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生育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 -- 审度

共:💬116 🌺588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商榷
          家园 得看在家里什么样

          日韩家庭比职场好不到哪去,但凡有国内地位的一半也不至于这样。至于其他影响,就更多了。比如生理问题。

        • 商榷
          家园 中国是典型男女平等的社会

          不看别的,就看妇女劳动参与率,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这个是最重要的指标。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谈何主导?悍妇使泼?

          我不知道你所谓男性主导社会从何而来?中国的女性管理者,政治家,也都是很有能力的,可以服人。而欧美一帮子妇女政客根本不配呆那个位子,完全是马戏团政治的恶果。

          妇女主导的社会,就是历史上的母系社会呗,不是彻底失败被淘汰了么?

    • 家园 【原创】人口问题

      一、计划生育回顾

      中国计划生育开始于1966年1月28日,有多少人知道?

      不了解历史的,可以网上搜读一下《从1966年节育到计划生育:“文革”时期的人口控制政策》等文章。

      一些重要历史节点摘要

      1966年1月28日,中国政府决定实行计划生育,中央和地方开始设立计生委。以宣传节育为重点,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文革开始后,虽然计生部门受冲击,但十年中,人口增长率仍然下降十几个千分点。

      1970年,周恩来在接见卫生部军管会全体人员时,批评了把计划生育和卫生运动放在一起的做法。他说:"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你连人口都计划不了,还搞什么国家计划!"  。

      1971年由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人口自增率逐年降低。力争到1975年在城市降低到10‰左右,在农村降低到15‰以下。这个计划被写入到"四五"计划中(1971~1975年)。这预示着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式开始。

      在此之前的人口控制政策,仅仅是国家鼓励、媒体宣传的节育。而在此之后,则是国家制订指标,层层控制落实并限定育龄妇女的生育数量。   

      1973年,人口发展第一次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正式提出了"晚、稀、少","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最理想"的口号。实际上,这些口号在60年代初期就曾经被提出过。

      另外,关于避孕药具的免费问题,在1970年,财政部、卫生部就下达了《关于避孕药实行免费供应的通知》。在此之前的1965年到1970年,避孕套已经由3分钱1只降低到1分钱1只。避孕药具在国内已经批量生产的基础上扩大供应,费用由"减"改为一律免费,并要求送药具上门;「毛泽东主席曾经批示:要送药具上门。」卫生部修订了《节育手术常规》,规范了节育技术指导工作,并规定节育手术的受术者不仅实行免费,还有带薪假期;在一些地方的中学开设了青春期生理卫生课和人口教育课,广泛宣传计划生育。

      七十年代后期,晚婚晚育,结婚年龄提高逐渐成为宣传重点。

      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工作开始更严格全面落实。80年代初上升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在城市居民和城乡军政事业公务人员中严格执行。

      进入新世纪,计划生育开始放松放缓。

      2007年开始,不再成为基本国策。

      2016年开始,全面放开二胎。

      2021年,放开三胎。

      预计到2026年,全面放开。

      历时60年,共三代人。

      其中,城市居民和公务事业编制人员严格一胎的,历时约三四十年时间。

      农村推行计划生育困难重重,乱象频多,收效甚微。

      即便如此,由于普遍晚婚晚育和推广节育,以及在城市居民和城乡军公干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五十多年来,中国人口至少有效控减三四亿人以上。至少少生了整个全球人口第三大国美国人口。

      如何评价几十年来的计划生育,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可视为定理性质的结论可供参考:

      对中国而言,如果一项重大的涉及根本的原则政策,经过了'文革'和改开两个时期双重考验,那么,它在较长时效内的正确性,就可以确定无疑。比如四个基本原则,比如一些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

      二、比较

      与同时期或更早期的印度计划生育对比,中国的执行力与有效性无疑更加突出。

      20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以温和的方式倡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该国也是发展中国家最早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1941年到1951年十年内,印度人口年增长率均控制在1.3%以下,政府规划人员乐观地相信未来的人口增长率会与这一数据持平。

      20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并没有进一步鼓励计生用品的使用以及家庭规模的控制。以至于60年代,较高的人口出生率被政策制定者认为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7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控制人口出生率,希望能将现有千分之四十一的出生率降至千分之二十到二十五。印度于1976年出台的人口政策反映了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已经达成了共识:人口政策取得的效果不大,除非仅仅把它作为提高全民整体福利项目的一个部分。

