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北朝志---第四章---其四十六:《从天赐到永兴》 -- 南北朝大蟑螂

共:💬29 🌺8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北朝志---第四章---其四十六:《从天赐到永兴》

其四十六:《从天赐到永兴》

时间是公元409年,这个时候的北魏正面临一个重大的危机,前期的当政者拓跋珪已经死与同年10月的政变中了,而他的继任者,也就是本章的主人公拓拔嗣此时却还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刚刚结束了逃亡生活的他目前除了一个“齐王,拜相国,加车骑大将军”的空爵之外,尚无任何可圈可点的经历值得夸耀。虽然他也算是平定这场宫闺之变的功臣,然这实不足以令他登上这令无数人垂涎的宝座。

关于这个十七岁少年的平定勘乱的故事,《资治通鉴》的记载或者更有几分传奇色彩,“齐王嗣闻变,乃自外还,昼伏匿山中,夜宿王洛儿家。洛儿邻人李道潜奉给嗣,民间颇知之,喜而相告;绍闻之,收道,斩之。绍募人求访嗣,欲杀之。猎郎叔孙俊与宗室疏属拓跋磨浑自云知嗣所在,绍使帐下二人与之偕往;俊、靡浑得出,即执帐下诣嗣,斩之。俊,建之子也。王洛儿为嗣往来平城,通问大臣,夜,告安远将军安同等。众闻之,翕然响应,争出奉迎。嗣至城西,卫士执绍送之。嗣杀绍及其母贺氏,并诛绍帐下及宦官宫人为内应者十馀人。其先犯乘舆者,群臣脔食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

但考他之所以能够登上北魏的皇位,除却史书上所记载的品行之外,他所谓的嫡长子的身份应也出力不少。尽管这一点在大多数时候,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所幸的是他似乎对自己的母亲还不错,《魏书》上关于这位承前启后的魏之王者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这样的描述:“初,帝母刘贵人赐死,太祖告帝曰:‘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帝素纯孝,哀泣不能自胜,太祖怒之。帝还宫,哀不自止,日夜号泣。太祖知而又召之。帝欲入,左右曰:‘孝子事父,小杖则受,大杖避之。今陛下怒盛,入或不测,陷帝于不义。不如且出,待怒解而进,不晚也。’帝惧,从之,乃游行逃于外。”《魏书.帝纪第三》,这就让他多多少少的在母族中获得了一些支持。或者铁血寡恩应该是在乱世中崛起的王者的必须,但我们也应该了解,有的时候,妇人之仁也是必要的。特别对于现在的北魏来说,帝系十姓已经由于拓跋珪晚年的倒行逆施以及接踵而至的清河王拓跋绍的弑父而闹的分崩离析杯弓蛇影,而获得了来自母系刘库仁部支持的拓拔嗣(“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刘眷女也。登国初,纳为夫人,生华阴公主,后生太宗。后专理内事,宠待有加,以铸金人不成,故不得登后位。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太祖末年,后以旧法薨。太宗即位,追尊谥号,配飨太庙。自此后宫人为帝母,皆正位配飨焉。”《魏书.列传第一》)显然要比其他的王位候选人要多出些许优势,至少,刘库仁部虽因血统关系(刘库仁为匈奴铁弗部)而不入十姓之列,但考其势力之强,却也堪称魏之柱国(刘库仁部的大人刘罗辰,其时为定州刺史,考北魏时期定州的位置,在今河北境内,正好是北魏京畿重地),而这,或者也正是拓跋珪担心“外家为乱”而杀刘皇后的原因了。(注1:关于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分析,可参照《北朝志》第十三至十五节。)少许带有讽刺意味的是,拓跋珪所忧心的外家却最后成为他的帝国得以延续下去的关键,这多多少少让人觉得有点啼笑皆非。

似乎良好的品行,嫡长子的身份,来自外家的支持,这也就是刚刚即位的拓拔嗣所能拥有的全部了。而这明显是不够的。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人民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道德上的完者,而是一个能够让这个国家走向正轨的维护者。基于这种想法,在流传于今的很多明君的道德面往往会被拔高,而相反的,所谓的暴君也并非都是无能或者绝对的道德面上的无力者。

拓拔嗣的施政之初并不能让我们对他的将来做出太大的预见,却可反应出当时魏国的一些细微。“追尊皇妣为宣穆皇后。公卿大臣先罢归第不与朝政者,悉复登用之。诏南平公长孙嵩、北新侯安同对理民讼,简贤任能,彝伦攸叙。闰十月丁亥,朱提王悦谋反,赐死。诏郑兵将军、山阳侯奚斤巡行诸州,问民疾苦,抚恤穷乏。十有二月戊戌,封卫王仪子良为南阳王,阴平公元烈进爵为王,高凉王乐真改封平阳王。”《魏书.帝纪第三》。

