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印经济对比之我所见 -- wolfgan

共:💬57 🌺18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中印经济对比之我所见 -- 有补充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长期是一个显学,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不同于主流意见的看法,在此拿出来以供各位斧正。

    我的基本方法是把中印的历年GDP都按照三个产业部门分开来分析,然后再把他们合在一起。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中国和印度的一产部门发展其实具有很强的共性,都是在建国初期种植业具有极大的比重,然后一路发展到现在种植业依旧占据50%以上的比例,然后其中粮食种植又有压倒性的优势。林业畜牧业渔业都蓬勃发展,其中畜牧业占了30%多的比例。虽然农林牧渔具体内容差异很大,但是数字统计上的共性非常强。这样一来,我们看中印两国粮食产量的对比趋势,就能看出两国种植业的发展趋势,也就能看出整个一产部门的发展趋势。关于中印粮食历年产量对比的视频,网上有不少视频可以看看,视觉上很直观,基本是在1961年后的数据。我做了张表,前三列是中国历年粮食产量,印度历年粮食产量,当年中印粮食产量比例。后三列是中国历年全社会发电量,印度全社会历年发电量,当年中印全社会发电量比例。因为表比较大,所以只发了前面一段和后面一段在,中间一段没有代表性的就不发了。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中国和印度在各自建国后,开始中国的粮食产量高于印度的2倍,然后在1960年迅速下降,远低于印度的2倍,然后回升,到1965年又回到印度的2倍。延续到2022年将近60年的岁月一直保持在印度的2倍左右,有时多有时少,但基本不会偏离这条中轴线。我认为这基本可以代表中印一产部门的真实产值比例。

    中国和印度的二产部门的对比则是另外一个情况。我在这里用全社会发电量来代表两国的工业部门状态,因为数据容易获取且有代表性。在经历初期的大起大落后,中国在1973的发电量达到了印度的2.29倍,然后一直保持了2.3倍左右的差距,直到2001年。在这里经历了一个迅猛的上升,一下子把差距拉大到4.07倍。然后是平台-上升-平台-上升,到了2022年,拉大到了4.78倍。我认为这基本可以反映中印两国二产部门的真实产值。

    最后再说一下第三产业。由于中印社会结构不同,在经济基本处于同一层面的情况下,印度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高于中国是合理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当中国经济层级明显高于印度的时候,中国第三产业占国名经济的比例未必会低于印度。以2021年为例,印度三产产值分别为5342亿美元,8222亿美元,15091亿美元,总值28655亿美元,三产比例为18.64%,28.7%,52.66%。中国2021年三产产值分别为1.3万亿美元,7万亿美元,9.52万亿美元,三产比例分别是7.3%,39.4%,53.3%。中国第三产业比例还高于印度,这是因为经过漫长的拉开,中国经济在层级上已经和印度不在一个层次了。

    中国在建国初期经历了两年的恢复期,到1952年末恢复到了生产的正常水平。印度其实在建国后也经历了一个恢复期,原因是印巴分治,国内大市场被彻底割裂。公开说法是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1955),印度经济恢复到了分治前的水平。1955年印度粮食产量7370万吨,发电量108.8亿千瓦时。而195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是14369万吨,发电量57亿千瓦时。可见正常情况下中国的粮食产量就是印度的2倍左右。

    在双方各自建国的初期,农业真实产值其实是对工业产值有压倒性优势的。后来随着双方工业化的展开,工业产值逐渐压倒了农业产值。所以我认为从1965年起,中国的GDP就是印度的1/2弱,然后缓慢上升,到了1973年基本上是印度的2倍。一直到2000年,中印两国的实物生产部门基本保持了同等比例的发展状态。然后从2001年开始,中国猛得甩开印度,双方的GDP比例迅速扩大,这个趋势一直维持到现在。

    通宝推:青青的蓝,苏仙岭,秦波仁者,桥上,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点1950年前的农业数据。 -- 补充帖

