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该大力改善住房条件了 -- 桥上

共:💬48 🌺527 🌵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抛开收入跟社会发展谈房价降到合理水平没什么意义

      甚至把房价说成是耗尽六个钱包,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完全是对房价与收入的关系没有全面分析,属于人云亦云的结论

      而限制住房消费的,则是过高的房价。尽管有降价风声,但房价仍远高于工薪收入,很多消费者头上顶着耗尽六个钱包的刚需,得存钱待购,自然抑制消费。

      另一方面,房价太高不仅抑制住房消费、造成住房面积不足,同时还会抑制其他各方面的消费。

      事实上从商品房出现开始,就一直是家庭消费的最大部分,几十年就没有变过,但居民的消费水平并未因此而被制约过,一直是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跟时代的发展而提高。

      1989年北京的房价1600元/平方米-1900元/平方米,上海的房价为2300元/平方米。

      而当年的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费收入: 1260.7元,生活消费支出: 1211.0元(其中食品: 660.0元),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 601.5元,生活消费支出: 535.4元(其中食品147.2元)。1989年北京的平均月薪175元,上海的平均月薪217元。当时大学生还是包分配,收入也是高水平的,一名大学生从参加工作起就日日节衣缩食,每月存储50元,已是极限,100年才能买上两居室。当年全国的平均房价是607元,一年工资不吃不喝也就3平米。而1989年的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约100元,只能买2平米房子。

      点看全图

      但事实上呢,从89年到现在毕业的大学生,有任何一个人是用尽100年才买上房子的吗?说什么掏空6个钱包,有几个人是真正掏空6个钱包就买了一套房子的?

      2022年我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

      上海以每平方米40302.29元的均价位列榜首,而北京以38239.62元的均价紧随其后。浙江、海南、天津、广东等省份的价格也均在1万元以上。然而,陕西、西藏等商品房销售价格则在1万元以下。全国的平均房价不会超过2万。

      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2492元,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可以说一年的工资不吃不喝,绝对是可以买3平米以上的。房价最高的上海,平均工资也是136200元,足以买3平米的房子。

      33年前后数据的对比,就能看出来,房价并非某些人说的在掏空6个钱包,而是在总收入的占比呈下降趋势的。关于房子的问题,每一代人都过得不轻松,不管是什么时候,买房对普通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就能知道绝非媒体上某些人一直宣扬的是掏空6个钱包,影响消费。

      至于说房价要降,这根本不可能。因为职工收入在增长,房屋的品质在提升,房价怎么可能会降?当然先阶段会有个调整过程,但这绝不等于房子会一直降价。

      这点看看历史,也能知道。

      1988年7月,中国第一个土地拍卖、按揭贷款,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商品房小区东晓花园在深圳竣工,售价是1600元/平方米

      再后来,1989年2月15日,北京首次公开出售建在黄金地段的商品房350套,每平方米最高2000元,但只被预订了250套。没办法,还是太贵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大开发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上海市中心房价涨到6000元/平方米,但随着1993年第一次房地产调控,海南、北海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

      泡沫破裂效应蔓延至全国,1994年上海市中心房价降到3000元/平方米,市场一片萧条。

      到1998年住房改革。当年,广州市实行房改政策,东湖新村部分属于单位福利分房的住户可以800元~1000元/平方米买回房子,部分则以2800元/平方米的价格出售给部分租赁的住户或拆迁户

      98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开始,房价跃上了2000元,到了2000年基本上维持不变甚至还略有下降。2001-2003年才有了小幅上涨,这也给了很多人机会。到了04年之后才一路上涨。

      而住房的品质,其实也是一直在提升。最早的商品房是什么样,现在的商品房又是什么样,大家都清楚,无论是建筑材质、户型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以只提房价,而不考虑这些,就太片面了。

      通宝推:翼德,桥上,
      • 家园 你的收入数据来源是哪里?

        下面引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1]31370元,增长4.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5123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734元,增长4.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45,比上年缩小0.05。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52],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0598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39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0116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615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脱贫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1元,比上年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

        大概率你引用的收入数字不代表多数人收入,应该只是一小撮的就业人口。否则,这些数字都是真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就是就业率奇低。

      • 家园 这个观点的错误就是只提房价收入比,不提供需

        在商品房刚开放的时间点,供需是完全失衡的。也就是需求远大于供给。

        90年代,平均收入乃至于大学生收入水平,都不是决定房价的基础。具有购买力的小老板收入,才是决定房价的基础。譬如广州一开始的商品房,定位目标就是来大陆投资的港澳台胞。

