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水煮男女(完) -- 晨枫

共:💬211 🌺4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十三、天之骄子

      随着生活条件的进步和独生子女政策,人们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精英教育”、“贵族教育”成为一种时髦。然而什么才是贵族品质中值得追随的?

      贵族们生活优裕,风度优雅,修养高尚,但这些都是表面的,连贵族中的败家子也能做到。事实上,这些败家子已经背离了真正的贵族品质,已经成为顶着贵族头衔的伪贵族。真正的贵族的品质在于建功立业,在于远见和正直,在于坚忍不拔、独立思考、领导才能、不畏艰险和进取精神,在于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些,都是中国先进所谓“精英教育”、“贵族教育”所缺乏的,也是中国很多追求贵族气质的人所看不见的。在最受中国人推崇的英国式贵族教育中,产生了一手建立现代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建立英国特别空勤团SAS的大卫•斯特林、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首相丘吉尔等,它们都出生优裕,但摒弃奢华,追求风险,可望功业。美国常春藤学校的录取和英美加大学的奖学金申请中,很大一部分不在学生的成绩,而在于学生的领袖才能和进取精神。相反,生活优裕、风度优雅、修养高尚的贵族中生活最优裕、风度最优雅、修养最高尚的玛丽•安东内特,最后是靠上断头台而载入史册的。

      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个人素养的基本养成,二是求生的本事。在个人素养的基本养成中,自信、自立、自尊,远见和正直,坚忍不拔、独立思考、领导才能、不畏艰险和进取精神,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风度和谈吐。中国教育中最缺乏的一点,在于鼓励孩子出头和有益竞争。连上课回答问题都萎萎缩缩,在工作上如何冲得出?中国当然有冲得出的强人,但那大多不是受益于学校教育,而是天性使然,甚至是学校教育也没能抹杀的结果。海外的中国人冲不破玻璃顶,不善夸夸其谈,很大原因不是语言,而是中国教育养成的不出头的习惯。应该鼓励孩子参加学生会、组织募捐、做义工,参加合唱团、乐队和运动队。时间肯定是一个问题,只要做任何一点正事,时间都会是问题,何况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也是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实在力不能及怎么办?那就老实承认不是那块料,放低眼界。不是想培养子女的贵族气质吗?那就往真正贵族的方向培养吧,不要学那些伪贵族。

      在特别优裕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自立、自尊。在那么多大人的注视下成长,时时、处处有人告诉你如何行事,除非有特别优秀的素质,很容易丧失自信。缺乏自信容易使自尊变得脆弱,经不起批评和挫折,行事容易在放弃和固执之间走极端。众星捧月的环境更容易使孩子丧失自立能力。说到自立能力,这实在是教育的失败。很多人都结婚成家了,还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会做饭,不会简单修理。说实在的,要是这个“士”、那个“士”都攻下来了,让做饭或者简单修理难住了,那不是懒的话,就纯碎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些简单劳动不可能学不会,只要放一点点心思,自己琢磨都琢磨会了。相反,自立有助于自信,自信有助于自尊。只有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上人,才谈得到上真正的贵族气质。

      元宝推荐:水风,
      • 家园 不过,话说回来

        在传统国有企业,

        事业单位

        ~比如我在的地方

        想要冒头,又减少同事的阻力

        ~简直是需要人精的能力

        哪个老单位水不深阿

      • 家园 呵呵 说的太对了

        在特别优裕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自立、自尊...................行事容易在放弃和固执之间走极端

        上周我去看了老同学。

        书读到国内重点医学的博士

        连起码的坚持自己的合理利益都不会

        这种人,你让她办事,能放心吗?

      • 家园 喜欢邱吉尔去参加布尔战争一段
      • 家园 好文送花!俗语说:富不过三代
        • 家园 谢履老师

          我就是对中国一些人口口声声言必称贵族看不惯,他们连什么才是真正的贵族都没有弄清楚,锦衣玉食只是纨绔子弟,有什么好追求的?

    • 家园 【原创】十二、众星捧月

      即使没有独生子女政策,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对子女的娇纵也自然随之增长。和我们成长的年代相比,今天的孩子们的生活条件确实像王子、公主一样的奢华。生活条件好,这是好事。事实上,除了特殊年代外,下一代的生活条件优于上一代,这是正常的,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上一代自认勤勉而对于下一代的娇奢懒散的不满,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老老祖宗对老祖宗就有“今不如昔”的抱怨。

      独生子女政策给本来就存在的“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带来新的挑战。4-2-1的家庭结构,加上老人对孙辈的自然的溺爱倾向,使今天的孩子们容易成为小皇帝(尽管女孩也一样娇纵,但不大看到小女皇的说法,呵呵)。那么多人争先恐后地给孩子买东西,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的和不合理的物质要求。表面上看,这是倾注对孩子的爱。事实上,这是用钱来买孩子对自己的爱。然而,爱是不能购买的,买得到的东西也是来得容易去得快。大人面对孩子若即若离的爱和越来越大的胃口,一筹莫展。这其实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天伦之乐虽然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但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把幸福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以孩子的幸福为自己的全部幸福,才是造成小皇帝的根本原因。只要生活条件足够好,而父母和祖辈的心态不变,独生子女政策也好,多子女也好,差别只是一个小皇帝还是一群小皇帝。

      现在的人们生活、工作的节奏紧张,中国人的传统也有老人帮忙带孩子这一说,于是一些人索性把孩子托给老人带,甚至有“为老人而生孩子”,生下了就交给老人,自己做有孩子的丁克的。老人空余时间比较多,带孩子可以解闷,可以减轻年轻人的负担,增进祖孙的感情,这些都是好的。但老人有自己的生活,时间并不是留给我们来安排的。如果感情很好、精神生活丰富的话,老两口之间就可以“生”出很多事来,根本不闷。 “老年人带小孩有经验”,这就似是而非了。几十年前的经验到现在是不是还适用,这本来就很难说。再说,到自己成为祖辈时,子女提同样的要求,你的经验从哪里来呢?到时候撂挑子,你怎么交待呢?

