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有几句话不知该怎么说 -- 肥狐

共:💬40 🌺155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有几句话不知该怎么说

语言的演化是非常有趣的事。政治进进出出,一身的蛮力,天性又乏持久,格外值得观察。我要是能发笔小财衣食无忧,一定去作这个研究。

有一句喜闻乐见的话:“中国人民选择了XYZ,于是乎历史就这么一个样子了。”

“中国人民”+“选择”这个连接,深究起来有没有疑点?

比如,“肥狐坐地铁从浦东到了浦西”,有明确意义;

“中国人民坐地铁从浦东到了浦西”,何意?

“肥狐撒尿”,有明确意义且意义重大;

“中国人民撒尿”,何意?如果赋予它一个意义,无根之水会不会比西西河还大?hoho,玩笑。

我们来大胆揣测一下语言进化的一个局部。为了把大部分观众赶走,来数学一下先。

给名词集合一个记号为:{名词}

给动词的集合一个记号为:{动词}

给名词与动词一对一有序结合关系的集合一个记号为:{名词+动词}

给有明确意义的{名词+动词}的真子集一个记号为:{有意义}

给没有明确意义、不知所云的{名词+动词}的真子集一个记号为:{不知所云}

定理1:

{名词+动词}元素数量 ={名词}元素数量 × {动词}元素数量

定理2:

{名词+动词}元素数量 = {有意义}元素的数量 +{不知所云}元素的数量

一家伙卖出两个定理,真他妈出手不凡。模型已庄严建立,对错不管,让我们开始飞翔。

可以想象,在语言的幼年期,{有意义}是比较淳朴的,类似30年前的博士数量,只有可观测的、有实际意义的名动词连接才存在于这个集合里。

再想象,随着语言的成长,{名词}、{动词}都积累到一定数量,{有意义}被人们用得很熟练,即语法成熟了。

再再想象,当语法成熟,奇妙的事情发生:语义上不知所云的话在语法上竟可以成立!比如,“人理解”是有意义的,“花开放”也是,而“花理解”本来是没有物理意义的,但由于它在语法上成立,因此可以从嘴里说出来!说来说去,突然有天才思春,喷出“名花解语”这个妙语。色色,性也,思春之意人所共倾,大家欢然接受这个勾引美女的新话,乌拉,{不知所云}的元素数量减1,{有意义}的元素数量加1!

“花解语” 这个名词+动词的组合从一片混沌的不知所云中脱颖而出,终于如愿以偿地搞上了美女,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测这中间也存在一种竞争,最“性感”的一个意义最终胜出?这过程似乎类似于生物界的进化,思之颇为奇妙。

用花喻人导致一种语言的扩展,当然是瞎举例子。江城孤舟兄有一个帖子《语言学知识》谈隐喻,很专业地讲这个事情,我读得津津有味,可是很久很久了也没见下文。这个筒子到哪里去发财了?是不是到国外去搞基建了?同胞,不要帮印度填坑!

语言随时在进化,新话在产生、在消亡,技术多种多样。比如:

“某某必须向某某道歉!”

这个句式,我们都目睹了它的诞生和风行。它很奇妙,可以同时满足两种差之千里的表达欲望:一种是斩钉截铁的义正词严,一种是无厘头的作痴卖傻,想象一下我的偶像吴孟达说这句话,是不是很合拍?这句新话从上层落下,被民间重用,准确地携带了时代的DNA,令我无比喜爱。可惜政治多变,它本身又痴气偏重,我赌它在若干年后消亡。

有一个时髦词叫作“失语”,我也把它看成新话。这个词原本可能在学术界存在,只是我孤陋寡闻,在被媒体用滥了之后才得识尊范。它是不是象牙塔词汇向民间流动的一个例子?诗词典籍中的话语流向民间,比如成语,也是语言进化的一种。但是这个词每次出现都让我扑通一下踩个空小心肝跳不停:语感失衡。因此它可能也会消亡,自然情况下,民间不吃太难受的饭。邈孤射之山有神人居,其尘垢秕糠可以造尧舜,但有时候尘垢秕糠也不过就是尘垢秕糠而已。

前面罗里罗嗦的例子可以浓缩成突兀的一句:中国人民选择了花解语。新话的创造就是这么酷!

