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医疗体制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市场化不彻底的问题 -- Javacai

共:💬54 🌺3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中国医疗体制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市场化不彻底的问题

    现阶段医疗市场化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是市场化的原罪,而是市场化还不充分,市场开放还不够大胆,市场竞争还不够激烈,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的结果。只有坚持市场化的大方向,坚决走下去,才能取得医疗制度改革的最终成功。

    而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于医疗体制的种种怨言,关键还在于政府和医疗机构对于患者的教育培养不够。患者的医学知识和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反观我们的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对于中小散户坚持不懈的“投资者教育”,终于使他们明白了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不能对党和政府等靠要,更不能相信券商、上市公司,一切都要靠自己。要用最先进的证券投资知识和最高的革命警惕性武装自己。试看今日的中国证券市场,券商、上市公司还骗得到散户的钱么?可以说,很难,很难了。这就是市场经济意识的觉醒。

    而中国的广大医药消费者们,还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还抱着等靠要的心理,比如把医生、护士称为“白衣天使”。这就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市场经济的根本假设就是“理性人最大化”。医生、护士也不过是依靠其市场地位榨取最大利润的商家。我们不会指望肯德基担负起改善中国人民膳食的责任,也不会指望家乐福担负起稳定城乡人民菜篮子的责任。为什么我们就要要求医生、护士们“救死扶伤”呢?特别是广大的医生们,很不容易。读医科,投资大,周期长。本科出来一般还成不了气候,读完研也三十沾边了,才开始入行。等到真正有资格做主治、主刀,大捞特捞的时候,投入的时间和人力已经很惊人了。他们这个时候要狮子大开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时间不等人啊。人家也是“理性人”么?

    现在中国医药消费者的困境,说到底是咎由自取。跟下岗工人一样,不具备相关的素质,就要到海里面游泳,当然要呛的一肚子水。要进入医疗市场的博弈,至少要掌握相应的医疗知识嘛。先订阅几本医学核心刊物,通读几部药典。要知道X光、CT、这透那透、这检那检,都是适用于什么样的症状,可以诊断出什么样的疾病,化验单上的每一项指标都是说的什么意思。这样医生在只需要X光检查的时候要你去做核磁共振,你才知道这个是不必要的,才能够和他博弈啊。商家开价开高那是天经地义的,可是你消费者不还价那不是自己傻X么?我就搞不懂了,现在这么多老百姓热衷于买炒股票的书,热衷于去学什么K线图,怎么就不能花一半的劲头在学习医学知识上面么?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内科、外科、中医科、心脑血管科、皮肤科、妇科、儿科……知识,破除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你才能够谈得上参加博弈,才能和医院“与狼共舞”嘛。否则医生开100味的大处方,你怎么知道里面只有一味是管用的;医生开几千块的进口特效药,你怎么知道有效成分就是阿司匹林呢?什么?看不懂处方笺?为什么不主动学习一下拉丁文呢?

    而且现在中国的医药消费者还很不成熟,消费习惯很盲目。家里老头子中风了,马上打120送最近的医院或者本市最好的医院。这属于冲动型的消费。要消费,至少要先了解一下市场啊。走访一下市内的主要医院,看看消费环境,和主治医生谈一下,看一下他的专业水平。调查一下以往同类病症患者的死亡率或者治愈率。要医院出一张中风患者的治疗预算,货比三家嘛。现在买电脑都有这个觉悟先要报价单,为什么在医药消费上面还是这么盲目呢?不成熟啊不成熟。什么?老人家等不及已经走了?那也没关系,了解清楚了,下次老娘出事还用的上嘛。关键是要货比三家,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而且有了反复博弈的预期,自然在市场中就会产生“诚信”了。医院和医生感觉到了竞争的压力,自然价格就下来了,服务就上去了嘛。要让医生知道,如果他们服务不好,价格不公道,你就可以背着奄奄一息的老头子,和他的点滴,和他的氧气瓶,和他的透析仪,和他的心电图机……马上转院。这样医生和医院还敢这么横么?还会不把患者当上帝么?

    说了这么多,还有人不明白:我没钱,怎么看病啊?没钱?你这不是胡闹么?没钱来市场里面博弈个啥呢?你没钱知道不逛家乐福,不吃肯德基,怎么没钱就敢进医院呢?没看见医疗市场化的大门上写着呢:有病无钱莫进来

    关键词(Tags): #医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坚决不同意!

      我看到,听到太多的中国百姓由于没钱而被挡在医院外,只能回家等死.本来他(她)的病经过治疗是可以痊愈的,而且手术不复杂,只是要5位数的费用.

      在某市一家儿童医院门外,你经常会看到应没钱看病,母亲带着病儿座在马路边默默的流泪的场景.

      还有太多太多的例子.

      想到这些我就心酸.