      20世纪80年代,印度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增加了大量的计划生育项目。农村地区通过医疗中心及其分布的网络体系,令这些项目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普及。

      1991年,计划生育项目提供的公共医疗机构已经达到15万所以上。

      尽管公共医疗机构的发展对计划生育项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199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印度仍然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快的国家。据估计,1981年到1991年十年间印度年人口平均增长率在2%左右。

      1992年的粗略人口出生率是千分之三十,相对于1981年的千分之三十四仅有较小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直至80年代,印度的人口增长率都趋于平稳状态。印度中西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正在积极降低本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但收效甚微。如此看来,到2060年的时候,印度将打破人口平稳增长的态势。

      迄今为止,印度并没有全国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目前,印度有四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省份,如马哈拉施特拉邦是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省份之一。马哈拉施特拉邦目前拥有9300万人口,从2001年5月起,该邦政府工作人员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

      三、独生子女问题。

      独生子女政策是计划生育实行过程中最受批评的一大"弊政"。这个政策的利弊两存,太突出显明了。似乎显得有些太急切太激进,后果也太严重。

      八十、九十年代当时那人口形势,″两个正好″已根本刹不住人口过快增长。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实际执行范围主要还是城市居民、城乡军公干事业编制人员比较严格。农村由于有效约束少执行难传统文化观念客观经济生活环境等因素,真正独生子女的很少。

      城乡实际效果上的明显差异,极大地缓解了阶层分化固化。在改开后普遍受惠的快速发展阶段,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效果非比寻常。

      如果不是城军公干人员严格独生,现在农村人口农民子弟进城上学、就业经商机会都会减少一半。贫弱群体与官二代富二代们都将比现在增一倍,而中间阶层也将比现在少一半。

      就这个角度而言,大政府概念下的公职人员,似仍应在相当长期内执行少生、独生子女政策为宜。干部尤其是中高级管理阶层(含人大政协收集的先富群)应该严格一胎最多两胎。相应地,科教文卫界普通知识分子阶层,则应该尽早完全放开。即使全放开,他们多生的概率也不会高。

      保证社会稳定,防止两极分化,控制阶层分化固化,不但经济上要有宏观调控,分配上有二次调节。社会阶层政治上也应该有宏观调控、阶层人口调节措施。

      城乡户籍医疗社保福利完全均等化之前,全面放开二胎仍不应进一步扩大为全面彻底放开,更不应搞什么鼓励生育。

      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比较重视宗族家族家庭。它也是几千年封建传统社会的根基支柱。家族、世家、门阀这些与之相关的要素,构成了一部中国漫长历史。它还是古代阶级分化固化格局得以持久维持的根源,从周公制礼作乐直到近代革命,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史,也是一部部家族史。

      近现代以来,历次革命冲击下,传统家族宗族走向瓦解。尤其是族权夫权都被视为革命对象之后,更是彻底走向消亡。

      但家庭细胞还在,一旦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家族宗族政治经济社会残余死灰复燃,便自然而然。

      这时候,晚婚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国策出台了,长达四十多年两代人的时间。中国家族宗法社会的根基才真正彻底走入历史。

      城市居民、公务官员阶层等社会优势人口群体,在比较严厉的政策管控下,传统中国社会的一人做官,合族兴盛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弱势群体在庞大人口基数作用下,更多草莽有了向上流动渠道、机会。在社会经济整体飞速发展,阶层结构状况剧烈变动背景下,中间群体弱势群体人口基数庞大的优势更为突出。

      如果城市居民、中上管理阶层不是受到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管治,今天中国人遇到的富二代官二代就不是一个个王校长、我爸是李刚了,而将是一群群在上面把社会流动上升渠道彻底堵死严密封闭。

      中国城乡工农间的阶层鸿沟也将更加严峻,如果四十年前每个城市、工人家庭平均都有几个孩子而非独生子女,上学、进城、打工、城乡间婚配等,对于农民子弟而言,条件将更为残酷,阶层流动将更加艰难。

      计划生育在缓解中国社会公平问题上的功能作用,客观效果上很可能是大于其它一切社会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的。

