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中国计算机事业回顾-左克 -- bshu

共:💬56 🌺2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果不是拱手相让,那就请你把这五个标题一个一个否定吧。

              你的“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和这篇文章里的说法完全不一样。你的“世界水平”项目可不可以一项一项数一遍,让大家开开眼?

              实际上你自己已经自相矛盾了。让一个外行挑你内行的“自相矛盾”恐怕你的强项是本专业,而不是其他。

              • 家园 说本来就没有什么, 当然是相对于现在和当时世界上的

                谁说现在不能仿造, 呵呵, 很多东西都是公开的, 抄来就可以了,大规模生产那是另外一码事, 原来也一样做不到。

                至于一项项列, 抱歉没有这个时间, 给你一个连接,http://www.863.org.cn/863_105/index.html

                你自个去查863科技成果吧.

                • 家园 刚看过你提供的链接

                  里面内容很多看不懂。对于外行来说,越不懂越好,说明水平高,否则成了科普读物了。

                  那个网站本身做的不怎么样,页面不好看不算,有几处甚至回不到首页上,给人一种匆忙拼凑的感觉。

                  不过酒香不怕巷子深,有真货就好。

                  谢谢你的链接。

    • 家园 其实能搞成这个样子也算不错了

      美国在这方面的投入,都是用BILLION/TRILLION来算的,中国方面的投入有多少?粤语来说,就是蚊腿与牛腿之比了。在硅谷,倒闭的公司恐怕也是不计其数吧?

      关键还是那句老话,要想某个产业有大发展,一定要靠市场经济,让市场来优胜劣汰。一昧指望靠政府投入,恐怕永无出头之日。

      • 家园 投入是多方面,多形式的。

        资金投入只是其中一项,在市场条件尚不成熟时,“拨改贷”是错误的。让企业和研究院承担资金风险,看起来挺有理,市场经济一视同仁,其实是自己给自己上绳套。把中国自己的IT行业扼杀在摇篮里,闷死在襁褓中,杀人不见血。

        在关键领域,资金投入从来不是数量问题,而是风险。又想没有风险,又想报个大金娃娃,是一厢情愿。

        投资金额、公司倒闭、政府投入效率低,弄虚做假和人员素质等等都是问题,但是决定性的问题是当时的国家决策。

        美国投入多是美国懂行,好钢用在刀刃上,中国投入少是当时决策人不懂,让别人蒙,而不是国家没有钱。

        如果说能搞成现在这个样子也不错了,那正应了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吃的是过去的老本。

        • 家园 说的就是这个

          过去有什么老本,简直是笑话。那些“成果”,现在只多不少,这样“世界水平”的项目我都参与过,河里的高手那就更多了。只不过真的放到市场上去,除非是垄断性的行业,没有人用而已。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成果,比如现在国内有几家公司的程控交换设备就做得不错,我说的不是电信运营业阿,是设备制造和出口, 再说电视,DVD等低端电器,不少厂家也进入国际市场了, 这样赚钱的电子工业,以前有过么?

          国家应该有投入和政策性的鼓励,这个是不错的,而且国家也并非是放任不管,芯片技术,核心系统软件,一直是非常重视,有很大的投入的, 只不过是要全面赶上, 没有那么容易而已, 要说现在和过去离世界水平更远,那纯粹是扯谈。

      • 家园 是啊

        从材料,半导体工艺,到硬件系统,到系统软件,到各种应用软件,整个工业,不是靠政府投入几个钱,搞几个形象工程就可以做好的,对工业基础和管理水平的依赖,如何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这决不是几个人脑袋好用就可以做好的。

        中国人不比别人笨,也不比别人聪明到哪里去,人家本来因为起步早就全面领先的整个工业,想要在短时间内超越,那是天方夜谭。

        应用软件依赖于系统,系统依赖于硬件,硬件依赖于芯片。要完全新建一个自己的体系,也是不现实的,就是做出来没有市场,自然就淘汰了,比如说吧,“自主开发”的操作系统也不是没有做过,也能跑,除了国家指令性的订单外没有人用,就是这样的订单买回去多半也是做摆设。

        • 是啊
          家园 确实如此,但政府能做的恐怕也不多

          其实这么点投入,好歹也培养了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现在搞改革开放,这些人也会流到市场里面去,也不能说一无所获。

          楼下说的全军覆没,太悲观。

        • 是啊
          家园 官僚们连计算机的型号都标准化了

          0520什么的,徒增笑柄。一抓一个死。

    • 家园 这篇文章至少没有大错

      没有大错是指大方向没有错,具体情况和计算机技术我不懂.