“中国人民”这个概念表示一个群体,它和大部分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如“坐地铁”、“撒尿”很难连接,强行连接只不过列举了一个{不知所云}而已。

观察一下“选择”,发现这个词并不那么具体,它带有一定的抽象性。“中国人民”+“选择”这个连接并不讨厌,语感上完全可以接受。

再观察,我们发现“任何东西选择任何东西”都可以从嘴里说出来,“鼠标选择男厕所”,“手机选择缝纫机”,语感上都过得去。至于这个话具体是什么意义,则由说话人来定义。基于表述的习惯,这个定义通常由上下文暗示给听者。在另一个语境下,“中国人民选择了花解语”完全可以是另一个意思。

如果一定要庸俗地把意义具体化、形象化,“人民选择”使你想到什么?是不是只能落实到某种方式的投票?除此之外是不是好像都不可操作?“中国人民投票了XXX”,自然和事实不符了。但是“选择”这个词的特性,就是不需要落实到具体形象。“中国人民+选择”是一个很好的候选人,含苞待放地等待着被人从{不知所云}拉到{有意义}里头去。

(我意研讨文字。“投票”一词似乎马上让人联想到政治立场。声明在前:民主去死。)

因此,

“中国人民选择了XXX,于是乎历史就这么一个样子了”

这句话的龙睛是给“中国人民+选择”这个组合暗暗赋予了一个意义,改变了集合间的数量关系,创造了一句新话!在整句话讲出来之前,它是没有意义的;整句话讲出来,它就有意义了。perfect, perfect,太棒了!

这句新话行使了初夜权:定义。其方式是将一个无物理实在对应的名词动词组合和一些历史事件讲成因果关系,科学地讲,这其实是说了一句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的话。就我所能想到,它的实际用途有:

一、挡住“历史为什么”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引向“历史怎么样”。哲学上说,人类回答“为什么”的方式只有一种:讲解“怎么样”。你不断追问“为什么”,我就得上下前后不断讲解“怎么样”--请复习中学物理。

二、重音控制在“中国人民”和“历史”两处。“中国人民”是超越时间的概念,一百年前的群体是“中国人民”,今天的群体也是“中国人民”。向听者暗示一个事实:你是永世长存的集体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

长期反复的刺激下,出于遵从集体意愿的本能,个体的潜意识倾向于接受:“我选择了XYZ”。仿佛自己真的什么时候一伸手做了这个动作。

我们知道,“选择”的近义词是“接受”。

以上是我选择了半辈子得出的意见。100%业余,无任何专业性可言,我只能用最土的语言来表达一下,也不知道有没有表达清楚,通常来说,表达不清楚就是不清楚。

我对中国之外其他国家的政治话语没有丝毫的认识,但是猜想:方式应该是相通的。为了向大众传输某些意思,技术是无国界的。这里头似乎有某种经济学的原理,不赘。此道既无阶级性,大概也无时间性,但是改朝换代之间洪波涌起、大浪淘沙,旧的话语死在沙滩上,艳尸渺不可寻,我们只能就今天还活着的话语,闲话闲话。

予生于70年代,“中国人民+选择”这个话,好像以前是没有的?在印象里,之前我们很矜持,并不需要中国人民来选择这么一下子。大致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模糊印象大概是在中学阶段?可能记得不准,马马虎虎姑妄言之。

这个时机说明什么?一个勉强的回答是:“上层需要民间的支持”,或者“民权的萌芽”,等等,大致这么个意思。但不知为何我极讨厌这些话,这不是好的表达,但暂时也想不出合适的,也马马虎虎吧。