    这段时间中国的比较完整的数据要到1931年才有,之前只有1914年的闪了一下。相对印度在英国的统治下数据要完备得多。1914年中国粮食产量是14375万吨,同年印度粮食产量只有6203万吨,但是对比上下这是一个明显的灾年,1915年印度粮食产量就恢复到了7200万吨。可见从1914年到1952年,中国和印度的农业生产力就没有改变。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
    • 家园 根据粮食产量是2:1就推测GDP也是2:1是不严谨的 -- 有补充

      一般认为服务业(第三产业)和GDP的关系是1:2,工业(第二产业)和GDP的关系是1:1,而农业(第一产业)和GDP的关系是2:1。

      所以即使假设农业只有粮食,而且其他行业一样,中国粮食产量是印度2倍也只能说GDP比印度高50%而不是一倍。

      如果再考虑到其他行业和农业里的其他产品,1952年中国和印度GDP差不多更加合理。(尤其是服务业中国改开前一直没怎么统计,而这一项对GDP的影响确是最大的。印度近年来的GDP高速发展就得益于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技术外包)。

      最后,GDP只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综合)指标,在GDP之下社会经济的结构更加重要。所以我在之前的帖子里说中国和印度在80年代初GDP相差不大但中国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但印度没有,这也是后来中国和印度GDP迅速扩大的内在原因。(上面提到的服务业在计划经济下几乎不存在,所以拿GDP这个指标比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会失真,这也是GDP指标的另一个缺陷)。

      在之前帖子里讨论伍晓鹰论文的相关帖子里也可以看到,至少在官方看来1952-1977年和1977-2012年的工业发展(平均)速度是差不多的(11.31%对11.49%)。而在前一个阶段GDP没有拉开但后一个阶段拉开了,那么也只能从内部找原因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根据《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5)》

      蓝皮书将整个工业化进程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工业化综合指数为66),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中国则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工业化综合指数为84)。

      最新的蓝皮书认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也就是说中国和发达国家一样已经走完工业化所有阶段。而印度一般认为是没有全部走完就直接进入了后工业化。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更正:应该对GDP增长的贡献而不是GDP本身 -- 补充帖

      上面第一部分的计算应该用三次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来计算,这个已经在河友指出老老狐狸河友已经用一个简化的模型演示过。

      什么是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点

    • 见前补充 4954917
      • 家园 首先,我并不是仅仅根据粮食产量来推断GDP的

        我实际上是根据粮食产量和发电量两条线叠加后再乘以一个系数来推断GDP的。

        其次,我没有听说过

        一般认为服务业(第三产业)和GDP的关系是1:2,工业(第二产业)和GDP的关系是1:1,而农业(第一产业)和GDP的关系是2:1。

        希望能够看到严谨的证明。

        三,中国和印度的农林牧渔的总体发展历程非常相似,都是1980现代以前种植业比例极大,1980年代开始畜牧业迅速发展,到今天农林牧渔都很不错。所以,我看不出来你说1952印度的牧林渔可以改变粮食比例上的影响。正如当时双方的工业改变不了农业的决定性影响一样。

        四,1952-1977间和1977-2012年间之所以工业发展速度差不多,但是GDP却在后面拉开,原因很简单,就是工业和农业的权重不一样。1952-1977农业的权重才是主导地位的,1977-2021年工业的权重才占主导地位。当然,这两个因素权重的转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GDP是三个产业增加值的总和

          而不是三个产业生产值的总和。

          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生产值-中间投入

          按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粮食产量和发电量和生产值关系更密切,但和增加值就隔了一层,估算时势必会更加不准确。

          .

          另外GDP只反映经济上面的成果,并不反映科研、健康、文教、军事等等方面。就比如原子弹和氢弹,是没计算在GDP里的,但研制费用巨大。美国1948年时的一枚原子弹成本高达近亿(1995年)美元。据说研制原子弹的耗电量占美国一年发电量的1/7(也有说是1/4甚至1/3的)。生产浓缩铀的Y-12工厂用了16亿度电才生产了够制造一枚原子弹的材料,橡树岭K-25工厂的功率则达到1700MW,和当时整个纽约的功率相当。而中国浓缩铀用的是和K-25类似的气体扩散法,即使有技术进步耗电量也少不了。中国从50年代末开始研制原子弹,在1964年成功,并在1967年成功引爆氢弹;而同期印度仅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而且其浓缩铀还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比较起来用在军事上的工业能力中国比印度也应该大很多。

          制造原子弹的关键技术:铀235的分离与浓缩

          五个核大国,第一颗原子弹花多少钱?