      精英富贵阶层只许生一个(在八十年代刚摆脱绝对平均主义政治挂帅余威犹在时,这一阶层尚在成长发育中,尚受体制政策严格管控),这就使得其后代数量严格受控。

      这一年代出性的富二代官二代,绝大多数不过子承父业而已且大多会等而降之,鲜少有青出于蓝更上层楼。他们所占有的资源、渠道,最多不过一个萝卜一个坑,子女一人尽可能多袭其父母两人祖父母辈四人之所有。整体比例上,也就都无可避免呈现下降趋向。这与一旦有众多子女可以齐上阵,不但会承袭已占有之外,还可蔓延扩张排挤占有情形完全相反。

      这样一来,富贵阶层已占渠道资源都不可避免要引入新血,为外来者打开门户。

      社会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更有大量新的社会上升渠道,可供中间群体、底层草根中的优秀者寻求大把机会。

      这种客观局面是如此的具有整体比例上的决定性效果,也就最大程度地缓解了后来的中国社会公平问题。

      计划生育对中底阶层而言,意味着421家庭代际结构之下,独生子女成长阶段可相对有更多资源投入,但长大后家庭社会负担将更沉重。

      但对富贵中上阶层而言,在可忽略其社会负担情况下,客观上他们子女后代所占有的机会、渠道、资源,其实整体而言是在成比例递降的。

      如果考虑中国社会几千年重公平轻效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考量百多年革命史对民众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不平则鸣思维观念的塑造,计划生育在中国社会四十年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公平问题所起到的缓解作用,其意义无论给予怎么样的高评价其实都不过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计划生育国策适度微调在当前已有必要,但城乡之间尤其是干群、官民、贫富不同群体阶层之间,也要有所区别。绝不应该一刀切。

      四、批评

      中国人口结构据说已经极不合理,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呢?据"论证"果然又是计划生育。

      中国人口有没有问题?有很大问题。世界人口有很大问题,各国人口也都各有各的大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没有很大问题那才叫奇哉怪也了。

      中国人口结构有没有很不合理的地方?有地。造成中国现在人口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什么计划生育搞错了搞过头了,有失误失策等等之类中国又做错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发展太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彻底拯救了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近代以来百年被侵略掠夺奴役,秩序崩坏不得不一直忍受动荡战乱灾荒失治。中国人民在短短几十年内,人均预期寿命从三四十岁,迅速提升到七八十岁。一些汉奸砖家心目中的美国友好人士大慈善家艾奇逊等帝国主义侵略者,他们原本正常预计的、设想的本该饿死病死被各种杀死的几亿中国人民,不但没有早早死掉,很大一部分甚至还一直活到了新世纪。几亿平均预期寿命本应只有三四十岁的中国劳动人民,先后成了中国老龄人口所谓老龄化的主力军。于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得不合理起来了,中国这样一个"活该"世代受奴役剥削,保持年轻化更"健健康康"以便世世代代为资本家们打工,到了壮龄就该过劳死、饿病死、饮恒河神水死掉的,居然人口结构变得不合理起来了,居然变成了发达国家才有的老龄化起来了,甚至还老龄化趋势极其严峻!

      被美国占领试验武器倾销军火更新武库练兵打打杀杀了二十年的阿富汗,杀得老弱人口百不存一,只剩生存能力最强的少青壮人口了。据说这种人口结构最合理,最健健康康——最适合给帝国主义剥削压迫奴役,最适合给资本家们打工,最适合给军火商们试验武器更新换代大发横财。

      另一个人口结构也比较合理也很健健康康的国家,正是世界第一民主大国。人口结构更年轻,没有老龄化之忧,人口出生率还十分领先全世界,简直是最好的最适合用来剥削奴役的牲口。

      据此,一些人口砖家已经深深地为中国人民担忧起来了。

      据他们推算,据说是中国人民马上就将要在印度恒河神水族手里丢掉宝贵的世世代代打工饭碗,极其可怕地失掉国际竞争力。简直大祸临头又要国将不国了。

      中国即将步入所谓"未富先老"境地,这当然令他们深感忧郁。因为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将大量耗费在早该死掉的不能继续为国际资本打工服务的几亿"老龄化形势严峻"人口上,国际资本可掠夺的财富将持续被压缩,主子们丢给他们这些"启蒙先知"们代言人代理人的骨头也将越来越少。他们能不深表忧愁吗?