        而“炒”,从来都是扭曲供需的决定性因素。当有了信贷支持后,加了杠杆的“炒”就更甚了。

        90年代初期海南惠州炒地皮,炒楼花,说起来起始原因就是供不应求,然后吸引来了全国的炒家,炒家放大了实际需求,使得“供不应求”扭曲得更加严重,房价也就左脚踩右脚飞上天了,最终留下了一地的烂尾楼。

        同样的故事在2016年后重演,2016年后,炒房已经成了实际支撑房价的主要力量了,正常的需求开始被严重偏离购买力的价格逼出了市场,由此带来的就是生育率的猛跌:一直有人宣传生育率低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影响生育率的因素很多,但是看主要矛盾,看矛盾的主要方向的话,以房价为典型标志的二次分配,才是导致生育率猛跌的主要因素。工业化国家的生育率普遍低,那是因为现有的工业化国家,没有哪一个解决好了二次分配的问题而已。

        通宝推:newbird,和平共处,
        • 家园 预期的不确定性是生育问题的决定性原因

          房价只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一个表面因素,虽然挺重要,但还不是决定性因素。跟房价同样影响巨大的还有教育问题,还有消费享乐主义的推动,还有妇女地位提高,但这些都不具有决定性,这些因素是雪上加霜的霜,百上加斤的斤,甚至本身就是果。

          根本原因是什么?未来十分不确定,未来没有保障。未来我有书读吗,读完书有工作吗?工资收入体面吗?会失业吗?失业后好找工作吗?我爸妈生病有钱治吗?我孩子生病有钱医吗?有钱读书吗?困难时有人能帮我吗?其实大多人不怕辛苦,怕想辛苦都没地方辛苦。

          旧社会时的人没能力不生,那么生下来溺死。前三十年人们日子向上,有能力养,就生好几个。后三十中前二十年大家惯性愿意生。就业难,失业,三十五岁现象,认很多人心态发生了变化。

          计生零几年已经放宽了,不生孩子的可能不知道,想生孩子的其实是知道的:妇检减逐瘀减少,计生人员下乡行动大幅减少,计生罚款征收力度减弱。2010年6普要求所有的都得给上户口之后,计生就可以说是没人管了,并逐渐向生育服务转向。同时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二孩逐步放开。批评中共不及时放开,批评习不及时放开的,一个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第二对做事情多少有些理想化思想。

          谈来谈去,没几个人敢直接提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资产阶级要把劳动者榨干,收我工资?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来。为什么是经济发现较好的国家生育率低?因为发展较好国家的人有意识有能力不生。资本就祖国,资本家基本也没祖国,人不够,从外面移民就是。上海的小资都鼓吹引进菲佣呢,英语好的说。

          不直面阶级问题,生育问题无解。不谈阶级,左分析右分析,最终导向必然进一步剥削,生育率进一步下降。普通人如果不能坚定的站在共产党这边,必然会被资产阶级吃干掠净。共产党自身也必须努力保持自身的革命性,而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也依赖于普通群众的支持。

          不谈阶级,不从一次分配着手着眼,生育问题无解。绝对不能鼓吹和政策支持三次分配——这是大家出钱,资本家名利双收并实控起码部分政权。

          通宝推:翼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跟你的意见其实是一致的

            只不过我将主要矛盾描述为“二次分配不公”,说到底这确实就是阶级问题。

            房学医,是二次分配的主要形式,房又是核心(学和医通过学区和医疗定点来与房绑定)。所以主要矛盾的主要方向确实就是房的问题。

            事实上,现在学区概念正在瓦解,在教培整顿和租售同权后,学区概念在未来会越来越被稀释掉。而数字化医疗和“以健康为中心”的医改执行后,医疗定点概念也会被瓦解。

            而房子,现在已经进入了房改进行时了。

            2013年,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突破13亿平,业内人士都说这已经到顶了。结果后续继续增长2021年达到18亿平,让哪怕对房地产最乐观的利益人士也目瞪口呆,于是各种解释纷纷出台。哪有那么复杂呢,2015年全国房产销售60%是刚需,到了2022年不足30%。都市里面有三套房的比例约15%,二套房比例约30%,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被疯涨的房价吸引进入,成为了“投机性需求”,也就是不是专业炒房团,而是抱着“反正不会亏”的心态进入的群体。这直接导致了需求端被放大到裹挟了近一半的都市居民了。

            这个需求是如此之大,供不应求的房地产市场,怎么会不涨呢。

            时移世易,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供给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论断,市场预期已经彻底变了。

            真实刚需(买来自住,改善性也是自住也是真实刚需)已经被高昂的房价逼出市场了。而所有投资投机性需求,维持高价的出发点,就是必须有“刚需接盘”,或者有“最后一波投资投机需求接盘”。高达60%的居民负债,还怎么接盘?