          .

          所以

          我实际上是根据粮食产量和发电量两条线叠加后再乘以一个系数来推断GDP的。

          通过这种方法推断GDP肯定会有很大误差,而且误差范围也很难估计。所以,即使根据这种方法估算出中国的GDP是印度的2倍,如果误差范围达到50%甚至更高也没多大意义了。

          .

          1952-1977间和1977-2012年间之所以工业发展速度差不多,但是GDP却在后面拉开,原因很简单,就是工业和农业的权重不一样。

          这个也不严谨,中国工业在GDP中的占比1960年代就超过印度很多,并在1978左右达到高峰,后来实际上是缓慢下降的(同期印度则在缓慢上升)。所以更好的解释实际上是工业化水平的不同而不是规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S:我上面帖子里提到的三个产业和GDP关系已经做了更正。

          PS2:我当然不是在说印度有多好中国有多不好,就像上面提到的,对前30年,与其从“量”上论证中国超出印度多少,不如从"质"上讨论更好。

          通宝推:苏仙岭,
          • 家园 我用的方法里里面当然进行了大量的省略,但是你能找到更好的办法

            吗?用政府公布的产值进行计算实际可能产生的误差可能100%都不止。譬如我举得1979年印度粮食产量只有中国一半的情况下一产产值却超过了中国。

            你用1978年左右的GDP来举例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总所周知,1978年之前中国没有正规的计算GDP,都是用MPS来替代。1978年以前的GDP都是非常勉强的估算出来的,根本不能作为可靠的证据。在应用上是能避免则避免。你把它当作核心证据来使用,至少我觉得是完全不可靠的。

            最后,你举得三个产业和GDP的关系的国家统计局的网页,其实我很早就看过,坦率地说得不出你认为的一般结论。

            • 家园 被你搞糊涂了

              你用1978年左右的GDP来举例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总所周知,1978年之前中国没有正规的计算GDP,都是用MPS来替代。1978年以前的GDP都是非常勉强的估算出来的,根本不能作为可靠的证据。在应用上是能避免则避免。你把它当作核心证据来使用,至少我觉得是完全不可靠的。你把它当作核心证据来使用,至少我觉得是完全不可靠的。

              我们谈的不就是前30年吗?为什么1978年不合适?这年也符合您粮食和发电量都是印度两倍的标准啊。如果这一年不合适,那么那年合适?1979年还是1977年?再说我举1978年为例只是反对你根据工业占GDP比重来说的,你如果坚持你的观点那应该举出符合你论点的时间段啊。

              1978年之前没有正规计算GDP,首先是因为那是计划经济啊。经济结构本身就和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不兼容的,而GDP恰恰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所以不管怎么算都是有误差的,而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直接计算的GDP怎么着也比用其他指标估算出来的要“靠谱”的多。如果你觉得不可靠,那也要拿出具体的证据来分析啊。比如你认为误差可能100%都不止,那要指出有哪些被漏算和少算了啊。对于直接计算出来的GDP,这个误差是可以定量分析的,而你和其他人提出的估算方法的误差因为很难确定才需要再次“估算”。

              而更进一步,如果您认为GDP指标本身就有问题,那应该找个其他指标来代替。至少可以计算一下印度的MPS来和中国比较。不管SNA体系还是MPS体系,之前联合国都是承认的。

              最后,你举得三个产业和GDP的关系的国家统计局的网页,其实我很早就看过,坦率地说得不出你认为的一般结论。

              之前那段本来就是个定性说明,和实际基本是吻合的。比如很多欧美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的同时GDP同样在增长,就是因为服务业对GDP的拉动比工业要更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网页,2015年以后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只有0.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第二产业则在2.5个百分点左右。

              • 家园 我把我的观点再重复一遍

                在1978年前后,中国经济数据经历了从MPS到GDP的转换,再经历了80,90年代初的货币大放水,很多经济数据已经没有了比较意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才写了几篇帖子重新估算中国的GDP。如果我觉得现在公布的从1950-1995年的GDP数据足够使用,还费那个劲写帖子干嘛?