总之这个新话是在一种特定政治局面下呱呱坠地的,前于这个时间点它不会出来,到了这个时间点它总要出来,未来某个时间点它也可能死亡。比如利益重组完成,大家开玩多党,这句话就没用了。

既然语言是个软弱的妇人,我们不免总要寻求数学的力量。前面用集合的形式表达一些意思,除了方便之外,也有一定科学意义。请注意:这些集合元素数量都是有限的,且对任何一种语言都可以穷举。这为任何一种自然语言机器处理的研究限定了问题空间,这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中都是有用的。

从{不知所云}集合里挑选候选人,赋予定义,放到{有意义}集合里头去,就是一种新话的创造,艺术、科学、政治、日常生活都在这个领域忙活个不停。可以理解,在有限的总数中,“中国人民撒尿”这样的候选人除了到西西河来骂人之外谁也不会要,资质好的候选人数量较少,发生争夺是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政治话语可以深深侵犯日常生活话语的空间,我们很幸运,对此有亲切的观察。

长期的话语困难会导致一些微妙的心理变化,比如愤世嫉俗,比如玩世不恭。换言之,有话就能说的人不必玩世不恭。我愤世嫉俗或我玩世不恭,想必我还有话说不出。

不知为何,随着年纪的增长我的哲学观点越来越倾向于强人工智能,所谓“自由意志”完全是一种幻觉。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注意:专业领域,头盔自备。)映射到语言这个事情上,我极其看重语言对思想的作用。所谓“对思想的作用”这个话,本身就不准确,它将语言置于了“被用”的地位,语言绝非只是所谓“思想的工具”。

要之,话语即思想,因此成熟的统治必然体现为一种话语的统治。比如,人人都只能从所在的语言环境学习说话,而前述各个集合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如果统治者把重要的集合都抢先定义了,被统治者用什么话把自己的利益从嘴里说出来?既然说都说不出来,枉论交流?既然不能交流,自然就形不成力量了。因此,让你真正“失语”的并不是把你嘴堵了不给你说话,而是抢占所有资源,让你根本没有话可以用来说。

例子很多,比如把“国家”和“政权”定义在一起;比如发明出“人民”这个词汇。谁能告诉我,以身份证编号为标识,谁是人民?

由于没有词汇可用,我这里只能打比方了:政治仿佛在一个舞台上演员来唱戏。你我看着,想谈谈,但是你我嘴里连准确指称这个“舞台”和这些“演员”的名词都没有,还能谈什么?有人在那里发表戏剧评论,满嘴跑着国家人民,我不禁好奇:他们在干什么?

如果我们一定要谈,只能很用力地来说话,用力地说话叫什么?

《呐喊》

而观察西方国家似乎可见:凭着有强有力的话语创造力,统治阶级并不惧怕言论自由。

“想表达什么却没有话可用,这时候从嘴里冒出来的是什么?”这副眼镜送给你,潜水时候可以戴戴。

争夺有限的话语、行使定义权是活生生的政治斗争。统治者统治了话语,而新政治力量的崛起的先兆往往是新话的突围。毛泽东和斯诺谈心,称自己少年时“一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就再也没有动摇过”。伟人在说门面话?No,我认为毛泽东在真实而准确地回忆他的感觉。

“幽灵”,“徘徊”,“阶级斗争”,“唯物主义”,这些铿锵锐利、带有外国韵味的新话在旧话语的领地里硬是扔进去一个手榴弹,在毛泽东少有大志、语感发达的头脑里引发了核反应。一些无法言说的念头突然变得确切,崭新的信号体系使天各一方的同志一下子交流了起来。话语的作用,在革命初期应该超过了理论的作用。理论可以在革命中了解、修正、重述、偷换,而话语导致表达和交流,直接促发了革命。这并非可有可无的文学性,而是一种物理实在。

以多年的学术研究为基,抚以翻译的再造,马克思主义的新话量足质精,雄浑刚劲,一下子就把孙中山的新话压了下去。什么三民主义、五族共和,真是软不拉机,毫不性感。仓佶造字,鬼神夜哭,若不是香火要动,它们哭什么?