      老人带小孩,不是没有心理负担的。逼竟隔了一代,生怕出差错,容易事事往保险的方向上靠。过于谨小慎微,带出来的孩子有心理障碍就不奇怪了。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可以增进祖孙感情,通常并不是指日常的管小孩的吃喝拉撒睡,而是经常可以把小孩“抓到身边玩玩”。看到幼小的生命,人都有天然的溺爱心理。如果不需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谁都会有溺爱的倾向。父母负有教育孩子长大成人的责任,会在爱护和教育之间自然平衡。老人带孩子的话,责任就仅限于安全地带大,后面的事情就顾不上了。即使这些都不是问题,“全托”给老人带孩子还是有问题:老人带大的孩子和父母容易在感情上产生隔膜。不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孩子长大了,你想和孩子亲近亲近,孩子是不是想和你亲近呢?“我小的时候想爸爸妈妈,你们上哪去了?” 再说,错失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天伦之乐的一个极大的损失。小孩还是应该自己带。年轻人的负担是人生的一部分,该你的还是你的,你不接受,那该你的也会不是你的了。

      • 家园 隔靴搔痒--究竟要不要老人带小孩儿,真是各家有各家的情况

        不过感觉还是自己带比较好。

        虽然家里四个孩子,但是顶多是忙得实在抽不开身了父母才请姥姥或者奶奶来照顾两三天,他们的出发点就是宁可自己辛苦一点也不能再让老人受累了,还有就是自己带起来的孩子会更亲。大了之后就觉得前一点在孝敬老人上给我们作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而后一点更是镌刻进整个家庭的性格中去了。

        除非实在没办法,还是自己带好。

        没结过婚,隔靴搔痒隔岸观火

      • 家园 阿哈

        这次要说几句话了。

        国内的独生子女制度并不是造成小皇帝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在于文革一代内心的失落。仔细看一下不难发现,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都是处于草根阶层的平头老百姓。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上山下乡中消耗掉了自己的青春、然后在改革开放中随波逐流的捧着自己的铁饭碗,然后或者幸运的保留住了这个饭碗,或者很悲惨的被下岗。他们这一代人,处于两个年代交替的夹缝中,在旧时代受到的教育,大多数不能为他们在新时代在社会中找到一个立足之地。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幸运的脱颖而出。在现在这个躁动的时代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几乎是一事无成、一无所有。于是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到了下一代的身上。

        他们,也包括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在极端困苦的物质环境中。在下意识中,他们,也包括我们觉得,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不再承担这种生活的困苦,是我们的责任。这一代人,在小的时候,几乎都是被撒着养的,他们自己没有经历过如何跟父母交流,如何建立一种良性的父子、母子关系的经历。只好按照自己小时候的需求来推测现在的孩子。这就必然的产生了一个误区。也就在物质需求上产生了一种任求任给的局面,而对于亲子交流则是完全的忽视不见。但是我们也不能去责备他们,除了少数的幸运儿,谁在我们的小时候给我们做过这种亲子间的交流。确切地讲,这些父母,是真心的想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没有受过任何的正规的教育学训练,他们只能笨拙的将自己以为的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尽管,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不再需要这些了。

        每次谈到这些,我都要想到一个笑话,说山里人在讨论皇帝出门怎么办的问题。一个明白二大爷最后的结论是,东宫娘娘炒咸菜、西宫娘娘烙煎饼。

        这里有一个教育的问题,也有一个观念和眼界的问题,更有一个视点的问题。但是文革一代现在大多已经4、50岁了,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可能再去改变了。这很无奈,也很悲哀。

        国人一向有养儿防老的说法,所以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给下一代,尤其是在自己在社会上混得灰头土脸的时候,这也可以算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了。所以这种只关注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层面和个人修养的发展的现象,我不认为这是谁的错误的问题,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文革一代和他们的下一代人的悲哀。

        关于带孩子的问题,我基本上赞成晨枫的说法,但是在细节上还需要推敲。

        • 阿哈
          家园 啊哈,妖道终于发妖言啦

          不管父母辈受过怎么样的挫折,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从根本上是一种逃避自身责任的做法。这一点后面的段落还要谈到。说到正规的教育学训练,从古到今,就没有多少父母受过这个训练;相反,受过正规教育学训练的老师,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不成功的例子也遍地都是。我想这不是教育学训练的关系,而是自己的基本人生观的问题。

          说到文革这一代人现在没有时间改变了,我认识一个人,老66高中的,女的,77年高考的时候没有及时鼓起勇气,但在后来的工作中成绩出色,退休了又被回聘当一个二级公司的总裁。事情是人做的,路是人走的,要是自己不走,指望孩子提自己走,失落的一代将依然失落。

      • 家园 说得有道理,花一个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