      基本医疗是政府的职责,绝对不能市场化.市场的参与者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他们不会关心百姓的死活的.

      对不起,我不想说太多.我还要在这个圈子里混下去.

    • 家园 医疗在世界各国是一个共同的问题

      没有哪个国家不为解决医疗问题而费尽心机的,也没有哪个国家财政不被医疗的费用弄得晕头转向的。中国想伸手就拉来一个现成的答案解决医疗问题,那不要想得太便宜,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大家都在摸索。

      说起来好笑,医疗成为一个独特而又艰难的话题,我的看法主要原因在于主流国家采用的社会制度中,神圣的契约制精神与医疗的本质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契约精神不管你有多少暴利,要的是愿打愿挨,所以对什么统购统销,鸟笼经济嗤之以鼻。然而在医疗上你又怎么敢不对药品的暴利加以制约呢?医疗这个东西本身不能成为契约,因为生命无价,健康无价,换句话说就算你出得起钱也还是买不来命,买不来健康。这要是普通卖东西出现这种现象那就热闹了,顾客不造反才怪,但放在医疗上谁也没办法。

      于是,想解决这一问题的,要么试图把它从契约社会的大环境中分离出来,弄成一个如修路造桥一样的福利措施,要么试图强行把医疗问题也并到契约的规范中去。结果好像都不太美妙。

      所谓福利医疗,这种修桥造路根本没有一个可以封顶的预算。一座桥可以花上几个亿,总还有个数,而某人脚丫子上长个疮可能也会花掉几个亿 -- 还可能花完了那个疮还在。你怎么界定这个疮该不该治吧?人不是机器,想量化管理真不太容易。一个小疮不治也罢,但医学证明,不治可能变成癌,那就是一条命了,你国家负担得起?虽然可以订立各种严格的条款,其实原则上大多数国家从福利制度角度不想和人道主义叫板,同时大多数老百姓出于对未知疾病的恐惧也绝不支持对医疗福利的限制。这往往能够涉及一个政府的生存问题。

      这一度是解决医疗问题的主流,但任何事情没有限制,都会造成成本的恶性上升。

      可是这样下去,养成了医疗费用不惜工本,越来越贵的普遍现象,医生在各国成为高收入阶层,自然有其价值,但也不能不说是相对于其他职业捧上了金饭碗。从医疗教育到医疗设备,福利医疗造成了一条价格昂贵的金锁链,今天要想降低医疗费用的门槛,这些人为的障碍已经难以改变。如此,福利医疗很容易把人类积累的财富统统送到无底洞里面去,从而给各国财政造成极大的威胁。英国人已经吃不消了,日本也在不断提高医疗自费的比例,大概中国,也是吃不消了,虽然中国的医疗水平即便在全民福利医疗的时代也相当的低。

      然而,要是想用市场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面对那个孛论了。尤其在成本已经被提高到今天这个门槛上。医生想降低对患者的收费,本身就要面对如何完成自己成为医生所需要的高成本的回报,那也是一种不合理。依靠救死扶伤精神是不可能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一种职业道德,任何职业道德都必须在职业契约的范围内和人类起码的规范内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否则要么是空想,要么会让从业者逃离这个职业。

      契约型的医疗保险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但也同样面临这个孛论的压力 -- 如果有个人年轻的时候入保险,自然晚年应该获得医疗保险的保护而可以花上几个亿治病。那么,如果一个人没有入保险,他花天酒地去了,那么晚年的时候难道就可以看着他生病而社会不加任何救助?如果救助那救助多少?一百万?花光了让他死在街头还是死在医院门口?作为人我们能否承受这种同类的非正常死亡 -- 只是因为费用问题。那么如果不考虑这个,只是人道地进行救助,又是一种契约的不公平 -- 加入保险的人会抗议 -- 都能治病我为什么要入保险?

      要么对不同的人给不同价格的药物,不同水平的医疗器械,不同水平的医生?天,那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如何对待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了。

      感觉上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如果以为人类社会已经掌握了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我们未免太自信。

      • 家园 医生作为一种职业,正在面临挑战.

        特别是外科以外的各种知识型专业,如内科神经科内分泌科等等,正在被越来越精确的检测设备和广泛传播的医学知识(专家数据库类)所逐步代替.或许再过20-40年,医生就要特指外科医生了,以能动手术为特征.

        医疗服务,大概需要建立两套甚至三套系统才可以获得平衡.第一是最基本的基础医疗服务,似乎应该是公费支撑的,不赢利;第二是商业保险等支撑的,处置常见的主要致命疾患及相应康复治疗;第三是为超级富豪准备的,随时准备动用最新锐手段对付任何疾患,但是可能需要用立法来限制对一个人的服务费用的总额.