      但是作为一个计算机的用户,和作为用户对计算机技术的理解,个人认为中国在计算机行业发展上落后的一个重要,并且是决定性的因素是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这样一来,使本来可以最容易超越他人的一个关键部门,不但没有起到带动其他行业的作用,而且越来越远地落后于他人,成为一个国际大笑话.

      这与当时决策人的短视和周围瞎参谋的愚蠢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体制有缺陷,这正是改革的主要原因和目标,而不能因噎废食,泼洗澡水把孩子也泼出去.

      在现代工业技术发展领域,中国最不缺乏的是脑力资源,而计算机行业最关键的瓶颈也正在于此.制约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可以数不胜数,但是在这一时间段里,国家决策是决定的因素.

      即便改革是大潮,计算机行业完全可以特殊待遇,或者超前,或者滞后,就是不能拱手相让.

      那么有没有拱手相让?这么多年的发展事实应该足够说明问题了.

      画龙要点睛,IT是龙睛.

      • 家园 其实也没有拉下多少

        “龙芯”不是也出来了吗?

        这一段时间是技术发展的平台期。理论上没有什么突破;物理上到了极限,摩尔定律失灵;应用上目前的机器性能对大多数用户是功能过剩的。

        这一个平台期中国赶上来,IT高技术变成了大白菜行业,这一个行业就OVER了,大家不要在这个领域再争了,开辟新的战场吧。

        • 家园 基础工艺都还没上来,

          谈什么没拉下多少.

          光刻机做不好,单晶硅拉不大,纯度还不够.这些基础都还不行,哪里谈得上大发展,而且更加没有可能超越了.

          龙芯的流片也不是在中国做的.

          至于物理极限,虽然在接近,但到极限的日子,研发上估计还要有个10年,而真正的产品上的尺寸还远高于那个极限.完全达到极限的产品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真正上架呢.

          • 家园 不只基础工艺

            这个行业的应用工艺还更重要. 光刻机做不好单晶硅拉不大是一回事, 但是用别人的东西做出高产出率就是本事, 只不过这个需要的是积累, 不是吹牛.

            • 家园 那是那是

              晶体管里那么多层,那么多步骤,一步差了,管子的产出率,性能都受很大影响。

    • 家园 【文摘】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自力更生 全部国产化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与计算机最邻近领域的数学和物理界的共和国泰斗: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就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如何在国内发展。从1951年起,他们先后聚集国内外相近领域人才加入到计算机事业的行列中(放在当时他们领导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和物理所),尤其是从国外回来的教授、工程师和博士,其中包括国际电路网络权威闵乃大教授、在美国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范新弼博士、在丹麦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吴几康工程师以及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夏培肃博士和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蒋士騛博士,并且积极推动将发展计算机列入12年发展规划。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当时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方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国际控制论权威钱学森教授以及在美国有3~4年编程经验的董铁宝教授(他当时是国内唯一真正直接接触过计算机多年的学者)的讲课。当时,我也是其中的学生之一。钱学森自学的数学功底,深度广度几乎涵盖了我们所学的数学的所有课程,而且运用自如,我们作为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感到十分钦佩,同时也使我们具体了解了数学如何应用到实际物理世界中。

      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在1958年交付使用,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随后,由总参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干有金怡濂、苏东庄、刘锡刚、姚锡珊、周锡令等。其中,磁心存储器由计算所副研究员范新弼和七机部黄玉珩高级工程师领导完成。在104机上建立的,由钟萃豪、董蕴美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是在1961年试验成功(Fortran型)。

      国际历史说明,发展计算机首先是为国防服务,中国也不例外。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发展民用计算机的同时,1958年,北京大学教授张世龙领导的包括当时还是学生的王选在内的北大师生与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研制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北京一号”,并交付空军使用。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还亲自到北京大学北阁“北京一号”机房参观了该台机器。在完成“北京一号”之后,张世龙带领包括王选和许卓群在内的北大师生,立即投入到北大自行设计“红旗”的研制工作中。当时设定的目标比前苏联专家帮助研制的104机还高(通用浮点48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1962年,“红旗”也开始试算成功,但由于搬迁和“文革”的干扰,搬迁后未能恢复和继续。

      同一时期, 1958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海军系柳克俊的领导下,与海军合作自行设计的“901”海军计算机交付海军使用。在哈军工海军系康继昌的领导下,与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的“东风113”空军机载计算机也交付空军使用。随后,柳克俊领衔研制的国产晶体管军用计算机1961年也交付海军使用。