其一,拓拔嗣即位之处并无特别善对所谓帝室之行为,却将极为重要的选贤以及刑罚两则交与了曾为拓跋南部大人的长孙嵩,而所谓的南部拓跋,追其本源,可上溯到桓帝猗X一代,也就是说,并不属于为当今帝室的思帝一系。这一点似可看出随着拓跋珪的死,魏国帝室的势力已经衰落到了极点,甚至不得不仰仗乌桓血统居多的南部(关于南部拓跋的细节,可参照《北朝志.第二章》)势力了。

其二,过于仰仗南部势力,或者也是拓拔嗣的一个无奈之举。其父拓跋珪晚年的种种确实已将帝室一系伤的无可再伤,而他所进行的行政上的改革也随着他的猝亡而陷入了困境。因此,我们可以注意到,在《魏书》这一段不多的文字中,拓拔嗣对于依附与帝室的近族做出了诸多安慰,而同时,或亦有可能放弃了其父所针对魏国行政体系上所做的改动的大部分,或者说将其中颇有争议的部分采取了缓行或是渐行。与前者而言,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则自然是拓跋仪的异族了,这也算是给在拓跋珪晚年颇多委屈的宗族大臣们一个合理的交代。而与后者而言,相对的,这也延缓了在汉,鲜两族之间的矛盾,虽属无奈,却无可菲薄。---对于拓拔嗣在即位前期针对拓跋珪的行政改革上的种种举措,虽是我的一个个人之见。但《魏书.志十九》亦《官氏志》中的记载或可为佐证“永兴元年十一月,置骐驎官四十人,宿直殿省,比常侍、侍郎。神瑞元年春,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属官,总理万机,故世号八公云。泰常二年夏,置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东、西、南、北部,皆以诸公为之。大人置三属官。”可见魏国在进入拓拔嗣之治之后,其上层政治结构颇有复古倾向。当在下文加以详细分析。

拓拔嗣的种种举措,无疑是给当时几已近国将不国的魏国的一剂良方。然则即便是再好的良方,也需要时间来吸纳和调理。对于这位十七岁的小皇帝而言,愈发糟糕的事情很快就到来了。

公元409年六月,中国南方的东晋政府正在进行一次重大的征伐,而其目的地,正是和北魏毗邻的南燕小政权,所谓唇亡齿寒,莫过于此。西边,西边也并不平定,西边接壤的后秦在这个时候,正败与赫连勃勃之手,十六国末南北朝前期一代枭雄赫连勃勃在获得了后秦欲援助南燕的军需之后亦是意气风发大有不把后秦放在眼里越土兵发北魏雪耻之势。然而这尚且不能算是迫在眉睫的,真正烧到家门口的,却是多年以来一直为魏国所打压的柔然。其年十二月,拓拔嗣其座未温,北方的告急文书已经送到了他的案前,“柔然侵魏”,多年以后的司马光在自己的传世之著《资治通鉴》中的这了了几字,淹没了当时好多风险。

元宝推荐:海天,张七公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文!花之。

等了这么久才来。

家园 送花
家园 好文,花!
家园 貌似近来南北朝历史挺热络

天涯正在连载《鲜卑帝国兴亡史---北魏评传》,作者云海孤月。不知蟑螂兄是否看过,有何评价。

家园 【文摘】看过部分,以及《南北志》的序

文才在我之上。

嗯,《北朝志》其实只不过是块砖而已,真的很佩服云海孤月大人。

泱泱中国,可以研究的部分何止唐汉三国,《南北志》当时写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多看看南北朝,真的很喜欢现在的局面,毕竟,我和WINZERO都不是文科出身,写坏了这个大东西,还是怕人笑话的。

再次敲下南北志的总站点,国内似乎访问不上去的说,但是,国外,国外大概没有问题吧。

http://ithuriel.blog-city.com/977406.htm

最后是《序》

上周终于达成一致了,我写北朝的历史,葫芦写南朝的历史。这个就是下一个随笔计划《南北志》的安排了。

目前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这个东西应该算是很早就想动手了的,可惜无论是时间还是资料上都没有整理的过来。