        至于企图让医疗系统完全变成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则注定会被立法所否决,因为任何人(包括医务工作者)都可能患病甚至患绝症而死,被别人以"救命"为代价而要挟,简直是想象不出来的可怕.

      • 家园 太同意老萨了。

        “生命无价”仅仅是对生命个体来说的,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从其外部来说,一定是有价的。生命对一只鸡来说是无价的,对我们来说就是市场上10块8块一斤的价格,怎么会是无价呢?人也是一样,对人自己来说当然无价,对家庭对社会来说,生命从来都是有价的,从一根草绳到烧埋银到天价治疗费都是生命的估价。

        《细胞生命的礼赞》中说,人类真正认识了疾病,就会像氯喹治疗疟疾、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一样成本低廉,几片药解决问题。如果还未能认识疾病,就像艾滋病、大部分的癌症、非典一样耗费很多钱在昂贵的检查、特别护理上,最好还往往解决不了问题。

        公共财政应该也可以给低成本就能预防、治疗的疾病提供基础保障,现在国内结核病治疗是免费的,小儿麻痹症糖丸也是免费发放的;对烈性传染病哪怕成本高昂也要提供救助,非典期间政府就是这样做的。这一部分不能市场化,保持公益性质对社会利大于弊。

        其它的疾病,完全可以放开市场经营,医院药店充分竞争,可以降低医疗费用。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药店,把医院逼的药价也一个劲降,只能在检查和住院上打主意了。如果再放开对医院的行政垄断性壁垒,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来经营医院,医院的服务会提高,价格会下降。周其仁说过,看病难和看病贵在市场化前提下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贵了就不会难,因为便宜才会难。请看:周其仁对医疗改革的观察与思考

        除了基本医疗,其它的医疗保险商业化,不入保险也成,有钱就治,没钱就等死。好多病是有多少钱就维持多长时间,自己家没有钱了,尽到了亲情责任就放弃治疗,对社会只是个小损失。如果提供部分公费医疗,个人按比例掏一点,实际还是自己家没有钱了才放弃治疗,个人还是掏那么多,病人早晚死,社会已经付出很多了。如果完全公费医疗,个人一点也不掏,那天价医疗费一点也不稀奇。公共财富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反正人早晚得死,一路哭何如一家哭?尽人事安天命,用生殖补充损失的人口吧。把大量社会财富用在将死之人身上,即便这人是牛顿爱因斯坦也不值得,谁知道会不会挤占了其他襁褓中的牛顿爱因斯坦的医疗、教育资源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关键还在于缺乏监督

        楼主的文章是典型的正话反说的讽刺文。萨苏的话对是对,但没说到点子上。中国目前的医疗问题的矛盾还没有上升到那个层次。

        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我有一个中耳炎的老毛病。第一次去医院时,医生给我开了1种价格为65元/瓶的药水,使用2周后,症状一点也没减轻。第二次去医院,开的是3元/瓶的双氧水,3天后明显好转。1年后,我中耳炎复发,去医院时又给我开65元/瓶的药水,我告诉医生以前也用这种药,不管用,开双氧水就行了。医生坚持要开65元/瓶的药水,说如果2周以后不行再双氧水。这种行为不得不让我思考医院为什么要坚持卖质次价高的产品。

        大陆目前的医疗体制看似门类齐全,但实际上缺少扮演监督者角色的部门。从制药厂、医药公司、医院到保险公司,所有的部门都只用向患者索取报酬的权力,而没有帮助患者节约费用的义务。

        制药厂、医药公司实际上只是医院的供货商,与消费者并不是直接发生关系。作为高度专业的领域,药品的价格不会受患者的直接影响,只会受医院的影响。而只有医院表现出需要质优价廉的药品时,制药厂才会有动力开发质优价廉的药品,医药公司才会努力经销质优价廉的药品。而如果医院需要质低价高的药品,制药厂就会开发质低价高的药品,医药公司经销质低价高的药品。

        大陆目前医院的主要利润来源于销售药品的附加值及医疗仪器的使用费。如果把什么“悬壶济世”、“白衣天使”之类的面纱抛去,仅仅用赤裸裸的利益来思考,就不难明白为何大陆目前药品价格居高不下,为何一些被命令下调价格的药品很快就成为滞销货。

        有朋友会问:从销售药品中取得利润又不是只有大陆一地,为何别人的药价问题就没有这么尖锐呢?答案就在保险公司的角色上。

        在香港,患者在药费上是不直接与医院发生关系。无论医院开出什么药,患者只管从药房拿来吃药就是了。医院从各保险公司一起设立的医疗基金中提取药费。在提取药费时,医院要出据该患者的保险号、病例与处方。基金根据保险号将病例与处方转给相关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有专门的合约医疗机构来审核这些处方,如该机构认为某个药品可以用更合算的药代替,则会将差额告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通知基金该医院在提取药费时需要扣除这些差额。这样,如果医院开出质次价高的药品,则医院要承受最终的损失。患者,医院,保险公司形成彼此监督,彼此制约的关系。利用各方的私心,达成最终的平衡。