居然一写写了好长,越写越脸越青,回读一通,可以命名为《艰难的选择》。

还有一些意思,但是写着写着发现是独立的,就放弃了,如果要写可以命名为《大声地喊话》。有很多话不知该怎么说,不晓得以后能否写得出来。

元宝推荐:萨苏, 通宝推:leqian,南方有嘉木,烟波钓徒,亚斯,
家园 花这几句超长的话!
家园 有趣,宝推,

您希望把大部分观众赶走,我还真希望能吸引部分观众进来讨论。

也有和朋友讨论语言的语法关系可否用数学予以表达,真可以说是和狐兄想到一块儿去了。

我本来想,在名词和动词构成的集合中,有意义的是因为其联系符合社会经验或社会意识的认可,比如中国人民愤怒了;或符合更多人的某种想象,比如,心碎了。但狐兄的文章却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就是创造出某种联系,然后让社会接受,使之成为社会经验,然后成为固化的社会意识,以至于大伙儿对该种联系的逻辑性或成立不再有任何质疑,而当作某种公理予以接受。

但是可以创造的联系是很多的,能够被接受的联系除“性感”外还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家园 无话可说时,应该保持什么精神状态。

看完, 觉得你的思绪还有点乱,以至于最后自己也觉得有些控制不住文字,就停笔了。

我把我对你文字的理解给你说说,不一定准确,算是个模糊的镜子。 看你能否再进一步说些。

文章从语言开始,但其实核心意思在 "中国人民选择了..." 这个组合中。 主语是集体性名词,谓语是个体动词,所以杀气腾腾。你感受到了这份威胁。 我猜所有这种涉及集体性名词的组合,都或多或少的引发人们对丧失自由意志的恐惧。 “谁敢打咱俩?”虽然是个相声段子,却活生生描写了集体性名词的强大、可笑与可怕。 讲台上,电视里,广播中... 一个铿锵有力,无坚不摧的声音"中国人民选择了..." 语言既是斗争的工具,也是斗争的结果。 它既由思想产生也同时塑造思想。 不同的观念在争夺话语权而已。

既然看到了这一点,那么这个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失语” “无话可说” 而仅有“处于下风的反对者“ 。 说什么,怎么说,是每一个参与斗争的人都应该时时刻刻考虑的问题。 “共匪” 作为集体性名词遍及媒体的时候, 有人在说“星星之火”。 说到最后,居然能反过来让别人觉得“无话可说”。所以如果身处争斗中,不清楚自己想说什么,或不相信自己要说的,那说明没必要说,或者该考虑退出斗争了。

我有时候想。 阿Q被打,鼻涕满面,嘴上说的是“我是虫豸”,心中说的可是“儿子打老子”,有一次还出了声。 这真是让人赞叹不已的坚定和无所畏惧啊。这个形象太复杂,但我还是很佩服他一直没体现出丧气状态。 这个不是sarcasm -- 受《The Big Bang Theory》影响了。

无话可说时,应该保持什么精神状态? 我不知道你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家园 好文花上

作为科学教信徒,每次看到科学的算命,科学的信仰这种东西俺都头大无比。嗯,这是{形容词}×{名词}集合。

人民确实是个抽象而宽泛的概念,不要说人民撒尿,俺经常在怀疑人民到底能不能“说话”和“做事”。有一点似乎可以确定,就是人民没法“统治”,在“人民”和“统治”之间,总是必须有一个“政府”存在。因此无论是“人民专政”还是“民主”,都成了一种可疑的东西。

家园 补充两个段子

补充两个段子。

1.某个美国人,在学了一段中文之后,发出惊叹,中文实在太神奇了。

“你看,报纸上说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赢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也是说中国队赢了,总之,是中国队赢了”

2.某年,两会期间,一辆两会专用车和一辆公交车狭路相逢。两会车的司机从驾驶室伸出头来说,你让一让,我车上都是人民代表。

公交车司机更牛,说,你才该让,咱这车上都是人民。

家园 语言和语法用数学表达,很平常

河里跨多个专业,经常可以相互启发。我看了江城的一个帖子,就很受启发。嘉木说话的味道好像也是从搞文的专业出发,语言学之类的吧?