            现在市场处于横盘期。新房虽然也在萎缩,但是绝对量仍然巨大,特别相对现在的刚需需求来言。而抱着“肯定不会亏”进场的人来说,现在二手房的天量挂盘,很多就是他们所为。当年投机需求有多火爆,现在二手挂牌就有多恐怖。

            房价的预期进一步限制了刚需的出手。二手+新房,刚需们有很多选择,为毛一定要现在出手?

            所以我才说,实际供需和市场情绪,都已经到了临界点了。

            现在吧,许皮带和碧桂园,算是给政府决心解决房地产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了:给了机会让他们戴罪立功,实际结果是他们根本没想立功,只想撇清责任,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给他们机会?

            金融系统性风险?风险压力测试白做了?房价不会崩,但一定会跳水。

            拭目以待吧。

            这一轮市场调整过后,二次房改就要快进了,如同医改drg全面实施一样,新的房产政策就要开始全面推开了。

            通宝推:不远攸高,秦波仁者,
        • 家园 如何定义需?金融投机算不算需?

          比如房价猛涨和突然冷落之间,隔的也就一年时间,房产建设的供给没有增加,难道居住需求有这么大的变化?人口数据并不支持。

          90年代末的房价涨,不是因为居住需求,包括小老板,港澳台商人的居住需求高,而是大家预期房价涨,这些人把房子作为稳健投资的标的,而不是消费品在买。类似的,出生率影响到的是未来居住需求的预期,而不是现在真正居住需求。而对需求预期,除了出生率有很多因素影响。现在房价问题,更主要的来源于收入的低迷预期。

          另外,倒过来,你觉得高房价是影响生育率的主因,我也不同意。低生育率的主因是把养育子女的资源用来提升自己,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过去上海人叠床架屋也没耽误生娃。因为铁饭碗国企干多干少一个样,不生娃拼事业也没什么太大空间。如果今天年轻人完全绝望,没有任何上升空间,房价贵,无非是把一层的床改成两层三层,或者买房改成租房,不耽误生的。

          通宝推:翼德,
          • 家园 自主才算刚需,所以改善性也是。但是投资投机性需求不算刚需。

            其实光跟你讨论分析理由没有意义,我手头有很多的数据支撑,只是这两天没日没夜被困在医院,手机发帖实在是不方便,没法贴出来。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我必须要换个房(3+1的大房,要换个更大的),所以我被家里领导逼着把房地产的数据翻了个遍,既有全国和区域性的数据,也针对性的对意向居住区域做数据分析。

            基本上,哪怕强二线城市,投资投机性需求(投机性需求很有意思,就是那种因为担心房价涨,抱着反正不会亏而咬牙买的人,并不是那种专业炒房的)在下半年都开始趋势性退场了。这导致了目前金九银十的金九全国数据大拉胯。

            而许皮带这一波,算是压垮了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耐心了,碧桂园基金事件也是大助攻。所以啊,大家将有幸看到今年剩下三个月房价的跳水。

            我始终认为,刚需是永远存在的,改善需求也是很大的。但是现在房地产的主要矛盾,是这部分需求被高昂的房价给摁住了。需求与价位不匹配,且供大于求(其实这两年供给也在暴跌,但是供给跌的速度不如需求跌的速度),巨量的新房+二手,使得房地产无法再继续承压了。

      • 家园 当年几乎没有人买商品房

        我家在80年代初还卖过一个房。把平方的一间屋子连着院子分出去卖了几千块,用来给我叔叔结婚。应该也算商品房吧。

        但是绝大多数人是等着单位分房的。所以商品房价格也没什么用处。

        而90年代末,甚至两千年初。有商品房了,但是即使是中产以上的家庭也基本买不起。大家等着的是单位盖集资房。单位出地,员工出盖房需要的钱。所以集资房一般价格是商品房1/3到1/4左右。有时候又把工作年限等各种东西打进去,几万块一个房很常见。

        但是当时就是几万,十几万也足够掏空一家了。因为当时银行卡的很严,基本上不怎么给贷款。往往是亲戚里今年把钱都借给大哥,买个房。过两年,再把钱借给另一家。房地产没有银行帮着做杠杆,很难炒起来。

        最后是几个大城市先炒起来,连着不断的往周边走,最后就是这样了。没有了集资房去拉住房价的后腿,房价就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了。

      • 家园 您说的22年平均工资,似乎太高了

        因此您的结论未必成立。

        买房当然是消费大头,我只是说要让买房逐渐容易些。

        六个钱包当然是极端情况,但我也说了是“甚至”。

        不过一般人买房子要咬牙,相比您也是认可的。

        房价上涨有各方面推动,确实难下降,但我认为这不健康。

        即使考虑品质,房价与建设成本加上配套成本也差得太远了吧,就算稍稍降价,也差得远,何况其他工业消费品都降价了,要求房价逐渐降一些不过分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