国近代史,就内部来说,乃是保守派与革命党之斗争,就外部来看 ,乃是投降派与自主派之斗争。外患与内忧此消彼长。这里就说内忧吧。一开始,保守派就是保清派或取而代之派,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李鸿章是前者代表,袁世凯是后者代表;革命党有左右之分,右派姓资,左派姓社,孙中山是当时革命党领袖人物。又因地缘关系,保守派与革命党之斗争演化为南北对峙。最终,以1928年奉系军阀归顺南京国民政府为第一阶段革命取得胜利之标志,皇帝制可以说完全的彻底的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之后,第二阶段革命展开。实际上,在1927年,革命党的内部分裂就已经浮出水面。其中,蒋介石为国民党右派,汪精卫为国民党左派,但国民党姓资,可以说都是右派,汪是右中带左,蒋是极右,而共产党则姓社 ,整体为左派。汪垮台后国民党形成了一定的统一,至此,国民党也从革命党的右派,“堕落”成了新保守派,革命党的大旗也只有共产党一家扛了。历史再度重演,革命的共产党内部亦有左右之分,两派在新保守派国民党压力之下团结起来,最终打败了堕落的反动的国民党,建立了中华人共和国,组建了人民政府,革命的第二阶段至此画上句号。

        接下来,便是建国后,共产党左右两派的分歧与纷争(目前还不可以说分裂)成为一条主要路线,前毛后邓,前为左中左,后为左中右。那么,右去哪里了呢?外患,苏联、美国,先后粉墨登场,充当左的共产党之右的对手。当然,今人开始怀疑,共产党的右派,即将堕落成纯粹的右派,腐朽成如假包换的保守派,无底线成实打实的卖国求荣派,历史即将再一次重演。但,这只是怀疑,有证据有迹象,却不能下结论。这最后的几句话,就是我喜欢读史的原因所在,半梦半醒。

    • 家园 受教了

      好像对中国文化认识了一些。

      中国人真的非常的精致淡雅。编兄自言,不是能议论的,可是通篇都是极深刻极有见地而且极和时宜的议论。

      不想,今日还可以得见古人所讲的君子,很高兴的事啊。

    • 家园 钱,怎么来的?

      人类社会中一开始并没有钱,在钱出现之前,是以物易物。

      张三种粮,粮有富余,但需要一些柴火。李四是樵夫,却不会种田。现在的问题是,张三眼下没有余粮,要等到秋收。于是张三就给李四立了一张字据,上面写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约定到了秋收“支付”给李四多少粮食。

      所以,钱,就是借据。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经济学家一般不太考虑:张三的这张字据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村里其它人都认可一件事:李四给了张三柴火,张三就得按约定还给李四粮食。如果村里人不认可,那么这张字据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样的交换也就不可能发生。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人都认为,当父母的都得“无条件”的供养孩子,直到自己死去,还会有孩子学习吗?不会再有。假设,我们人类制造出了机器人,机器人可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一切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商品,并且机器人可以自己“养活”自己,那么人类将会如何呢?

      上面是一种情况,有“时间差”,其实“空间差”也会“制造”出钱。

      还有一种情况,张三产粮缺木,李四产木缺鸡,赵五产鸡缺粮,这三个人其中任意一对都无法完成交换,只有三个人坐到一起才行。这是非常困难的事,即便这三人在同一个村里,甚至住在同一间屋子里。人数大于二,人们之间的以物易物都是非常困难的。

      但如果有了钱,这困难迎刃而解。

      所以钱是一项大发明。

      现在的问题是:钱为什么会留下来呢?

      难道不应该是,钱在完成了历史使命,真实的物品交换发生之后,被销毁掉吗?

      大概有两种情况,会让钱留下来。

      一种情况是总有人只“卖”不“买”,多“卖”少“买”,本质上是将钱这种借据销毁的时间延长——因为只完成了交换的一半。

      另一种情况是无中生有。1927年,国民党分裂,汪精卫在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蒋介石在南京也成立了国民政府。汪精卫的“护法”是唐生智。唐生智的兵是拿命换钱,汪精卫就得支付这笔费用,但汪精卫没有钱。汪精卫的办法是印制一种国库券。唐生智的兵拿这种国库券去商铺买米买面,商铺不收,士兵放下国库券,抱起米面就走。武汉商会便去找汪精卫理论,汪讲了一通共渡难关的大道理,唐生智在一旁用手帕擦拭他的手枪,商会见状“心领神会”,闭嘴走人。于是商铺纷纷关张,武汉就此陷入死局。