      一些砖头家们贩卖焦虑的惯用套路里,中国人口结构所谓的不合理,中国老龄化所谓的形势严竣,说到底,恰恰原来应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直接的展现,本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的最好证明。而经那些所谓的人口学者汉奸们惯于地颠倒黑白是非歪曲事实,却变成了缺陷、中国又做错了。

      他们所列举的人口年轻化结构健康合理国家例证,不是优雅大师们辈出的战乱民国,就是民主大国印度这类历史奇葩全世界最烂污的脓疮。这些所谓的人口专家就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钞能力,用国际资本扔出来的狗骨头,让网络上流布这类充斥着谎言、诡辩的所谓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人口有问题吗?中国人口结构有不合理或"不合时宜"未富先老趋势吗?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竣吗?

      有地。

      但认识、分析这些问题,不要颠倒黑白是非,不要贩卖焦虑,不要自觉站在活该世世代代为国际资本打工卖命立场上。不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歪曲真相,找寻所谓的解决问题思路方向。虽然,那些一辈子只会操弄一些汉奸学术的砖家们也只有这些套路,这帮黔之驴,技止此耳。他们动不动就暴露自己的无知与无耻,习惯地照着"中国又错了"的箭耙射箭,也是"无他,惟手熟耳。"。对他们来说,如此习惯性地表演,确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五、结语

      最近几年,讨论人口问题的又逐渐多起来了。生育率下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都有一种加速趋势,于是,检讨反思乃至批判过去几十年计划生育的论调又开始盛行了,全面放开的论调又开始新一轮翻炒了。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关乎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国策层级的大事。宜慎之又慎,不可翻烧饼。

      在人口问题上,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教育程度、不同社会阶层结构、不同家庭结构婚姻生育状况、不同人口总数基数流动状况年龄结构,都会对人口的未来趋势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人口政策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人口最多、发展最快变动最大,这些基本情况在全世界独一无二。面对人口问题,别国的经验教训,中国自己历史的经验教训都只能作参考,不能做标准定论。中国的问题,始终只能立足于中国自己的现实国情,走自己的路。盲目类比别国情况,不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是失之千里谬出地球太阳系。

      中国人口问题始终存在,世界各国也都有各自的人口问题,地球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还有整体性质的人口问题。中国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还会不断有新问题出现新情况,人口问题上也一样。

      中国人口的根本问题,笫一位的相当长期内始终都是人口总数过大,环境资源条件承受巨大压力过大压力。十四亿人口,只有三分之一国土的一部分地区适宜人类居住。越是发展,人口过多这个基础问题引出的发展问题难题越大越多越难。

      一些国家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后,特别是与生育相关的节育避孕技术发展后,社会家庭婚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老龄化、低生育率、丁克族、单亲家庭等与人口有关的新问题新情况开始展现。新中国七十年尤其是近四十年来经济文化教育快速发展,这些问题也开始展显,日益引起重视。

      最近这几年,生育率下降很快,是生育高峰退潮、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期连续下行、放开二胎政策调整适应期等诸多因素叠加的结果。今后也可能会反弹,长期看会逐渐稳定下来。

      从趋势来看,过于乐观过于悲观一样有问题都是走极端。

      现在悲观走极端的人有一种主导舆论倾向,这同样会犯错误。人口问题上犯错误,不是小错误。

      攻击计划生育国策也算是西方的一个习惯了,利用我们适度调整政策的机会夸大其词引导舆论,别有用心。值得注意。

      十四亿的庞大人口基数,亿万海外华人,越来越多、今后必然更多周边国家、亚非拉移民,中国人口问题哪有那么极端悲观看待的道理。

      有些扯淡的人主要不是蠢,而是坏。

      中国历史上各封建王朝,较经常出现的一个普遍人口结构现象是寄生阶层与底层人口两极膨胀。它极大加剧了阶级固化、对立。

      汉、明两朝,宗室亲藩吸血吃穷吸光王朝的教训,尤其突出。而受限于经济压力医疗技术,贫困人口越穷越生也是一个无法回避难以解决的难题。大量地溺婴、卖买婴幼人口史不绝书。

      现在一些先富起来、权势阶层与底层弱势群体多生超生,而中间阶层不敢生不愿生,这个问题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健康的一个必然结果,又是未来更严重社会阶级阶层问题的重要基础诱因条件。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人口问题,除了总量与结构之外,涉及到阶层阶级方面的,也是重要考量因素。政策选择上既要慎之又慎,还要注意不宜一刀切。

      未来的人口问题,老龄化问题,不光要参考一些发达国家过去和现在存在的某些状况,也要考虑未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下的各种可能。

      比如,未来社会的育幼抚育、养老、护病,将来有相当部分可能会移交给智能机器人去承担职责。

      婴幼童老病,他们都肯定玩不过未来的智能机器人。 人类未来社会,或许基本上是自己只管自我意识成熟、身心健康的那一人生阶段。幼老病衰,这三个人生阶段,很可能交给智能机器人更社会化而非家庭解决。

      通宝推:青菜园子,
      • 家园 人口问题贩卖焦虑,究竟为什么?