                至于你说的第三产业的问题,首先,你里面的数据只是在2015-2019年那个阶段才勉强成立,其实是建立在那个阶段的生产力基础之上。提早个十年,那种经验就不成立。要是提早二十年,那就更不成立了。更不要说更早的年代了。其次,我认为第三产业GDP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属于统计学艺术的范畴,很难有公认的标准。

                • 家园 上溯几千年也是这样

                  本质上是农业是线性增长,工业和服务业都是指数增长,而服务业成本更低。

                  工业时代之前谈GDP增长率没意义,本质上是因为那时候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是线性增长,而GDP增长率是增加值的增长率,所以平均下来几乎就是0。只有工业社会之后统计和比较GDP的增加率才有了意义。从2015-2019年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农业对GDP的拉动从从0.3降到了0.2,可以预测未来还会继续下降并逐渐趋近于0,就像历史上那样。(除非工业足够发达引起新的农业革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才写了几篇帖子重新估算中国的GDP。

                  我没反对你估算,但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用和印度比较的方法来估算(而且仅仅使用粮食产量和发电量),而不采用其他更加有说服力的方法。(而且最好能同时对估算的误差范围也提供一个估计)。

                  • 家园 下面几句话我都说过了,但是我还是再重复下

                    估算历史GDP的时候,首先就涉及到农业GDP和工业GDP的转换问题,但是在各国农产品和工业品内部价格普遍偏离平衡点的时候,基准对象还要有必要的代表性,这其实非常难找。近期只有印度符合这个标准。而且它的数据也足够详尽,可以用来进行必要的分析。

                    至于仅仅使用粮食和发电量来分析,是因为这两项指标我认为能达到最小的分歧,其他方式引起的不确定性都会增加。如果你有更有说服力的指标,可以提出来。但是我认为你说的更有说服力只不过是自己想象中的,很多人未必会承认。

    • 家园 已知印度电力数据造假

      一,农业数据应该比较准确。

      二,

      印度中央电力局数据造假,印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不可能是72.3GW,误差有一个数量级。叫误差不太合适故意造假能叫误差吗?

      三,假设印度民航数据准确

      2023年我国民航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6.2亿人次,同比增长146.1%,恢复至2019年的93.9%。

      去年全印民航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2亿人次。中国是三倍,加上高铁替代,约等于五倍,接近楼主结论。

      四,中国统计“规模以上”,看来印度不是。

      一些经济学家质疑,这种广泛的统计范围是否真实反映了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将家庭级小规模生产纳入统计,虽然增加了GDP的总量,但这些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可能并不高。此外,这种做法可能掩盖了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收入不平等和地区发展不均衡。

      五,我还没有想到股市怎么算GDP,搜索才知道他们已经实操了,不知真假,那股市跌的时候怎么办?

      按照国际惯例,金融GDP只统计银行和保险行业的数据!而三哥则不同,他们除了统计银行和保险,还把已经进入股票交易和券商的资金数据统计在内!

      在印度金银首饰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往只是把消费部分统计进入GDP。而现在三哥除了把库存未消费结余也统计在内,还把已经买入的部分算作储蓄,这样一进一出,就是两份GDP!

    • 家园 中国gdp超过印度是80年代吧?73年就印度的2倍?
    • 家园 中国粮食产量是印度的2倍

      可是两国人民的营养水平相差远远不止两倍,中国的肉食摄入量不是印度可以想想的。

      好像哪里不太对,是不是印度用于饲料的谷物特别少?

      • 家园 人的营养水平很难量化。

        另外,中国和印度的畜牧业有个重大差异,这来源于双方饮食结构上的重大差异。中国饮食重视吃肉,印度饮食偏重喝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