      在1958~1962年期间,总参也先后独立研制成功一些自行设计的、全部国产化的型号,因为保密原因,这里从略。

      这些是中国人民响应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努力拼搏做出的第一批代表中国人掌握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成果,它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能力发展中国自己的全部国产化的计算机事业。

      1964 年,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吴几康、范新弼领导下自行设计的119机(通用浮点44二进制位,每秒5万次)也交付使用。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管大型通用计算机。也是世界上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由于当时美国等已经转入晶体管计算机时代,不能说明中国水平高,但仍然能说明中国人民有能力去实现“外国有的,中国要有;外国没有的,中国也要有”这个雄伟意愿。在119机上建立的、由董蕴美带领自行设计的实用的编译系统是在1965年交付使用(Algol 型)的,并且后来移植到109丙机上。

      在哈军工计算机系教授慈云桂领导下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机441B(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8千次) 在1964年研制成功,骨干有康鹏等人。接着,1965年,441B改进为每秒2万次。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蒋士騛领导下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机109 乙机(浮点32二进制位,每秒6万次)在1965年也交付使用。

      为了发展我国“两弹一星”工程,1967年由蒋士騛领衔自行设计了一台专为 “两弹一星”服务(两台分别安装在二机部供核弹研究用和七机部供火箭研究用)的计算机——109丙机交付使用,骨干有沈亚城、梁吟藻等。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长达15年,被誉为“功勋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分时、中断系统和管理程序的计算机,同时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管理程序就是在它上面建立的。

      虽然我国自行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的计算机,但运算速度一直未能突破百万次大关。直到1973年,北京大学(由张世龙培养的包括许卓群、张新华在内的骨干们) 与“738厂”(孙强南、陈华林等骨干们)联合研制的集成电路计算机150(通用浮点48二进制位,每秒1百万次)的问世,使我国拥有了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也是中国第一台配有多道程序和自行设计的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该操作系统由北京大学教授杨芙清领衔研制,这是国内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操作系统。

      1973年3月,在全国实际研制目标200万~500万次不能满足中国飞行体设计的计算流体力学需要的情况下,当时的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根据飞行体设计的需要,要求中科院计算所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一亿次高性能巨型机,80年代完成十亿次和百亿次高性能巨型机,并且指出必须考虑并行计算的道路。中科院计算所根据国防情报所和计算所情报室提供的国际上公开的材料,分析国际上在1970年前后美国研制成功的高性能巨型机的优缺点之后,1973年5月提出全部国产化一亿次高性能巨型机(20M低功耗ECL电路-四条流水线)及其模型机(757向量计算机, 10M ECL电路-单条流水线)的可行方案。由于“四人帮”等的干扰破坏,及“文革”后数不清“走马灯”式良莠不齐的干部班子,模型机757向量计算机1984 年才投入使用。虽然巨型机的关键技术——由沈亚城负责的20M低功耗ECL电路的集成电路芯片在1979年也研制投片成功,但是全部国产化一亿次高性能巨型机因任务变动而停止。

      表1和表2给出了代表中国掌握电子管和晶体管及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时间表,水平主要是根据发明专利“三性”中的先进性。这里再强调一下,表中只列出代表中国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的计算机,其他的从略。

      以上叙述是从研制水平的角度来说的,但是从非常重要的产业、市场和使用的角度,提供成批生产的计算机,电子工业部及其有关研究所(如著名的15所)和工厂 (如著名的738厂)功不可没。不仅上述中国早期计算机的研制和批量生产离不开他们,而且他们也独立设计和研制过一些成批生产的计算机(如108系列),尤其在人造卫星地面系统(如320计算机及舰上718计算机)及其他军工任务上,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研究工作的重点在技术和工艺上。他们的领军人是莫根生、陈立伟、曹启章及一批骨干,如江学国等等。此外,七机部、清华大学及中科院各分院在发展计算技术方面也作出了许多贡献,不一一列举。

      中国自力更生全部国产化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事业,是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林兰英、王守武、王守觉和徐元森等教授领导的中科院半导体所、上海冶金所和109厂的研究及开发工作分不开的。而中科院半导体所和109厂都是从物理所独立出来的。中科院物理所对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历史贡献也是功不可没。

      发展计算机事业离不开人才培养,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如夏培肃)、北京大学和哈军工,在组织教师和学生动手研制计算机进行实践、培养人才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绩。

      一个计算机系统是由多方面研究成果构成的。范新弼领导的磁心存储器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主要的骨干有甘鸿、伍福宁、王振山、徐正春等。王克本领导的中国第一个八层印刷电路板研究与设计小组等,都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实际上,上述计算机都是集体成果。例如,全国参加757计算机研制工作的人员有上千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