        梁建章所谓人口砖家团队为何总贩卖焦虑?

        一言以蔽之:他一个做旅游的资本传销代理,不卖焦虑卖什么?

      • 家园 颇有意思转走了啊
      • 家园 当务之急

        是尽快完成生产方式结构转型,完成从人口红利到知识红利结构性过度。所以我呼吁,应该立即大范围推广华为模式的新兴资本模式和组织方式,尽快完成国有混合经济模式过度。机会稍纵即逝,就如同我们希望印度不能成充分利用其人口红利一样。美国现在最希望的是我们不能充分利用我国年轻一代人刚刚完成的知识和智力优势和红利。

      • 家园 计划生育没问题,一胎化的问题嘛?
    • 家园 我给你来一个具体的实例

      我一直研究北美的农业。在北美的农业中,农场主这种小角色,也就是在第一线直接实施剥削的这拨人,他们和被剥削者,其实都是受害人,他们不是获利者。

      所谓的规模化、机械化甚至是自动化的生产,其本质,就是大型设施、生产线或者智能控制,代替资本走到第一线,来窃取剩余价值。是资本所投放的设施取代了劳动者,来占用农场主的所得。

      只要一个领域全是机械,基本不见人,那就是资本以机器为马甲,在挤占普通劳动者的位置。

      在这种背景下,整个社会都是动荡的,人就无法安定,自然就难以萌生生殖的欲望

      更具体一点,以我们国家的食用菌产业为例,来说明我上面这些总结。

      我们国家最开始搞食用菌栽培,基本上是全人工的。大家购买了各种原料,人工装袋,人工接种,室内人工生产和室外栽培,乃至采收,都是人工进行的。

      这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参与,大家都有位置赚钱,大家的生活很稳定,这本质就是小农经济的妙处

      当资本开始介入以后,一切就变味了。

      原来是人工装袋,现在有机器装袋,那效率要提升几个数量级的。

      发展到最后,整个过程都是自动化,乃至采收,都是自动化,不需要人了。

      按理说,菇农该赚大钱了吧?

      没有,菇农要购置大型设备,自动化设备,这些靠贷款购置的设备所发挥的效能,本质就是曾经人工的效能啊。

      向银行还贷的过程,和雇佣劳动力,从剥削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其本质上是一样的。菇农貌似赚到了甜头,其实,他们不再雇佣劳动力,转而向银行付钱而已

      菇农是隐形的受害者,而普通劳动者是直接受害人,唯一受益的,是资本

      现在的科技公司,其实就是资本的帮凶,也包括华为这样的公司。他们拼命的研发,就是在替资本卖命,研究出装备,再压榨普通劳动者

      想想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资本发达了,劳动力市场萎缩,带来一个严重后果,没有人消费了!?因为机器无法取代人来消费的。

      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需要人了。

      在这样一个扭曲的时代,要想改变人口现象,只能校正文明,来提升生育率

      毕竟,从历史来看,贫穷和低生育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延续下去的,才能看得见更远的未来;在当下讲排场的,无论是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基本上就等同于最早出局的

      通宝推:青菜园子,方恨少,李根,
      • 家园 那你怎么看待“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呢?

        所谓的规模化、机械化甚至是自动化的生产,其本质,就是大型设施、生产线或者智能控制,代替资本走到第一线,来窃取剩余价值。是资本所投放的设施取代了劳动者,来占用农场主的所得。

        -------------

        如果不支持,你和当年奈何百万漕工不发展轮船海运的清政府,和砸机器的工人,区别又在哪里呢?

        不去提高生产力就会落后,就会挨打!

        食用菌的受益者你忘了说价格降低后的购买者,税收增加的政府,整个社会总体上是受益的。

        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似乎……

      • 家园 第一反应不能因噎废食

        但是这是资本主义的利和弊。

        毫无疑问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资本比小农经济更有动力,西方2百年多年来的反超。

        什么样的政治经济体可以更兼顾公平和效率?