不知道为什么,或者是出于耻于言胡的心理吧,自隋以来,在中国就很少有人愿意提及那段历史,即便有些精英皓首穷经,也大多在众人的无聊和不解中烟消云散了。官方修史是潦草的有如顽童涂鸦应付老师,不要说北朝了,就连一直被看做是正统的南朝四代,一句“南朝无信史”也足以说明问题了。而在民间,就目前而言,纷纷攘攘的网络军事,历史论坛上,撇开春秋战国就是三大帝国,至于南北朝,五代十国,一时之间几乎都成了后娘养的孩子了。别说小康,就是希图温饱,那也是只能是梦里流口水的事情了。

其实这个是不对的。

单从中国文化史上来说,南北朝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一部《世说新语》,一部《文选》,再加上一部《文心雕龙》。就算这百十年间,举墨之士,挥毫之徒都死绝了,单凭以上三册,这个时代就足已不朽了。更不要说其时还有沈约,陶渊明等大家,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等世界文化瑰宝了。

而从政治上来说,

南北朝,同样是一个审视和累计的一代。门阀争斗和大姓主政等低级的封建统治模式毫无例外的受到了最严厉的批判。它们的缺点也在百年的血雨腥风中表露无疑。这也为以后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提供了最好的参照物。终隋一代 ---隋朝的政治模式可以说是照搬北周的---,华夏土地上再也没有类似于欧洲“领主”模式的继承政治制度产生,这个也算是那个动荡的年代下的一笔宝贵的遗产了。

当然,这个还不算北朝的统治者的独断专横而导致身死家灭的下场,或者那些血淋淋的场面亦如附骨之蛆一般出现在后世的每一个自诩为天命之子的梦境里吧。至少从那以后,磬竹难书的十恶之君在历史上少了很多---隋炀帝比较难说,实际上,把隋朝归纳到北朝里也不无不可---,李世民所谓 “以史为鉴”恐怕更多的,是出自与此吧。

至于为很多爱国青年们所忌讳的“五胡乱华”,在人种学而言,更是现世所谓的“汉族”血统上起源。匈奴,鲜卑,羌,羯等所谓的“异族”和两汉三国西晋后的“汉人”相融合,力度和广度都是相当之大的。时达至今,几乎每一个“汉族”身上都流有他们的血脉,这个是无可争议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有南北一朝,所谓异族的“主动归化”---如魏拓跋氏---更是避免了民族之间的动荡和血腥。如冉闵起兵时,旦夕间羯胡尽灭,血流成川的场面,在南北一代终不复现。

社会变革,政治反省,以及文学文化上的创新终在盛唐得到了广大。从此种意义上说,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开放,繁荣,强盛的中华第二帝国实是得南北朝之益多矣。

是以为序。

家园 前阵子事情太多

本来北朝志是一周一节的,前阵子一是硬盘丢了资料,二是好不容易老大买了个服务器和MATLAB让我准备自己的论文,不用点功真对不起他,所以...

现在依旧很忙,不过,我尽量保证一周一次的发帖率吧。

汗水,吹牛吹大了,闪人。

家园 我最早看到的南北朝文章是《五胡录》

我最早看到的关于南北朝的文章是火焰塔的《五胡录》、《三合坡-慕容垂》,这两篇的阅读顺序搞不清楚了。再往后看的有琅玡论坛上的《琅玡王氏》等。也许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在作怪,我认为《五胡录》写得最好。

在民族观方面,我与蟑螂兄相同,握手哈。但我很难相信云海孤月先生所说的中、日民族会融合的观点。

家园 天涯的文好处是通俗流畅

坏处是太浅,流于泛泛的照史书介绍,而且有时会夹杂一些理解错误。

那篇贴也一样。

家园 关于北魏的前半段历史的线索

李凭的《北魏平城时代》我觉得是最值得读的一本书。难得的是作为学术书,作者文笔也很流畅。

关于道武(拓跋硅)早年的历史,明元(拓跋嗣)继位中间的曲折,太武(拓跋焘)末年的“正平宫变”,作者的分析都是很精彩的。

家园 东汉的坑

见一次催一次,见十次催十次!

家园 同意仲德兄的看法

我第一个常去的史学类网站是琅玡,在那里遇到了我眼中的第一批高人,包括辽东管宁、弓月、凌云雕龙等,后来用户密码丢了就不去了。这些高人的缺点,就是文字比较晦涩。

仲德兄所说的[泛泛的照史书介绍],让我首先想到到的是赫连勃勃大王,呵呵。现在天涯上我最关注的文章,是虎公的《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

家园 既是东汉

怎能不太监一把

家园 请教一下琅玡的地址

赶兴趣

家园 下次见到曹二哥就催,东汉的太监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