      汪精卫失败了,蒋介石却成功了。成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先用纸币换袁大头,对等交换,并宣布不收纸币者斩。于是纸币被接受,人们并没有因此受到损失,比方10亿袁大头换了10亿纸币。接下来,蒋介石白天睡觉,半夜起来干活,又印了10亿纸币,再将这10亿无中生有的纸币混入市场。当然,老蒋也没有完全成功。后面的事就不说了。

      我的兴趣不在这里,在前面,多人交换。

      安源工人合作社的成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熟人社会。

      合伙做买卖、开作坊,是很早就有的“制度”——准确的说,在早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社会行为。但是我们都知道,即便是两个人、三个人合伙干任何一件事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家庭就是如此,更何况是那么多人合伙呢?因此,安源工人合作社的成功,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安源,相当于一座煤城,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工人以及家属们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并且跟农业社会不同的是,工人以及家属们原本就被牢牢吸附于整座煤矿,不仅非特殊情况“走不掉”,还具备了相当的“合作感”。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合作社很难办成功。

      正因为如此,现代股份制企业和股票交易市场形成了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上市公司通过一级市场募集到资金,经中间的专业机构“倒手”,股份变成股票,进入二级市场,股民在股价的波动中追逐高抛低吸的利差——股民们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社会当中。

      现在回到前述中钱的出现条件之一,多人交换。

      其实,二人之间的交换,是可以不需要钱的,到今天还是如此。但是多人交换就一定需要钱,因为多人就意味着彼此陌生,张三不知道李四需要什么,李四不清楚赵五能生产什么。

      陌生人社会,是一种很难搞的社会。

      在我的定义中,陌生人社会,不是简单的彼此之间不认识,而是互相了解程度非常低,每个个体对整个社会的了解程度也非常低。

      比如,现代股份制企业为什么无法直接向民众募集资金?因为许多人根本就不了解这家企业在做什么,能产生多大的利润,能抵抗多大的风险。

      通宝推:笑不拾,
      • 家园 钱,怎么来的(3)

        如果是真的计划经济,那就不需要钱了。可惜,不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没有搞过真正的计划经济。

        为什么会说计划经济中根本就不需要钱呢?你可以假设,实施计划经济的条件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当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属于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或者某个集体之后,钱就变成了一种可笑的存在:不再有商品,也没有交换。

        就生产端来看,中央大脑要负责的是做出周密的计划,比如生产一辆卡车每种型号的螺丝到底需要多少颗,其它部门的任务是执行计划。在这个层面来看,若实施计划经济,经济将变成异常简单,因为根本就不存在利润,不存在报酬,不存在破产——习惯了市场经济思维 的人可能需要花几分钟才能把脑筋切换过来。这将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纯粹的生产。

        相对麻烦的是生活端。个体的自给自足经济比较好办,群体的自给自足经济很难想象出来是个什么样子——但并不需要想象,看看尚存的原始部落不就明白了吗?

        所以,真正的难点并不在于生产和生活,难点在于大规模、超大规模。

        首先,是由生产决定生活,还是由生活决定生产?

        好像两个都说得通。这样一来,计划,就不是逻辑的计划了,而是一种非逻辑的计划,而我甚至不知道 该如何去描述什么叫非逻辑的计划。

        可是我们人类,经过这么多年“逻辑训练”之后,已经没有这个自信了,“这样,真的可行吗?”

        其次,是分配问题。

        由于根本就没有钱,所以也不存在价格,但是人们心目的“价格”能不能消除呢?一件貂皮大衣,跟一件棉袄相比,真的只是等“价”异质吗?生产分配也是如此,抡大锤,跟坐办公室写报告,只是革命分工不同吗?

        我猜想多数人都是摇头的,我的看法是:值得一试。

        • 家园 计划经济也需要交换,只要是经济生产必然存在交换

          虽说计划经济是实物调配,但实物调配也是需要兑换券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民币就是全国通用物资兑换券。

          计划经济时代,是生产多少物资决定供应多少兑换券,所以永远是货币短缺,实物过剩。市场经济则相反,由货币也就是债务决定生产,债务规模决定产能规模,债务规模扩大产能才能扩大,所以市场经济永远是产能不足,货币过剩。

          但是,债务的扩张是自然的,因为债务产生利息,利息就是市场经济的第一推动力。为了填补利息,必须扩大债务,直到产能不能覆盖利息,这个时候扩张停止,开始消灭债务。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经济循环周期。

          计划经济则不同,计划经济的产能扩张没有第一推动力,在生死存亡之际,比如苏联和中国的刚建国时期,由于面临生死存亡压力,求生欲支撑着计划经济的产能扩张,一旦度过生死存亡问题,计划经济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计划经济下人类没有追逐利息的本能,于是计划经济就推行不下去了。这就是计划经济失败的根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7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