        希望中国走出新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全面碾压的优势,走向星辰大海

        通宝推:心的方向,
        • 家园 有见解

          也说到点子上了,也把探索的目标界定了。

          这是我近期开了两个争议帖后,见到的最理性的观点,西西河里,还是有人才的。

      • 家园 阿里也是如此,大量实体店倒闭

        成了财富黑洞。所以整体的商业模式要有一个平衡,让利益与效率有机匹配。

    • 家园 我觉得老兄把这归结于统治阶级,有点让人家躺枪了

      人口过剩还是短缺这是相对于生产需要人口量而言。其实不存在这么会思考规划的人格化统治阶级,能有意识去调节人口数量和构成,去影响妇女的生育意愿。他们没有那么能干,也不会那么有空。

      以前要求计划生育,现在鼓励多生,都是些事后救急措施。提倡技划生育时,中国的经济提供不了那么多就业岗位,那时的10亿人口就相对显多,不能就业的人口对社会就是负担。大量不能就业的人口,对社会就是定时炸弹。现在14亿人口觉得不大够,是经济发展了,现在的就业岗位能提供得够多。可以想见,当AI大量应用后,就业缺口不那么大时,国家又不会鼓励生育了。这是人口问题对于“统治阶级”的思路而言。

      问题是,当社会福利到了一定程度,后代养老作用渐渐消失后,生娃娃不具备保险功能了。这时还继续生的,是真的喜爱小孩的人,不在乎这种单方面付出的人。生娃娃的付出,说实在的,金钱算是少的部分。时间,人生责任,事业发展约束,这些付出带来的压力,才是劝退的主要理由。这完全没法靠政府补贴来弥补。

      要让人具有生育意愿,需要社会文化,制度方面进行深刻变革才行。总之,走在现在西方模板现代化的社会方向上的国家,生育率都低得可怜,这是这类社会文化的结构性结果,没法改变。只要继续走在这条路上,人口不靠移民,注定是不断减少。因为这种社会文化劝退生育。最核心的反生育点在“效率”这两个字。有了娃,你不可避免在社会竞争中,效率降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立法已经做得够好了,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育龄妇女在这方面吃亏。中国这方面立法,对生娃妇女还不够不友善和照顾。

      本质上养娃娃是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和付出,同时又是一个很私人的事。而社会如何评估这种付出,并负担一部分这种付出成本,同时准确的帮助育龄妇女的效率损失,是一个很值得细细设计的制度。目前,我看不到解决办法。因为很难要求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重新回到把生育当成人生重心的生活角色中。这对她们也不公平。但只要生育不是大部分女性的人生重心,这人口减少就很难避免。目前生育率高的国家,都是些社会文化系统性压制女性的国家,把她们强迫在生育位置上。对于男女已经比较平等的国家,不能倒退回压制老路,就只能激励妇女让她们心甘情愿去做。我目前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把一些特定待遇不错的岗位,法定为生育了2个以上孩子的女性的专有岗位,让她们只在妈妈中竞争,比如教师,护士,政府的一些公务员职位。

      通宝推:acton,
      • 家园 你对于你国就业人口的认识跟我不同

        现在14亿人口觉得不大够,是经济发展了,现在的就业岗位能提供得够多。

        我35岁45岁现象,996现象,12小时工作制现象,三和大神,快递送餐,啃老。

        我不知道从哪个能推出口前我国岗位足够。中国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24。如果加上农村呢?

        6亿月不足1000,有说法月5000即是5%。这个情况下,谈就业足够,有点免强。

        • 家园 现在的人口相对于现在的就业岗位的过剩度还是比以前好很多

          举个例子,如果70年代经济有现在的就业岗位量,就不会有知青上山下乡。上山下乡本质上是当时的城市就业量太少,只好把容纳不下的毕业生送生产队去就业了,只是选了个向贫下中农学习的口号而已。如果仅想学习劳动精神,在城市就地向工人阶级学习不是更好吗。80年代到处是城市待业青年,不得不隔几年一个严打,计划生育大力提倡也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当时国家没有信心新增就业能满足人口增长啊。

          就业是否足够,还是相对经济水平的。现在许多人收入还不好,但只能代表现在经济能产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还不够,产业需要继续升级。但并不代表低质量的就业岗位不够。现在国内城市底层人口的普遍状况还是,只要你愿意干,还是找得到活的。高质量的不够,低质量的还有民工荒。这和70/80年代还是不一样,那时是啥活都不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