计算机领域,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Process,对语言用数学方式描述是个基础,很普通。这不是我的研究方向,但有面上的了解。这方面的工作、能作的部分已经比较成熟,有实用的工具。我曾经想用一个语言理解的软件包做一个辅助设计的软件,也就是说,你用自然语言输入,夸喳夸喳讲故事,那边我就自动帮你写出一个程序出来。如果能作出一个雏形,就可以去骗钱了。最终不成,从理论到细节,问题很多,实际上根本找不到理论。不过我业余时间还是想再去做。

目前NLP可以做一些事,但没有达到一些科幻电影里的那么厉害,原因也是大部分人工智能研究共同面对的问题:目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不适合这样的计算。话说回来,用数学形式描述自然语言,是研究的出发点。

这个帖子本应该写成一个轻松幽默的业余技术贴。“每个公式都让读者减半”,就是个玩笑。分几天断断续续写的,后面几天谈到政治就越来越严肃了。看来我受《1984》的影响太深,虽然很多年前读的,一种黑暗的氛围还是不由自主带了出来,“新话”就来自《1984》的华彩段落。

有时候你写出来的东西带着你走,写着写着发现和出发的情绪不一样了,怎么办呢?回去改吗?未免太伤身体。刚好看到史文恭的《马大叔》,很有感觉,就把伟人借过来压一压。再说吧。

写着写着,最后产生了这么一个想法。中国目前的政治语言环境上不上、下不下,极其别扭,因此也特别值得观察。你说它威权主义吧?是威权主义。但民间又有相当大的言论自由,网络上,只要你不公开使用太刺激的词汇,其实什么都可以说。政府和民间有很大的矛盾,但也有很大的共同利益,上下之间沟通的需求其实都很强烈。由于历史原因,缺乏可用的管道,怎么办?只能大声喊。这个局面就是10层楼上下相互喊话,风大噪音多,很累,喊久了未免不耐烦。“嘘,你闭嘴,我们不要那样喊,我们要这样喊!”河里一些热闹,背后的好像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因此想到一个题目,《大声的喊话》。

家园 有意思。让我联想到美国的狐狸新闻

所谓狐狸新闻,Fox News是也,美国保守派宣传基地。评论员们动不动就是America怎样怎样,the American people怎样怎样,和“中国人民怎样怎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乎

家园 乐了! 好段子要花
家园 语言不是物理定义

不过就是习惯成自然,约定俗成的东西罢了。

家园 “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
家园 大扫除喽
家园 是,可不可以说这种努力是从英国的布尔开始的?

以前有看过Google的科学家吴军写的《数学之美》系列,起首第一句话就是:

也许大家不相信,数学是解决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最好工具。它能非常清晰地描述这些领域的实际问题并且给出漂亮的解决办法。每当人们应用数学工具解决一个语言问题时,总会感叹数学之美。

外链出处

他那个系列其实就一直在讲狐兄这里提到的NLP。不过里头提到的很多数学原理,我因为没有专业背景,都不大理解,自己觉得很遗憾。

我自己不是学语言的,我是学法律的

我也是好些年前看的《1984》,说实话被吓得不轻。然怪我读到狐兄关于“新语”的段落,总有点熟稔的感觉。

至于说河里的一些热闹,我想或是因为大家都太急着表达自己而不愿意认真去理解他人有关系,患人不知己多,患不知人少。

政府和话语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我当时读完狐兄的文章,觉得可以套用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的结构,称为《在塑造中呼喊》,估计会更吸引眼球,呵呵。

家园 法律?好好好

以后去骗钱就找你帮我兜着,大家一起发财则个

家园 你是心里本来就乱?还是心里很明白,故意写这么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