        在大陆,保险公司对医院没有任何影响力。他发现患者的处方有问题,也只能选择拒付。而患者也没有任何便捷的手段向医院讨回损失。这样医院就处于一种不受监督的超然的地位,保险公司处于旁观者的地位上,患者则几无反击之力。这样的关系无法形成平衡,只会越来越倾向医院的利益。

        中国的医生和医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了“绝对的权力绝对会导致腐败”这一名言的正确性。

        • 家园 说来说去还是人太多造成的,您说的很好,鲜花

        • 家园 【原创】坚决不同意你的部分观点!!!

          中耳的部位在鼓膜后,如果真是中耳炎的话,往耳朵里灌双氧水,只有在鼓膜穿孔后才有效。

          双氧水对于厌氧菌感染效果叫好,并且有一定的收敛作用。但对于常见的需氧菌感染效果并不好。临床治疗中,如果需要使用双氧水消毒的话,一般是在使用酒精等其他的消毒剂的情况下,再考虑使用双氧水。

          厌氧菌感染,一般是在需氧菌感染的基础上的混合的后续感染。简单来说,是在需氧菌感染,消耗了局部的“氧”以后,为厌氧菌的感染创造了条件。

          从医生的角度,先使用抗需氧菌的药水是必须的,并且是要首先使用的。只有在治疗需氧菌感染,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增加使用抗厌氧菌的药物。

          第二个不同意你的观点——医疗问题只所以在中国如此尖锐,不是简单的监督机制就能奏效的。这个问题牵涉广泛,最根本的原因是专制独裁的政府,根本不会将国民的医疗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考虑。萨苏说世界各国都有医疗问题,这是事实。但是,在世界大国中,对医疗问题如此漠视,如此轻视的国家,还没有像中国这么特殊和极端的。

          本来想送个鸡蛋给你。不过,想想看,算了。你也是不明白中国的医疗状况而已,实在不能怪你的。

          • 家园 【非原创】坚决不同意你的部分观点!

            第二个不同意你的观点——医疗问题只所以在中国如此尖锐,不是简单的监督机制就能奏效的。这个问题牵涉广泛,最根本的原因是专制独裁的政府,根本不会将国民的医疗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考虑。萨苏说世界各国都有医疗问题,这是事实。但是,在世界大国中,对医疗问题如此漠视,如此轻视的国家,还没有像中国这么特殊和极端的。

            这点就是我不同意的。医疗问题和专制独裁根本没有关系。您的观点毋宁说是懒汉想法,如果谁都这样什么问题往政治上一推,骂完了事,等着TG崩溃,根本不去调查、去思考、去改革,中国永远也解决不了医疗问题,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我回老萨的贴

            周其仁对医疗改革的观察与思考

          • 家园 哈哈。大夫出身好。。估计你在那个主管部门啦
          • 家园 中耳炎的事正好请教一下一刀兄

            首先,老实说,我对看病一窍不通。医生说是中耳炎,我就认为是中耳炎。具体是不是我是不明白的。正好一刀兄懂医,我把症状给说一下,你帮我看看到底是什么病。多谢了。

            发病前没有什么征兆,先是发烧,然后感觉耳道内急速肿胀,然后耳道内涨破,流出体液,无异味。从发烧到涨破,最多不超过12个小时。

            另外,除第一次发病外,以后发病我均未使用其他药水,只使用双氧水。每次治疗周期最长1周,最短3天。从我个人角度将,我是不愿多受10多天的罪的。

            其次,不要把什么问题都范政治化。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政体下,一个有利可图的公共事业如果没有监督机制,我都不相信它能够良好运作。

            先不说变更政体的效果如何,你认为是改变现行各医疗机构的权利及义务分配容易,还是变更政体容易?哪个见效快?

            凭什么老百姓不能要求一个能够更快获得利益的方案?

            碰到问题,不要先把原因归结于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上;要先看看能作什么。你现在的看法只是有助于即得利益集团推卸责任罢了。

            • 家园 【建议】关于中耳炎的另外一些建议

              西西河我也是偶而来一次。下面一点小建议。^_^,你酌情考虑。

              关于中耳炎,另外那位网友已经给了一些意见。从我的观点看,你中耳炎发作两次,可能还存在别的感染病灶。可能你还需要去耳鼻喉科和口腔科检查一下有没有鼻窦炎、龋齿等问题。

              如果有这些慢性的感染病灶不清除,还有可能诱发下一次的中耳感染。

              另外,你有中耳炎的病史,可能咽鼓管的结构比较容易形成感染由咽部上行。因此,如果发生上呼吸道的感染症状要及时用药,避免感染扩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