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语言学小知识(1)——我们生活在隐喻的世界 -- 江城孤舟

共:💬65 🌺17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还是忍不住多说几句题外的题外话……

既然说到超越。不免想到一些不能不面对的问题。

我们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

我们希望自己的国家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我们希望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就我所知,我们并没有一套能说服大多数人理论来为我们描绘,关于未来的图景。

当然这一方面和整个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建设不足有关,举凡,文学,艺术,历史,社会,文化,语言,哲学,经济,法律等学科,中国的研究者沿用的理论或者模型,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西方。甚至对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历史,除了爬梳材料,我们都提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观点/理论/模型。而基础理论的不足,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西方理论前的集体失声。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能给我们提供关于未来的想象。或许毛泽东有过这方面的努力。他一直试图创造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中国式的想像。比如说“为人民服务”。但自从毛泽东的实验失败后,整个思想界集体沉沦,我们有着丰富的中国经验,却没有中国想象。

通宝推:leqian,
家园 呵呵,成功的话要记得贡献秘方!

今天我这边天气一点也不好,

风狂雨骤,刚从办公室回到家,冻得半死,

所以跺脚狠狠地说,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思考属于怪兄和三力思!

家园 看到这里, 忍不住分享一个网站

关于量子力学, 星际旅行, 天文学宇宙学的种种, 也许 卢昌海的个人主页 会有人感兴趣. 在中文网站的范围内, 我个人没有找到比这更好的了, 甚至连接近的都没有.

从网站来看, 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博士, 毕业后虽然不再从事科学研究, 但对于物理理论的普及和追踪科研动态仍然有浓厚兴趣.

家园 看到这里, 总算你们歪楼的目标达成了

不知道宝推之后, 会不会有更多人进来追贴至此

家园 对我来说隐喻是种交流方式,甚至是一种思考方式

“隐喻”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是“梦”的变种,它联结的不是能指和所指,而是能指与能指(压抑的或者说是不存在的)

把梦分解还原,本质和有意识的思考恐怕在对大脑使用上没有什么区别。 把外部信号隔绝,完全用大脑内部处理,理顺大脑里的记忆和一些我们叫“烦恼“的不和谐, 模拟场景,讨论可能的解决方式。深度的冥想在脑电波扫描下和高度催眠差不多。 把脑袋清空,把种种干扰排除,然后一些原来被覆盖掉的需求(计算任务)被大脑自己造出来的解决方式和谐了。 初习入定的人,经常被很真实的幻象迷惑因为得道,这些都是大脑自己造出来的用来满足需求。 大脑其实对意识的需求很烦的, 用幻象解决简单方便。和肚子饿了就会梦到饼, 尿急了就会梦找厕所一样。

我歪了这么久的楼,这和隐喻有什么关系? 隐喻是大脑处理更深一层矛盾用的转移手法.就拿经常被人梦到的被追逐场景, 现实生活里没有这么多的人天天被追. 但被生活所迫, 赶着干活的压力无处不在, 深层次的情感处理里, 追逐场景就被提出来, 这是哺乳动物时代留下来的资料片, 用了几千万年了. 看有没有解决方案. 有时侯在被追逐场景里,意识到你在作梦,跑回去看谁在追你,就会发现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醒着的话,十分钟就可以解决的事, 也会在梦里追得你鸡飞狗跳.

当然醒着的思考,就没有这么多幻象, 我们也可以借助外在的工具,和别人讨论,用别人的大脑解决我们的困惑。这就要通过语言, 通过符号工具, 通过交流. 我的观点就是在这些信息桥梁之前,进化已经提供了道路,装卸仓库,集散地,加工厂,甚至整个城市.

家园 花谢,收藏了

我和阿壳对这些都极有兴趣。

家园 估计不会有什么人进来,

这组讨论思辨、深入,太学术,又远离家国大义民族情怀,

还是不要热起来地好。

家园 握手,很早就收藏他了

他是复旦早年考mini-cuspea去的哥伦比亚。喜欢他喜欢思考。

家园 用生物进化中的蛋鸡关系来比喻一下语言与心理好不好用呢

从发情时的鸣叫吼到有逻辑的语言,从岩画到文字,怕是很难找出一个“质变点”的。

这一点似乎比进化中的鸡关系还要模糊,基本上我们可以认定是先有蛋的。因为鸡作为一个物种的概念是有其清晰内涵和外延的。一只鸡只能由一个鸡蛋孵出来,而一只鸡蛋可是一个无限接近但并非鸡的动物生下来。

而动物心理与人的心理,动物的叫声和人的语言根本没有清晰分水岭好找。启示并强化了特定心理的吼叫,你倒底要不要称其是语言呢?

或许,我们应该把蛾子发情时施放的化学激素看作最早的语言?

家园 把学校搞错了, 谢谢提醒
家园 多嘴一句,人的意识应该不全是大脑的事

我们的全身神经感受器都应是其一部分。

拿隐喻来说,你怎么才能让机器象人一样理解“这件事沉甸甸地压在我心上”。

家园 有些反应可以不通过大脑就产生

,比如敲打膝盖脚就踢。全身的感受器官有点像外设,提供丰富的输入,而综合思维应该主要是在大脑那边完成的吧。至于情绪,一个说法是应对复杂环境的一种简化措施,提高了大脑处理的效率。

家园 中国的研究者沿用的理论或者模型,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西方可是

可是好些人还要说我们有东方文化的优势么。我看那帮老外练轮子公就好笑。反正他们犯傻,我就使劲地乐。

家园 但对于物理理论的普及和追踪科研动态仍然有浓厚兴趣.

还在做这一行的绝对木这个兴趣。

家园 觉得关键点在于,怕是物质的生理基础比形而上的

“隐喻”更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感觉要建立强大的人工智能,建构其外感系统要比建构隐喻机制靠谱。

不能否认大脑是意识活动的中枢所在,但如果想用“隐喻”在大脑和“自在之物”之间搭建桥梁,个人觉得是空中楼阁,是比较唯心的方法,怕是注定要失败的。

陋见与其研究“隐喻”,不如研究“联觉”更能接近问题的本质,为什么有人会在听音乐时产生色彩视觉?这个是不是很像是“隐喻”的机制?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